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Monday, September 18, 2017

台灣精準醫療 彈藥庫: 台灣人體生物資料庫(收案>8.5萬個)/ 中研院IRB: 違法取得樣本


全球震撼 八年商機上看1340億美元 台灣搶攻精準醫療 得先搞定四大挑戰!  / 林讓均2017-08-30 近三年來,幾顆震撼彈投下,引發全球健康醫療產業大地震,面貌大翻轉。擲彈者,就是各國政府。2015年元月,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推出「精準醫療計畫」(Precision Medicine Initiative);隔年,歐巴馬又與副總統拜登提出「登月計畫(MoonShot Project)」,預計募集10億美元,以最短時程攻克癌症。2016年底,美國國會再通過「21世紀醫療法案」(21st Century Cures Act),要加快FDA對藥品與醫材的審議,並鼓勵醫療研究創新。此外,英國政府早在2014年就推動「十萬基因體計畫」、2015年又陸續投入近百億元推動精準醫療計畫;而中國也將精準醫療納入「十三五規劃」之中,計畫至2030年要投入人民幣600億元。各主要國家不約而同推動「精準醫療」政策,影響所及,全球生技業者都動起來了。市場調研機構Frost & Sullivan預估,到2025年,精準醫療的全球市場規模將達到1340億美元。

到底精準醫療是什麼?台北醫學大學前校長閻雲解釋,精準醫療主要以「基因定序」為方法、「遺傳訊息」為手段,用大數據科技來演算、分析,搭配相應的用藥與治療方法,最後實現「個人化治療」的理想。擔任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理事長的他舉例,像同為乳腺癌的患者,病因卻可能不同,有人是HER-2基因突變,有人則是BRCA因,必須透過檢測才能對基因下藥,不只是對症下藥。

當全球大步邁入精準醫療,台灣跟上了嗎?台灣生物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李鍾熙指出,精準醫療的產業價值鏈分為四大部分,分別為「檢測」「診斷」「治療」與「監測」,各有相關的產業與商機。例如,「『檢測』這環節,做的是全基因體的定序,才能避免『盲人摸象』!」李鍾熙指出,基因體(genomics是所有基因的總和,含有高達33億個鹼基對,為了處理這麼龐大的基因數據,需要高速準確的基因定序系統,並建置規模大而多元的人體資料庫,以利於追蹤研究。盤點多位台灣生技產官學專家的意見,台灣發展精準醫療,有以下四大挑戰。

挑戰1〉台灣人體資料庫,開放共享 台灣在2012年啟動「台灣人體生物資料庫」計畫,目標在2020年完成20萬名健康者與10萬患者的樣本募集,採集其血液、尿液、基因與健康數據等資訊,進行國人常見疾病的致病因子與機轉的研究。目前已收案超過8.5萬個。該資料庫被視為台灣發展精準醫療的彈藥庫因為台灣人體樣本相當多元、足以代表整個華人圈,相關的基因研究將能運用於大華人市場。「但基因資料庫不能擺在那裡,要開放互享才行!」勤業眾信風險管理諮詢公司執行副總溫紹群表示,基因定序完,事情才開始,要參考國外經驗,研擬兼顧個人資訊隱私的方法,鼓勵各種基因庫的共享互用,不只是給醫院用,也要給產業使用。如,保險業者是否能買資料,以此重新設計保單。去年底,台灣人體資料庫爆發一宗研究倫理爭議,中研院倫理治理委員會(IRB)指「台灣人體資料庫」違法自各大醫療院所取得樣本,最後衛福部介入,決議在爭議釐清前暫停收案。其實,台灣還有一項優勢,就是建置完整的全民健保研究資料庫,然而一樣以保護隱私為由,對使用資料有頗大限制,不利於研發。

挑戰2〉建立「獨立醫學檢驗」產業「法規不鬆綁,就好像台灣明明有很多俊男美女,卻叫大家都站住、不准動!」閻雲表示,台灣的臨床診療與醫學研究的水準在全球名列前茅,但現在面臨的問題卻是,想要查病人的基因、追蹤病人過往的生理資料,或與健康大數據做對照,都困難重重。身兼台灣精準醫療及分子檢測產業聯盟理事長的李鍾熙指出,精準醫療發展日新月異,台灣應該建立「獨立醫學檢驗產業」,開放民間企業發展第三方醫學檢驗機構。這類機構可以提供什麼服務?他舉例,像美國的健康診斷服務商NantHealth,就提供專家系統軟體,可以快速分析基因數據,進而配對FDA許可的藥物。甚至,還能去比較各保險公司的給付方案,列舉包括最適用藥組合的完整建議報告,讓醫生作出最有效率的治療決策。三年前,中國已政策性開放第三方檢驗機構,結果冒出超過200家專門做診斷服務、可銜接醫療系統的公司,大力推進了中國的精準醫療發展。但台灣受限於《醫事法》,不容許民間機構做醫事檢驗,若不彈性修法,可能阻斷了台灣龐大的檢測與診斷軟體服務商機。

挑戰3〉加速創新,發展實驗室檢測制度 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執行長甘良生觀察,在精準醫療的架構下,新藥開發結合「伴隨式診斷」(companion diagnostics),勢必將成為最新趨勢。也就是,在基因檢測與相關診療判斷的提供下,可以辨識出具有特定基因或生物標誌的病人,給予對的標靶藥物與劑量,過程中隨時監測與修正。曾任職全球各大藥廠、擁有豐富新藥開發經驗的甘良生表示,生技中心將與基因檢測公司合作,做相應的新藥開發;從需求端導回研發設計,將是台灣新藥開發提高成功率的必要思惟。不過,取法國外經驗,想發展伴隨式診斷與相應的新藥開發,除了既有的「體外診斷」(IVD)制度外,台灣還需引入「實驗室發展檢測」(LDT)制度。李鍾熙解釋,IVD的臨床驗證時間較長,但精準醫療發展快速,若未及納入新發現,等藥物驗證通過,往往已過時。但參照美國的LDT制度,實驗室可在規定範圍內、針對特定項目做實驗,有試點意味,時間較短且可容許創新。目前,政府正研擬「實驗室開發服務(LDS)管理綱要草案」,業界建議,不如沿用LDT名稱,方便與國際接軌。

挑戰4〉台灣應定位為「亞太癌症中心」精準醫療的價值鏈一長串,台灣又該如何找到定位、切入商機?「台灣要發展『利基型』的精準醫療!」剛從聖地牙哥考察回台的行政院政務委員吳政忠表示,去年中研院、台大與長庚醫院就已經在第一階段加入美國的癌症登月計畫,政府也推出整合型的「癌症精準醫療方案」,尤其聚焦於台灣擅長的「肺癌」「乳癌」研究。李鍾熙也建議,台灣癌症醫療水準高,加上有地域優勢與華人基因庫,應趁早卡位精準醫療商機,發展「亞太癌症中心」。「台灣ICT者,有機會進一步參與健康醫療產業!」閻雲舉例,透過穿戴式裝置與物聯網,可蒐集更多基因與健康大數據,利用人工智慧即時分析、解讀,或許還能3D列印出藥品,連藥局也雲端化了。台灣科技與健康醫療產業,的確正以各種形式匯流。「把癌症變成罕見疾病!」今年,鴻海集團大老闆郭台銘宣布,旗下永齡健康基金會將聯合各大醫院,未來10年將資助乳癌與血癌的免費基因檢測計畫。不過,精準醫療能否讓台灣生技業扎根壯大,並非「郭首富」一個人的事,關鍵還在於「產業化」。打群架,才能極大化生技產值、讓台灣產業走向國際。 遠見 https://www.gvm.com.tw/article.html?id=39811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