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移性腸癌患者新福音 健保給付RAS基因檢測拚延命 2021-08-15聯合報 / 記者蕭羽耘/台北即時報導 大腸、直腸癌連續13年居國人十大癌症之首,每30分鐘有一人得腸癌。其中,約2成病友確診時已是第4期的轉移性大腸直腸癌,這時爭取手術機會,是腸癌肝轉移的重要治療策略。轉移性腸癌病友新福音,健保自今年六月開始給付,每人一生一次的RAS基因檢測,篩檢可精準辨別,腫瘤為RAS原生型或者是變異型,研究發現,RAS基因無變異者約占6成,健保數據指出,RAS基因無變異者使用抗表皮生長因子標靶,能有效幫助延命約兩年。63歲郭先生平日作息正常、不菸不酒,但有癌症家族史,包括爸爸、媽媽與七個兄弟姊妹在內,一家九口就有四人罹癌。長期輕微腹瀉的他,有鉛筆便(糞便細軟少)症狀,卻不以為意,僅認為是單純的腸胃不適,去年公司例行健檢中,意外在肝臟超音波發現一處小陰影,進一步追查發現是晚期大腸直腸癌併發肝轉移,所幸透過精準治療,腫瘤得到妥善控制,肝腫瘤也剩鈣化小點。109年有6500人因腸癌逝世。其中,約2成病友確診時已是第4期的轉移性大腸直腸癌,這時病患5年存活率約13%,對比第1期確診病友存活率超過90%,差距懸殊。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的治療,以化療搭配標靶藥物為主。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學會理事長、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院長楊純豪表示,但腸癌標靶藥物概分為「抗表皮生長因子標靶」和「抗血管新生標靶」兩種,病友在確診為轉移性腸癌後,應該先做RAS基因檢測,再決定相對應的標靶藥物。研究顯示,轉移性腸癌病友中,RAS基因無變異者占6成,建議優先使用化療合併抗表皮生長因子標靶,讓腫瘤獲得較佳的控制。楊純豪說,若能精準阻斷癌細胞生長與分化,使腫瘤縮小不再變大,以延長存活期,若腫瘤快速縮小,進而增加手術切除的機會。病人需優先考慮化療合併抗表皮生長因子標靶藥物,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大腸直腸外科教授王照元補充,表皮生長因子是一種蛋白質,外於細胞膜表面,易刺激癌細胞生長,抗表皮生長因子標靶藥物藉由阻斷表皮生長因子訊息傳遞路徑,進而抑制腸癌細胞的生長,同時增強腸癌細胞對化療藥物的敏感性,提升治療效果。國際研究顯示,相較於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轉移性腸癌RAS基因無變異者,接受作用專一的抗表皮生長因子標靶治療,整體存活延長6至10個月。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今天公布,長達6年的研究成果,醫院追蹤173位RAS基因無變異的轉移性腸癌病友,標靶治療差異,結果顯示,一線接受化療併用抗表皮生長因子標靶治療的組別,中位存活期長達40個月,比併用抗血管新生標靶組多10個月。這項研究更打破過往「左大腸優先用抗表皮生長因子標靶、右大腸用抗血管新生標靶」的用藥習慣。王照元表示,影響轉移性腸癌病友治療成效的關鍵,在於RAS基因是否變異,而非病灶位置。另外,大腸直腸癌轉移部位以肝臟占4成為最高,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梁逸歆醫師表示,主要可能與血液回流機制有關。而腸癌腫瘤轉移至肝臟,倘若無法直接以手術根除性治療,則必須先使用精準有效的標靶藥物與化學治療,進一步使得無法手術切除的病況,轉變成能夠進行根除性手術,才能延長存活。RAS基因檢測成為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治療的檢驗必備項目,過去RAS基因檢測需自費,約需要新台幣8000元,臨床常見癌友礙於經濟負擔,錯失及早正確用藥的時機,好消息是健保從6月開始給付RAS基因檢測,盼幫助癌友延命。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