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Wednesday, March 14, 2012
行動化醫療來臨!!
多能幹細胞 iPS生物反應器
大型制藥強化學界共同開發模式 !
禮來的藥物的研發創新始於學術聯盟 醫藥經濟報 2012-3-14在過去的幾年裏,幾乎所有大型制藥公司都更加重視與學術研究機構的合作。業界希望這一新的合作模式能夠幫助他們更好地利用學術界的專業知識,把美好的臨床前設想轉化為可用于患者的藥物。禮來公司"創新始於此(Innovation Starts Here)"計畫便是其中之一。其中包括禮來研究獎計畫和創新獎學金計畫。這些行動促使公司的科學家與學術研究者進行專案合作,有助於推動未來的新藥開發,同時進一步加大禮來在歐洲和美國的研發投資。禮來科學執行副總裁、禮來全球實驗室總裁簡·倫博(Jan Lund berg)博士說:"'創新始於此'計畫合作的一個關鍵是為患者發現創新藥物和提高目前藥物療效。在嚴重未滿足臨床需要的領域,如糖尿病和阿爾茨海默病,尋找創新的藥品非常明確,而且價值巨大,不僅需要科學創新,還需要快速進行商業化。" 禮來許多領先的藥物正面臨專利到期問題,因此,該公司把大量的銷售收入投資到研發上。2011年,禮來全球研發投資約50.2億美元,過去10年,禮來在歐洲的研發投資增加了一倍。禮來在歐洲建立了認知神經科學中心,設立了包括認知障礙如睡眠障礙、阿爾茨海默病等新藥研發博士後獎學金計畫。今年春天,禮來計畫在英國在ErlWood研究中心新建一幢建築。該研究中心建於1967年,是禮來在美國以外建設的第一個研發中心。新的創新獎學金計畫將促進博士後事業的發展。創立這個項目是為了擴大博士後科學家的培訓經驗,以及更好地為他們的職業發展進行準備。研究獎勵計畫彙集了一群來自世界各地的科學家,正努力提高禮來具有專業技術的重要治療領域的研究水準,包括神經科學、癌症、糖尿病和免疫系統疾病等。 到2014年底,禮來預計每年支持大約30個活動項目,包括發展新的試驗項目,驗證疾病的靶點或生物標誌物,以及改善臨床前模型。
Burrill公司CEO:大型制藥公司的未來
醫藥經濟報 2012-3-14 "金磚四國"和韓國的研發實力大規模升級。傳統的研發強國如美國、英國和歐洲發達國家等的技術向這些地方轉移,亞洲地區的研發效率大增。
個體化用藥時代 問:據年度全球資金預測報告顯示,生命科學產業全球研發支出預計在2012年下降2.2%,為1473億美元。隨著制藥公司緊縮研發預算,美國在生命科學產業的研發支出今年將下降5.7%。美國制藥公司這一決定背後深層次的原因是什麼? 答:首先,我們知道,"重磅炸彈"級藥物研發模式時代即將結束。輝瑞公司年銷量近140億美元的立普妥最後一隻巨型"重磅炸彈"級藥物已失去專利保護。市場上雖然還有一些"重磅炸彈"級產品,但不論影響力還是市場規模都難以和立普妥相提並論。小分子藥物治療疾病"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大型制藥公司開始關注個體化用藥和生物製劑,他們紛紛調整研發策略,以致不被淘汰。 其次,醫藥市場發生巨大變化。未來10年內,中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的醫藥市場也有人預測說是在5年內。因此,美國、歐洲和日本正在被"金磚四國"取代,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成為新的增長點。這為發達國家的制藥公司提供了巨大的機會。大型制藥公司在這些市場上既不占主導地位,也沒有針對這些國家各種疾病譜開發新藥。因此,他們紛紛建立各種功能的研發中心,把針對這些地區疾病的治療新藥推向市場。 第三,為解決低下的研發效率,大型制藥公司會向外部尋求生物技術公司幫助。對於生物技術產業來說是非常好的機遇。 問:正如您所言,"重磅炸彈"級藥物會越來越少。與過去的成功相比,什麼原因導致了研發投入產出率的困境? 答:藥物開發的模式正在從"重磅炸彈"向靶向治療藥物轉變,這也是醫藥研發變化的正確方向。過去,藥物發現和開發面臨的挑戰與現在相比無疑要低得多。全球還有千餘種疾病無藥可治或難以控制,與以前開發的藥物相比,目前亟待開發的藥物所針對的疾病更難治療,或還不清楚發病機制。我們開始從急性保健醫療模式轉向長期護理醫療模式。導致人類死亡已不再是急性疾病,而是慢性疾病,這將大大增加付款人(包括政府、保險公司等)的壓力,所以仿製藥代替原研藥的運動已經開始。在美國,55%的處方藥並沒有對患者發揮治療效應,因此,醫療保險開始關注個體化用藥。"重磅炸彈"級藥物並不一定會消失,但個體化用藥時代終究會來臨。
研發資本流向改變 問:研發活動是創新的源泉。然而研發的投入越來越少,制藥和生物技術公司如何獲得新產品?答:這對生物技術產業來說是一個機遇。以大型制藥公司為導向的研發模式,開始向以生物技術公司為導向的模式轉變,大大提高了研發生產力。二者有點像划艇和遠洋客輪的關係。遠洋客輪要想遠航,就不應攜帶過多的划艇。因此,在發現、開發和創新等方面,全球各地的生物技術公司已先行一步,把發現轉化為真正的產品創新。生物技術行業逐漸取代大型制藥公司,成為醫藥研發引擎。此外,"金磚四國"和韓國的研發實力在大規模升級。因此,傳統的研發強國如英國、美國和歐洲發達國家等的技術向這些地方轉移,亞洲地區可進一步提高研發效率。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美國和歐洲仍然是大量高品質科學家的輸出地。許多留學生返回本國成為當地新藥研發的推動者。 問:生物制藥行業在過去10年發生了顯著改變。對於全球生命科學產業的重大投資者,您有什麼建議? 答:生物技術產業的特點是不斷投入資金,開發技術和獲得上市的產品,圍繞這些產品建立成功的企業。有一點需要指出,跨國公司沒有必要在全球每個角落建立公司。從資金角度來看,需要為概念驗證試驗或一些特別熱的風險專案融資,然後創建公司,而不是從一開始就建立公司。我們將建立虛擬團隊和公司,然後進行概念驗證,出售、許可技術或組建公司。通過資本流動也可以獲得一些經驗。從歷史上看,制藥行業巨大的資本流動都是創新理念和產品進入美國和歐洲市場。如今,越來越多資本流向發生改變。美國既不是來源地,也不是目的地。例如,巴西或亞洲投資者利用中東的風險資金在俄羅斯尋找開發機遇。各種進入美國的風險資本開始大大減少。許多公司的技術更容易進入歐洲、拉丁美洲、亞洲和其他地方,而非美國。制藥公司會先在其他國家進行臨床試驗,然後再回到美國。FDA將會從"世界黃金標準"退居到"二線"位置。這一過程使FDA對新藥的評審面臨嚴峻挑戰。Une proteine naturelle pourrait aider a la regeneration neuronale du cerveau
Polymorphisms of TP53 are markers of bladder cancer vulnerability and prognosis
Abstract Wed, 14 March 2012 OBJECTIVES: We have reported previously that the TP53 codon72 polymorphism (rs1042522) is associated with the incidence and invasiveness of bladder cancer in a Han Chinese population. Using an enlarged sample, we investigated the role of rs1042522 and of tagSNPs that were predicted to be in linkage disequilibrium with codon72 in relation to the incidence, invasiveness, and prognosis of bladder cancer.
METHODS AND MATERIALS: A sample of 201 patients and 311 controls without cancer were genotyped for 5 tagSNPs using tetra-primer ARMS and/or an allele-specific PCR technique. RESULTS: The genotyped data were analyzed using Haploview 4.2, and a 10,000-permutation test showed that the rs9895829G allele (P = 0.003) and the rs1788227C allele (P = 0.027) were both associated with the incidence of bladder cancer. With respect to haplotype associations, after the data were adjusted for age, the haplotypes GTT (P = 0.001) and GGTC (P < 0.001) were correlated with a low incidence of bladder cancer. In contrast, none of the TP53 haplotypes were associated significantly with high tumor grade or muscle invasiveness. On the basis of Cox regression analysis, haplotype CGCC and invasiveness were associated with cancer-related death.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howed that haplotypes GGCC and CGCC played opposing roles with respect to bladder cancer-related death; haplotype GGCC was a protective factor, whereas haplotype CGCC was a risk factor.
CONCLUSIONS: The TP53 codon72 polymorphism appears to play a crucial role in determining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P53 haplotype and the incidence and prognosis of bladder cancer. Further functional assays to confirm whether these TP53 haplotypic variants interact with the proteins N-Myc and NDRG is necess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