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Monday, February 9, 2015

養團隊價廉 人才物美: 台灣優勢??

 [專訪]國發會主委管中閔:台灣並不怕人才流出,但重點是現在沒有足夠人才流進來國發會 管中閔 撰文者:翁書婷   發表日期:2015/01/24「將台灣的門牌重新掛回國際創新創業地圖上」在近日的創業論壇上,管中閔霸氣地說。國發會主委管中閔帶頭,提出「創業拔萃計劃」,要要解決阻礙台灣新創生態環境的法規防弊重於興利,不利小型新創發展、早期擴展資金不足與國際聯結偏弱等三大障礙。其中法規面已經鬆綁外籍白領人才引進、研發替代役員額核配與技術作價入股緩課規定。而國際資金方面已經吸引台灣創投「本誠創業投資股份有限公司」投資新台幣4億,矽谷500Startups投資1,500萬美元、美台合資「華美科技創業投資基金」投資3,600萬美元與「TransLink CapitalPartners」的2,000萬美元。創業聚落在與台北市長柯文哲商討後,也正式落腳台北花博園區。《數位時代》特別針對招攬白領人才創業家來台創業與就業議題,專訪管主委,請主委分享對此議題的真知灼見。 圖說:國發會主委管中閔:我們要重新學習認識怎麼和國際打交道,我們重新學習人才流動議題,不只是台灣自己培養人才或把人才送出國去,我們要用更包容與開放的心態看各國的創業人才,把人才重點放在專業知識,而不是和人才的國籍。(攝影:林衍億)

:招攬外籍創業家與白領人才這件事,對現在的台灣來說為什麼重要? 管中閔:整個問題從根本面講起,所有的發展都需要資本投入,台灣早期透過發展工業區、科學園區、吸引僑外資等做法繁榮起來,強調的是實體資本的密集,但在網路創新創業時代,「人力資本」變得非常重要,台灣已經嚐到不重視人力資本的後果了,專業人才大量流失,人口老化進入並且進入人口成長衰退期。我們並不怕台灣人才流出,但重點是現在沒有足夠的人才流進來,台灣也不可能立法禁止人才的流進流出,因此引進人力資本對台灣的未來發展很重要,如聘用更多的白領外國人來台就業,開放創業家簽證等,這些這也是創業拔萃計劃的重要工作,未來我們會持續引進這些外籍人才。過去台灣引進的是國際實體資本的投資,但沒有引進人力資本的概念。雖然台灣是移民社會,但民眾思維中沒有移民這回事,台灣整個社會是抗拒移民的,我們不認為其他國家人民來台這件事很重要,對移民政策也沒有很好的想法與做法。舉例來說,婚姻移民的面談都還很嚴格,引進外籍藍領勞工也還有很大的爭議。因此我們要重新學習認識怎麼和國際打交道,我們重新學習人才流動議題,不只是台灣自己培養人才或把人才送出國去,我們要用更包容與開放的心態看各國的創業人才,把人才重點放在專業知識,而不是和人才的國籍。

:關於創業簽證,不知道目前台灣可能做法是? 管中閔:目前國發會談創業家簽證主要有兩種模式,「居留簽證」與「停留簽證」,因為居留簽證會和台灣的勞健保牽扯在一起,推動上難度較高,因此目前評估先推動停留簽證就好,目前初步規劃(討論中,未定案)是一次兩年效期,一次停留六個月左右,比商務簽證還長,約一到三個月,可以多次進出,不用重新申請簽證。在申請資格方面,目前規劃為具有國內外註冊發明的專利權、獲得國內外創投投資,或政府認定的國際性募資平台投資、符合「具創新能力之新創事業認定原則」,居留期間屆滿得連續申請等條件。 評估先推停留簽證是因為擔心創業家簽證這樣一個好的事情,會被別人說成不好的,最後被民眾誤解成,外籍人才搶了本國國民的工作機會與勞健保等資源,因此我們從簡單停留簽證入手,讓創業家來台灣從事創業相關活動非常方便,先達到基本目的,等台灣創業活動蓬勃起來後,民眾也可以認同這個好處,這時再把居留的標準放寬一些,這樣做引起的衝突和對立會比較少,台灣推動一些開放政策,需要一個漸進的過程,把時間拉長到一到兩年,民眾就會接受。

:除了創業簽證之外,還有哪些配套吸引外籍創業家? 管中閔:主要是提供外籍創業家「一站式服務」,讓這些外籍創業者知道來台灣後,要到哪裡去才可以得到創業協助。而創業家的生活上,目前我不覺得融入台灣社會有多大困難。

:加拿大在2013年推創業家簽證,但前往的外籍創業家很少,執行效能不好,您怎麼看這件事管中閔:如果把加拿大給的條件放到矽谷去,你看看有沒有創業家來?因此一個國家本身的創業環境也很重要。國發會從法規鬆綁,國際資金與創業園區等不同面向都做,就是要增加台灣創業生態圈本身的吸引力。今天很多人問說台灣能不能成為全球重要的創業之都,我承認現在台灣的發展可能連新加坡都的程度都還不到,但是台灣已經開始在國際傳遞一個訊息,整個國家支持台灣網創業方向走。如花博等創業聚落要讓外國人一到台灣就知道要去哪裡看年輕人創業,這些配套等東西我們都在做。創業拔萃計劃和國際創投合作投資,這個方案已經有全球共20家左右的創投參與,等這些創投通過投資案後,請可以請這些創投幫台灣在國際行銷創新創業。國發基金本來就可以和國際創投合作,一個投資案中,國發最高可以投資40%,而且國發會不會強迫你投資台灣團隊,也就是說,國發基金不會干涉參與的國際創投的投資決策,國際創投一毛錢都不投台灣也是可以,我也沒有意見,但若國際創投投資了台灣新創團隊,且到一定比例,將來又賺錢之後,國發基金會把佔股中可以賺取的利潤,吐出來讓利給創投,因此創投投資越多,國發基金就讓利更多,利用此法誘使創投來台看團隊投資團隊,國發基金投入的金額沒有上限(國發基金有3000多億台幣的資金)看案子申請的狀況。我們參考了一部份新加坡做法,在符合國發基金原有限制框架下。這種「非對稱」的投資,對台灣是一種大膽嘗試。 :國際創投可以不投資台灣團隊。那台灣團隊瞄準國際市場的也不多,會不會最後都以投國外團隊為主? 管中閔:我們沒辦法限制國際創投一定要投台灣團隊,如果限制他們的投資決策,就邀請不到優秀的國際創投。我們利用制度先吸引他們看台灣團隊。對創業家來說,若台灣一直沒有國際資金進來,台灣創業家也不覺得國際化這件事重要,若我們能先吸引國際創投來台看團隊,就會讓更多的創業家往國際市場努力。這兩者是相互影響的。

:李開復老師對於台灣招攬國際創業人才的看法比較保守,認為現階段台灣企業家走出去容易,但外籍創業家走進台灣難,並且也很難和新加坡競爭你怎麼看? 管中閔:開復講的沒有錯,但我們也要準備好,隨著環境持續改變,每一個鬆綁與開放都會在不同環節發揮作用,因此都要同步做,才能讓整個環境越來越好。談招攬引進創業家與白領人才方面,台灣和新加坡比的確處於劣勢,加上新加坡整個政府砸錢吸引創業者,新加坡TIS計劃的創投資金與政府資金比例甚至是16,國發會目前是做到13。(新加坡的技術育成計畫 Technology Incubation Scheme, TIS 是由National Research Foundation NRF 負責推動,只要公司設立在新加坡,並取得政府認可的創投投資,新加坡政府直接認購 85% 募資額度,最多可達 50 萬新幣。),坦白來說我們還在參考新加坡,但台灣也有新加坡沒有辦法複製的地方,如我們的高階人才底盤比較大,台灣可以形成全球創業家的人力池,這是台灣很重要的優勢。

問:那台灣以便宜人力資本為招攬創業家,對於台灣人力資源發展有沒有什麼負面影響? 管中閔:台灣人力成本價廉物美,是一種全球競爭優勢,這就和當年台灣廠商跑到大陸設廠一樣,因為大陸當時的勞工與土地便宜,若台灣創業相關法規鬆綁後,在台灣設立公司,既可以保障創業家的財務利益,同時台灣人力素質高又便宜,比在上海和深圳養團隊都還便宜,對於創業家來說就會有很強的吸引力,成為來台創業重要的誘因。若有更多的創業家願意進來,台灣工資也會跟著提升,同時創業家帶來更多就業機會,這種就業不是過去工廠類型、加工出口區、科學園區,這種上下班車子魚貫而入魚貫而出這種經濟圖像,而是各地創業園區衍生出各種異國風味的生活群聚,許多創新技術透過台灣的製造業生產出產品來。而在正向循環下,也許五年後,台灣最大的優勢就不再是低廉的人力成本,而是台灣本身就是一個很棒的創業聚落。

:台灣人力資源充沛,許多外籍創業家在台招攬員工做產品研發,但公司沒有登記在台灣,登記在香港與新加坡,您怎麼看? 管中閔:關於這個問題,重點是要保障外籍創業家的「財務利益」。台灣的公司法的修正很重要,例如技術股與特別股的轉換等等,現在的團隊去新加坡或去開曼註冊,就是因為在這些地方登記可以保障新創者該得的利益,因此法規修正後要能保障創業者與投資人的利益,讓法規和國際接軌。當創業家發現在新加坡與台灣設立公司都差不多的時候,就直接在台灣設立就好,而不用另起爐灶跑造跑到國外去做境外架構。

問:很多創業家表示,因為要審查是否有陸資,在台灣登記公司非常麻煩,手續繁雜又費時,加上文件多為中文的,看都看不懂。 管中閔:中文與其他外國語言的轉換,台灣真的比較落後,香港與新加坡是行之有年的環境,但台灣需要整個表格與法規都要翻譯成英文,翻譯出來的英文也需要一些時間,成本蠻大的,但這是我們努力的方向。陸資方面,在現在社會氛圍下,又受限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大陸投資沒有辦法比照外國資金,但陸資的確是台灣創業生態環境很重要的一環,畢竟中國大陸就占去這麼大塊市場。我有一次和幾個創業者談,他們說歡迎大陸資金,他們也不怕大陸競爭,對於陸資的反對的聲音,往往不是來自創業社群,而是一群非創業者,他們用傳統看待藍領勞工的角度看陸資。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