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測生理訊號,都卜勒雷達來幫忙 運用雷達原理,即可隔空判斷生命跡象,提升醫療與居家照護的便利性,也可成為個人聲紋的辨識工具,應用範圍廣泛。 撰文/呂怡貞 審稿/張盛富、張嘉展(中正大學電機系、通訊系教授) 在高齡化與少子化的社會,老年人和嬰幼兒的健康照護與安全監測越來越受到重視,然而市面上常見的生理訊號量測儀器,總要透過接觸式貼片,既不舒適也不方便,如長時間配戴,年長或年幼的受測者更是不易接受。中正大學與工研院團隊利用都卜勒雷達探測原理,開發可偵測呼吸、心跳的非接觸式生醫感測系統,並已微型化做成卡片形式,技術領先國際,獲得2012年旺宏金矽獎的優勝獎。
無所不在的都卜勒效應 你是否曾注意過,在路邊聽到警車或救護車從遠方接近時,鳴笛聲比較尖銳;等車子經過身邊開始遠離時,聲音又突然變得低沉?這是因為車子發出的聲波在移動中產生頻率偏移,傳到我們耳朵時已與原本發出的聲波頻率不同:靠近時聲波被壓縮、波長較短、音頻增加、音調較高,遠離時則反之。像這樣當訊號來源(波源)與觀察者之間有相對運動時,觀察者觀測或感受到的波長會有變化的現象,稱為「都卜勒效應」(Doppler effect),是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自然現象,在水波、聲波及電磁波都會發生。 雷達系統的原理是發射出電磁波打到探測物上,藉由探測物回彈反射波的時間、波長、波形等散射情形,得知探測物的距離、方向、形狀等訊息。若將都卜勒效應的原理應用在雷達上,探測移動中的物體,雷達就會根據接收到的不同波長變化,判斷此物的移動方式,這樣的雷達稱為都卜勒雷達。 都卜勒雷達最早為軍用雷達,設備規模與體積龐大,功率很高,探測距離長達幾百公里,用來探測飛機船艦的行進。之後漸漸朝小型化、民生或科研用途發展,如用來偵測車速或球速的雷達槍、量測降雨情況的氣象觀測工具等。 1975年美國科學家首次將都卜勒雷達運用到量測生物的生理訊號上,當時是對貓進行呼吸量測實驗,1998年進一步量測人體咽喉振動。之後中斷了數年,直到2004年小型化的都卜勒雷達推出,才又嘗試以之量測生理訊號。到了2010年,台灣科學家如中正大學、中山大學、成功大學、工研院等團隊,陸續開始系統性研發都卜勒雷達無線生醫感測系統。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