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Wednesday, December 5, 2018

(花慈 林欣榮院長) 上億元 脊椎手術導航


台灣神經外科醫師眼中「珍品」,因為這兩項原因還沒普及 by吳元熙 2018.11.29 手術導航系統,目前僅在各大醫學中心出現,卻沒有普遍引進至台灣各級醫院裡?原因可能跟「精準度」與「價格」有關。 無論叫做「手術導航系統」,還是「手術導航機器人」,這類能結合定位與路徑規劃的高階醫材,已經被許多神經外科醫師認可,能讓治療過程更精準、更有效率。 不過,為什麼這樣的器材,目前僅在各大醫學中心出現,卻沒有普遍引進至台灣各級醫院裡? 原因可能跟「精準度」與「價格」有關。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同時也是神經外科領域權威醫師,他認為手術導航的精準度,會影響醫療界是否採用相關技術,尤其像失智症、帕金森式症、小腦退化等類疾病,治療方式多需要用電、光和細胞來補充或刺激腦迴路,「但要擺放晶片進人腦,位置差0.2公分就差很多,最終還是回到醫生的經驗來決定手術成果。 他再舉帕金森氏症的治療為例,需在腦部的「視丘下核」植入晶片,範圍僅有0.6公分,一不小心,就可能讓造價破百萬的晶片喪失效果,無法改善症狀;再加上放置晶片後,還需要確認是否成功抑制神經放電,若無法快速到位,會讓腦部麻醉時間變長,承受高風險。因此,他認為能夠做到誤差在0.1公分左右的手術導航系統,就有機會能幫助醫師,提高手術成功率。「以脊椎手術導航系統來看,要價上億都有可能。」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外科部醫師郭政宏解釋,「神經外科醫療器材本來就昂貴,但因為手術導航系統早期的定位耗時,加上誤差不容易掌握,多半僅能用在腦部病灶夠大的患者上。」而這也是中國醫尚未引進相關系統,仍在評估的原因之一。 他表示,手術導航系統在脊椎應用上,能夠更精準的植入骨釘,以及減少輻射劑量的暴露,目前在腦部以及脊椎手術應用上,都相對成熟,不過現行方式無法縮短手術時間,甚至還會讓手術時間更長。換言之,新一代手術導航醫材,得是兼顧價格合理與精準度的「高CP值」選項,才有機會被更多醫院引進。而正如參與腦部導航手術人體試驗的花蓮慈院神經外科部主任邱琮朗所言,「未來如何讓前置定位時間減少」,將是產品決勝的重要關鍵。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