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Monday, February 18, 2019

〈Cells〉(花慈眼科中心 蔡榮坤主任) 人類血液與皮膚 誘導iPS 建立視網膜節細胞


眼科研究新突破 多功能幹細胞可望修復視神經 更新時間:2019-02-15花蓮慈濟醫院眼科研究中心歷經3年,研究有了突破進展,將血液、皮膚等體細胞成功分化成人類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可望修復視網膜病變及視神經受損。文:馬姍妤(健康傳媒) 黃斑部病變是造成老年人失明的第1大主因,據統計,全球每年約有4千萬名老年人失明,其中10分之1係因老年性黃斑部病變而看不見。花蓮慈濟醫院眼科研究中心歷經3年,研究有了突破進展,將血液、皮膚等體細胞成功分化成人類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可望修復視網膜病變及視神經受損。此研究成果發表在2019年國際學術期刊〈Cells〉,獲得國際眼科學界的肯定。花蓮慈濟眼科研究中心主任蔡榮坤表示,台灣65歲以上銀髮族中,約1成罹患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其中3成情況越來越差,視網膜及感光細胞產生不可逆的退化,最後導致失明。蔡榮坤說明,眼睛的視網膜就像照相機的底片,用來感光,再將影像傳往腦部,黃斑部位於視網膜中央,一旦出現出血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色素上皮層退化,長出新生血管,會產生水腫、出血、看東西時扭曲變形、視野中央出現黑影等症狀。目前治療出血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以眼內注射抗血管新生藥物為主,想抑制血管新生,病人必須持續注射,但對於已經發生嚴重視網膜損壞及感光細胞萎縮的病患並無法有效治療。花蓮慈濟眼科團隊以大鼠為實驗對象,先誘發大鼠產生出血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再從人體中取出少量的血液與皮膚等體細胞,植入大鼠體內,成功地分化成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iPS),再分化為「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感光細胞」與「視網膜節細胞」。研究團隊還利用分化誘導多功能幹細胞技術,製造出視網膜微組織結構,並建立感光細胞分化技術,未來將進行人體試驗,希望幫助視網膜退化的黃斑部病變患者恢復視力。此外,眼科研究中心團隊首度成功地由人類誘導多功能幹細胞培育出「視網膜節細胞」,進一步形成具視神經傳導功能的視神經結構,未來將應用於青光眼合併視神經萎縮患者。蔡榮坤提到,依照現有醫療技術,無法改善老年性黃斑部病變、青光眼等視神經萎縮受損所造成的失明問題,但這次研究成果令人振奮,儘管距離臨床治療還有一段路要走,但已經提供治療的新方向。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