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原料製藥 市場新趨勢2011-12-05 01:22 工商時報 全球掀起的保健食品和草藥風下,國內生醫廠商也積極趕搭順風車並延伸研發領域,懷特、中天、合一、杏輝、德英、國鼎都跨足新藥開發,而葡萄王主打的保健食品亦獲口碑,最受矚目的是杏輝更成為原料供應商,主力產品肉蓯蓉接獲全球第一大傳銷公司安麗10年期合約,在在都創造優勢的競爭利基。 除了創造商品外,台大藥學博士俞篤文發現了全球唯一的桑黃菌,現已被中國大陸的桑黃專家確認;而任職於杏輝的林漢欽更擁有茯苓提升免疫力的專利,國內業者投入植物原料的研究也開始受到關注。 俞篤文認為,儘管吃中草藥保健已成市場流行的趨勢,但原料基源的確認卻十分重要,這會影嚮其效果,例如桑黃的藥用價值除了抗癌外,還有肝纖維化、糖尿病、肝炎病毒、抗衰老…等等,在不同的實驗室所呈現的結果都非常正面。但根據他的研究,只有長在桑樹上的蕈菌,才是真桑黃,在抗癌力上會明顯與其它菌種不同。 台灣工銀科技顧問公司協理羅敏菁表示,所謂的「植物藥」,是指具有治療或預防效果,由藥用植物、藻類、真菌(如菇類)衍生而來的藥品,包括東方的中草藥、西方的民間藥草,以及大家耳熟能詳的紅麴、牛樟芝、……之類的真菌代謝物。 植物藥通常療效來自於複方成分;如果材料來自於植物,但最後是以其中單一成分做藥,且加入人工化學改良的話,就不屬於植物藥,例如知名癌藥中的Irinotecan來自於中國喜樹(camptotheca),但經化學改造,衍生出更多的治癌成分,並以人工合成,因此不叫植物藥,而是小分子化學藥。 例如號稱台灣國寶的牛樟芝,若以菌絲體發酵做藥,且臨床證實有效的話,則可稱為植物藥,但若純化其中的某單一成分進行臨床試驗的話,則歸屬於小分子藥,走西藥臨床法規,反而比植物藥容易開發,因此,像國鼎的牛樟芝就是以小分子藥進入美國FDA一期臨床。 以植物新藥開發過程來看,植物藥批次生產不易維持均一性,而台灣的氣候和土質亦不適合栽種中草藥,這讓中草藥來源(基源)一直是個困擾,另外,植物藥由於來源為天然物,療效則傳統已知,因此,只能做製程專利保護,而製程不過幾種,很難有原創性,不易申請專利。 就國內以植物為原料發展的上百家公司來看,真正獲利者都是保健食品公司,像葡萄王今年EPS就有機會以逾4元改寫歷史新高,而中天的營收也是靠四物鐵和長大人等系列產品創造。 羅敏菁認為,國內植物藥廠商應採多方策略應用,包括從關鍵性原料、保健食品和藥物等多重身分著手,創造營運利基。 像杏輝的肉蓯蓉即是植物藥開發的成功案例,該公司不僅自己掌握原料的基源,投入的植物新藥開發也不是輔助藥品,而是市場目前尚無有效治療阿茲海默症的新藥,這讓杏輝不僅拿到中國第一張植物新藥藥證,並進入美國FDA二期臨床。另外,杏輝的肉蓯蓉也發展成為保健食品,因為有新藥人體臨床的背書,也讓該產品有較強的說服力,而肉蓯蓉原料與安麗的結盟,更有機會打響產品的印象。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