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Sunday, July 14, 2019

細胞經濟學開講: 自然殺手細胞NK (保全)/ 樹突細胞 (將軍)/ 殺手T細胞 (鎮暴部隊)


認識你的細胞經濟學論壇 817日登場 2019-07-11 19:16經濟日報 記者 張益華/台北報導 免疫細胞治療被癌友視為新生機,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主任張文震常在診間看到病患家屬找了厚厚論文來求醫,「辛苦了,你有多少個夜晚未闔眼?」好幾次一句話惹哭家屬,因為癌症是長期抗戰,看見家人放療、化療、標靶治療都做了,仍不見起色,家屬只能拚命翻閱醫學資料,甚至耗盡家產,跑到國外尋求一線生機

去年開放新療法 也因此,當衛福部去年9月通過特管辦法,開放癌症自體免疫細胞療法等六項細胞治療技術,讓國內血癌、實體癌症一到三期經標準治療無效或末期病患,多一個治療選擇。免疫細胞療法與人類的免疫系統密切相關,林口長庚免疫腫瘤學卓越中心主任張文震表示,每個人每天都在接受免疫治療,正常人的免疫系統隨時都在偵測不正常細胞,在早期將不良細胞清除,避免壞細胞坐大,這是免疫偵測理論,也是免疫細胞治療的重要原理。相較手術、放療或化療靠外力清除癌細胞,免疫細胞療法透過各種方式增強、活化病患免疫系統,回到正常人的狀態,用自身的免疫反應來殺死癌細胞,療效較持久,甚至有機會使免疫細胞具有記憶性,當下次有癌細胞入侵時,能立即辨識摧毀。張文震進一步形容,為了避免癌細胞威脅,免疫系統擁有一大群免疫細胞,如同軍隊由不同類型的士兵組成,每一種免疫細胞具有特定功能,例如自然殺手細胞NK像社區保全,負責「巡邏」,識別癌細胞;樹突細胞則像將軍,負責「訓練」其他免疫細胞,確定哪些是要消滅的入侵者;重要的殺手T細胞就像鎮暴部隊,有專一性,負責「攻擊」特定癌細胞。

癌友多一個治療選擇 還有一種CAR-T細胞,透過基因改造,可直接在T細胞裝上辨識癌細胞的受體,精準殲滅癌細胞,在國外因為成功治療血癌而聲名大噪,但高療效伴隨高風險,過度激發人體免疫細胞可能引發病人免疫反應過度,俗稱「免疫風暴」,出現皮膚紅疹、腹瀉,甚至猝死。張文震指出,國內開放細胞療法項目並未包括CAR-T,核准的免疫細胞治療為低風險項目,但由於實體癌如肺癌、胃癌、肝癌等抗原較複雜,想靠單一免疫細胞療法抗癌,並不容易。「免疫細胞療法並非萬靈丹,而是多一個治療選擇」張文震說,從血液抽取免疫細胞培養來增強免疫力,病患到底該用哪種免疫細胞,細胞是否建康,個人反應不同,建議與醫師審慎討論,「癌症病患仍應優先接受標準治療,包含手術、化療、放療,當治療無效或希望合併標準治療者可考慮免疫細胞治療」。

細胞療法價格高 張文震認為,既有的標準療法是經年累月的經驗累積,有一定實證依據,癌友不宜直接跳到細胞療法,加上細胞療法費用百萬起跳,病患難負擔,有些人為求希望,跑到日本、大陸進行治療,但跨海就醫難把關品質,曾有病患遠赴海外施打細胞療法沒多久死亡,容易有醫療糾紛。另外,細胞療法近年在治癌領域備受矚目,也吸引各大生技藥廠、醫療機構投入研發,建議慎選合格醫療院所,相關可執行的技術、醫師名單和細胞製備場所,都公布於衛福部網站上,供民眾查詢,確保治療安全。

專家論壇幫解惑 細胞療法上路,癌末病人不必再抱病遠渡重洋到日本接受免疫細胞治療,求一線生機;愛美女性也免千里迢迢到瑞士打回春抗老針,今年起,細胞治療台灣統統有!為搶救癌病、重症患者,衛福部去年96通過特管辦法,開放從癌症、腦中風、脊髓損傷、退化性關節炎、修復細胞與組織、抗老化等六大類項目,為何抗癌、抗老化要從細胞做起?數十萬起跳的細胞治療勝率如何?誰適用細胞療法?細胞治療元年,第一場結合產官學研界專家的細胞療法論壇,免疫細胞療法權威林口長庚腫瘤科主任張文震、再生醫學會理事長張至宏、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中研院基因體中心沈家寧教您如何用自己的細胞量身訂做救命藥和回春丹;台灣最懂細胞的專家提供最內行的治療選擇建議,一次搞清楚細胞治療的真相,不可不知的細胞經濟學,幫您救命救荷包。

認識你的細胞經濟學論壇【主辦】聯合報、環球生技月刊【時間】2019817日(六) 09:00 ~ 17:0008:30開始報到)【地點】張榮發基金會101001會議室(台北市中山南路11號)

新竹縣議會 張鎮榮議長: 中醫大新竹附醫多努力 (幹細胞治療)


中醫大新竹附醫拜會 議長盼:發展幹細胞醫療 打造優質養老村 2019-07-09〔記者黃美珠/竹縣報導〕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行政副院長陳俊賢今天拜會新竹縣議會議長張鎮榮,說明院方想在大新竹推動社區醫療、提倡健康促進觀念的構想。張鎮榮當場關切表示,國人對幹細胞的治療有迫切需求,每年很多人都遠赴國外求醫,他希望院方在這方面能有所努力,以在未來法令鬆綁後,能率先嘉惠新竹鄉親。張鎮榮也認為,國內的長照機構「醫」味太重、冰冷、欠缺人性溫暖,期許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未來也能考慮新竹縣老年人口越來越多,能在打造優質、有尊嚴的養老村方面著力。張鎮榮說,中醫大在台灣是排名第4大的醫療體系,而國人對幹細胞包含胎盤素之類相關的醫療服務有很龐大的需求,每年都有很多人遠求中國、日本、烏克蘭、俄羅斯求診。他一個朋友原本已經是癌末,沒想到去中國做了幹細胞的4次治療後,現在如枯木逢春,又能走路了!他希望中醫大新竹附醫未來能在這方面多多努力,到時法令鬆綁了,新竹有需要這方面治療的鄉親,就不用去中國、日本、甚至俄羅斯就診了。陳俊賢說,幹細胞,細胞免疫療法,人工智慧醫院都是中醫大新竹附醫未來發展的重點和強項。目前該院做手術,除了傳統方法也發展微創手術,對病人的治療快又方便。此外,他們也很更重視新竹地區的健康促進活動,所以今天才會藉著拜會張議長,說明他們希望透過社區醫療幫忙,讓整個新竹變成快樂且健康城市的想法。陳俊賢進一步說,中醫大新竹附醫本來的發展定位就是在搶救急、重症上。未來幹細胞若能有進一步在臨床獲得運用,將是針對所謂的難症去解決。張鎮榮也關心時下的長照環境,他說,自己走訪過國內外的長照機構,像是日本的養老村打造得就好像豪宅,整體環境也很舒適、宜居。反觀國內的一踏入,撲鼻而來的往往就是很濃的藥味、消毒水味,他希望中醫大新竹附醫能附設長照中心,且參考國外的案例打造優質的養老機構。陳俊賢說,中醫大在台中就有個園區試著規劃有質感的長照區域,為此還特別去日本等國吸收經驗,未來新竹有需要的話也可有相關的努力。不過,陳俊賢認為,不管是養生村、老人村,應該是以一個小城市的概念來規劃設計,這樣的養生村才會活化、有活力,而不是真的讓整個村內只有老人住在裡面。

花慈醫院+羅麗芬 投資2.5億 成立40人團隊 (幹細胞萃取保養品市場)


羅麗芬除權息首日貼息 仍看好幹細胞添營運動能 鉅亨網記者沈筱禎 台北2019/07/11羅麗芬 - KY(6666-TW)  (11) 日進行除權息,每股配息7元、配股1元,但股價開高走低,終場陷入貼息,展望下半年,公司依舊看好保養品持續熱銷,營運優於上半年,且明年幹細胞技術業務也將開始貢獻營運,目標營收可望年增2成。羅麗芬受惠明星商品及新品熱銷,上半年營收7.11億元,年增 15%,營運表現亮眼,展望下半年,羅麗芬擬3大策略,包括爆品戰略、大鯨魚戰略及四季行銷,此外,將舉辦兩場創富盛會,可增添營運動能,法人估,下半年營收優於上半年。羅麗芬董事會日前也通過2.5億元在台投資案,攜手花蓮慈濟醫院建立人體細胞組織實驗室,運作幹細胞萃取技術,目標年底前成立40人團隊,擴大保養品市場,法人預估,明年實行幹細胞技術後,可望推升營收成長2成。營收比重方面,羅麗芬旗下有3個品牌,葛林若占 40%、聖迪妮爾占 35%、黛昂絲占 16%,因美容產品在中國檢驗合格,後續海外業績有望逐年成長。

630億美元併購: 掌控獲利&爭取研發 (AbbVie & Allergan)


併購喜事多 生醫中長線看好 2019-07-10聯合晚報 記者林婉琪/台北報導醫療產業再傳大型併購案,艾伯維(AbbVie)上月25日宣布將以630億美元,收購肉毒桿菌大廠愛力根(Allergan),藉此掌控獲利豐厚的除皺藥品,並爭取時間研發新藥。法人投信表示,儘管今年以來,生技醫療產業受到藥價雜音干擾,但中長期創新藥需求仍龐大,併購題材可望延續。艾伯維與愛力根的併購案是今年第二起大型藥廠併購案。第一起是年初美國藥廠必治妥施貴寶(Bristol-Myers Squibb),以740億美元收購癌症藥物商Celgene。中國信託樂齡收益平衡基金經理人劉柏廷表示表示,大型生技藥廠持續尋找目前平均價格便宜的中小型生技藥廠購買技術,併購題材持續可期。

中國開發AI中醫輔助療法軟體: 商用脈診儀


AI醫療「硬」創新難如修仙? 201979日劉于葦,EE Times China 青城山除了是道教名山,還和醫道有著淵源,近日在青城山腳下舉辦的第三屆 「青城山中國IC生態高峰論壇」,就以智慧醫療電子為主題,聚集了生態鏈各個環節的廠商、機構代表和精英人士…青城山是中國民間傳說《白蛇傳》中白素貞修仙的地方,「洞中千年修此身」後,白娘子就來到了蘇杭地區,與她做大夫的相公許仙一起開藥鋪,懸壺濟世。這樣看來,青城山除了是道教名山,似乎還和醫道有著不少淵源。近日在青城山腳下,就以打造智慧醫療電子產業鏈為主題,舉辦了第三屆「青城山中國IC生態高峰論壇」。青城山中國IC生態高峰論壇主席,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積體電路設計分會副理事長,芯原創始人、董事長戴偉民表示,這是一次跨界的論壇,參與的有醫療器械企業、醫療機構,以及上游的人工智慧(AI)醫療晶片、演算法供應商,除了實現晶片與系統對接,更實現了整個AI醫療應用生態的對接。

中國亟需的AI醫療有多難? 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IC設計分會理事長,清華大學微電子所所長,核高基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總體專家組組長魏少軍在會議致辭時分享了幾組資料:2015年時,中國有高血壓人口約1.61.7億人,高血脂人口1億人,糖尿病患者9,200多萬,血脂異常者1.6億人,脂肪肝患者1.2億人。「中國人口眾多,醫療問題同樣嚴重,平均每30秒鐘有一個人患癌症,平均每30秒鐘有一個人患糖尿病,平均每30秒鐘有一個人死於心腦血管疾病。」魏少軍表示,「這統計資料觸目驚心,不過現在一些新興的資訊、電子技術已經可以協助我們形成更好的生活習慣,即時監測健康狀況,而晶片在這些醫療器械中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當下,中國醫療AI初創企業不斷湧現,截止20186月,中國共有89家醫療AI企業獲得投資,總金額約人民幣219.38億元。大部分(50%)的醫療AI企業處於A輪融資階段(Pre AA+),其次分別是B(+)21%C(+)7%,戰略投資5%以及15%未獲投資的公司。

不過醫療AI卻面臨著以下主要挑戰:1.缺標準: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CNDA)尚無一例過申產品;2.少人才:醫療AI發展亟需複合型人才;3.數據亂:缺少結構化的、不完整的資料不利於AI發展;4.技術待完善:AI尚處於弱AI階段。白娘子修道千年才能協助許仙行醫,AI技術出現不過短短數十年,AI用於醫療更是近些年才開始,不說難度堪比「修仙」,至少比在消費電子等普通領域要難得多。各方如何跨界合作,讓AI醫療變成現實?在論壇上午的圓桌討論中,各路嘉賓紛紛從不同角度,發表自己對於智慧醫療創業創新的看法。對於想進入、已經進入這個領域創業者,希望 AI技術加持的傳統醫療產業,或是期待AI技術早日用於日常醫療的普通大眾,都具有很好的參考意義。20190709EETNT61P1由左到右為:主持人戴偉民;美國加州大學歐文分校生物醫學工程系教授、OCT Medical Imaging創始人及董事長陳忠平;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外科副主任、華西醫院創傷醫學中心常務副主任、骨科教授、主任醫師項舟;北京太一科技創始人兼CEO解渤;上海微技術工業研究院總經理兼CEO丁輝文;邦勤資本創始合夥人劉明宇;國家生物醫學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王雲兵。

告別「中醫無器」時代 大部分用AI醫療概念來創業的公司,瞄準的都是健康管理或影像識別等軟體、演算法領域,單純為AI醫療做一款硬體甚至開一顆晶片的,少之又少。這其中,大部分的設備和器材又是以西醫標準開發,有沒有誰能用AI技術打造一款為中醫所用的智慧設備?在這次醫療論壇上,北京太一科技創始人兼CEO解渤帶來的智慧脈診儀,讓人眼前一亮——中醫的把脈也能用AI實現標準化了?解渤表示,中醫傷寒分為脈宗和問宗。作為脈宗傳人,對「脈」的瞭解讓他能夠利用中醫辨證的檢索方法,結合西醫去做脈診儀的頂層設計。解渤認為,一直以來中醫發展不好,是因為「中醫無器」,除了一把草(中藥)、一根針(針灸)、一把火(火罐)外,幾千年來沒有什麼變化。中醫要從「原始狀態」跨入「AI」的未來,為更多人服務,需要依據有效大資料建立一個客觀標準。「一直以來,中醫因為沒有統一標準,被一些中醫黑抨擊,要改變這一現狀唯有標準化。我們認為中醫目前的唯一的有效的資料入口唯有脈學。」解渤說到,「脈學它與病因病基和病症的匹配關係最高,其他的如舌、面診和問診和疾病的匹配關係都不高,特別是問診往往帶有自己的主觀意識和感情,敏感型的人總覺得自己有問題,非敏感性的生化指標驗出來已經三高,還自己感覺良好。」 中醫的「脈」就是脈搏波嗎?解渤表示,臨床上最容易測量出來的波,其實不是中醫的脈,這也是為什麼過去40年其他國家或中國本土企業試圖將「脈診」標準化,卻遲遲沒有成功的原因。正確的方式應該是用結合壓力感測器的脈學攝影機,生成一個包含寸、關、尺三點的脈學3D圖,再透過演算法進行診斷。據透露,這款智慧脈診儀中的感測器是太一科技自己設計,而主晶片演算法則會與芯原合作開發。考慮到脈象受外界因素影響很大,演算法固化的難度也將隨著外界因素的增加,而指數級的增加。但解渤表示:「我們有非常強大的意願把中醫脈診在中國制定成一個標準,成為一個世界的標準,在中國先落地。它必須是用實驗科學檢測出來的、經得起考驗的標準,能跟疾病、重大疾病治療、診斷能夠完美結合的標準。」

生命科學的晶片級創新 對於醫療或者說生命科學技術(BioTechBT)領域的創新之難,上海微技術工業研究院(SITRI)總經理兼CEO丁輝文也表示贊同,他認為生命科學產業已經進入到新的階段,需要BT與資訊技術(Information TechnologyIT)技術相融合才能做出更進一步的創新。在生命科學產業中,關於微奈尺度的生命科學與晶片技術融合有一個軸,從軀體、大腦、神經元、病菌、蛋白質、DNA到小分子,這條軸上的尺寸從米、毫米、微米、奈米一直到次奈米階段。如果說現在醫療產業常用的CT等設備可以看米到毫米之間東西,到了微米甚至奈米階段,光靠看就不行了,需要生物(BIO)晶片這樣的新技術做分析。「BIO晶片的核心就是生物光電子技術。」丁輝文說到,「主要由兩個系統組成,一是微流控晶片來處理樣片,以及後面整個光學分析系統。」把這個系統小型化,就變成晶片化的設備,也稱之為片上顯微鏡(Microscope on chip),如果再矩陣化、高度整合化就變成片上實驗室(Lab on chip),最後整合運算模組變成高通量分析的生物感測處理器(Biosensing Processing UnitBPU),這就是生物晶片進化的整個過程。丁輝文表示,在這個過程是實現精準醫療和生物製藥的核心底層技術,這裡用到生物光電子技術中既有微流控、光電等子一些平時用到的IT技術,也融合了生物、成像,以及感測器方面的技術。

新創企業有機會嗎? 在圓桌討論的互動環節,戴偉民拋出了一個問題:創業公司在網際網路公司、傳統醫療相關企業的夾擊下,有沒有生存空間?項舟站在醫療單位的角度,認為新創公司是有機會的,但起初的目標不要訂得太大,應該著重解決一兩個痛點問題,並且與醫院的研究團隊緊密合作。在醫療界人稱KP哥的劉明宇,也從投資方的角度給出了一些建議。AI是全新的產業,前面沒有比較好的經驗借鑒,「有點類似於給一點初始的經費,然後進行生存試驗。傳統產業的創新就像生活在市區裡,比較容易活下來,但是AI產業就像把你放在青城山裡,就沒有那麼容易存活了。」劉明宇表示,「你以為無人去過的山上會有果子,有野味,實際情況並不是這樣的,你的企業很有可能沒找到果子就餓死了。」所以AI醫療初創企業,不管跟保險公司還是跟傳統醫療產業合作,只要擁有了自我造血的能力就可以去嘗試。同時,初始乾糧很重要,「如果背了一包壓縮餅乾,你在青城山待一個禮拜沒有問題。」劉明宇表示,「不管是網際網路企業、傳統製造業企業,還是白手起家,一開始有大筆初始經費很重要,所以我們跟初創型企業講,融資能力也是一種核心競爭力。」有的人常說,我的ideaXX好多了,XX就是唬弄了一大筆錢,但XX拿著錢把你這邊真正幹事的人弄走了,你養不起這些人,你的團隊全跑了,所以初創企業融資能力也很重要。雖然盈利週期沒有科技、媒體和電信(TMT)、網際網路產業那麼快,但醫療器械相對來說是比較容易拿到融資的。不過我們往往發現,新技術、新應用在其他領域普及很快,醫療領域就接受得比較慢,主要是因為醫生這個群體對新事物都很謹慎,好消息是新生代醫生越來越支持智慧化工具。脈診儀什麼時候能買到?最後的問題回到了那台智慧脈診儀身上,中醫、初創公司、演算法、AI、標準化把脈……這麼多的熱門關鍵字,它註定是這次會議的焦點。戴偉民的問題是:智慧脈診儀什麼時候可以商用?可選答案從2020年一直到2024年,從現場投票來看,一半以上的與會嘉賓比較悲觀地投了2024年。解渤打趣道:「我覺得2024(才商用)的話,我們公司估計也不行了。」據解渤表示,太一科技6月已經公佈了第一代商用脈診儀,雖然穩定性和量產還有困難,7月大約只能生產30台,但下訂單預定的人很多,這30台還得留下一半公司做應用。但解渤比較樂觀,認為脈診儀2020年就可以作為3C產品商用,主要的兩個作用第一是幫助藥店和零售廠家做引流,代替最基本的中醫師;第二個是根據「中醫辯證,西醫辨病」,用脈診儀告訴你得了什麼病,怎麼治,這個確實2024年做不到。王雲兵認為,這款脈診儀的商用時間取決於產品定位,如果作為二類醫療器械甚至是一個中醫輔助療法軟體,2020年推出來沒有問題。但是如果把它作為三類醫療器械代替普通水準的中醫,那麼不確定因素非常大,2022年之前是不可能出來的,甚至2024年也不一定。它需要非常嚴謹的大規模臨床試驗和臨床資料分析,而且選對照組時只能由醫生來操作,還要考慮到這個醫生是大家認可的嗎?對比結果是好是壞?有很多不確定因素在裡面。

AI醫療器械產品審批標準還在摸索中 從企業角度談完了醫療AI創新有多難,再從監管角度看一看。目前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還沒有頒佈對醫療AI器械的標準法規,所以目前還沒有一顆AI晶片是「合法」的醫療級晶片,在法規頒佈前,醫療AI器械要如何打開市場呢?王雲兵表示,中國國家層面非常重視AI,多個部門都頒佈了相關政策,希望抓住AI這個中國領跑世界的契機。但是醫療器械不像消費電子,臨床審批傳統一定要保證安全性、有效性,從器械本身角度來講需要可重複性和資料完整性。「AI器械看起來跟傳統醫學影像好象有一點交叉,但實際不是,因為它在模擬人。」王雲兵表示,「一台器械檢測A病人可能按照一個標準來做,但是學習資料多了以後,神經網路可能會自動改變一些演算法。從國家藥監局甚至從醫生角度來講,今天測這個人是這種演算法,換一個人又調整成另一種演算法,如果演算法累積越來越準確沒有問題,很容易獲批。但是如果同一台設備對同一個病種的兩個病人診斷得不準確,就會造成很大混亂,所以國家藥監局也在摸索和學習當中。」中國國務院去年12月份頒佈了《AI醫療器械產品審批規則》,中國的新創企業可以到國家藥監局申報AI醫療產品。今年3月國家藥監局也專門組織了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中國生物材料學會、中華醫學會等單位,與約上百家AI企業一起組建AI醫療器械產品創新聯盟。今年426日,國家醫藥中心和國家藥監局成立中國國家藥監局醫療器械監管科學研究基地,主要目的是針對新型醫療器械開發當中面臨的問題和新的挑戰,彙聚行業專家委員、國家藥監局制定全生命週期的監管政策,從AI的研發階段,到行檢階段、臨床階段、報批階段,提供監管科學依據和制定監管標準。雖然AI技術全面用於醫療領域還需要一定時間,但可見中國官方對這方面非常重視。本文為EE Times China原創文章

(雲象科技 葉肇元 執行長) 國泰創投投資3400 萬 開發 病理影像AI學習平台


雲象科技將玻片影像數位化,打造世界級 AI 醫療影像公司 作者 TechNews | 發布日期 2019  07  09 日「我的目標是在台灣創造出一個世界級的 AI 醫療影像公司,把台灣的技術帶上國際舞台!」雲象科技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葉肇元說。葉肇元從台大醫學系畢業後,前往美國攻讀病理學(pathology)博士。2015 年,葉肇元因緣際會接觸顯微技術和程式設計,意外發現自己很喜歡寫程式。當時他在實驗室協助其他人用程式解決顯微鏡問題時,發現實驗室的需求是將組織切片的玻片影像數位化,並放上網站。葉肇元說,「我看到完成的數位玻片影像之後,感受到了數位玻片的巨大潛力,相信 5 年、10 年以後的未來,數位玻片將會成為實驗室不可或缺的一環。」有了數位玻片,醫師和病理醫師討論病例時,不用再像以前必須多次來回郵寄玻片,只要傳送數位玻片影像的網址,就能遠距離交流。

數位病理革命 數位化玻片影像 玻片影像數位化,將對醫學產生重大影響。因此,這位攻讀病理學的醫師,決定自己學寫程式,跨界結合專業醫學及資訊科技。2015 年正式開啟了他和康家彬、葉一忠的創業之路,創立雲象科技。雲象科技的名字由來,正是取自雲端影像。前期雲象科技建立「數位病理影像平台」,並挖掘全玻片影像分析實際放上雲端的需求。客戶只要提供組織玻片,就能協助將玻片數位掃描,放上雲端資料庫。然而,雲象科技也發現數位病理領域的軟體及硬體早已發展十年,若是用昂貴的軟硬體換來玻片數位化,對醫院和醫師的誘因不大。因此,雲象科技便開始思索如何找到新的需求切入市場?隨著 AI 熱潮來臨,葉肇元認為,AI 醫療影像公司將會是數位病理的重要方向。一開始完全不懂 AI,葉肇元便決定自學 AI 技術,一腳跨入 AI 醫療影像,這也成為雲象科技最關鍵的轉捩點。

AI 醫療影像開發平台 aetherAI 2018 年,雲象科技推出 AI 醫療影像開發平台「aetherAI」。與台大醫院、長庚醫院進行數位病理合作,也跟台北榮總進行學術合作。由醫院提供資料和專業資料,讓雲象科技訓練 AI 模型,現在共有十種不同類型的資料集。對醫師來說,其中一個痛點在於「數東西」,例如要將骨髓檢體中的 500 個細胞分成 40 個類別,都需要親自用手數。導入 AI,就能幫病理科醫師省下很多力氣,快速得到分類結果。此外,病理科醫師往往要回答檢體中到底有沒有癌症?用 AI 掃過一遍,先行確認是否有癌症,能夠大幅縮短醫師的工作流程。雲象科技運用監督式學習,讓 AI 學習病理專家所標註的大量玻片細節資料,aetherAI 已經可以做到跟病理科醫師一樣的辨識水準。以鼻咽癌為例,前期標註 300 片玻片,後續 AI 模型對鼻咽癌數位玻片的辨識率高達 97%

AI 深度學習縮短標註玻片的時間 不過,一個數位玻片需標註細節非常多,病理專家一個晚上只能標註 1  3 片。一個案子往往有幾百個玻片,光是標註細節就要耗費 6  9 個月。訓練一個模型曠日費時,也讓雲象科技嘗試新的模型,今年把深度學習神經網絡應用在玻片上,但若直接用一張大圖訓練神經網絡,運算則太繁重。目前採用的主流方法,是讓醫生在大範圍中,細節標註癌症實際上的位置,並把大範圍切成小塊,讓每一小塊都能有正確答案,也能提高辨識度,但需要花費大量的標註時間。雲象科技更提出全玻片的 AI 訓練,未來只要臨床診斷的結果就可進行訓練,葉肇元指出,「省掉細節標註的時間,也省下四分之一開發時間!」AI 仍能夠快速且準確回答此玻片影像是否具有癌症。若以全台 25 家醫學中心、約 75 家區域醫院要數位化的進展來看。雲象科技預估,台灣數位病理的市場規模,年內約有 20  40 億台幣。今年,雲象科技剛拿到國泰創投投資的 3,400 萬台幣種子輪募資。預計前往美國拓展業務,同步發展「病理流程 AI 化」,聚焦生技製藥產業 AI 化,幫生技製藥公司的樣本做病理鑑定,做出 AI 模型標註癌症,進而加快生技製藥的研發過程。

聿信醫療 重症醫師 許富舜(總經理): 開發 AI 連續肺音偵測系統 快速診斷COPD


重症醫師創業要讓肺音「看」得見 AI新創聿信主攻COPD與哮喘 蔡騰輝2019-07-09輕量化的AI肺部智慧醫療輔助系統,幫助醫師診斷與收集病灶資料。一般的症狀分析,醫師要先瞭解X光診斷、門診以聽診器等硬體感測器來判斷病患的呼吸狀況,這都十分依靠醫師的臨床經驗。但希望透過標準化與數據化來協助提升醫療品質的聿信醫療器材科技總經理許富舜說,藉由微型化貼附在身上的連續性肺音監測系統,這能讓肺部相關疾病也有了更精準且實用的醫療方法。此外,收集巨量數據後,藉由人工智慧的圖像辨識技術,使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與哮喘的圖像都有各自分類,讓醫師的診斷更快速

提升使用者感受與量化診斷 過去生理監測系統除了血氧儀、心電圖、心律以外,就只有呼吸器才有與肺部功能相關的儀器,但24小時戴著呼吸器不僅病患不舒服,量測的數據以科學方式呈現的內容也有限,所以許富舜希望能夠藉由創新的方法,讓肺部的聲學訊號圖、時間、圖像、肺部結構、心臟結構等內容都可以清楚呈現。本身也是重症醫學專科醫師許富舜分享,醫師要的技術,不僅是實時的量測數據,病灶定位圖與分布圖也都相當關鍵。此外,團隊也努力以科學化與量化的方式讓醫師的診斷與形容更明確。如果說長者患有COPD,住院一段時間後要拔管出院,過去在拔管評估上,醫師可能會以「病情已經『好一點』了」來形容。現在有了搭載人工智慧的圖像分類系統,比方說,過去發作可能是16次、115分鐘,改善後是12次、15分種。這樣就可以量化改善成效。在COPD的症狀應用上,由於COPD是小氣道的週邊阻塞,因此雖然團隊系統最多可以達到8通道的量測,但許富舜說,其實藉由6個貼片通道量測,就已經可以有全面性的診斷。除此之外,數位化病床旁邊加載監測器,所有數據都會傳輸到護理站,讓醫師與護理師可以1次看好多床病患的數據。

醫師為什麼要創業?過去擔任急重症醫師的許富舜說,希望透過瞭解臨床端需求的醫學專業,搭配市場科學技術,完善臨床應用與提升安全。同時也舉例,過去看細胞是不是癌症細胞,可能是以X光當中,細胞邊緣是否不規則而判定,但有成千上百的細胞需要檢視,這時候就是透過電腦輔助的力量,減少醫師的工作負擔。此外,許富舜也提到,台灣比較缺乏的是「整合的力量」,也就是說,智慧醫療產業要整合,雖然獲利可能還是由主流大廠來主導,但把新創團隊的創意與技術實力整合進來,創造新的產業趨勢,則是大廠可以做的部分。

智慧醫療發展:醫院角色不可少 許富舜認為,在智慧醫療的發展上,在醫院專科部門等限制性的場域中,才會產生與收集品質夠高的數據來訓練AI,此外專業的醫療照護人員,也會是團隊創新路上相當好的幫手。針對醫師與教授紛紛創業,許富舜分享觀察說道,政府相當努力推廣與鼓勵產官學研醫等各領域人才合作,讓教授帶著學生一起做,讓跨域合作從學校開始;而醫師創業則是看到臨床需求多,醫師以「使用開發者」的角度與業界資通訊人員攜手,讓智慧醫療符合場域需求的同時,也能展現創新技術。自動肺音偵測系統是許富舜從2013年開始構想的事業,後來與許多醫師、臨床護理師討論,2015年技術長蔡富吉加入一起努力,更在20186月成立聿信醫療,努力開發非侵入的醫療器材。現在投資者組成中包括了台灣上市公司、美國舊金山灣區的投資人、台灣私立醫學中心等。

衛生福利部函釋: 蒺藜/淫羊藿/含葛花 為中藥管理 (台灣中藥藥典)


境外食品入台變中藥 網拍小心觸法 20190711日【記者黃玉燕/台中報導】為保健理由,許多民眾會從境外網站訂購蒺藜、淫羊藿、纈草根、含葛花等成分的膠囊錠產品,自己吃不完就上網拍賣;但是這些產品依國內法規皆列中藥管理,如販售恐違反「藥事法」,最重可判10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1億元以下罰金。含有蒺藜、淫羊藿、纈草根、含葛花等成分的膠囊錠產品,宣稱具有補腎強筋骨、舒眠及降糖降脂功效。有民眾從國外購物網站進口纈草根產品,希望可以幫助睡眠。因國外將這類產品歸為食品,因此一口氣買了不少,除自用外,還上網販售,結果遭到檢舉。經食安處查辦後,依違反「藥事法」相關規定裁處3萬元。食安處指出,蒺藜、淫羊藿、含葛花等,經衛生福利部函釋皆為台灣中藥藥典的中藥材,如製成膠囊,也應以中藥管理,一般民眾不可販售。另外,民眾自國外購買或攜帶中藥材回國內,應遵守入境旅客攜帶自用藥物限量規定,中藥材每種至多攜帶1公斤,合計不得超過12種;而中藥成藥每種最多12(),以總數不得超過36()為限;如預期購買藥物超出限量規定,應事前向食藥署申請進口同意。食安處呼籲,勿隨意購買與販售來路不明或誇大療效的藥品,若使用未經許可的藥品,一旦發生藥害時,也不能申請藥害救濟。而每個國家對於產品屬性的判定方式及規定不同,購買或販售前,務必了解相關法規。

大江生醫 中國客戶 森米減肥產品 遭檢舉: 虛假行銷


生技股啟動!原料藥+學名藥 PK三大醫美股 2019-07-11 18:27萬寶週刊 撰文/朱成志 上期我寫的雙主流:「填息股及委屈股」方向不變,現在就是除息旺季,已經填息生技股包括五鼎(1733)、寶齡富錦(1760)、大學光(3218)、太醫(4126)、達爾膚(6523)、醫揚(6568)、生展(8279)等股,參閱附表。本刊也會連續每周從除息股精選出我認為比較好的,並且有填息機會的股票;生技委屈股更多在相對低檔區。

生技股相對低基期 少數走出多頭型態7月生技月,全球性的亞洲生技展(Bio Asia)7/2428將在台北登場,Bio 6月已在美國費城落幕,今年也將在台北舉行,每年此時生技股都有表現。下半年還有三場台灣大型生技指標活動,除了7月的Bio Asia外,911月也將個別有生技展,下半年生技股將不容小覷。美國的NBI生技指數走勢,其實和台股OTC生技指數非常相像,本期截稿日7/107/11除權息前開始大漲,近日創新高價232.5元的羅麗芬-KY(6666)吸引自營商在除權息前卡位介入286張,股性轉活潑,大江大跌,7/10跌破了400大關,都壓不住羅麗芬的大漲,接下來還有誰?我列出7/1125的除權息生技股如附表,值得重視。相對強勢的生技股包括投信一路買超的中化生以及訊聯(1784),此外,醫療材料的鐿鈦(4163)以及太醫營收也表現的非常傑出;還有生展(8279)雖然每天成交量很少,但是股價線型持續走多一路向上,生展是從生達(1720)切割出來,生達持股降到47%,生展主要做保健食品及通路,201711月天價198元,大ABC波下跌,去年1082.4元才剎車。2017EPS7.08元、去年5.8元的確是向下降,但是今年Q11.46元,全年估計可能會上看7.62元,股價從去年Q4見底之後,現在一路向上竄升,已經漲到145元附近,相當強勢。中化生(1762)採用生物醱酵技術開發一系列免疫抑制和抗真菌的原料藥,其製程中使用細胞株、動植物組織、生物轉化技術所使用的酵素、菌種等,經發酵以及純化製成原料藥。產品包括MMFTacrolimusCaspofunginEVERAPA,去年啟動製程再改造及增加部份設備提升產能,預計下半年到明年有機會慢慢顯現。MMF目前在中化生的營收占比超過5成,美國市佔率40%,美國市場年需求約110噸,中化生每年供應約50噸,為全球法規市場最大供應商,主要競爭者為印度廠商,這種情況和展旺(4167)一樣。由於MMF上市較久,印度廠商殺價競爭,中化生已完成二代製程開發,學名藥客戶已向美國FDA遞交製程變更補充申請(PAS),預計Q3獲得核准,最快Q4到明年Q1上市。Tacrolimus受惠日本政府推動學名藥,需求快速成長,也新增印度、美國等客戶,現有產能不夠,製程放大預計下半年完成。Caspofungin已有數家印度、歐洲公司上市,拉動需求向上,下半年新製成也將完成EVE因製劑預計今年底、明年初陸續上市,美國、歐洲及印度客戶已經開始拉貨,製程擴充也將在今年底完成。公司Q1 EPS0.53元,5月自結0.18元,業外處分觀音廠的利益挹注,EPS貢獻逾2元,全年估EPS 3元,這波投信7月大買1200張,把股價由6月下旬26元拉到40.9元,7/24除息1.2元,中線看好但短線漲多了,整理有必要。長期關注的學名藥股美時(1795),從去年2月股價見底40.5元之後,已經漲了兩個大波段,今年3月衝到137.5元,但是經過4月的大回檔之後,567三個月K線目前都是紅K,股價又漲到120元附近,從月營收的角度來看,因為今年2月新藥在美國正式銷售,突然暴增到單月10.11億,月增71.3%、年增113%,接下來雖然又跌回6億以下,但是5月營收又竄升到6.79億,6月營收出來之後,我認為下半年想像空間越來越大。三大醫美股也當紅,麗豐-KY(4137)前年業績谷底,EPS只有7.41元,但是去年就跳升一倍到15.4元,儘管成績這麼好,股價在20178月最低95.1元,創掛之後的新低,但是20187月最高飆到344.5元,看起來漲了2倍多,但是並沒有突破2 0 1 5 年的歷史新高價383元,去年Q4壓回之後,今年14月已開設219 家店,,全年可以新增600 家店,2019年底加盟店將達到5000家店,比去年成長13%,今年重新恢復成長動能,Q1獲利每股賺4.77元,全年估計上看18.8元,會比去年成績更好,現在股價才在280元左右。麗豐-KY大漲也會帶動大江(8436)比價,雖然大江是代工,但是近期走勢疲弱,傳出大陸客戶森米減肥產品遭檢舉虛假行銷,微信客戶下單也趨保守Q2營收比法人估算少,因大陸市場營收佔大江8成以上,大江天價出現在去年8月的614元,大幅度回檔到去年10月最低327元,雖然一波反彈,但是今年3月又拉回到最低的374元,反彈仍站不穩500元以上,7月又跌到最低的396.5元,畢竟今年Q1就賺6.07元,從過去2年的獲利數字:前年eps 8.23元、去年17.79元,今年預估2528元,本益比下降,而有自有品牌的另外兩檔就重要了。醫美股加溫,就容易帶動羅麗芬-KY(6666)及保健股葡萄王(1707)這兩檔都在200元等級比價的生技股,目前看來,有中國市場的羅麗芬,7/8正式超越以台灣市場為主的葡萄王股價,參閱附表的兩檔股票對比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