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Sunday, March 10, 2019

(抑制膠原蛋白)抗生素fluoroquinolone氟喹諾酮類 恐增加主動脈瘤或主動脈血管破裂…致死率高2倍


臺大研究獲FDA採納 這款抗生素易釀主動脈剝離 程婷 生醫編輯 抗生素是對抗疾病的利器,使細菌無法繼續傳播,幫助人們恢復健康,促使死亡率降低。臺大醫院2015年與2018年研究均指出,病人服用氟喹諾酮類(fluoroquinolone)抗生素恐增加主動脈瘤或主動脈血管破裂的風險,導致病人出血,使致死率提高2倍。這兩項研究採用臺灣健保資料庫的數據,曾登上國際醫學期刊《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美國心臟醫學會期刊》(JACC),並於2018年底獲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引用,並要求所有氟喹諾酮類抗生素的處方用藥與用藥指南需添加警語。

全球首次發現氟奎諾酮與疾病相關性 臺大醫院急診醫學部醫師李建璋指出,氟奎諾酮為處方用藥,台灣臨床應用超過20年,專門治療細菌感染的抗生素,普遍用於呼吸道、泌尿道、腹腔、腸道、皮膚及軟組織感染等病症;在使用便利性上,氟奎諾酮1天僅需服用1次,盤尼西林1天需服用3次,讓氟奎諾酮成為醫院應用廣泛的抗生素藥物,預估國內每年約有80萬人以上服用。因早年研究發現,氟奎諾酮類抗生素影響膠原蛋白形成,病患服用會發生肌腱發炎,甚至導致阿基里斯肌腱斷裂,因人體主動脈也是富含膠原蛋白的結締組織,促使臺大團隊探討這些抗生素是否引起致命的主動脈剝離或主動脈瘤等病變2015年研究指出,從臺灣1999年至2011年的健保資料庫隨機抽樣百萬人口,從中挑出1477位主動脈剝離、主動脈瘤患者,進行巢式病例對照研究,回溯用藥紀錄,發現60天內服用氟奎諾酮3天以上,患病機率是未服用者的2倍。另外,隨著服用時間的增加,主動脈剝離、主動脈瘤發生率相對提升,而且70歲以上與女性病患的風險更為顯著,研究不排除患者本身涉及的危險因子,從數據上來看,確實與藥物使用有密切關聯,這份研究結果是全球首次發現氟奎諾酮與疾病的相關性,但美國食藥局仍疑慮證據不足,未採納台灣研究的結果。

啟動交叉分析 驗證臺灣臨床研究實力 臺大醫院研究團隊2018研究,以病例自己與自己比較方式,針對2001年至2011年健保資料庫中主動脈剝離、主動脈瘤急症住院的1213名患者,回溯發病前60天使用氟奎諾酮狀況,更對照往前1年用藥情形,更發現60天內服用3天以上,主動脈剝離、主動脈瘤風險確實增2.7倍。李建璋解釋,民眾對於氟奎諾酮類抗生素使用不避驚恐,依美國FDA各國研究背景統計,正常人主動脈剝離、主動脈瘤發生率每10萬人僅9例,而高風險個案發生率每10萬人300人,但有心血管疾病、高血壓、年長者、天生缺乏膠原蛋白患者,必須告知醫師病史,評估是否改用其他抗生素藥劑或是注射液,同時服用氟奎諾酮類抗生素若有出現,血壓異常、胃痛、胸痛、背痛、冒冷汗、呼吸困難等異常症狀,請盡速回診評估。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