Pages

Monday, November 19, 2018

中醫大 副校長 王陸海 院士: 林榮耀教授 開啟醫學知識之窗


探索生命的未知 中國醫藥大學副校長王陸海院士堅持有毅力樂此不疲 中央社訊息服務 2018/11/14 (中央社訊息服務20181114 13:31:09)走進浩瀚無垠的宇宙探索未知的奥秘,一點一滴地發現科學新知,引領著人類文明進步;身歷其境的科學家王陸海院士笑容滿面的說,每當實驗成功達陣解密,那份喜悅和難以言喻的美妙,真讓人興奮啊!王陸海院士是國際知名的分子生物學家和腫瘤學家,他的研究於1975年釐定了第一個被發現的致癌基因在勞氏雞肉瘤病毒(Rous sarcoma virusRSV)基因體上的位置,並將它命名為src,由於src的研究奠定了現代癌症研究的基礎,王院士在勞氏病毒基因和src的研究,倍受國際學術界推崇與肯定,並在2010年獲選為台灣中央研究院士以及在2012年獲選為世界科學院(TWAS)院士殊榮。人生就像一本書、一本散文集、一本抒情詩;中國醫藥大學副校長王陸海院士亦是如此,他從求學過程到投入科學研究的生涯,堅持理想的毅力與恆心,揮灑出屬於自己的精彩故事。「捉泥鰍、養蝌蚪、養蠶寶寶…」的歡樂時光,是三、四年級生難忘的兒時回憶!斗南鎮林子里的農村子弟王陸海院士回想童年的生活點滴,彷彿穿越時光隧道;他神情愉悅的說,早年農村的住家旁有小溪,四合院裡有小池塘,旁邊種有桑樹,小時候與兒時玩伴在一起捉泥鰍、養蝌蚪、養蠶寶寶…真的很自然不過的事了。農村長大的孩子骨子裡就有吃苦耐勞的精神,平日上學讀書還要幫忙家務,寒暑假必須下田充當助手,參與採收農作物、曬稻谷、醃酸菜等農務;閑暇之餘,王陸海院士自幼就對宇宙萬物自然現象充滿好奇,他會仔細觀察,蠶寶寶從卵孵化後的蟻蠶開始,吐絲結繭、化蛹及羽化成蝴蝶的成長過程所產生的變化;看著、看著小蝌蚪的尾巴慢慢不見了,竟長出四肢腳來,長大變成了青蛙,整個過程太奇妙了,為什麼?夏天,小學生會結伴在竹林裡鋸竹筒,由於竹筒能產生回聲,在中間打洞穿上引線,就能做成模擬假電話的玩具;小學五、六年級時,同學們一時興起會用紙板做紙火箭,於是花錢買了爆竹再取出火藥裝罐,有好幾次發射火箭都順利升空飛的很遠,大家都雀躍不已。如今王陸海院士回顧,幸好沒有發生意外事故。由此不難窺知,王陸海院士仰望穹蒼,從小在心靈深處即對探究事物的真相,和科學研究流露濃厚的興趣。求知若渴的熱情,就是好學不倦的動力;1959年八七水災當天,就讀斗南國小的王院士一如往常,清晨騎著腳踏車冒雨上學,身旁跟著自己的愛犬,田間小路有些路段水深及腰,小狗遇有水漥還得涉水游泳,他使勁的辛苦趕到學校,卻發現校園空無一人,工友訝異的問說,「颱風天,你來學校做什麼?」哪一天的情景,在王院士封存的記憶永難磨滅,只是無奈當時在鄉間不知道水災的訊息。小學課本唸過一個故事,大意是英國海軍名將納爾遜將軍小時候上學遇到暴風雪,堅持不管風雪多大,一定要到學校去,無懼風雨的向學精神,與王院士颱風天涉水上學相互媲美和輝映。「646分」是早年斗南車站開往嘉義的火車時刻,就讀嘉義中學的王院士必須在天剛破曉就出門趕火車,為了趕時間,經常騎著腳踏車追火車,全身汗流浹背氣喘噓噓,「這個數字太深刻了;」王院士回憶說。或許,學生考試作弊是常有的事,「不要偷看旁邊的人,他的答案可能是對哦;」這是王院士初中數學老師監考巡堂時的口頭禪,這一句話,讓成績名列前茅的王院士覺得老師這句話既幽默又特別有力道,確實發揮規勸學生的效果。大學生涯是王陸海院士人生的轉捩點。他心存感激的說,台大求學有幸遇到三位啟蒙恩師林榮耀教授、崔伯銓教授及殷海光教授,引領自己走上學術研究之路,從此改變了生命的軌道。1957年,華裔物理學家楊振寧、李政道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在台灣學術界掀起了科學研究的旋風,對就讀台大動物學系的王院士影響至深,於是選修醫學院林榮耀教授的分子生物課程,打開一扇基礎醫學的知識之窗,進而對於微生物、噬菌體、核酸、氨基酸等分子生物知識有了初淺的概念,尤其是,解密生命現象的DNARNA圖譜,以及國際知名的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分子生物學教授Gunther S. Stent的著作「噬菌體的分子生物學」興緻盎然,讓王院士的眼睛發亮,堅定了分子生物研究的志向1971年,台大林榮耀教授獨具慧眼,推薦王院士這位選修生,前往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深造,順利取得分子生物學博士學位,該校是此一領域全世界最頂尖的大學,造就很多諾貝爾獎得主,因為和Gunther S. Stent教授同一系所,他還常在校園走廊上和電梯裡碰到書本上崇拜的學者,並且和他對談,人生際遇真是妙不可言。王陸海院士回憶,課後到台大崔伯銓教授的光學實驗室參觀,讓他大開眼界,崔教授很有耐心的跟他解說各項實驗儀器,分享自己做學問和做實驗的心得經驗,讓王院士對實驗室裡的天地產生憧憬與愛好。喜歡讀書的王陸海院士在台大獲得書卷獎,哲學家殷海光教授卻傳授給他活化知識的方法,面對問題時的思辨分析能力,久而久之、自然而然就養成習慣,「邏輯思維和探究分析如出一轍;」王院士說。為了探索生命的未知,曾擔任國家衛生研究院副院長王陸海院士多年來用心鑽研發現腫瘤進展和轉移的發生新知識;王陸海院士早年在美國的實驗室有關乳癌的研究發現乳癌細胞若高表達某一個致癌基因,例如HER2,這些細胞對那個基因的抑制劑就會特別敏感,也就是所謂"癌基因成癮"的理論,同時用乳癌細胞高表達HER2MAP kinase來證實此假設並作為發展抗癌藥物的基礎。在國衛院的研究室,王院士發現一個能抑制乳癌細胞轉移的微核糖核酸miRNA-149及癌細胞表面的一個分子CD24,這些分子和乳癌的進展及淋巴腺轉移有相關性,有潛能可以開發成為乳癌預後及抑制轉移的分子標的。台灣女性乳癌發生率雖比西方人低,但早發性(小於45)癌的比例卻相當高,因此,他的實驗室也致力於找尋導致早發性乳癌的原因和分子基礎,並找到一個和早發性乳癌相關的分子GAS7。王陸海院士研究團隊更發現癌細胞裡葡萄糖代謝酶「轉酮醇酶」(Transketolase,TKT),會隨著腫瘤長大而增多並且調控葡萄糖糖解代謝與有氧呼吸代謝的動態平衡,會影響三陰性乳癌細胞生長與轉移能力,抑制轉酮醇酶或增加它的下游代謝分子α-硐戊二酸,在老鼠模型可以抑制三陰性乳癌的生長和轉移,此突破性發現為乳癌治療,特別是目前最難治療的三陰性乳癌(TNBC),提供了治療新策略方向。任何偉大的科學發現,都建築在一群人鍥而不捨的勤奮努力;謙和儒雅的王陸海院士學術成就傲人,縱然寂寞艱辛,仍甘之如飴享受發現未知的樂趣和滿足感,秉持著「堅持」與「毅力」即是他築夢踏實的人生哲學寫照。訊息來源: 中國醫藥大學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