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6-22 02:04 工商時報 【記者杜蕙蓉/台北報導】兩岸醫藥衛生合作協議自2010簽訂以來,迄今依然紋風不動,眼見新加坡、韓國、印度和大陸都已急速成長,政府扶持生技產業不力,TFDA(食品藥物管理局)持續空轉,均讓台灣生醫業界感到憂心。 據了解,為今(22)日起生策會和生策中心將登場的系列政策總體檢,立法院長王金平於6月3日特別宴請重要與談人、政府相關部門主管、環評委員等進行環境、體制、資源、法規等四面向的探討,席間中研院長翁啟惠即對TFDA沒有進度和推委責任表達高度不滿。 生策會執行長吳明發認為,兩岸生醫藥產業合作應該回到當初簽署的以ICH和GHTF的國際規格為基準的共識下進行,TFDA、SFDA應該互相成立ICH辦公室,欽選彼此考核通過的臨床實驗中心,而非一味在評選案件或一些枝節上做文章,因為如果沒有回到當初簽署的架構取得共識,兩岸醫藥衛生合作協定終究還是空轉,也無法為華人而戰。 事實上,當年政府在制定台灣生醫產業發展方向時,究竟是要以符合美國FDA或是大陸SFDA(藥監局)認證標準時,有針鋒相對的論述。當時Vivo創投創辦人孔繁建即力倡要以中國為目標市場,建議生醫廠商應以大陸的法規為標準。 孔繁建表示,大陸終究會成為全球前三大的醫療消費市場,只要能在大陸佔有一席之地,台灣生醫廠商就有躋身國際舞台的機會。 吳明發表示,台灣生醫產業目前產值佔不到全球1%,2011年總產值僅2,100億元、成長率平均僅7%,相較已奠定國際研發、製造基地地位的新加坡、生物技術排名晉身全球10大的韓國、全球生技服務與學名藥產製重心的印度及每年以20%以上成長率快速發展的大陸,已無先驅優勢。 為此,除了持續和大陸積極搭橋外,政府應聚焦掌握產業困境瓶頸,大刀闊斧投入政策變革。在預算編制上,過去70%以上預算經費幾乎都投入前段研發,第二棒和產品市場行銷的比例則不到3成,其實,產品能夠商業化才有價值,因此,未來應該前段的研發經費比重應不超過10%,第二棒的臨床約佔24%,比較多的經費應投入後段商品和市場行銷。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