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Tuesday, July 10, 2012

中国有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药吗?


 012-7-8 09:51 我平常对于医药市场的情况只是略有所闻,并不十分了解,因为觉得那不是我的专业。在企业和研究所里,有负责搜集情报工作的人。尽管我也承认要做新药开发,在选题时是要考虑市场因素;但对我来说,更多关注的是新药研发的趋势和新技术新方法,而非市场。《医药经济报》最近意外地采访我,并且给我寄来622有我访谈记录的那篇稿子。我除了想看看稿子中是否曲解了我的意思外,还顺便读了那张报纸的其他文章。有趣的是了解到一个以前不知道的“首仿药”概念,以及对于化药1.1类代表的中国原创药的一些情况。 所谓“首仿药”顾名思义是中国第一次仿制的药,针对目标是专利保护过期的重磅药。由于仿制对象来自于欧美药企,所以基本上都是化药。首仿要的主要障碍是还有外围专利及生产技术难题需要解决,其中专利障碍主要是化合物专利虽已过期,但原药企仍用合成工艺、剂型等专利抵抗后来者的仿制。恒瑞和BMS的多西他赛之战比较好地显示出这一点。 《医药经济报》报道中还列举了2011SFDA批准的四个中国创新药:恒瑞的艾瑞昔布(商品名恒扬)、贝达药业的埃克替尼(商品名凯美纳)、先声药业的艾拉莫德(商品名艾拉辛),以及天士力的尿激酶原(商品名普瑞克)。下面来一一分析。艾瑞昔布是恒瑞和我所郭宗儒教授多年合作的结果。在筛选化合物阶段,恒瑞就能投资,让人羡慕郭老师的名声对企业的吸引力,以及为数不多的中国企业的风险意识。在同类重磅药物的万络(罗非昔布)退市的情况下,艾瑞昔布作为COX-2抑制剂还是找到办法力争避免昔布类药物的悲剧。尽管我对研究人员和企业都很钦佩,但不可否认这是一个me too药。 埃克替尼据说是两位留美人员丁列明和王印祥在美国研究3年,于2003年回国创立贝达药业加以开发的。这个在人民大会堂召开新闻发布会被大肆宣传的分子靶向药物,是表皮生长因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对EGFR及其三种突变型有效,无疑也是一个me too药。 艾拉莫德就更有意思。据报道先声药业合成工艺室的人已经追踪了5年。2004年检索药监局的首仿药数据库时,发现天津药物研究院已按1.1类新药申报了iguratimod(艾拉莫德),所以企业老总过去和天津药物研究院谈合作。但是根据研发过程这应该是个仿制药啊,怎么能申报1.1类新药?对此我很疑惑,在新浪微博上发问“这是SFDA还是报纸的乌龙”?一名网友告诉我说这个药在日本还没有上市。我一查,这个药是日本Toyama Chemical发现的,2003年在日本申请新药未果,后来与Eisai一起开发;中国是2011年批的,而日本是2012年才批的。我没有进一步了解有关情况,但很可能日本最初的那家公司没有在中国申请专利,所以“手快”的中国药企因此得到了一个“创新药”。 尿激酶原是军事医学科学院多年研究结果,天士力肯定是投资方。尿激酶是个老药了,尿激酶原是怎样的还不太清楚,因为我不是做生物药也不是做溶栓药的。就算国外没有开发尿激酶原,它恐怕也很难算创新药。如同Judah Folkman发现的endostatin,中国科学家对其进行产业化恐怕也有不少了,但这些按SFDA的规定可以算新药,恐怕不能算创新药。 答案揭晓了,这四个药中没有一个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药。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争议,我把创新药的概念在这里澄清一下:针对新靶点的不必说是创新药了,创新药还包括针对某一靶点第一次研发出的新药,或者针对某一靶点虽已有药物但新分子与原来药物属于不同结构类型的新药。第三种创新药也有不同情况,可以是骨架跃迁的结果(这类也有点me too风格),或者是大家前后差不多同期做,只是一家进度快些(这类是真正的创新)。 在我以前的博文中,曾有不是从事新药研究的人发出疑问:中国有新药吗?我告诉他有,就是我所在的研究所就有若干新药(符合本文的创新药概念)。遗憾的是这些药影响都不大,即使是上了中国药典的山莨菪碱(654),获得过国家发明奖的酞丁胺和联苯双酯等,中国上世纪八十年代颁布新药审批办法后的首个中药一类新药金水宝等,也很少获得国际上的认可。缺乏认知度的原因可能有:药效一般(与同类药比竞争力不强)或为孤儿药因此市场占有率不高,作用机制不详且缺乏后续系列药物等。中国新药研究唯一能被国际认可的成就大概只有青蒿素,但它却没有给中国制药界带来多少实质的经济利益。 其实me too药从新药开发的角度而言,是一个相当不错的选择。诺贝尔奖得主James Black曾说过大意是这样的话,发现新药最好的方式就是从一个老药入手。抗溃疡药雷尼替丁是西咪替丁的结构类似物,可以算西咪替丁的me too药,但效果更好所以卖得更好。我也听一位同时做实验室研究的临床医生表达过这样的观点,从临床角度看,什么新药研究策略发现的不重要,什么类型的分子(小分子、蛋白)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效果如何,安全性如何。 我的课题组正在开发的抗肿瘤药阿其他赛将来也会申请1.1类新药,也在国内外申请了化合物和生产工艺的专利,是一个新药无疑。但是,它也是紫杉烷类抗癌药家族中的一个me too药,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药或者“原创药”。如同在我“药物研究中创新的不同层次”的博文中所述,希望我今后能够做出一个原创药来,获得同行的认可。 最后声明一下,上述内容是根据我个人的知识和体会写成,缺乏对中国药物研发机构进行全面调研的数据。由于新药研究的周期长,现在报新药的研究成果都是近十年前开始的。因此虽然中国目前尚无原创药,但很可能已有创新药“在路上”,例如报道深圳微芯正在研究的西格列他钠据称将是中国第一个原创药(或许是之一)。 由于我对中国医药市场了解有限,如果有遗漏之处,欢迎方家批评指正。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99934-590013.html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