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Monday, February 15, 2021

國家安全戰略能量: 醫療社會疫病 應變能力

搶疫苗大戰!各國顯露「殘酷」叢林法則張競:看人臉色,任人宰割 記者任以芳/綜合報導2020年新冠肺炎侵襲全球,衝創經濟產業,甚至在許多國家還產生政治效應,左右選舉勝敗與黨政者去留,給人類歷史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記。如今,世界各國持續對抗新冠肺疫情,力拚「自主研發」的疫苗逐漸問世後,國際社會也暴露出各自求活的「叢林法則」。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張競於三策智庫撰文指出,各國在防疫上必須建立自身醫療應變運作模式,否則「看別人臉色靠他方善意,到最後就是任人宰割。」張競表示,當前,各國醫療研發單位與制藥業相繼出招,發展出多種疫苗,透過不同醫事檢驗體系獲得許可並開始施打。在相當程度上,多半與國際社會各個政治體系勢力範圍重合,可見在疫苗分配與運用上,隱然顯現國際政治較勁痕跡。談到不論產制疫苗所採用生化技術類別為何,張競認為,這都需要相當時間才能供應市場,而當粥少僧多無法立即滿足全球需求時,各國都試圖優先獲得疫苗,以便紓解本身疫情,恢復社會秩序並支持經濟產業活動恢復正軌,所以不管是運用政治壓迫或是祭出重金誘之以利,總是不達目的不善罷乾休。此時,各國所獲疫苗供應數量與先後順序,道盡不同國家的國際地位與政經實力。張競進一步指出,經過此番疫情的折騰,各個國家安全學者與戰略專家總算體認到醫療防疫是國家安全絕對不可輕視之面向,維持獨立自主的醫療研發與社會疫病應變能力,將是維護國家安全絕對不能夠放手的戰略能量。以往諸多人士在談到生化戰研究時,都是從道德層面上來加以斥責,殊不知在生化戰爭此等面向上,雖說害人之心不可有,但防人之心不可無。當人類所面對生化威脅,張競分析,除受到敵對國家或是集團刻意發展生物武器作為戰爭衝突或是恐怖攻擊手段外,有自然界自主發生的基因變異;有人類社會不斷發展之各種生物化學製品,在產制過程中製造出副產品或供應市場後意外產生副作用;再加上有犯罪集團刻意在基因鏈結上大做文章,為規避各國麻醉品或管制藥物犯罪偵防與司法制裁,不斷產制出的新興毒品……從以上分析可知,國家維持生化實驗與研究能量,絕對有其必要。張競說,從全球疫情發展時的口罩荒、醫療防護衣與呼吸機供不應求,到當前疫苗大戰亂象,我們可以發現維持強而有力的醫療器材生產體系以及制藥產業,確實具有極高戰略意涵。若是要成為國際社會具有發言地位之強權,在此等面向上絕對不能夠缺席,在戰場上「落後就要挨打」原則,其實亦可適用於醫療防疫與社會應變。談到人類社會的殘酷現實,張競強調,當疫苗研發成熟產制逐漸步入正軌,能夠開始供應市場後,擁有相關科技產品的國家就會開始運用管制出口,或是強勢搜刮採購方式,希望先滿足本身需求。儘管世界衛生組織秘書長譚德塞出面譴責此等作為,但是疫苗供應分配畢竟不是完全依據市場供需法則,政治力量介入也難以干預。此時所顯露出的人性現實真貌,真是讓人相當無奈。疫苗能否成為在國際社會結交情誼建立政治影響力的操作資本?張競說,不可諱言,在全球疫情如此嚴重之際,確實具有此等價值。但滿足各國需求之先後順序,到底能否符合公平客觀標準?是要依據各國疫情嚴重程度來決定施打優先級,還是從公共衛生與醫療體系的客觀作業能量來評量,這恐怕又會成為醫療專業圈內相互辯論的課題,到最後怕是難以獲得定論。張競指出,同樣,對於具備產制疫苗能力的國家來說,原則上是要優先滿足國內本身民眾需求,然後才應當考慮供應國際盟友,但是依據目前現況,未見得完全遵循想當然之規律。有些疫苗產制國確實是在滿足國內需求的同時兼顧盟友防疫所需支援,不過不可否認,決策者大多在決定供應優先級上左右為難,儘管在內心中當然要重視本身百姓防疫,但也需考量國家對外政策大局,避免又被國際社會批評為自私自利。張競也談到,每個國家與藥廠在疫苗發展與測試過程中,各方流言蜚語從未間斷,如何能夠獲得社會信任,更考驗著國家信譽與藥廠製品聲譽。疫苗本身絕非靈藥仙丹,施打疫苗後亦非百分之百有效,而且有些施打對象會產生副作用,甚至產生極不樂見結果;疫苗僅能協助施打對象產生較強免疫能力,但此等防護無法保證其絕對不受疫病侵害,因此各國在施打疫苗時,必須同時加強公共衛生教育,讓民眾理解到其他防疫措施不可因此有所松懈,才能夠產生更理想結果。文章稱,其實人類社會在危難來臨時,仍是各自採取自力(私力)救濟手段,因此到最後,國際社會還是會依循叢林法則各自求活。從當前各國爭取掌控疫苗供應所產生的疫苗大戰亂象中,我們必須承認,完全信賴國際社會存在公義實在陳義過高。最後,張競強調,許多高齡長者經常會講「養兒不能防老」,兒女總要考量本身利益,自己手中攢點銀兩最可靠,連本身兒女都不可靠;同理,各國在防疫上還是要建立自身醫療應變運作模式,看別人臉色靠他方善意,到最後就是任人宰割。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