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啟惠:補斷鏈 串人才、科技、經濟【聯合晚報╱翁啟惠(中央研究院院長)/記者林進修/整理】 2012.06.24 04:55 pm 台灣快轉/台人才流失 /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 (IMD)最近公布的世界競爭力年報顯示,台灣的經濟表現已由第8名跌到第13名,跌幅既深且大,其關鍵因素大都與政府有關,值得我們深思。台灣目前所面臨的困境,我覺得有三個主要面向,一是人才供需失衡,一是產業結構過度集中,另一則是科研發展並未顧及產業需求。換句話說,就是人才、科技與經濟這三個層面的鏈結斷裂,進而導致競爭力下滑。就人才培育來說,台灣目前的大學多達160幾所,同質性太高,不管研究型大學或技職型大學,都以研究為優先導向,也都以產出研究論文並刊登在國際期刊為主要訴求,進而出現為了研究而研究的奇怪現象。長期下來,各大學的研究和產業需求出現斷裂,教育出來的人才,不一定符合國家發展及產業需求。這個失衡現象,我覺得和長期以來太追求論文發表的評鑑制度有關。評鑑指標單一化,研究型大學和技職型大學沒有太大差異性,加上研究主題又常和經濟產業發展脫鉤,當然會影響到國家整體的經濟發展。面臨這個困境,重新設計一套可長可久、兼顧各種發展的評鑑制度,已刻不容緩。研究型大學當然仍以學術研究及發表研究論文為主,但技職型大學或藝術大學,就不一定要以發表論文為首要任務,而應以特色、創新及多元發展為重點,才能培育出多元人才,也才能滿足產業發展及國家需求,提升國家整體競爭力。在這個大前提下,我深深覺得,唯有人才培育和科技發展、產業創新相連結,再加上政府建立一套可兼顧經濟發展、環境保護及確保社會公平正義的決策模式,才有可能走出競爭力逐漸下滑的困境,重新站上國際舞台。就我的觀察,政府以前在做決策時,不僅忽略了環境保護及社會公平正義的聲音,而且決策過程太快了,缺少多元參與和討論所形成的共識,無法獲得社會大眾的廣泛認同與支持,使得行政部門在施政時,遭遇很多困難,做得很辛苦。縱觀近來的大型公共政策,中科二林園區的開發如此,美牛案的食品安全如此,稅制改革政策及核電能源政策也是如此。台灣要向前走,經濟發展是關鍵,未來的經濟發展更要從降低成本、薄利多銷的效率導向,轉型為有前瞻規畫且高附加價值的創新導向才行。面對這個挑戰,除了人才培育外,問題導向研究的提案機制也要重新設計,並重新界定科技研發預算的先後次序。目前我國每年約有3000億元的科技研發預算,其中三分之一來自政府,另三分之二則來自民間。由於預算有限,必須要有完整的規畫,政府的經費運用應該具有前瞻性,找出優勢領域的上游基礎研發項目、長期投資,才能繼續維持原有的競爭力。至於民間的研發則以追求經濟效益為導向,不妨集中在研發鏈的中、下游。一旦上、中、下游的研發鏈結串起來,才能帶動創新產業,我國的經濟發展才有未來。所謂的創新,指的是能改變及帶來社會、經濟的全新價值,除了科技外,舉凡設計、營運模式、體制、環境、思維及文化,只要能帶來價值都算,範圍相當廣泛。就拿思維來說,包括對失敗的認知和容忍度,以及對不同意見的包容態度,都要有所改變,才能鼓勵並帶動創新發展。以此為基礎,再回推到人才培育的原點,就相當多元且海闊天空,毫無涯際。‧ 【2012/06/22 聯合晚報】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