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Wednesday, November 24, 2021

(國光、高端、聯亞沒有自己研發) 政府20億 扶持新冠疫苗 !!


精準醫療 公私部門協力推進 工商時報 林家嫻 2021.11.20 由工商時報、台茂奈米生化、龍騰生技與天明製藥共同主辦的「2021看見台灣生醫與健康產業創新發展高峰會」,18日以直播的方式舉辦。國家衛生研究院長梁賡義致詞時表示,生物科技是台灣力推的六大科技之一,也是世界潮流,牽涉到人的周遭還有身體健康,雖然台灣人少,卻累積很多生醫研究的能量,生醫與ICT過去像是平行線,但ICT要繼續往下走,勢必得跟醫學結合,還有很多技術躍躍欲試,包括AI還有5G等。生醫健康產業還是有很多挑戰,不同專業的思維不一樣,對話比較困難,另外就是政府推動政策應看得更遠,以製藥而言,真正好的計畫應經過產學合作、多一層的臨床實驗,更重要的還有人才培養,除了寫論文,也要更重視社會需求、產業發展。梁賡義說:「我也看到一些曙光-公私協力,政府經費、資源還是有限,企業界應該一起參與,過去國光、高端、聯亞沒有自己研發的經驗,新冠疫苗是頭一遭,政府也出資20億,扶持廠商的成長,這是很正確的做法。國務院最近爭取到40幾億經費擴產生物製劑廠,能有更好的能量建立mRNA的平台,有一位企業家捐了20億協助興建,這也是公私協力很好的一個例子。」梁賡義還提到,政府跨部會建立了健康大數據平台,推動精準醫療、行動基因,對癌症病患進行基因檢測決定用藥,如果藥物還在試驗中,可加速得到FDA的批准,讓民眾提前使用,如果這方向要持續下去,不能只靠政府,還要有企業的參與。推動生物科技還是要回歸到以人為本,不要因為推動5G這些高科技,讓貧富差距更懸殊。健康這兩個字是很正面的,精準醫療也可以是精準健康,從預防、診斷、治療到最後的長照,需要更全面地來審視。論壇主持人商業發展研究院商業科技應用研究所長黃兆仁表示,新冠疫情為台灣創造很好的機會,有四個大方向值得探究,第一個就是人類更重視健康,不管是保健、醫療,如何維持常態的健康;第二個是人類的覺醒,包括醫病關係的改變,台灣能量怎麼整合生醫與健康產業,面向世界展現硬實力與軟實力;第三個是氣候變遷,健康與糧食安全、植栽健康密不可分,如何取得好的食材與醫材;第四個是經濟復甦,端賴生醫健康產業價值的展現,以及在新冠疫情後的能見度。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