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串流 提高新藥研發生產力 2015-03-31 01:48 工商時報 楊穎鋒 建立互信互利的知識串流平台,對台灣的生醫研發在因應國際競爭下將有所助益。日前,旅美生技業者Impax創辦人許中強表示,台灣生技新藥已展示了新能量,但是臨床實驗和國際化經驗仍不足。台灣生醫產業已具備完整供應鏈,產業研發動能走向國際已是趨勢。展望台灣生醫發展策略,若能與國際大藥廠合作,成為盟友或外圍機構合作,均是前進國際的策略之一。若在產業供應鏈內,建立互信互利的知識串流平台機制,以台灣中小企業擅長的快速反應及變形蟲式的營運模式,對台灣的生醫研發在因應國際競爭下將有所助益。近10年,為尋求創新來源、降低研發成本、分散風險,跨國製藥廠和生技公司導入開放式創新的合作模式,期望提高研發生產力。概念是以跨國大製藥廠為核心,提供累積多年的經驗、資料庫或是全球支援體系,開放給小型生技公司及大學使用,進行初步的篩選,如果獲得初步良好的發展,再做進一步的合作。其中,大藥廠的角色成為整合中心,整合各種職能,臨床實驗的執行、數據以及行銷。中小型生技公司則負則提供新想法、技術或是標的的驗證服務。目前在生技醫藥研發上,存在3個難題:1.研發過程無法被清楚地切割成數個獨立完整的部份;2.新藥研發涉及相關領域學門的整合不易;3.基礎研究成果轉譯成人體的可能反應困難且存在落差。從本質來看,生技醫藥研發是以科學研究為主,與工程類研發的不同之處,在於工程領域的介面標準通常是被清晰定義的,透過標準介面可以將不同的元件或是裝置明確的區別開來,分成數個獨立的部份各自進行研發。然而科學的研究往往在介面的定義及系統標準化上十分不易,問題的複雜性無法被切割成獨立的小區塊,獨立研究。各個研發公司因標的及技術手段不同,生醫產業十分依重know-how市場做為連結。在缺乏明確的介面及標準化系統的環境建構下,無法借助資訊流及集合性的解決方案用以篩選新藥。在後續的臨床實驗過程中,深入瞭解分子如何作用的數據和機制,遠比分子本身更重要。數據的串連牽涉不同學門的組合,集體學習及管理並不容易。此外,轉譯基礎研究成果並非易事,除了物種、人種之間的差異,生醫領域的研發包含大量未知所以然的隱性知識,背後的因果原理並未完全被界定釐清,因而造成關鍵無法完全被記錄或是論述。譬如,化學品品質差異、溶液配製方式在各實驗室不盡相同,大量的人工操作手法又因人而異,都有可能是造成研究成果和數據差異的原因。如何消化來自論文、專利等大量快速累積的非格式化資料,也是轉譯中的重要課題。由上述觀點可知,形成流暢和有效的跨平台、跨企業的知識串流,在生醫產業發展中是不可避免的過程。知識串流是建立在互信互利基礎之上,數據的收集、儲存、註解必須有統一的標準及格式。(本文作者為工研院競爭力中心研究員)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