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Friday, March 15, 2019

新光醫院 游介宇醫師: 高基因突變癌(免疫療法)/ 低基因突變癌(標靶治療)


哪些癌症適合「免疫療法」?血液腫瘤科醫師一次解析! 信傳媒 2019311 由於免疫治療的藥品相當昂貴,目前健保除了晚期黑色素瘤之外,也尚未給付,因此利用預測性生物標記來預測免疫療法的療效。用免疫系統對抗癌症並不是什麼新鮮事,過去干擾素與間白素(IL-2)都使用於癌症治療。目前全民健保給付干擾素的疾病有毛狀細胞白血病、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多發性骨髓瘤、及使用傳統療法無效之T細胞淋巴瘤,IL-2 也獲批准用於治療晚期黑色素瘤和腎癌。即使是現在,卡介苗(BCG)目前仍用於治療早期或表淺型的膀胱癌,還有一些臨床上所使用的單株抗體藥物,這些都是典型的免疫治療。2018年免疫療法先驅艾利森(James Allison)教授與本庶佑教授一起摘得諾貝爾醫學獎的桂冠。James Allison教授發現的CTLA-4與本庶佑教授發現的PD-1分子,都是在腫瘤在逃避免疫系統追殺的機制中扮演關鍵角色。其中使用這類稱作免疫查核點抑制劑(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的藥品,經由阻斷B7CTLA-4,或是PD-1PD-L1的結合,可增加T細胞活性,以避免腫瘤細胞逃脫免疫T細胞的攻擊,達到治療癌症的效果。近年來免疫療法的臨床進展極為快速,截至目前就已有6種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藥物,包括:PD-L1抑制劑(AtezolizumabAvelumabDurvalumab)、PD-1抑制劑(PembrolizumabNivolumab)和CTLA-4抑制劑(Ipilimumab等,核可的適應症多達十多種癌症,也讓全球開始掀起一股癌症免疫療法的新浪潮。由於免疫治療的藥品相當昂貴,目前健保除了晚期黑色素瘤之外,也尚未給付,因此利用預測性生物標記(Predictive Biomarker)來預測免疫療法的療效,讓錢能花在刀口上就顯得相當重要。目前一般會將腫瘤組織有高度表現的 PD-L1、腫瘤基因突變負荷量(Tumor Mutation BurdenTMB)、以及腫瘤微衛星不穩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HighMSI-H)列為重要的免疫治療的重要參考指標。不過這些免疫療法的預測性生物標記(Predictive Biomarker),但在不同癌症種類的預測效果並不一致,仍需要更多臨床試驗數據來佐證。

哪些癌症適合免疫療法?整體來說,因接觸外在致癌物質導致高度基因突變的癌症種類,例如吸菸可能導致的肺癌、頭頸癌、食道癌,照射紫外光(UV light)可能導致的黑色素瘤(Melanoma),另外如腎臟癌、膀胱癌、結直腸癌、胃癌、三陰性乳癌及肝癌等,接受免疫療法的治療效果普遍較佳。反之,若低度基因突變的癌症種類,則選擇標靶藥物治療(Target Therapy)或化學治療(Chemo Therapy)較合適。值得注意的是,免疫藥物雖然能激發人體的免疫細胞殺死癌細胞,但是使用這類藥物也可能引發病人過度的免疫反應,去破壞正常的組織。治療引起的副作用包括出疹子、皮膚癢、腹瀉、胃口差、口乾,多數患者施以症狀處理或是觀察即可,不會影響持續治療;至於副作用嚴重程度達第三級(Grade 3)以上,大約有一成需要暫停免疫治療來處理。免疫療法除了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之外,其他如細胞治療、基因改造型細胞治療、以及癌症疫苗,目前也逐漸進入臨床應用的階段。隨著分子生物學的進步,未來癌症治療將走向個人化的醫療。醫師除了病人癌症的類別與期別之外,未來可能還需要考量病人的基因表現、預測性生物標記、評估治療可能產生的副作用,來擬定多元的治療策略,提升臨床醫療決策的品質和效率。原文作者為新光醫院血液腫瘤科 游介宇醫師,本文轉載自第328期《新光醫訊》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