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領諾獎演講 傳統中醫引關注 更新時間: 2015-12-09 10:40 AM [紐約時間] 【新唐人2015年12月08日訊】(新唐人記者陳漢採訪報導)中國首位諾貝爾醫學獎得主,中醫藥女專家屠呦呦,應諾貝爾獎委員會邀請12月10日將領取諾貝爾獎。,她於瑞典時間12月4日抵達斯德哥爾摩阿蘭達機場。7日下午還在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發表《青蒿素的發現:傳統中醫獻給世界的禮物》主題演講。 1971年10月4日,屠呦呦經歷了190多次的失敗後,從晉代葛洪的《肘後備急方》得到靈感,在實驗室中終於從青蒿葉子中成功提取青蒿素,獲得對鼠瘧、猴瘧瘧原蟲100%的抑制率。屠呦呦7日下午在《青蒿素的發現:傳統中醫獻給世界的禮物》演講中稱中國醫藥學是偉大寶庫。台灣著名中醫師胡乃文表示,〝青蒿拿來治療瘧疾,是在古時候大概一千多年前,就已經開始使用它來治療瘧疾了,由此可見,在中國醫藥或者說從中國本土的這些古時候的藥方裡頭,去尋找中醫的智慧,可能可以引領現在所有西醫方面,可以讓他們更發達,可惜的就是現在的人,一般都不太注重中國古時候的醫學智慧了。〞中醫理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中國的國粹之一。與現代的西醫理論相比較,或許會讓很多人覺得中醫比較高深,不好理解,甚至誤解成不夠科學,而西醫理論則較為明確、簡單而易懂。因為現代人對「醫生」和「藥物」的理解與研究手段和古時候人們的理解現有著天壤之別。古時對醫生的基本上都是修練之士,道德之士,知某一層次的命理而濟世救人。傳統「中醫」的內涵可從《黃帝內經》這本中醫寶典的內容發現中醫治病講究的是天人合一的修練概念,是遠遠超越於表層的「治病」手段的,它已經深入到另外空間直接研究人體宇宙之奧秘。用外在的藥物或手法叫做「治」病,而自己通過氣功鍛煉達到健康則叫做「祛」病,因為就象是自己脫掉一件衣裳,去掉一層殼一樣,是謂「祛」。能量醫學暨整體心理學博士陳彥玲指出,現在的科學界也好,科技界也好,事實上都不斷的回頭過去,在中華五千年文明裡面去尋找答案也發現技術與人的道德心性有著不可切割的關係。有些人過於武斷的認為某些中醫藥方療效不佳,而認定中醫的過時或不夠科學,陳彥玲則很平實的指出:「中藥的製程,有著細緻嚴格的標準,有時會發現為什麼以前的藥方有效,現在同樣的藥方不見得有效呢?原因之一是如果製藥的人耐心不夠,偷工減次,那麼藥性自然大打折扣。例如九蒸九曬的工法,他就會偷一二次懶,那他中間的毒性就去的不夠乾淨,真正的藥效無法完全提煉出來。另一方面,是因為人類整體的道德敗壞,講究利益掛帥,導致環境嚴重的污染,沒有了乾淨的空氣水源與土壤,和純善的人心,何來如昔的高效藥劑?」培訓過許多專業人士的陳彥玲博士繼續指出:「目前在選擇醫學生的標準與培養的過程中,是先重分數表現為優先,心性性格修養基本上沒有太多著墨,這與中國傳統在醫家師傅選擇醫徒的標準上與當今的考試標準恰恰走了兩條幾乎不同的路。」傳統中醫講究醫者的心性修養,這是傳統中醫非常關鍵的部分。因為當醫者的修養到位的時候,以現代能量醫學的觀點來看,陳彥玲博士提到:「人的身體所發出的頻率密度就會比較高,比較純,能量比較高,也必較善。所以當他到達高能量狀態的時候,他也可以與那一層能量粒子的空間融合互動,當醫者具有這樣高層的粒子的狀態時,他就可以看到或感知一般人以肉眼看不到的現象,或有人將這樣的能力稱為特異功能,古籍中多有記載,就像華陀可以看到曹操腦中有瘤一樣。我也認識有現代的中醫,修養心性而開發了自己的潛能,可以看見患者身上發出光的灰暗處而準確的找到病灶,完全不需要藉助X光或CT這些龐大而昂貴的儀器。」在屠呦呦歷經數十年的失敗之後,竟然在面臨研究困境時,因為重新溫習中醫古籍,進一步思考東晉(公元3-4世紀)葛洪《肘後備急方》有關「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務盡服之」的截瘧記載,而得到關鍵性的啟發。屠呦呦在演講中提到:「這使我聯想到提取過程可能需要避免高溫,」而讓青蒿素的提煉得到了突破性的發展。然而,對於仍然有不少人認為中醫不夠科學的想法,早年在臺灣著名的台大醫學院完成學士與碩士生學位的陳彥玲博士表示:「西方科學的研究可以廣泛被接受的原因之一,是用了以人類發明的工具,設定了『量』的標準,例如幾公克的水加上幾公克的硝酸鹽等等來調製配方,可是對於原料本身因為來源、時令的不同變化所產生的變化則以度量的工具是無從了解探知的。但是傳統中醫以道德修練為基本課程,醫者的身體達到一種非常敏銳的狀態時,就能感知物質的能量特性,所以青蒿一握就能很準確的感受到這個藥材本身的能量狀況,一握的量到底需要多少?也得視不同土地不同時空所得到的藥材本身不同的能量頻率而定,這並非如同現代科學方法,針對不同時空生產出來的藥材一律皆以一定的標準重量為之可以理解的,那麼孰為更細緻高明的科學手段就不言而喻了。」在屠呦呦公開呼籲中國醫藥學是偉大寶庫的同時,也希望喚醒世人對傳統中醫文明的關鍵精華---道德修煉的文化。歷經數十年困境,堅守著心性修為,不因升等名利的左右或備受訕笑的屈辱而改換研究項目的屠呦呦,她的心性達到了一定的道德水平,也才能跟中醫古籍中的頻率相通,而得到關鍵性的突破。她的呼籲或將讓科學界重新思考科研人才的培養過程,與如何突破浩瀚如海的中醫藥方記載的表面技術而真正窺見中醫寶庫豐富的內涵。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出生於浙江省寧波市,是中國中醫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及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2011年她獲得有諾貝爾指標之稱的拉斯克獎(Lasker Award),也是首位獲此獎項的中國人。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