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防治中暑 2018/06/30香港天氣炎熱,每年的6至9月高溫潮濕,一有不慎,容易中暑。若貪涼好冷,或時常出入冷氣場地,亦易患上暑濕感冒。中暑與熱衰竭易混淆,而處理亦不相同。中暑可見患者體溫上升、面紅、皮膚無汗;熱衰竭則面色蒼白、皮膚濕冷。中暑的原因因人體體溫調節及神經中樞失調,所以可伴見意識混亂,說話含糊不清的症狀。另一方面,若身體平常濕重,伴見脘腹脹滿、身重、精神不振、大便便漬多等,假若經常汗出後出入冷氣間,更會患上暑濕型感冒。其症不如中暑危急,病人見身微發熱,身體疲倦、頭痛、噁心等症狀。一般而言,需於高溫工作者,除作降溫措施及適時補充水份外,亦應注意到身體疲倦及休息不足亦會增加中暑機會。但若出現症狀,患者應作中暑的緊急處理,例如將患者置復原卧式躺於陰涼處,解開衣領,保持空氣流通,適度噴灑水滴,幫助降溫。若患者經適當治療後,仍見肩頸沉重,則可考慮刮痧治療,起疏通經絡和解暑祛濕作用。此外,患者亦可按摩內關、風池穴位,能止嘔祛風,紓緩作嘔或身痛等症狀。而對於低熱發燒的暑濕感冒患者,會建議作中藥治療,醫師一般亦會使用藿香正氣散為主。此外,注意日常飲食及充足休息亦能減低中暑或暑濕感冒機會,例如不嗜生冷,減少飲用冰冷甜飲,以避免腸胃濕邪積聚;不吃煎炸辛辣食物,避免身體濕邪化熱,因內外濕熱同氣相求,會誘發中暑。而平日飲食中亦應加强益氣袪濕清熱的,例如服用以下參考了《溫熱經緯》的清暑益氣湯的湯方,材料包括冬瓜半斤,花旗參、淡竹葉、知母、荷葉各3錢,清水6碗煲1小時,對預防中暑有一定的效用。撰文 : 盧文健 物理治療師、註冊中醫師欄名 : 理療感悟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