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大桃園醫療籌備處成立 預計2028年啟用醫院 葉臻 - 星期六(中央社記者葉臻桃園20日電)國立清華大學桃園醫療教育研發園區籌備處今天成立。校方表示,清華大學桃園醫院預定地在機捷A16站,預計明年動工、公元2028年啟用,今天也與桃園市政府簽署合作意向書。清華大學桃園醫院設立計畫在今年3月14日獲衛福部醫事審議委員會審查通過。清華大學桃園醫院落腳桃園航空城內,醫院將採政府零出資的BOT(興建、營運後轉移)模式招商開發。桃園市長鄭文燦今天上午出席「國立清華大學桃園醫療教育研發園區籌備處暨科管院EMBA在職專班教室揭牌典禮」,並與清華大學校長高為元共同簽署桃園市醫療教育研發園區合作意向書,清華大學科管院的EMBA等在職專班也從今天起在桃園開課。清大表示,清華大學桃園醫院預定地位於桃園機場捷運A16橫山站,土地由桃園市政府撥用,占地7.2公頃,其中5公頃規劃為綜合醫院,另2.2公頃為教育研發園區;籌備處暫時租用機捷青埔機廠的行控大樓作為辦公室,位於機捷A17領航站,作為建設清華大學桃園醫院的前進基地。清大指出,清華大學桃園醫院將在今年底前完成BOT議約,明年交地後動工,預計2028年啟用;初期將設一般急性病床200床,再加上特殊病床等共約500床,未來逐年增設至910床,成為醫學中心等級的教學醫院。鄭文燦表示,航空城計畫啟動後,航空城優先搬遷區將醫院列入優先開發設施,並將機捷A16站周邊7.2公頃用地作為推動清華大學桃園醫療教育研發園區計畫的基地;清華大學桃園醫院預定地正在整地,預計明年6月前交地,由清大規劃運用。鄭文燦說,清大在機捷A17站行控中心開設EMBA課程,政治大學也爭取在A16站周邊設立國際金融學院,相信未來大學城與航空城互相結合優勢,將是帶領桃園發展的正確方向。高為元表示,今年是清華醫學元年,清大學士後醫學系首屆學生成功入學;清大也將與桃園業界及公務機關合作,包括開設EMBA(高階經營管理碩士)專班、推動雙語教學等。
Pages
Friday, September 2, 2022
台灣精準醫療計畫(TPMI) 已53.5萬人參與: 中榮/ 北榮 前兩名
台灣精準醫療冠全球 83基因檢測10疾病風險回饋參與者 2022-08-18聯合報 邱宜君「精準醫療」是世界各國競相發展的趨勢,台灣正跑在最前面。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所所長郭沛恩表示,由中研院與33家醫院合作執行的「台灣精準醫療計畫(TPMI)」目標收案100萬人,現已有53.5萬人參與,進度超越英、美,是全世界最大、最積極、最具領導地位的計畫。他說,台灣族群一致性高,全球77億人口又有1/5是華人,TPMI成果不但將為全世界帶來貢獻,也會將珍貴的疾病風險評估資訊,主動回饋給參與者,幫助個人達成精準健康的目的。健康風險資訊將如何回饋給餐與者?台灣精準健康促進協會秘書長劉怡敏表示,TPMI計畫遵照人體研究法並通過17個人體試驗倫理委員會的審查,0到99歲都可以參加,醫院將使用1到2毫升血液進行基因檢測,檢視83個已知與癌症、慢性病、藥物過敏高度相關的基因。劉怡敏表示,目前參與者可在大約半年後收到加密的電子報告,針對「亮紅燈」項目,報告中也會提供後續建議,包括調整生活習慣、積極篩檢、早期治療等。劉怡敏說,TPMI也正在發展「疾病風險評估演算法」並且建置App,預計明年3月參與者就能透過App查看10個疾病的風險分數,像是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等,針對高風險部分,App也可提供個別衛教指導。郭沛恩表示,舉例來說,年過60歲,大約1%台灣人會中風,TPMI可以幫助他們及早找到適當的醫師,或是更積極延後疾病的發生,例如戒菸、控制血壓、調節壓力和情緒等。台灣不吸菸年輕女性的肺癌是個嚴重問題,透過低劑量電腦斷層、偵測基因風險、家族史等綜合評估,有機會在腫瘤不到0.3公分時就偵測到,用最低侵入性的方式切除就能治癒。「台灣民眾很相信中醫常說的『體質』,現在TPMI等於就是為『體質』作科學算命。」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說,台灣很多跨國臨床試驗聯盟,收案很少以萬人為單位,但這次疫情疫情讓民眾知道「健康不是第一,是唯一」,TPMI收案反而加速。他相信,TPMI兩年內就能成為全世界第一個百萬人收案目標的精準醫療計畫。目前台灣33家參與醫院中,台中榮總收案10萬人居冠,第二名則是台北榮總,收案7.5萬人。北榮院長陳威明說,感謝病檢部、護理部等部門同仁和主管的大力幫忙,一起推動這個利國利民的大計畫,對於政府、人民、生技產業、醫療院所的發展,都極具重要意義。
TPMI計畫破50萬人參與 增進台灣精準醫療量能 2022/8/18為發展台灣精準醫療,中研院生醫所2018年發起「台灣精準醫療計畫」(TPMI),攜手全台16個醫療體系共33家醫院共同執行,18日舉行記者會宣布,計畫已達50萬民眾參與,成為目前歐美地區以外最大的精準醫療計畫。中央社記者吳欣紜攝 111年8月18日(中央社記者吳欣紜台北18日電)利用基因資訊發展精準醫療,中研院攜手全台16個醫療體系執行台灣精準醫療計畫,截至6月已有50萬民眾參與,可望在明年中達百萬人目標,促進台灣精準醫療量能。精準醫療為全球醫療發展趨勢,但要進一步發現基因與疾病的關聯,需要大量且能代表族群的數據,而台灣有許多推動精準醫療的優勢,但目前常用的基因數據仍主要為西方人的資料、無法反映出台灣人特有的基因變異。為了能有代表台灣族群的資料以發展精準醫療,中研院生醫所2018年發起「台灣精準醫療計畫」(TPMI),攜手全台16個醫療體系共33家醫院共同執行,今天也共同召開記者會宣布,計畫已達50萬民眾參與,成為目前歐美地區以外最大的精準醫療計畫。相較於過往單一疾病基因研究計畫需要召募特定疾病參與者與健康對照者,TPMI以人為單位,當參與人數達一定數量時,計畫就包含足量的台灣常見疾病的病人數以及沒有此疾病的人數,使得計劃能同時進行多個疾病的基因風險研究。TPMI使用參與民眾醫用剩餘血液來萃取DNA,並使用台灣精準醫療晶片進行基因型鑑定,晶片涵蓋了可反映漢人基因體特徵的70萬3000個基因位點,結合基因圖譜與病歷資料後,研究人員得以統計分析,發展常見疾病的風險評估演算法、進一步提出管理建議。中研院台灣精準醫療計畫研究團隊接受媒體聯訪時指出,參加民眾可在半年內取得83個基因位點比對結果,包含國人常見的糖尿病、高血壓等,明年3月就可以拿到疾病風險評估演算法分數並獲得醫療諮詢。中研院院士、台灣精準醫療計畫主持人郭沛恩今天表示,台灣目前收案人數已達53萬5000人,是目前實際收案最多的精準醫療計畫,期望明年中可達到當初收案百萬人數的目標,能協助民眾精準用藥、提早預知潛在疾病風險,找出罕病因子。(編輯:陳政偉)1110818
(施振榮) 家中設置12導程心電圖 提高自我檢測
把自己當白老鼠推精準醫療 施振榮:台灣只缺臨門一腳 2022-08-19 宏碁集團創辦人、智榮基金會董事長施振榮退而不休,熱心參與公共論壇,最關心如何提升台灣的競爭力;過去20年來樂於以應用科技做健康管理,把自己當做白老鼠,他認為,「台灣發展精準醫療潛力非常大,目前尚缺臨門一腳,在法令方面,有賴衛福部、數位發展部全力協助。」來自鹿港小鎮,沒有背景、資源的施振榮,憑著敏銳的嗅覺,抓住微處理器掀起的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契機,在台灣成為電腦王國的過程中,扮演了關鍵的先驅者。 創業歷程中,施振榮曾經創下許多第一,1972年,他成功開發出台灣第一部桌上型與掌上型電算器;1976年成功推出全球第一支電子錶筆;1981年宏碁推出小教授一號學習機,為台灣第一個自有品牌外銷的微電腦產品;1983年宏碁推出台灣第一部IBM相容個人電腦;2006年,獲《時代雜誌》評選為亞洲英雄。2004年,施振榮60歲時自宏碁集團退休,交棒給專業經理人,落實傳賢不傳子的管理哲學。儘管從宏碁集團退休,但他關心的議題與範圍更廣,從數位轉型、元宇宙到精準醫療,每天的行程滿檔。
龐大健保資料庫有助發展精準醫療 「這是台灣的機會」創業拚搏的過程中,施振榮曾經中風,如今心臟放了13個支架,自2000年起就在家中設置12導程心電圖設備,提高自我檢測頻率,把檢驗結果傳給醫師,並由醫師以視訊看診。針對台灣發展精準醫療的潛力,他接受《風傳媒》專訪時指出,「台灣有龐大健保資料庫,以及優秀人才,各大醫院對於發展精準醫療很有企圖心,這是台灣的機會。」施振榮指出,發展精準醫療可以及早發現問題,促進個人健康,並且節省未來的醫療成本。從人工智慧、各項認證以及未來落地應用等方面,台灣有許多機會,現在碰到的問題是誰來埋單,究竟是醫院、消費者或是保險公司,或是健保制度。這些問題尚缺臨門一腳,由相關的利害關係人共同討論,取得共識後,往前邁大步。由於精準醫療是一個全新的領域,施振榮認為,在法令方面,主管部會包括衛福部、數位發展部應給予協助。
數位貨幣帶來龐大商機 台灣應及早規畫 數位發展部8月底即將掛牌上路,台灣的當務之急?施振榮指出,早在2000年時,他就看到三大數位落差,包括貧富、城鄉與老少差距引發的數位落差,這些數位落差同時帶來數位機會,台灣面積小、人口不多,是數位應用服務落地很好的場域,這些新的數位應用要落地,必須有政策與法規的配合。 以數位金融為例,施振榮指出,東歐的立陶宛、愛沙尼亞等國家的數位金融科技相當進步,他們雖是小國家,但以歐盟為廣大市場。台灣在發展數位金融方面,以電子錢為例,比中國落後;至於中央銀行發行數位貨幣,把紙鈔變成數位貨幣,這是未來趨勢,也有龐大商機,這必須建立數位金融的基礎設施與生態系,台灣在金融政策與法規方面必須加快腳步。
下一波全球最新數位應用落地在台灣 施振榮有信心 在數位發展方面,施振榮指出,從智慧醫療、智慧交通、教育等方面,如果台灣能夠做出成績,發展出好的解決方案,可以向外輸出。每年台灣舉行智慧城市展,全球上百個城市代表來台參加,都非常期待看到台灣提出新的數位解決方案。目前碰到較大的問題在於政策、法令的配合。(相關報導:重磅專訪1》台灣遭封鎖有多嚴重?施振榮:全球缺晶片,就是世界末日|更多文章)台灣是發展數位創新服務的最佳場域,施振榮指出,「台灣有潛力成為全球最新數位應用的場域,下一波全球最新的數位應用要落地,會在台灣,這類數位創新應用的附加價值高,風險也高。」他強調,「從金融保險、交通、醫療到教育,在落實數位轉型過程中,都與法規與政策有關,政府要加快腳步。」
北極星 陳鴻文董事長: PEG 20已投20年100億元發展代謝療法
北極星新藥開發大邁進,師法一藥品多藥證做法,ADI市場會很龐大 2022/08/18 14:05 財訊快報/記者何美如 北極星藥業-KY(6550)五大適應症大步前進,肺間皮癌三期預計9月中旬會公布臨床數據,軟組織瘤、腦癌的放療合併用藥試驗年底前進入三期,以及二期臨床試驗。董事長陳鴻文表示,Merck旗下癌症藥物Keytruda一個藥品有多張藥證做法是北極星的學習對象,未來藥品定價會很謹慎、會請教行銷專家,考量液體藥品的溫度限制及運輸便利性,現也發展凍乾製劑,也強調,公司策略是證明是成為聯合用藥最佳選擇,及證明ADI對特定基因療效、可增進放射線治療療效,未來適應症不限於癌症,市場會很龐大。陳鴻文表示,北極星是發展代謝療法,癌細胞是身體細胞一部分不正常,當然新陳代謝也不正常,是免疫療法新方法。PEG 20早在20年前就做到IND,前後手已經投入超過一百億元。代謝療法是去研究差異化癌細胞,讓癌細胞餓死,正常細胞可以活著,沒有攻擊癌細胞,只是把食物來源切斷,這種方式好處是副作用低,和安慰劑比,副作用幾乎看不出來。北極星的策略有三大,一、和現有療法搭配,成為聯合用藥最佳選擇。二、證明ADI對特定基因的療效。三、證明ADI可以增進放射線治療的療效。陳鴻文說,若三個目標達成,將不限於癌症,市場才是巨大。新陳代謝不限於癌症,如糖尿病、脂肪肝、阿茲海默等都是,內部已規劃,發展重度脂肪肝等產品,前陣子有大藥廠做到二期失敗,其實這是全球大藥廠寄予已久的項目,我們很有機會,著手準備著手臨床試驗。陳鴻文指出,進度最快的肺間皮癌三期臨床試驗,已經公告8月解盲,公司三期臨床試驗在40幾家醫院收案,歐洲、美國為主,這些醫院開始整理數據把收的病人數據整理出來,還要研判那些有效那些無效,在找醫院PI簽字,CRO數據才能統計,一般約需一個月時間,數據大概9月中旬,10幾到20號出爐。軟組織瘤的二期試驗效果好,是和化療藥物聯合用藥,但公司規劃把化療劑量下降,對病人有好處,但FDA認為這樣怎麼控制保密是問題,現在還有討論,預計年底前正式進入三期。肝癌三期臨床試驗已經在啟動,是從當初失敗數據和留下的血液分析,發現一個特別基因對ADI反應特別好,所以重啟單一藥物的臨床三期多了一道基因篩選,預計收案150人。只是,只有8%有這組基因,收案速度有點太慢,最近已經去越南簽合約開始啟動,未來越南收案速度可能比台灣快。腦癌適應症是放療合併用藥,預計年底前進入二期臨床。此臨床是探討ADI和放射線組合療效,台灣一期收案26人,結果已經快出來,有的病人活的特長,已經在規劃二期。生產方面,公司也發展CDMO,2019年開始美國工廠嘗試切入,拿到幾個客戶。目前抗體生產線,中國供應API,也有做凍乾可以四度C保存,考量行銷運輸成本較低,相較目前零下20度以下,未來台灣、美國也會發展凍乾製程,未來希望透過銜接性試驗將現有新藥的劑型改變,期望讓市場放大速度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