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FA及大陸新醫改「十二五」規劃下 台灣醫療服務業的機會與挑戰 2011/05/30 2009年1月,中國總理溫家寶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中,審議並通過公布「關於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意見」,以及「2009–2011年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實施方案」,確立往後3年內大陸醫療市場的階段性目標,中國政府希望到2011年時,基本醫療保障制度(類似台灣全民健康保險)全面覆蓋城鎮居民,普及基本衛生條件及提升醫療服務水準,減輕居民就醫負擔,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新醫改計畫在3年內投入8,500億元人民幣的經費用於醫療改革等計畫,讓許多人看好中國的醫療商機。而2011年的大陸「十二五規劃」以「穩成長、調結構、促消費」為主軸,總方向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其中特別強調扶植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及服務業。在新戰略性產業政策引導下,大陸高附加價值加工製造業、節能環保、能源原材料、信息、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將逐漸成為重要產業;服務業方面,在放寬市場准入限制、城市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推進下,醫療衛生、教育、交通、物流、電信等行業可望有較快發展。經濟成長模式的轉變,尤其醫療保健(醫療服務產業)延續新醫改的精神,產生更多醫療服務需求,帶動產業發展。而在ECFA簽訂後,兩岸經貿與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其中ECFA早收清單中允許台灣服務提供者在上海市、江蘇省、福建省、廣東省、海南省設獨資醫院等醫療政策,所以只要在台灣具備醫院許可證照,即可前往中國設立醫療機構並提供服務,這些都是政策面的利多機會。另外,從人口經濟社會等宏觀條件觀察,大陸經濟的快速發展,民眾對醫療尤其是高品質醫療的需求增加,大陸醫療保險的廣度(城鄉差距)及深度(給付項目)隨所得增加而提高。2010年12月發布有關「進一步鼓勵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意見,明確提出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大陸本地及台港澳外資)進入醫療衛生行業,尤其指出包括港、澳及台灣在大陸舉辦醫療機構,享有「優先支持政策」,引進資本興辦醫療機構,以降低大陸公立醫院在整個醫療機構中的比重。這將會打破現有大陸占90%以上公立醫院對醫療資源的壟斷,以上這些都是為醫療服務供給者進入大陸創造有利的機會。雖然大陸整體醫療服務量及質呈現「供給不足,需求強烈」的現象,從政策面及人口經濟社會等宏觀條件觀察機會很大,但其實挑戰及威脅也不少,不可以一廂情願,唯有發現機會但認清風險才能真正立於不敗之地,目前在大陸醫療服務體系中,主要還是以公立醫院為服務主軸,公立醫院所占比例約等同於台灣70到80年代的比例,民營醫院占率約只有10%左右,當地民眾對民辦醫院觀感很差,不信任民辦醫院只相信當地的公立醫院,這對醫療機構經營者而言是社會面的挑戰,十分不利於醫療機構的經營。在經營面上,外資醫院經營沒有官方的補貼,但當地大陸的公立醫院不但有預算補貼而且是完全免稅,外資醫院在各種成本都高於當地醫院的情況下,還得承擔當地衛生醫療法令對公私立醫院的不一致性,使得醫院在定價上處於劣勢。另外,醫療產業在中國具有「不完全競爭」的特性,如果沒有相當深厚的地域關係,還需面臨相當大的營運風險,像是醫療法令對外資醫院嚴格對當地醫院寬鬆的不對等競爭。因此大陸醫療市場商機大,但放眼望去,真正能站住腳的卻是非常稀少,尤其是綜合醫院經營更是明顯,目前在大陸的幾家大型台資背景醫院,一路走來充滿各項挑戰,長久而言,可能終必等到好的發展,但短期內也是要苦撐待變。除此之外,如何招募高素質醫療人員也是醫療機構投入大陸市場的一大難題,中國大陸醫事人員的社經地位,以及民眾對醫師的態度,與台灣地區大相逕庭,這是因為台灣醫學教育採菁英教育,醫師社經地位較其他行業高。相對之下,大陸對岸採行公醫制度,再加上幅員廣大,醫療人員素質嚴重良莠不齊,醫學教育學制多而複雜,現行醫學教育培育出的大陸醫師不見得都能投入醫療行業中,更徨論是護理人員的素質,且這幾年大陸在經濟高度發展中相對醫療服務業服務意識還是停留在過去或進展緩慢,無法提升服務的質與量,民眾感受落差太大導致醫鬧(醫療糾紛)問題特別嚴重,這是台灣醫療界難以想像的事情。醫療是在地化的服務,如果在大陸設立醫療機構要引進台灣醫師到大陸執業,必須面臨人力成本高且穩定性不足的情況,但要召募素質高且有醫療服務理念的大陸本地醫師又受限地域、文化及觀念影響,十分不容易,這也是醫療業前進大陸在人力召募上的兩難課題之一。總之,從大環境觀察,需求是增加的,機會也是存在的,往後10年應該是大陸醫療轉的變快速時期,但在目前情況下,台灣醫療服務進入大陸市場還是要審慎的考量,包括自身的服務定位、是否熟悉當地法令及人脈關係、風險控管等,可能在單科及專科的經營較有機會像是牙科、眼科、婦產科、腫瘤科及健康檢查中心等。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