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Tuesday, March 23, 2021

(精拓生技) 培養 循環腫瘤細胞 藥物篩選: 目前~20萬元

精拓生技攻精準醫療…體外藥篩 癌友福音 2021-03-07 01:31:00經濟日報 記者陳書璿/台北報導 癌症治療通常需要嘗試不同藥物和療程,包括進行手術摘除、化學治療與放射線治療,後續也有不少新療法,可以針對晚期或轉移性腫瘤的病患做深度治療。過去要做癌細胞檢測,需要透過穿刺、開刀等方式取出腫瘤切片,侵入性的療法增加病患的身體負擔,也升高醫療風險,甚至造成復發和抗藥性。精拓生技立志推廣體外藥物篩檢的普及,縮減藥物篩檢所需時間與精準度,目前提供循環腫瘤細胞體外培養與藥物篩檢服務已近兩年,協助逾700名病患,培養78種癌症,培養體外組織培養成功率90%可以想像嗎?患者僅需抽出20c.c.血液,透過精拓生技獨家專利技術,分離癌細胞,並以獨家專利培養增生循環腫瘤細胞超過100倍,可供一次十種藥物測試,目前已有超過700例臨床資料可供分析。

模擬環境 測試療程 精拓生技創辦人暨執行長陳柏翰(Po Chen)原本在國際金融公司擔任IT主管,與生醫領域完全沒有交集,2015年,卻因父親罹癌症,開始了解癌症相關知識與最新的輔助療法。有感於許多病人都是以身試藥,卻不一定能對症下藥,陳柏翰恰巧接觸到「循環腫瘤細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 CTC),循環腫瘤細胞可在人體外培養,先進行藥物篩選,是精準醫療的應用領域。他進一步解釋,循環腫瘤細胞(CTC)體外培養與檢測,是一項非侵入式的檢體取樣檢測工具,利用抽取病人體液或血液,收集其中散落的腫瘤細胞,並在適當環境下繁殖培養,不僅可以用作惡性腫瘤的全基因組檢測,更能進行體外藥物篩檢,為患者「分身」出一個模擬環境來測試療程效果。他深感這項技術優勢,能為病患加速診斷治療流程,爭取黃金時間,透過體外藥物篩選,先剔除對病患療效較低的藥物,特別是病重、時間所剩不多的患者,省去無法對症下藥浪費的時間。陳柏翰表示,目前國際在生醫領域,轉向對癌症病患進行伴隨式診斷治療,亦即病程不斷變化下,善用各種檢測工具,不僅優化療程,也減少病患的身體負擔。陳柏翰表示,精拓的環腫瘤細胞體外培養技術技轉於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他把在學界發展成熟的檢驗平台推廣至大眾,全力投入基因檢測藥物篩檢領域。精拓生技協助的病患,涵蓋78種不同癌症類別,患者年齡從八個月大的嬰孩到90歲的耆老。陳柏翰表示,循環腫瘤細胞體外培養技術,像是為每位病患創建自己的仿體內微環境,並觀察藥物反應,這樣個人化真實世界數據分析,是精準醫療非常需要的珍貴資料。雖然不能夠保證在第一輪十至20組藥物中,就篩選到最適合的藥物。但目前精拓的技術培養成功率已達九成,並為病患保障,若是未能利用採樣檢體培養出體外癌組織,就幫病患再做一次。不僅是為病患服務,精拓努力將價格降至病患負擔的起的範圍,陳柏翰表示,今年精拓生技希望可做到自動化,結合自動化廠商共同開發循環腫瘤細胞(CTC)篩檢機,目前以手工進行檢測,一年平均僅能檢測300位病人,導入自動化後,一個月可檢測480位病人,一年檢測量可達3,500-3,700位病人。

人工智慧 發展關鍵 透過自動化提高病人檢測量,可將價格從目前的20萬元,降至15萬元,最終目標是降至10萬元。他表示,這些病患身上採得的珍貴臨床數據,以及檢體都是未來癌症藥物開發的根基。另一方面,精拓也規劃將這些檢驗技術經驗堆疊出更高價值,例如過去一年間精拓在胰臟癌取得近八成的高藥物預測準確率,他們將更將精準鎖定胰臟癌前期/末期研究,以及透過基因檢測找不到的肉瘤等難度較高的治療篩檢領域。陳柏翰說,最終希望能夠完全導入AI人工智慧,除了讓AI去計算細胞,並且讓AI協助醫生讀研究報告論文,AI可輔助醫生找出相關用藥。

精拓生技小檔案 資本額:1,931萬元成立時間:2018年主要產品:個人化抗癌藥物檢測平台(EVA Select)循環腫瘤細胞(CTC)篩檢競爭優勢:患者僅需抽出20c.c.的血液,就可以分離癌細胞,並且培養增生循環腫瘤細胞超過100倍,且可供一次十種藥物測試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