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Sunday, June 17, 2012

健康長壽 隱形殺手!!

長壽新挑戰 阿茲海默症   本報記者/韓傑 June 17, 2012 06:30紐約華人王孝德來自溫州,今年84歲。思路清晰、身材瘦削的他說,妻子比他小四歲,卻患上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也稱失智症、老年癡呆症)。200512月,他發現妻子講話變囉嗦,又健忘,就陪妻子去艾姆赫斯醫院看病,醫師診斷她患上「阿茲海默症」。七年過去了,如今妻子已完全失智,全靠他和護理助理照料。「醫師估計,她日子不多了」。 張建中今年87歲,原是浙江大學教授。2003年,他和妻子在女兒擔保下移民美國。第二年回國探親時,妻子發現丈夫「走路很慢,還拖拖拉拉」。他們在中國看病,吃了很多藥,但不見效果。2005年,丈夫去看老年科醫師。今年82歲的張太太說:「醫師讓他畫出時鐘的圖形及一個時間,他把12小時寫成15個」。醫師診斷他患上阿茲海默症。現在,妻子覺得張建中「比五、六歲小孩還難搞」。 「我現在很害怕,天天想著這事,不知今後怎麼辦」。白宮網站(www.whitehouse.gov517發布消息稱,目前大約510萬美國人患上阿茲海默症。「隨著嬰兒潮世代超過65歲,患者在幾十年內將會加倍」。紐約皇后醫院老年科主任黃征波說,華裔失智症患者不少,「每天都能見到新病人」。2011年,他有104個阿茲海默症病人,這些人有的過世,有的住進安養院,也有的住在家裡。他表示,這個疾病的病程預期是七、八年,有的人短一點,有的人長一些。他估計,美國社會逐漸老齡化,這類病人將會越來越多。「一旦有人患上這個病,除了經濟負擔外,家人精力和心理折磨將會很大」。阿茲海默症是美國第六大死因,也是十大致命疾病中唯一無法預防、治愈或者緩解進程的疾病。紐約神經專科醫師蘇世東說,研究發現該病是某些異常蛋白質沉澱或凝集在腦部、導致腦部某些部位萎縮所致。統計顯示,60歲以下者的發病率是1%,而80歲以上者為30%。他建議,如果出現大腦問題,應該儘早看專科醫師。

失智症早期 健忘囉嗦 王孝德說,妻子是他的一名中學同學的妹妹,經過同學介紹相識結婚成家。「我性格內向,而她外向、好強」。兩人生有一兒一女。他原來在溫州市一家企業工作,妻子曾是會計。他們在當地退休後,1989年移民美國。他說,夫妻倆住在老人公寓內。七年前,妻子出現健忘、囉嗦情況,妻子認為自己年齡大了,有這些毛病是正常的。他堅持要求妻子去醫院檢查,才發現妻子病了。後來,妻子又做了一系列檢查,如大腦斷層掃描(CT)、核磁共振(MRI)、腦電圖等,診斷是阿茲海默症。他又找到老年病專科醫師黃征波接受治療。他說,妻子經常「神經兮兮」,例如,妻子過去是會計,算帳很精。但是,如今她數來往汽車只能數到十位數,還抱怨美國汽車太多,最後只好改數顏色。有一次,他聽到爐灶哧哧做響,跑去一看,發現烤箱被打開,箱內很熱。他趕忙把開關關上。他說,過去妻子喜歡看世界日報,還做了許多剪報。後來,她雖然看報,但是看不懂。「她看電視,不知道電視中人物之間的關係」。不久,妻子開始出現大小便失禁。因為享有聯邦醫療保險(Medicare,俗稱紅藍卡)和醫療補助(Medicaid,俗稱白卡)等政府健保,他就給妻子申請尿布。他又向政府保險申請到一名護理助理。「護理員白天工作七個小時,我負責晚上」。過了一段時間後,大小便失禁才好轉。

症狀出現 幾不能自理 王孝德說,後來,妻子生活上逐漸不能自理,直至完全失智,需要一天24小時有人照料。因此,他制定妻子的生活方案,「安排她的生活」。他說,妻子有時兩天不吃飯,他就強迫她吃。「如果不吃,我就餵她吃」。他規定,妻子兩個小時上一次廁所,如果不去,就要強迫她去。不過,給妻子洗澡非常困難,因為她堅決拒絕。「她曾經有一次三個月沒有洗澡」。後來,他就和助理一起動手,強行給妻子洗澡。「現在,她每周洗一次澡」。換洗衣服也需要「強制執行」。「她不願換衣服,兩隻手抓緊衣服,不讓脫」。妻子父親在她兩歲時去世,妻子對父親沒有什麼印象。但是,她常常念叨「見到父親了」。過去,他們夫妻倆以名字相稱,後來妻子有時叫名字,有時喊他「爸爸」。妻子走路就像「騰雲駕霧」,他擔心妻子摔倒,要在後邊跟著。他說,子女和孫輩每周來一次,只是看看。「來的時候,我們把她洗得乾乾淨淨的」。他說,因為妻子不願意離開家,艾姆赫斯特醫院每月派出一名醫師去家裡看診。他說,現在她妻子患病已有七年,而醫師估計妻子病程約八年。但是,他估計妻子至少還能活十年,因為照顧得好。他說,妻子智力在逐漸下降,但是體力不錯。只是他現在身心疲憊,體重減輕。「醫師對我說,『現在擔心的不是病人,而是你』」。很多人勸他把妻子送進安養院,被他拒絕。 「我打聽過安養院的情況,覺得不能送進去」。他認為,老人院照顧沒有他照顧得好。「如果送進去,她會很快死掉。」他表示,這事不能靠孩子,只能靠他。「照顧她是我的責任。這就是我的命,也是沒有辦法的事」。

丈夫忘性大 妻子擔憂 張太太說,她丈夫一個主要症狀就是健忘。丈夫一天需要吃幾種藥,她就要告訴他如何服用,比如這個藥飯前吃,那個要飯後吃。「他記不住,一次全吃光」。他總是問今天是幾號,是星期幾。去年,大風把院子裡的一棵大樹颳倒了,大樹被移走。「他老是問,大樹去哪了」。他以前寫了許多書,現在忘得一乾二淨。他們每周要去許多地方。例如,他們一周兩天要去法拉盛一老人中心做護理,另外兩天到法拉盛一個康復中心做針灸、按摩和電療,其餘幾天要做其他活動。有一次,丈夫外出幾個小時沒有回來,女兒立即報警,最後他自己找回來了。現在,她限制丈夫只能在住家周圍轉圈。丈夫生病後,她參加美國阿茲海默症協會紐約市分會,每月參加一次活動,與其他照顧者進行交流。她說,以前在中國,儘管在大學裡,也不知道這個病。參加協會的活動後,她讀到許多資料,才逐漸了解這個疾病的危害。演講者還教照顧者如何釋放壓力。「每次開會,大家講講話,也就釋放了一些壓力」。她說,因為兩人都有紅藍卡和白卡,看病不花錢,經濟上沒有負擔。她很感謝美國政府,說自己沒給美國做貢獻,卻在享受美國福利。現在,他們住在大女兒家,家裡沒有請護理,完全由她一人照顧。她就擔心丈夫的症狀加重,將來一個人應付不了。

華裔少獨居 發現較晚黃征波除了在醫院上班外,還在法拉盛開設一家私人診所。他說,他的病人七成是華人,其中七、八成是老年人。按照美國老人局規定,65歲以上屬於老人。由於現代人們長壽,有人活到八、九十歲,仍然很健康。但是,年齡越大,患阿茲海默症的機率越高。他說,華人患者都是很重時才被送進醫院,因為這些老人都是與家人住在一起,而家人沒有這個疾病的知識。華裔病人的特點是,如果在熟悉的生活環境裡,他們不會出問題。「如果他們住在家裡,不易發現異常」。但是,有的老人去外州的女兒家,飛機飛過去,他們第一天就出現奇怪行為,對自己來到這個新的地方不理解。這時,他們症狀就顯現了。中文報紙經常刊登尋人啟事,如某某老人走失。他說,因為找不到回家的路,這些老人在外邊遊蕩。「其中,有人就是患癡呆症。」他說,許多美國老人獨居,容易暴露病情。例如,有人出去辦事回不了家。「他們在街上閒逛,被警察發現,送到醫院」。這時,子女才知道父母患病。聯邦衛生部統計資料顯示,美國現有阿茲海默症540萬人,占美國人口總數的1.8%。他說,因為沒有華裔病人的統計資料,所以不知道患上阿茲海默症的華人人數。「許多華裔老人移民美國,因此患上該病的華人應該不少」。

記憶喪失 判斷力下降 黃征波說,他每天都能看到這樣的病人,不過每個人表現都不一樣。「病人最常見的症狀是遺忘」。例如,他們預約醫師看病,但是忘得乾乾淨淨。有的病人把東西放在一個地方,很快忘記,東找西找,找不到就怪別人,甚至懷疑別人偷竊。遺忘可以表現為其他的症狀。例如,他們老是詢問現在是何時、在何處。「有人反覆詢問現在幾點鐘了,幾分鐘後再問,甚至能問十幾次。」對過去熟悉的東西,他們叫不出名字,但是會講出功能,如不會講「手表」這個詞,但會說「手腕上的鐘」。他說,病人的判斷力下降了,對價值很高的東西不在乎,而對不值錢的東西卻很注意。「不要上千元的東西,卻把一塊小麵包仔細收起來。」有人不能處理過去能夠處理的事情。「過去熟悉的工作不會做了。」例如,有人過去都是自己開支票,但現在不會寫了。有人過去會做飯,但是現在不知如何做飯。他們性情出現變化。例如,有人以前經常外出,喜歡社交活動。但是,患病以後,無力處理這些關係,不好意思見人,就不再出去社交。「他們對自己沒有信心。」醫師通過檢查,就能發現問題。

認知篩選 助判斷病情 黃征波說,如果家中老人出現健忘與性情改變,應該帶老人去看專科醫師。醫師先進行認知篩選(Mini-Cog)。這是一個簡單和快速的篩選方式。「短短幾分鐘時間,就能初步判斷此人是否存在智力下降」。他說,認知篩選由三個部分組成。第一個部分是讓受試者認識三個無關的單詞,如錢幣、蘋果和桌子。醫師讀出,讓受試者重複。第二個部分讓受試者畫出鐘的形狀和特定時間。例如,要求受試者畫出上午1110分。第三個部分是讓受試者回憶第一個部分學過的三個詞。這實際上醫師轉移受試者的注意力,檢測受試者的記憶力。阿茲海默症患者無法記住這三個詞,也畫不出正確的時間。許多病人寫錯代表時間的數字。他說,醫師可讓他們畫兩個交叉的五角星,但是患者畫不出。醫師還有許多方法檢測病人的認知能力,如問病人簡單的算術,患者也很難解決。「我們有標準的診斷工具,用以檢測病人的記憶力、注意力和語言反應」。他說,其他大腦疾病也會造成思維能力下降。因此,醫師要排除其他的病因,才能做出診斷。例如,給病人做電腦斷層掃描,但是這個檢查不是特異性的,僅能檢測病人大腦是否有腦萎縮。他說,正電子掃描(PET Scan)對診斷老年癡呆症有特異性。把藥物打進患者體內,可以觀察到病人的大腦代謝。如果患者癡呆症,某個部位代謝減弱,可以協助診斷。

早診斷早治 用藥控制 紐約華人神經專科醫師蘇世東在紐約法拉盛和布碌崙各開一家診所。 「我在門診每天都能看到這類病人」。症狀是忘記東西,找不到到家。以前,華人對這個疾病不認識,認為年齡大了、工作緊張就會這樣,現在開始重視起來。他說,西方國家對該病的研究走在前頭,早期的阿茲海默症的兩個症狀是遺忘與不能學習新的東西。而這些症狀可以由許多疾病引起,如腦中風、巴金森氏症、腦積水、腦腫瘤、電解質紊亂等。他認為,早期看病很重要,有的病早期發現可以治愈。華人來看病時就很重,已到後期。他說,如果早一點醫,可以用藥物控制,發展慢,長期來講有好處。「等到神智不清才看專科醫師,就錯過機會」。他說,有的腦腫瘤病人沒有早看,來看時腦瘤已經長大。如果是維他命B12缺乏,可以早點補充。他說,美國食物豐富,不缺營養。但是,有人腸胃不好,吸收不好,也容易缺乏。「這類疾病一年中能見到好幾個」。也有人的症狀是梅毒引起。一位華人老太來看病,他檢查後發現是梅毒。「女兒聽後很生氣」。老太太自己承認,年輕時患過梅毒。他說,愛滋病病毒攜帶者(HIV)也會有類似症狀。如果病人沒有發現其他疾病,就可能是阿茲海默症。朱北雲是紐約長島大頸一家醫學診所的華人神經內科醫師。她說,這個診所有六位醫師,但僅有她一位華人。該診所亞裔病人約占15%20%。她也認為,與白人病人相比,華裔病人看醫師比較晚。阿茲海默症最初症狀是短期記憶減退,性格改變。「有的洋人偶爾忘了一件事,就會趕快來看」。華人都是到了病程中期,出門找不到家,性格改變很多。「有的病人在家人面前脫衣服都好幾年了」。在早期,有些症狀值得注意。例如,病人打開爐灶不知道關火,開車上高速公路和其他汽車相撞。

症狀輕到重分四階段 阿茲海默症已經成為傷害美國人的重要疾病。為此,衛生部設立一個阿茲海默症官方網站(www.Alzheimers.gov),回答人們關心的問題。該網站說,阿茲海默症並非正常的衰老。多數病人在60歲以後出現症狀。症狀從輕微到嚴重,貫穿整個過程,被分為四個階段。早期階段:記憶障礙是其典型的症狀之一。有時,其他的思考障礙,如很難找到正確詞彙、判斷力減低等,也是早期突出的症狀。輕微症狀:隨著疾病的進展,記憶喪失加重,其他症狀開始出現,如迷路、記帳和支付困難、重複問題、日常工作花費時間較長、判斷力變差、丟失東西或把它們放在奇怪的地方、情緒和人格改變。阿茲海默症經常在這個階段得到診斷。中度階段:損害發生在大腦的一些地區,包括控制語言、推理、感覺處理和思考等。其症狀包括遺忘和混亂增加、認識家人和朋友出現困難、無法學習新的東西、處理多項步驟的工作出現困難、不能應對新的狀況、幻覺、妄想及衝動行為。嚴重階段:病人無法與人交流,完全依賴他人的照料。其症狀有不能交流、體重減輕、癲癇發作、皮膚感染、吞嚥困難、呻吟、睡眠增加、大小便失禁等。

病情漸加重 無藥治愈 黃征波說,阿茲海默症的治療分為非藥物治療和藥物治療。非藥物治療就是長期護理。因為記憶喪失,要做好防止遺忘問題。例如,把家裡的電話、地址等寫下來,放在身上,自己找得到。目前,兩類藥物可以減緩老年癡呆症的症狀,但也不是百分百的有效。一類是安理申(Aricept),可以通過乙酰、膽鹼酯酶的減少提高乙酰、膽鹼的數量來治療癡呆症狀。在正常大腦中,乙酰、膽鹼幫助神經細胞之間的資訊傳遞,並可維持大腦的記憶、判斷、思維和意識。而乙酰、膽鹼酯酶可減少乙酰、膽鹼的數量。第二類是美金剛(Namenda)。這個藥物可以調節谷氨酸的活性。谷氨酸是一種與學習和記憶有關的化學信使。谷氨酸活性增加,可以增強病人的學習和記憶功能。他說,這個藥不會馬上見效,需要長期服用,也不是每個人都有效。哥倫比亞大學阿茲海默症中心主任謝藍斯基(Michael Shelanski)博士認為,儘管一些藥物看起來有點幫助,但是目前仍然沒有治愈阿茲海默症的有效辦法。他說,阿茲海默症與基因變異有關。由於有關的基因尚未搞清,研究人員曾經試用過百種藥物以上,但是沒有一樣藥物對該病有效。美國前總統雷根(Ronald Reagan)也是一名阿茲海默症患者。1994年,他被診斷為患上阿茲海默症,症狀逐漸加重,醫師也束手無策,因為沒有有效的藥物。20046月,他與病魔搏鬥十年後,終於撒手人寰。

護理辛苦 家人應寬容 黃征波說,病人症狀逐漸加重,記憶力持續下降。他們會忘記眼鏡放在什麼地方,忘記常用的詞彙。「他們不再認識親人」。因為病人言行異常,與家人關係惡化。「家人要知道,他們不再是正常人,要把他們當成孩子」。因此,家人要對他們寬容。同時,他們的判斷力也會下降,如把錢給別人,看不懂文章,不願講話,大吵大鬧,大小便失禁,出現幻覺,摔東西,打人,晚上不睡覺。「如果家人不能護理,就會被送到老人院」。在老人院,護理人員給他們餵食、換衣、洗澡,處理大小便。他說,有的家人不知道,埋怨冷落病人,結果導致家庭不和。「家人一定要把病人看成病人,不要把病人講的話當成一回事」。病人說過就忘了,家人不要與他們較真。知道這些情況後,家人就會知道如何處理,「不和病人一般見識」。朱北雲說,患上阿茲海默症也不是世界末日。這是一個漸進的疾病,要拖很多年,要與病人共存很多年。家人要學會如何照顧病人。蘇世東指出,這個病的特點是,病人不覺得痛苦,但苦在家人。家人和病人講道理,但是講不通。「要把病人視為兩歲的孩子,讓著他」。

花費較大 理財早計畫 黃征波說,一旦被診斷阿茲海默症,患者就要趕快處理醫療、經濟和財產事宜。他指出,這種疾病要拖很久,很花錢。他說,在紐約法拉盛的富蘭克林養老院(Nursing Home),華裔病人很多,基本是晚期病人。許多華人有醫療援助(Medicaid),費用由國家負擔。如果沒有白卡,他們必須自己花錢。「等待病人把自己的錢花完後,政府才補貼」。朱北雲說,因為這個病是慢性、長期疾病,家人的心理壓力比較大。她說,如果送到養老院,每個月要花6000元,一年就要7萬多。因此,許多病人購買長期照顧保險(long-term care insurance)。「如果有這樣的保險,可以請護理人員到家裡護理」。她認為,華裔病人也可考慮。蘇世東說,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兩年前發表一篇研究報告,建議如果記憶力下降,可以服用大劑量的複合維他命B,每天吃一片,一片100單位。同時,經常動腦者不易患上阿茲海默症。同時,多吃蔬菜、水果、麵包、穀物、橄欖油、魚類食品及紅酒,避免用鋁製器皿可減少阿茲海默症的發生。本報記者/韓傑白宮網站517發布消息稱,鑑於阿茲海默症患者人數日益增多,政府將撥款15600萬元來「打敗這類疾病」。衛生部長西比列斯(Kathleen Sebelius)公布一項針對阿茲海默症的全國計畫,預計到2025年美國能夠預防和有效治療這個疾病。西比列斯透露,聯邦計畫還包括向廣大民眾提供者必須的資訊,並在全國建立教育中心,向醫療專業人員提供免費培訓。為了打敗阿茲海默症,總統建議2013年財政年度預算在過去基礎上增加1億元,其中8000萬元用於研究,420萬元提高公眾警覺,400萬元支持治療提供者的教育項目,1050萬元投資在照顧提供者支持上,130萬元用在數據收集。由於阿茲海默症患者的照顧者急需援助,因此「許多事情必須現在就做」。她表示,政府已經制定一個國家路線圖,這個計畫包括預防與治療的研究、獲得有效藥物以及把研究成果盡快地應用到臨床。 「這是聯邦政府第一個針對阿茲海默症的全國研究計畫」。「紐約時報」515報導,美國研究人員很快將對身上帶有基因者進行藥物試驗。300名試驗對象來自哥倫比亞,是從一個5000人家族中選出的,有的試驗對象僅有30歲。該家族被認為是世界上阿茲海默症發病率最高的家族。具有基因突變的家庭成員在45歲左右出現認知障礙,到51歲完全癡呆。這個試驗將持續五年時間,花費約有1億美元。目的是測試藥物是否能夠阻止記憶下降或大腦改變。試驗藥物為Crenezumab,由美國基因技術公司(Genetech)生產,該藥將攻擊大腦中澱粉樣蛋白斑,預防記憶和認知障礙。位於亞利桑納州鳳凰城的旗幟阿茲海默症研究所(Banner Alzheimer's Institute)負責執行這個試驗。哥倫比亞大學阿茲海默症中心主任謝藍斯基認為,人的腦細胞很複雜,每個腦細胞有8500個連接點。研究人員應該探索盡可能多的解決問題的途徑,而且越快越好。現在,人們對阿茲海默症的了解是它的「細胞之間交通堵塞」。「這就像從法拉盛到哥倫比亞大學,中間經過大中央車站,但是大中央車站阻塞。他說,現在的治療方法是「把阻塞的車輛移走」。但是,人們可以換一種思路。例如,雖然大路被阻塞,但是許多小路通暢。「我們設法找到這個司機,讓司機駕車沿著小路行使」。這樣,交通問題就能解決。國家健康研究院(NIH)於51415日在馬里蘭州舉行「阿茲海默症研究高峰會」,試圖找出治療和預防途徑。來自世界各地的頂尖研究者、臨床醫師和有關組織500人出席會議。會議顯示的最近的觀點是,阿茲海默症是一個網絡疾病(network disorder),可能會影響到大腦許多區域的大量神經細胞,而不僅是涉及與認知和學習有關的特殊的大腦區域。因此,阿茲海默症被認為可以導致人腦的正常網絡變成病態網絡。由於對這個病變缺乏從分子、細胞和生理層面上的認識,因此很難選擇治療疾病的靶點。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研究人員需要制定一個跨學科的研究方案,從細胞和組織水平上更好理解參與阿茲海默症病變的網絡。製藥行業2006年報告稱,臨床上已經採用80多種治療方法。但截至目前,沒有一個療法通過後期階段的臨床試驗,至少20種在第三階段失敗,而許多在第二階段就陣亡。原因包括:對藥物在人體的生理作用認識不足;缺乏解讀藥效的生物標識物;動物模型臨床前藥效研究的預測能力差。在會上,專家們探討進行藥物組合的新方法。他們根據阿茲海默症是一個網絡疾病的最新概念,將設計一種針對網絡疾病的新的藥物組合方法。他們還認為,身體鍛煉和認知訓練可能有預防與治療阿茲海默症的功能。美國阿茲海默症協會(Alzheimer's Association)認為,隨著美國嬰兒潮一代進入65歲後,患上該病的美國人會越來越多。「許多嬰兒潮在退休期間,不是自己患上阿茲海默症,就是照顧阿茲海默症」。協會估計,大約1000萬嬰兒潮一代患上阿茲海默症。從今年開始,每一天將有1萬名嬰兒潮一代達到65歲。在這個年齡段的人,八分之一將會患上阿茲海默症。協會總裁約翰斯(Harry Johns)表示,該病將毀掉他們的退休生活。資料顯示,許多人在診斷阿茲海默症後,他們平均可活四到六年,但是也有人可以活到長達20年。隨著病情加重,這些癡呆病人需要更多的照顧,包括洗澡、穿衣、餵飯及居家活動。這種長期照顧的人數大約是1500萬親友,而這些照顧將會影響他們的健康、工作、收入和財務狀況。除了人工外,在未來40年內,阿茲海默症將耗費美國20兆元。「如果省下這些錢,不僅可以償還美國國債,而且還可以給每人發兩萬元」。現在,每69秒就有一人患上阿茲海默症,但到了2050年,每33秒就有一人患病,如果沒有治療方法的話。它不僅影響個人和家庭,而且影響政府健保,如醫療照顧(Medicare)和醫療援助(Medicaid)。目前,國家健康研究院老年研究所(NIA)定義阿茲海默症是一種不可逆轉、漸進的腦部疾病。它緩慢摧毀人的記憶和思考能力及最後到生活能力。大多數患者的症狀都是在60歲以後出現。阿茲海默症是老年癡呆(dementia)最常見的原因。該病以發現者德國醫師阿茲海默(Alois Alzheimer)命名。1906年,阿茲海默注意到一名德國女病人腦組織發生變化,而該婦女死於不常見的精神疾病。其症狀包括記憶喪失、言語障礙、不可預知的行為。病人死後,阿茲海默在其大腦發現許多異常的團塊和糾結的纖維束,前者現在稱為澱粉樣蛋白斑(amyloid plaques),後者被命名為神經纖維纏結(neurofibrillary tangles)。大腦中的斑塊和纏結是阿茲海默症的兩個主要特點,其第三個特點是大腦中神經細胞之間聯繫中斷。盡管治療能夠減緩阿茲海默症的進程及控制某些病人的症狀,但是現在對該病尚未治愈辦法。目前,人們尚不知曉阿茲海默症何時發病。在臨床期以前,患者沒有症狀,但大腦已經發生病變。蛋白質異常沉澱在大腦中形成斑塊和糾結,曾經健康的神經細胞工作效率開始降低。隨著時間推移,神經細胞失去工作和溝通能力,最後死亡。此後,損害擴散到附近形成記憶的大腦組織。神經細胞死亡增多,受到影響的大腦區域開始萎縮。等到阿茲海默症廣泛擴散的最後階段,大腦組織已經大量萎縮。「如果病人年過八旬,診斷後能活三、四年;但如果病人年輕,長者可活多年」。Read more: 世界新聞網-北美華文新聞、華商資訊 - 《專題報導》長壽新挑戰 阿茲海默症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