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Wednesday, April 26, 2017

新藥上市 必須 賣得好 才算數


台灣新藥族群 還有多少未爆彈? 2017/04/25 出處:財訊雙週刊  527  作者:尚清林 2016年財報出爐,14家上市櫃新藥股,除了智擎賺6.9億元之外,其他都虧損,這難堪的數字讓法人直搖頭說:「台灣新藥族群,死當!」其中,曾是集三千寵愛於一身的浩鼎,去年仍虧11.1億元,這幾乎是燒了六成的資本額。然而,這龐大虧損金額也爆出新藥類股的一堆問題。「新藥股若沒有重大突破,再繼續燒錢下去,公司還有能力玩下去嗎?資金從哪裡來?」法人擔憂產業就此泡沫化。

從一片樂觀 到一堆問號 雖然說,新藥研發是一條漫長之路,一顆新藥從無到市場上架,至少需耗時1015年的考驗,而且成功率可能不到1%這段期間如果沒有資金挹注,投入到大量的臨床實驗,是無法完成的。如今,資金浪潮退去,需要龐大資金支持的新藥產業,下一步該怎麼走?回顧新藥產業,曾是市場高度期待的明星,每一位投資專家都喊讚,如今則是避之惟恐不及;甚至,許多法人、投行機構都明白地說,「關於新藥公司一概不碰!」事實上,台灣發展生技產業喊了20年,並非沒有交出成績單,過去智擎、寶齡、中天、懷特、太景等上市櫃公司,都成功開發出新藥,並且上市。但為什麼這些公司卻未如市場預期般出現獲利大爆發,或者股價漲翻天呢?長期研究台灣新藥的一位投資圈法人指出,「當初,台灣資本市場仍不太了解新藥的商業模式,」才會有新藥公司過度樂觀的言論,市場對於公司說詞照單全收,加上瘋狂不合理的價格,導致最終股價崩盤的悲劇。從資本市場角度來看,新藥公司的新藥研發進度與發表,的確左右生技股的信心;但新藥上市後還必須「賣得好」才算數,不然做了一顆新藥賣不出去,也是無法收益。以國際案例說明,就算這顆新藥是可以銷售10億美元的大藥,通常過關第一年,是新藥積極行銷推廣、布建通路的時候,也是大量燒錢的階段,股價大多數是大跌的;反而是第三到第五年之間,才是新藥發酵的甜蜜期。所以說,生技產業必須有完整的供應鏈配合,並不是所有事都是新藥公司從頭包到尾。回到生技產業面,台灣38家新藥公司哪一家做什麼藥?哪一家是化學藥?哪一家是蛋白質藥?還是孤兒用藥?它們的適應症是什麼?研發階段的進度到哪裡了?是自行研發新藥?還是授權?未來這顆新藥又該走哪一種商業模式?在這一堆問號中,多數投資人恐怕都搞不清楚。

連番出錯 技術備受質疑 更別提同一種新藥在國際上有競爭對手嗎?這一顆新藥需求到底有多大?主要市場在哪裡?所以,當整個新藥產業的商業模式都還不清楚時,面對眼下正在燒錢階段的新藥,其實非常難以評價。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