躍獅連鎖藥局×神腦國際雙強聯手!打造全台首間藥局O2O線上旗艦店 作者TechNews|發布日期2019年03月18日 躍獅連鎖藥局與神腦國際策略結盟,全台第一間藥局自有品牌O2O線上旗艦店正式上線,不僅為傳統的藥局產業創新服務和選品模式,也為神腦轉型全商品的營運模式大大加分!躍獅連鎖藥局是全台灣第一的連鎖藥局品牌,更是第一家超越以處方箋領藥為服務內容、轉型成為「社區健康顧問」的思維領先者。躍獅連鎖藥局首間線上旗艦店選擇與神腦線上合作,以「躍獅嚴選」為概念,由藥師、營養師、護理師組成的核心團隊,嚴選優質商品,專業照護民眾健康。未來躍獅連鎖藥局更將用「民眾生活場景運用智慧化」的科技力,引領傳統的藥局產業打破框架前進!健康議題持續成為近幾年台灣民眾最關注的焦點,對於現代教育程度漸高、自主性漸強的子女來說,照護自己和全家要的除了「健康」,更要「保養得專業、取得更便利」。躍獅連鎖藥局數十年來扮演民眾健康諮詢的重要角色,與神腦國際策略結盟,首創全台第一間藥局自有品牌O2O線上旗艦店,雙強聯手,從更廣泛的消費市場面向思考民眾需求,為傳統的藥局產業創新求變、創造價值。躍獅連鎖藥局總經理陳美孜表示:「因應社會老化趨勢,藥局在民眾健康上扮演的角色越來越吃重。自去年5月起,躍獅連鎖藥局與盛弘醫藥集團、敏盛醫院共同打造完整的健康生態圈,現在藉由神腦策略聯盟,讓服務範圍擴大,真正實踐躍獅連鎖藥局作為『社區健康顧問』的使命!」與躍獅連鎖藥局相同,神腦國際40年來深耕社區,都是「在地經營」的好手。神腦創新事業部總經理張鈿浤表示:「過去3年,神腦在系統上大翻新、全體同仁思想大改造,現在,神腦的新『店』商能提供消費者更生活化、全方位的服務,躍獅也能藉此擴大服務範圍,落實成為全台民眾的社區健康顧問。神腦新『店』商以帶給消費者更便利的生活為目標,透過跨業、通路、平台合作,提供更多元的商品與服務,與躍獅連鎖藥局的策略結盟讓我們對未來充滿信心,我們也期待更多合作夥伴一起加入。」躍獅連鎖藥局不僅是全台灣連鎖藥局的第一個品牌,更是第一家超越以處方箋領藥為服務內容、轉型成為「社區健康顧問」的新一代藥局思維領先者;首間線上旗艦店以「躍獅嚴選」為概念,由專業藥師、營養師、護理師組成的核心團隊,嚴選真正符合台灣民眾需求的健康產品,從實體通路到線上旗艦店,發揮專業的多功能健康照護角色。躍獅連鎖藥局總經理陳美孜說:「現代人對於保健需求習慣從網路獲取資訊,然而,網路資訊來源往往無從追究,五花八門的行銷手法也有可能壓過了商品本質。身為民眾的社區健康顧問,躍獅連鎖藥局從每個階段民眾所需的角色來發展核心團隊,專業藥師、營養師、護理師各司其職,從預防保健、藥物諮詢到維護健康,讓民眾的健康沒有模糊地帶!」「很多人不知道,躍獅連鎖藥局是全台灣第一間連鎖藥局!」躍獅連鎖藥局總經理陳美孜提到。全台灣藥局逾8,000間,僅不到20%是連鎖藥局,地方藥局各自劃分領地的現象比各產業都來得顯著。躍獅連鎖藥局與神腦國際策略結盟,線上旗艦店只是第一步!未來雙方的共同目標是將社區健康顧問服務延伸至各縣市角落,真正落實並延續對「在地經營」的理念堅持。相較於近幾年所談的智慧醫療科技多半強調儀器的準確度與醫療人員使用體驗的優化,而藥局的角色相較於醫院,對於民眾日常生活有更緊密的銜接,因此躍獅連鎖藥局在科技力量導入上更強調「民眾生活場景運用智慧化」,從雲端大數據分析與智慧化兩大主軸出發、為消費者創造更多的價值,同時也為接下來的在宅服務做準備。
Pages
Sunday, March 24, 2019
羊水幹細胞 恢復腎功能可能~
台塑+王詹樣基金會: 早療提升計畫 (6億元2萬多人受益)
守護慢飛天使 台塑迄今斥資逾6億元 更新: 2019年03月20日【記者徐乃義/桃園報導】台塑企業攜手福容大飯店桃園機場捷運A8館及長庚醫院,20日共同舉辦「天使潤餅初體驗,台塑福容齊送暖」公益活動,現場邀請到王詹樣基金會長期贊助的慢飛天使家庭,由家長帶著小朋友,與台塑企業主管、福容大飯店主廚一起動手做潤餅。截至2018年底,「早療服務成效提升計畫」已投入超過6億元,約80個早療單位、發展遲緩幼童2萬多人次受益。台塑企業提供玉米筍、胡蘿蔔及綜合菇類等三色蔬菜作為潤餅食材。台塑企業暨王詹樣基金會2006年起推動「早療服務成效提升計畫」,運用台塑管理經驗,結合各早期療育領域專家學者,以「實證」、「家庭」及「融合」為核心理念,以提升「機構服務質量」、「人員專業能力」、「家長療育知能」,開展多項台灣首開先例之早療公益計畫,截至2018年底,計畫已投入超過6億元,約80個早療單位、發展遲緩幼童2萬多人次受益。 福容大飯店行政主廚鄧正中先生示範製作營養滿分的三色潤餅捲。台塑企業表示,期盼以充滿歡樂及活潑的Formosa樂活圈專案,從不同角度關懷特殊需求孩童,以及慰勉辛苦的慢飛天使家庭家長,透過「天使潤餅初體驗」這種方式讓爸爸、媽媽獲得喘息的機會,也讓小朋友們獲得不同的人生體驗。台塑集團表示,這次參與的家庭看著台上主廚教學,第一次動手包潤餅,小朋友們的反應都覺得很新鮮,家長也認為這個活動很有意義,不僅小朋友學到清明節吃潤餅的故事,媽媽還跟主廚討教學習廚藝。
美和科大: 越南 胡志民工業大學合作 當地校友 700人
喬本生醫捐50萬 攜美和科大培育優質國際人才 2019-03-17 16:25經濟日報 楊鎮州 呼應新南向政策,不只是企業南向,台灣有很多學校也都積極的與東南亞學校交流,屏東的美和科技大學早就在東南亞國家深耕許久,每年都有東南亞籍學生至該校就讀,更與越南當地知名大學經常舉辦國際交流活動等互動良好。總部同樣位於屏東農業生物技術園區的喬本生醫(股)公司,近年來也積極擴展東南亞市場,特別在日前前往該校交流,並由董事長黃文田親自捐款50萬元做為培育人才之用。 喬本生醫董事長黃文田說,該公司專攻於植物新藥開發、健康食品開發製造與超臨界萃取加工技術等,近年來發展迅速,除企業總部設於台灣屏東農業科技園區外,在世界許多國家亦設有分支機構,尤以東南亞市場為主要產品銷售與技術服務之區域。希望該筆經費的投入能幫助該校推動國際化及外籍生招收工作,也希望雙方能共同培育學生國際化視野與國際移動能力,以及該校外籍學生畢業後於原國籍或台灣工作之本職學能。美和科大校長翁順祥說,學校在2004年即與越南當地知名大學胡志民工業大學((Industrial University of Ho Chi Minh City)進行多項合作,在當地累積畢業校友已多達700餘人,現就學學生人數也將近400人,還有教師前往越南授課及參訪人次亦達百人之數。優質的教學品質輸出,已獲東南亞國家所接受,呼應「傑出教師走出去,優秀學生入校來」思維,翻轉少子化對學校經營的困境。
高齡父親&產婦 都影響 ! 老來得子 精神病風險增66%
45歲以上高齡爸當心!精子突變量倍增 子女患精神病風險逾6% 2019/03/15 16:35 現代人晚婚晚育,高齡產婦與高齡老爸都可能對孩子造成影響。台大公衛學院針對3000名思覺失調症患者研究發現,18歲前發病的早發型患者,其父親生育年齡較高;進一步做基因標誌分析,若父親精神病遺傳風險愈高,生育第一胎時間愈晚;即便剔除遺傳風險,研究仍發現父親生育年齡每延後10歲、子女早發風險增加3成。內政部統計,女性生育年齡由1991年的27.2歲增加至2017年的32歲,男性生育年齡26年來也從30.3歲延後到34.5歲。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為堅指,過去常關注高齡產婦的影響,卻少注意高齡父親。陳為堅與中國醫藥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助理教授王世亨最新研究,探討父親生育年齡與子代精神病風險。該研究搜集台灣3000名思覺失調症患者的家庭資料,初步分析,父親若在25至29歲生育,其子女思覺失調症在18歲前發病的風險最低,但過早或過晚生育風險都會增高。若進一步分析其中1649人的家庭全基因體關聯分型,從數10萬個遺傳位點資訊來看,父親的精神病遺傳風險愈高,生育第一胎年齡愈晚;即便控制父親的遺傳風險,研究團隊發現,父親生育年齡每延後10歲,子女早發病風險仍增加3成。此研究刊登在國際知名期刊《生物精神醫學》。王世亨分析,以往北歐也曾有研究顯示,父親生育年齡超過30歲,子代罹患精神病的風險也會增加;與生育年齡介於25至29歲的族群相比,父親若在30到34歲生育,子代罹病風險增加6%,若超過50歲老來得子或得女,子代罹病風險更大增66%。王世亨說,針對父親生育年齡與子代精神病早發風險,推測可能原因有二,包含男性精子分裂累積很多新生突變,45歲與25歲相比,新生突變精子量多一倍,進而增加子代罹病風險;另也可能是較晚生育的男性帶有某些特質,如本身精神病遺傳風險較高,也會較晚生育下一代。台大醫院精神科主任黃宗正指出,思覺失調症致病原因複雜,基因成分約占一半,其他一半還包含母親懷孕感染、吸毒等環境因素,若減少不利的環境因子,如避免感染、不接觸毒品等,即便帶有基因仍可能不會發病。台大公衛學院院長詹長權也呼籲,台灣步入老齡化或超老齡化社會,高齡產婦、父親愈來愈多,要思考工作與生活平衡,此外育嬰假也要兩性平權,男女都很重要。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葉啟斌表示,國外許多研究也顯示,父親年逾35歲才生育,孩子患自閉症機率較高,未滿20歲小媽媽生出來的孩子,未來罹患躁鬱症或其他情緒問題風險也較高。葉啟斌說,思覺失調症一般在20歲左右發病,若18歲前發病便屬早發性,多認為遺傳體質有關,其治療效果與預後都較差。葉啟斌提到,文獻顯示愈晚出生的年輕世代,出現近似亞斯伯格症的堅持、自我中心個性的比例較高,顯示已成社會現象,除呼籲有生育計畫的男女,最好在35歲前生育。若是高齡產婦或父親,葉啟斌建議教養上要更用心,多陪伴孩子成長,有助神經健康發育,切勿過度寵溺小孩,要漸漸訓練抗壓性,也要避免孩子過早接觸3C產品,以免聲光刺激觸發病情,生活也要維持正常作息,多運動,拒絕毒品,都有助遠離精神疾病。(生活中心/台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