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Monday, April 17, 2017

(商業化異體iPS細胞庫) 日本 人種單純 異體iPS移植成功首例


陳耀昌:再生移植醫學新紀元 2017/04/16 出處:財訊雙週刊第526  作者:陳耀昌 安倍首相稱生醫研究產業為「日本經濟復甦的第三支箭」,放寬法規、預算的大力支持,其他生醫學者紛紛抱怨,所有研究經費都挹注到iPS去了。329日一早看到「日本完成世界首例iPS細胞他體移植」的新聞,於是決定放棄已寫好的專欄文章,因為這件事太重要了。由幹細胞分化再生,再加上「他體」移植,所以我稱為「再生移植醫學」。

日本他體iPS幹細胞移植 全人類皆受惠 我立刻上臉書強調這件事的重要及意義:日本之醫療產業未來成敗,在此一舉。一、1億元費用變成十分之一,(iPS進入產業化不是夢了!二、要觀察兩年,確定無慢性排斥,才算成功。三、祕訣在如何選擇低排斥細胞?我想是HLA人類白血球抗原)半套haploidentical(單倍型)相符吧。對日本而言,這攸關產業成敗,國力興衰。而對全人類來說,這是再生移植醫學的新紀元,影響全人類福祉。我也有感慨,「山中伸彌簡直以一人身負日本興衰之重任!」今年116日,《紐約時報》刊登一篇對山中伸彌的專訪,標題是「幹細胞革命即將來臨─慢慢地」。這個革命就是「iPS的運用,將由自體改為異體(日本稱為他體)」。沒想到山中的腳步真快,才70天不到,並不是「慢慢地」,日本人就完成了世界第一例。「iPS細胞」已經變成一個不須再解釋的名詞。這是2007年山中發表的驚世研究。他將已成熟分化的皮膚細胞轉變為無所不能的幹細胞。此項研究一發表,大家就預測他會得諾貝爾獎,果然一二年就成真,山中成為最快得獎的科學家。簡單說,iPS細胞就是「不需要胚胎的胚胎幹細胞」,而且人人身上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於是日本傾全力發展iPS臨床運用,安倍首相稱生醫研究產業為「日本經濟復甦的第三支箭」,放寬法規、預算的大力支持,重點就是iPS而衍生的再生醫學,有了iPS,器官再造將不再是神話。其他生醫學者紛紛抱怨,所有研究經費都挹注到iPS去了。我的一位從事造血幹細胞研究的朋友尖酸地說:「iPS幹細胞,那也是一種癌症幹細胞!」是的,iPS的罩門就是「癌化的威脅」一四年,神戶理化學研究所的高橋政代醫師就完成了世界第一例自體iPS網膜幹細胞移植,成功治療一位黃斑退化病變的女病人。山中伸彌的團隊將病人的體細胞轉換成iPS幹細胞,然後培養成視網膜錐形細胞,移植後迄今已經二年多。

解決兩大痛點 iPS幹細胞革命大躍進 而在一五年,高橋政代準備進行第二例自體iPS視網細胞移植時,細胞株DNA的定序發現有突變,於是臨時叫停。雖然一六年夏天,團隊又獲得繼續進行的許可,但是山中及高橋心已不在此。他們的雄心更大,希望直接解決自體iPS的兩大缺點:一、自體移植的細胞培養甚為匆促,萬一像這樣遇到不可測的突變,匆匆叫停,非常麻煩。二、自體移植是客製化的一對一治療,非常昂貴。例如第一例,準備過程11個月,耗費上億日圓,也就是3000萬元台幣,這樣的價格,只限於學術研究而無法真正推廣,也就是無法產業化。於是山中及高橋決定做「他體」移植,也就是我們說的「異體」,這就是山中伸彌在《紐時》報導所提的「幹細胞革命」。若能成功,成本可以減少到十分之一,也就是1000萬日圓,300萬元台幣,那時產業化及國民治療運用就不是夢了!用「他體」或「異體」,成敗關鍵在於是否能處理或避免「排斥」。就如這次日本團隊說,要觀察兩個月方能確知無慢性排斥。而山中在《紐時》報導中說,他們可以選擇「低排斥細胞株」。我猜測就是選擇HLA半套符合的正常人細胞株來做移植。九六年,台灣的骨髓庫有10萬捐贈者,台灣民眾找到相符合HLA的機率不到50%而那時日本的骨髓庫只有6萬,卻有75%的民眾可以找到HLA符合捐髓者。日本人HLA的同質性,幾乎是世界最高,因為日本的人種非常單純,很少與外來種族混血。也因此日本的異體臍帶血幹細胞移植,屬全球最成功,遙遙領先,所以也最省錢。山中向《紐時》記者說,他估計只要有一百株iPS幹細胞株就可以供日本全國使用。這是日本人的獨特優勢。日本人這項醫學創舉,我們拭目以待,樂觀其成。而日本人的iPS幹細胞庫、臍帶血幹細胞庫所帶來的成果,以及他們研議中的間質幹細胞庫,在在證明這些幹細胞庫是國家寶貴資產,攸關國民健康福祉,在戰爭或意外災難時,甚至提升為國安層次。台灣也應該建立國人的各種幹細胞庫,其理甚明,希望政府能盡速規畫及踏出第一步。

World's First Reprogrammed Stem Cell Implemented on Japanese Man Joseph Young April 3, 2017 Researchers successfully implemented reprogrammed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PS) with the use of an anonymous donor. IPS cells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conventional stem cells in the sense that they are derived from mature cells of an individual. The process of retrieving and developing iPS cells starts with the extraction of mature cells from the subject. These cells are readily available in most parts of the human body, including the skin. When mature cells are extracted, researchers reprogram these cells to an embryonic state, turning it into a stem cell. This reprogramming process enables researchers to then use the iPS cells to treat diseases in other parts of the body. On March 28, a Japanese man from the Hyogo prefecture of Japan recovered from an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fter receiving reprogrammed iPS cells extracted from the skin of an anonymous donor. The cells were transplanted onto the retina of the patient to prevent his disease from leading to permanent blindness or other serious long-term illnesses. The procedure was completed at the Kobe City Medical Center General Hospital, by surgeon Yasuo Kurimoto, who oversaw the entire process of extracting, reprogramming and transplanting iPS cells. The successful transplant of iPS cells on the patient suffering with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convinced the Japan's health ministry to approve five additional patients to undergo the same procedure to treat potentially severe diseases. According to various reports, the Kobe City Medical Center General Hospital led a similar procedure back in 2014 when surgeon Kurimoto helped a Japanese woman receive retinal tissue developed from stem cells extracted from the patient's own iPS cell. At the time, Kurimoto extracted mature cells from the patient's skin and used those cells to develop iPS cells and next-generation stem cell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2014 and 2017 study is that the latter relied on the mature cells of an anonymous donor. The recent study of Kurimoto proved that mature cells from donors can be utilized to help patients to prevent or recover from serious diseases that weren't possible to treat prior to the use of iPS cells. In addition to the on-going study of Kurimoto, Shinya Yamanaka, a Nobel-prizewinning stem-cell scientist from the Kyoto University, is currently developing an iPS cell bank which can be applied to and adopted by around 30 to 50 percent of Japan's population. Using the same method of reprogramming mature cells, Yamanaka is planning to establish a cell bank that can be utilized commercially by surgeons across the country to prevent diseases and restore lost function by March of 2018. Although Yamanaka's iPS Cell Stock for Regenerative Medicine is based on the cell lines from a single donor as of now, in the next few years, Yamanaka and his team plan on securing HLA cell lines from up to 10 donors to match the majority of the Japanese population.

(楊詠威/Wise Young教授) 幹細胞治療脊髓損傷 2017年5月提報衛福部 臨床試驗


幹細胞治療脊髓損傷 台灣可望5月邁入臨床 美國杜克大學頂尖再生醫學專家Joanne Kurtzberg教授分享臍帶血治療腦傷的最新研究。2017041517:33 第十屆的泛太平洋國際幹細胞及癌症研究研討會,一連兩天在花蓮慈濟醫院舉辦,國際知名的神經外科醫師,電影明星「超人」克里斯多福‧李維生前的主治醫師,全球醫學界有「神經建造者」與「神經建築師」之譽的楊詠威教授(Wise Young)表示,透過幹細胞治療脊髓損傷,可幫助75%病患重新行走,包括腸胃吸收、失禁等都能獲得不錯的改善。他希望把此技術引進台灣,預計5月提報衛福部申請臨床試驗。來自美國、中國、英國、日本、義大利、新加坡、香港和台灣等地,五十四位幹細胞研究領域的重量級大師與專家學者,一起分享幹細胞研究的發展現狀、再生醫學的轉譯研究,以及幹細胞及神經損傷的臨床試驗的成果及發展趨勢。今年研討會主題包括,前瞻性研究於多功能幹細胞及間質幹細胞、癌症的免疫療法、誘導多潛能幹細胞的基因編輯於疾病之應用、癌症的新藥研發及生物工程及生醫材料於神經醫學之應用。來自美國南加州大學的幹細胞研究領域專家凱薩.柏隆根(Cesar V. Borlongan) 不僅分享幹細胞移植治療中樞神經受損的研究經驗及成果,凱薩.柏隆根(Cesar V. Borlongan)投入幹細胞療法和臨床醫療技術的開發所付出的心力,還獲得多項國際發明專利,今年他更獲得由特別大會頒發的長弘獎(Everfront Award),深獲與會專家的高度肯定。同樣為病人帶來希望的,還有以人類臍帶血治療腦疾病的相關臨床研究,目前僅有美國杜克大學頂尖再生醫學專家Joanne Kurtzberg教授正在進行的第一期臨床試驗,這次她分享最新的階段性成果。而花蓮慈濟醫院創新研發中心韓鴻志教授所帶領的研究團隊,也針對惡性腦瘤研發具有「標靶作用」的藥物,已經獲得世界專利,並通過美國FDA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食品藥品管理局)核准進行人體試驗,為腦瘤患者帶來治療新契機。 花蓮慈院院長林欣榮表示,一年一度的泛太平洋國際幹細胞及癌症研究研討會,就是希望能提供給各國知名專家與會者討論平台,分享幹細胞及癌症領域的最新發展及研究成果,並廣邀世界各地的醫學界業者與研究人員發表論文,促進國內外醫師、學者之學術交流幹細胞的研究新知與經驗。同時,藉著本次研討會也加強台灣與國際人士的互動,進行世界級的研討分享,推動國內於幹細胞相關研究與應用發展。(突發中心李光濱/花蓮報導)

台南 推廣 自行唾液篩檢AIDS (準確率99%)


愛很『檢』單 愛滋唾液快速自我檢查 記者林悅/南市報導為擴大愛滋篩檢服務,台南市衛生局即日起提供免費「愛滋病毒唾液篩檢試劑」,至1061215日或至試劑使用完畢為止,協助無法至匿名篩檢機構或醫療院所接受愛滋病毒檢驗的易感族群,及感染者之接觸者,了解自身感染狀態,在家自行進行愛滋檢測的新選擇。根據疾病管制署分析國內近3年通報資料,4成新通報愛滋病個案係因症就醫;100年新增愛滋通報個案,於通報後3個月內發病者占當年度通報人數的26.2%,於103年增加至30.3%,顯見仍有延遲診斷情形。另,根據研究指出,民眾被診斷感染愛滋後,會減少68不安全性行為之發生,且透過規律之治療,可降低感染者體內之病毒量,亦會減少傳染愛滋病毒給其他人之機會;然而,由於國內對愛滋病毒感染者及易發生高風險性行為者之污名與歧視,使民眾因為擔心隱私曝光或後續面對歧視、權益受損等,而不願意主動接受愛滋病毒篩檢,導致延遲診斷及就醫。因此,在公共衛生層面上,提高篩檢率為降低愛滋病毒傳播方式之一。衛生局為讓民眾方便取得唾液篩檢試劑,除衛生局及37區衛生所外,另與杏一醫療門市、資生大藥局、和泰醫事檢驗所及同志三溫暖業者、台南市同志健康服務中心(南方彩虹街6號)合作,希望能夠將防疫觸角延伸至更隱密的族群。民眾需先支付新台幣200元購買試劑,在家完成篩檢後,只要至服務網頁登錄後(需拍攝可清楚顯示試劑編號之試劑包外盒照片,並上傳照片)及提供ATM 帳戶,由疾病管制署委託之民間團體退費至民眾帳戶。疾病管制署表示唾液篩檢試劑準確度達99%,和一般的血液篩檢準確度差不多。若民眾在家唾篩發現是陽性,不要過度驚慌,可以就近到台南市衛生局或愛滋病指定醫院進一步確認篩檢,也有民間團體提供相關諮詢、就醫陪伴等服務。唾篩使用方式簡單,只要20分鐘就可以知道檢驗結果,篩劑中都有附使用說明,為避免空窗期,衛生局建議民眾,在有感染之虞行為後3個月再篩檢

生技 裸泳 比 看頭&實力 !!


生技業 潮水退去即知誰裸泳 【文/徐玉君】免疫療法、精準醫療…,投資人只要聽到這些名詞,就像蜜蜂見到花朵一樣,蜂擁而至;問題是,投資人是不是真搞懂了免疫療法;新藥研發的發展趨勢固然重要,不過,一顆全新新藥需要耗時十年以上,歷經漫長時間考驗的整體成功機率不到一%,尤其進入臨床的燒錢階段,如果沒有金錢的支援,這條路會走得更坎坷。因此投資生技產業一定要做足功課,不可盲從,更不能人云亦云。

太多問號找不到答案?台灣新藥研發公司,上市  興櫃加起來共計有三十八家之譜,做什麼藥?是化學藥、還是生物藥;適應症是甚麼?罕見疾病、各類癌症、抑或大藥(如乳癌、肝癌、中風…);生物藥的機轉是甚麼?研發中的新藥是授權而來?買斷?抑或自行開發?是小型的新藥研發公司、或是中型研發公司?長線的商業模式是甚麼?在一堆問號之後,就更遑論如何評比這些研發中的新藥,有沒有國際市場相關的藥物上市?誰還在研發更精準的治療方式或複合療法?市場的需求價值有多高?能取得多大的市場占有率?是內銷還是外銷市場?在無法搞清楚這些問號之前,請別輕易投資。台灣雖然已經有超過十家以上的新藥公司,研發中的新藥已經進入人體臨床試驗階段,而臨床試驗最大的驚奇有兩種,一個是驚嚇、一個是驚艷,選錯標的,自然就是驚嚇。不過,這些問題都是後續要仔細研究的部分,最重要的,自然是在財報公告的季節,如何看懂生技業財報中所代表的數據,而最燒錢的新藥研發自然首重現金流,沒有現金的支撐,如何延續後面的臨床與藥證的申請。首先要了解新藥研發究竟有多燒錢?依據美國新藥進入第三期臨床試驗的規範,一般而言,受試者人數至少需約一千~一千五百人,每個個案的花費約八~十萬美元,如果從臨床一期、二期、加上三期的進度來看,金額動輒上億美元,合台幣就至少三○億元以上。

了解商業模式再解讀財報 再根據美國FDA統計,近四年來臨床試驗申請案件共有三三三件,不過核准上市的藥物僅四十一件,至於雖然那些沒有被批准上市的藥物,卻也不一定代表失敗,如果有機會,一定會繼續進行更多的臨床試驗,如此一來,將會花費更多經費以及時間,這也就是基亞肝癌術後防止復發新藥PI-88三期期中臨床報告不如預期、浩鼎乳癌新藥三期解盲未達標,需重新申請三期臨床設計等,這些都是會導致股價重挫的關鍵原因。然而,要看懂新藥財報的方法,還必須先了解新藥研發公司的商業業模式,才能正確解讀財報。在國際市場上,評估新藥的商業模式有兩種,一種是屬於技術優勢的研發公司,另一種則是來自後續商轉的商業價值,姑且稱之為資產基礎的研發公司。

 

順藥 Naldebain(納疼解) 臨床總主持人: 長庚 名譽院長 王正儀


順藥止痛藥三期數據 將登國際期刊 2017-04-12 19:26經濟日報 記者黃文奇╱即時報導 順藥(653512日宣布,旗下止痛藥「納疼解」(Naldebain)的三期臨床試驗結果即將於下(5月出版的權威疼痛醫學期刊《The Clinical Journal of Pain》(疼痛臨床研究期刊,以下簡稱CJP)刊登。順藥於今年3月獲得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TFDA頒發納疼解藥證,在本月底前,合作夥伴英特瑞生醫將率先全球,陸續在台灣醫療院所推廣納疼解。CJP為麻醉止痛領域前十名的老牌國際權威醫學期刊,已經有30多年歷史。刊登內容均為疼痛管理領域的創新藥物,或者是最新突破療法的相關論文。順藥表示,此次發表的三期臨床試驗由長庚紀念醫院名譽院長王正儀擔任臨床試驗總主持人,在台灣林口長庚醫院等五大醫學中心進行,以痔瘡切除手術病患進行臨床試驗。結果顯示,納疼解在安全性與療效均顯示優異的試驗結果。在療效方面,其於術後48小時及術後七天的疼痛評估皆顯著優於對照組,並顯著減少病患於試驗期間併用其他止痛藥用量。在安全性方面,使用納疼解®的病患並沒有出現直接與藥物相關的嚴重副作用(SAE),亦無非預期的一般副作用(AE)台灣衛福部網站公佈的2015年全國住院手術例數為460萬餘例,顯示疼痛醫藥的市場需求龐大。順藥的合作伙伴安美得集團旗下的英特瑞生醫,將於本月中下旬開始陸續於國內醫療院所進行推廣。行銷初期將鎖定骨科、婦科、腹腔與非腹腔外科手術為目標,涵蓋範圍包括病患人數眾多的關節置換、肝膽腸胃手術、痔瘡切除等。順藥總經理黃文英表示,納疼解為國防醫學院胡幼圃教授發明之全球第一個長效止痛可達七天,且不具成癮性的創新專利長效止痛針劑,順藥由國防醫學院、科技取得授權。黃文英說,根據國際專業醫藥調研公司IMS資料顯示,2014年全球止痛藥品市場高達597億美元。其中,術後止痛市場占20%。

 

(轉診4次優免) 健保署: 和醫界討論過 !!!


轉診享4次優免!癌症、罕病每月得「重轉診」 2017/04/16記者 謝佩穎 / 攝影 王復華 報導健保部分負擔調漲新制度上路,健保署推出轉診後,「一個月內享4次優免」制度,但有醫療團體指出,病人無法掌控看病幾次才能痊癒,應該要療程結束前都享有,否則像無重大傷病卡的癌症病患、罕見疾病、失智症等患者,每個月都得從基層看起並不合理,且基層恐無相關設備協助。健保部分負擔漲價,新制度15日上路,經過轉診部分負擔調降到170元,但要是直接衝大醫院得多花60元,尤其輕症掛急診貴100元,雖然健保署推出一個月內享4次優免,但對於沒有重大傷病卡的癌症病患、孕婦產前檢查、慢性病、罕見疾病、失智症等等,需要長期追蹤治療,4次優免或許還不夠,尤其基層診所恐怕設備不足。民眾:「已經到嚴重就只能到大醫院,如果你要再叫我從小醫院看起,我覺得這是不合理的。」第一個月第一次經由轉診,享有優惠170元,往後一個月內4次看診也都是170元,但下一個月開始病患有兩條路可以選,從基層看起再轉診一次、不然直接跑大醫院,就得多付60元部分負擔。醫師公會全聯會秘書長王必勝:「新制度在實施的過程中,難免會有一些不周全的地方,疾病有時候變化會比較大,還有民眾的就醫習慣可能會造成一些困擾。」督保盟也建議,應該療程結束前都享有優免,但健保署解釋一個月內的4次優免,是和醫界討論過的平均值,對大多數病情而言都能有效控制。

乾癬 自體免疫疾病 (頭皮屑變多/指甲凹凸/關節變形)


乾癬半年內未治療 關節變形 2017/04/16頭皮屑變多最後竟導致關節變形!台北有一名廚師、一開始頭皮屑變多、指甲也變得凹凸不平,看醫生才知道自己得了乾癬,但他不以為意、沒有好好不治療,沒想到竟惡化成乾癬性關節炎,雙手關節變形沒辦法工作,醫師提醒、如果沒有在6個月內積極治療,關節受損的機率,會增加4.6倍。手指頭變形,關節變粗、甚至整個位移,你可能很難想像,這是乾癬造成,洗頭,台北有一名廚師,一開始只是覺得頭皮屑變多了,後來指甲也變得凹凸不平,才知道自己得了乾癬卻不以為意,沒想到最後演變關節變形,嚴重影響到工作。 來乾癬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有三成會演變成乾癬性關節炎,不積極治療會增加關節受損的風險4.6倍,醫師提醒乾癬患者一定要乖乖接受治療,定期回診,否則嚴重到損害關節,想要挽回得花加倍時間和金錢。

輸入偽農藥(147公噸) 支付公庫300萬元


批發商違法輸入大陸農藥 獲判緩刑 20170416日【記者戴德蔓/綜合報導】近40歲的吳姓男子以低價向中國大陸及印度等地廠商,購買20餘種、近147未經農委會核准輸入的農藥成品,透過轉運換櫃手法輸入台灣牟取暴利,一審苗栗地院判吳男268月徒刑,經上訴,智慧財產法院審酌他已與下游廠商達成和解,依輸入偽農藥罪判刑2年,緩刑5年,須支付公庫300萬元智財法院審酌吳男不循正軌而假藉合法的農藥許可證,自國外輸入未經主管機關檢驗合格發給農藥許可證的偽農藥,予以販賣牟利,初估得手新台幣1375餘萬元。另在商品外標籤上,虛偽不實標記,使不敢使用中國大陸製造農藥的消費者受到誤導購買,且透過企業化大規模方式進行,時間長達1年左右,增添無辜消費者對於農藥使用安全有疑慮與恐慌。智財法院審酌,吳男坦認犯行,已與下游廠商達成和解,具有悔意,本案查獲偽農藥數量甚鉅,尚待吳男協助行政機關處理,以避免對我國環境造成損害,依輸入偽農藥罪判吳男2年徒刑,緩刑5年,須支付公庫300萬元。全案還可上訴

(工研院 生醫所 沈欣欣) 台灣生醫材料 技術 (泡沫膠原蛋白 人工腦膜)源自工研院


台生材關鍵技術 源於工研院 2017-04-16經濟日報 記者高行/台北報導 工研院生醫所複合醫材與骨科技術中心副營運長沈欣欣表示,台灣生醫材料(簡稱台生材)自主研發的泡沫式人工腦膜,其最大優勢在於可滿足全球醫療的Unmet Need(未滿足需求),讓醫師在執行開腦手術過程中更為方便,不需進行傳統人工腦膜縫合及後續處理工作,具備顛覆傳統人工腦膜產品的巨大潛力。按照國際機構估算,人工腦膜等軟組織全球市場每年達16億美元(約新台幣486億元),除替代舊有產品的重大商機外,台生材所成功研發泡沫式人工腦膜,由於是以膠原蛋白為基底,可加速傷口癒合,後續藉由獨步全球的泡沫成膠技術平台,可將產品領域延伸到相關領域,例如微創傷口等止血材料、促進組織再生等應用,特別是微創和組織再生為目前生醫趨勢顯學,台生材在未來產品開發上,具備起跑點領先的優勢。一般侵入式全新醫材開發平均耗時五至十年,台生材研發出的泡沫式人工腦膜,關鍵技術在於將膠原蛋白泡沫化,後續以其關鍵技術的新應用產品,預期以物理性質改變為主,而不需從頭進行新材料的開發,將縮減各國FDA的核准進程,有助快速達成商品化目標,對公司營運金流和產品線建置,可說是重要利基。台生材泡沫式人工腦膜的關鍵技術,來自工研院複合醫材與骨科技術中心技轉,該中心近年來聚焦植入式組織修復及再生醫療的研發,將細胞治療和材料領域合而為一,並建置細胞及醫材的GMP廠,協助學界和業界進行新產品的確效和試量產,持續為台灣創新醫材發展注入新能量。

 

(北市聯醫施世亮 主任) 長期姿勢不變 易脊椎鈣化


脊椎鈣化不好惹 低頭3C族注意了 20170416日智能手機的流行,處處可見人手一機低頭看訊息。3C產品很方便,但是也給人帶來3大風險,研究發現低頭族易發生意外、減壽、罹癌。智能手機的流行,處處可見人手一機低頭看訊息。【大紀元訊】現代人長時間固定姿勢低頭滑手機、打電腦,北市聯醫中興院區骨科主任施世亮指出,小心造成頸椎和背部肌肉長期發炎,導致脊椎鈣化、痠痛難耐,且無法痊癒只能保養改善。何謂脊椎鈣化?施世亮解釋,其實就是筋膜肌腱鈣化,主因源於肌肉長期慢性發炎,導致鈣質沈積而產生的結果,時間越久就越大顆,又以全身經常出力之處最易有此情形。施世亮指出,像是上班族或3C族群經常專注在一件事上且長期姿勢不變尤其是低頭往前的姿勢易造成背部肌肉用力,日復一日、長期累積且未獲緩解者,就容易導致脊椎鈣化。他說,年輕人若長期玩手機或是電玩者,大約在中年之後就容易出現病狀,目前門診發現最年輕者約為30歲左右。另外,像從事修理工作或烹調工作者,以及經常在睡前躺著看高處電視者,也都是好發族群。施世亮表示,脊椎鈣化主要是發生在脊柱之外的軟組織,病況嚴重時會出現痠痛和不適症狀,但不會影響神經系統,民眾不需太害怕,像是肩膀或足底筋膜其實也都會出現鈣化現象,肇因都相同,就是使用同一姿勢過久未讓血液適當循環而導致。如何自我提早檢測?施世亮指出,民眾只要平日感覺脖子痠痛,大多代表內部肌肉發炎、欠缺休息,建議趕緊透過活動來緩解,否則發炎過久就會鈣化產生肌肉結石,這是發炎結果而非發炎原因,即便拿掉結石也不會解決問題,因為周圍一大塊肌肉仍舊在發炎,只能靠適當休息緩解症狀。他說,脊椎鈣化通常要透過照X光來判定,只能日常適當姿勢保養、活動和透過消炎藥物緩解不適症狀,且無法康復,治療目標是以不造成日常生活上的困擾為主。 預防重於治療,施世亮指提醒,除注意上班姿勢外,睡躺姿勢也很重要,要特別注意頸椎懸空處需有支撐才能得到適當休息;此外,促進血液循環的有氧運動也有助益,例如全身有氧運動的游泳就對皮膚血液循環有很大幫助,透過按摩促進活絡肌肉血液循環也有助舒緩症狀。(轉自中央社)

大樹藥局2020年目標200間實體店面/電商市場開戰 (天貓/LINE/Facebook….)


大樹藥局開拓電商 線上專業健康照護諮詢 發稿時間:2017/04/05大樹連鎖藥局的網路門市45正式上線了!除了實體門市強打的奶粉尿布、婦幼商品、保健食品之外,也增加許多生活用品、醫美產品;大樹藥局更呼應長照2.0的概念,增設了實體門市較少的長生照護、醫療器材等品項,讓消費者在網路上就能選購樣式完備的健康護理商品。大樹藥局希望透過網路門市提供消費者最貼心且完整的客戶服務 大樹藥局希望透過網路門市提供消費者最貼心且完整的客戶服務 近年來規模持續擴大的大樹藥局,目前全台已擁有72間實體店面,並且已擬定目標在2020年前全台店數可破200間,20159月大樹就已經與跨境電商龍頭阿里巴巴合作,在天貓平台上販售台灣的保健食品、母嬰用品,也是目前天貓唯一的台灣藥局代表。大樹藥局積極開拓電商市場,在網路門市中增加許多專屬商品。大樹藥局開拓台灣電商市場,第一步選擇設立品牌官網,希望消費者能最直接享受到完善的客戶服務,品牌官網上建立了完整的客服系統,消費者可以透過線上通訊軟體、LINE、或者Facebook聯繫客服人員,線上更有專業藥師、保母、營養師等專家提供網路諮詢服務,從需要甚麼商品、該怎麼用、甚麼時候用,各種疑難雜症都能得到細心解答,讓消費者在電腦或手機前就可輕鬆獲取專業資訊並購買最適合的產品除了提供快速方便的購物體驗,大樹更希望提供一個有溫度的平台,讓消費者透過裝置也能享受與門市同等的服務。開幕期間除了商品折扣外,大樹也推出滿千免運和滿額贈等優惠活動,且註冊會員即送500紅利點數,可供購物時折抵現金。未來更會持續優化網站功能和推出更多網路門市專屬的商品。(文/陳文郁;圖/業者提供)

臍帶血儲存潛力無限(20年7萬元); 臨床/法令 實際面 待解 (27例/7年) !!


臍帶血治病7年僅27例 罕見疾病用最多 中央社 2017/04/16不少爸媽替孩子存下臍帶血,盼能在重要時刻挽救孩子健康。但根據衛福部統計,2009年至2015年全台臍帶血移植僅27例,前5名包括罕病、貧血、兩種白血病以及腫瘤。台大醫院小兒部醫師、台灣海洋性貧血協會理事長林凱信今(16)日表示,臍帶血移植10多年前曾創台灣首例,讓一名腦性麻痺病童從不會翻身,到現在已能走、能站,國外相關研究更顯示,臍帶血移植至今已能治療超過80種疾病,最新研究更發現有助治療自閉症。不過,林凱信指出,台灣礙於法令規定,臍帶血目前僅能用於29項疾病,「國外都已經開放到8090項」,台灣卻礙於要有科學根據才可開放,觀念較保守。根據衛福部統計,2009年至2015年全台僅有27例臍帶血移植個案,前5名包括免疫不全相關罕見疾病共8例,其次為「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5例、「急性骨髓性白血病」5例、「急性淋巴性白血病」4例、實質腫瘤2例、地中海型貧血2例、慢性骨髓性白血病1例。其中,年齡小於5歲的2年存活率為62.1%,大於5歲的則只剩20%,顯示年齡愈小效果愈好,林凱信說,年齡較大的患者恢復能力慢,併發症風險更是年幼患者的2倍。值得注意的是,27例臍帶血移植患者中,僅有2例是20歲以上成人。林凱信指出,臍帶血移植難用於成人,最大的困境在於「臍帶血血量太少」,每個新生兒僅能取出約80c.c,若是早產而更少,其中的「造血幹細胞」數量僅夠治療孩子,若估算成人恐怕得用到160c.c血量,如何透過培養出更多造血幹細胞,已成專家研究的重要課題。隨科技進步,臍帶血移植用途雖擴大,卻也暗藏一定風險,林凱信說,移植臍帶血時,得先去除血液中所有壞的造血細胞,包括有凝血作用的血小板、抵禦外敵的白血球等,把臍帶血種到體內後,最快也要兩週才能讓這些細胞重新「長出來」,期間若不幸感染恐引發敗血症,也可能異常出血導致中風等併發症,甚至有可能產生排斥,導致免疫系統反過來攻打自己的器官。此外,臍帶血保存、移植費用也十分高昂,林凱信指出,自體臍帶血儲存20年費用約需新台幣7萬到8萬元購買他人的臍帶血在美國行情約每袋3萬美元(折合台幣約91萬元),還須加計移植費用等,讓臍帶血移植成為最後不得已的治療方式。

(轉診/分級醫療) 健保署長(李伯璋) 尋助力 (新竹市長 林智堅)


健保署長拜會 林智堅支持醫療分級 20170417 04:10 徐養齡/竹市報導 健保署推動分級醫療制度,健保署長李伯璋上周專程拜會新竹市長林智堅,尋求地方政府及地區醫院支持配合,林智堅允諾將協助宣導,減少醫療資源浪費。先找厝邊好醫師看診國人普遍有「大醫院迷思」,習慣性到大型醫院,甚至專找名醫看診,造成院區掛號候診人潮不斷,排隊等候時間動輒數小時,無形中排擠重症治療優先權,健保署為此推動分級醫療落實醫療資源分配。李伯璋表示,「電子轉診資訊交換平台」3月上路,呼籲民眾先找厝邊好醫師看診,必要時再透過電子轉診平台轉介至大醫院,院所共享病人資訊、加強雙向溝通。

經轉診可減部分負擔「不只要做,還要做到最好!」林智堅指出,分級醫療和雙向轉診制度要讓醫療資源充分發揮,能為民眾省荷包,且眾人都能受惠,重新扭轉失衡的醫療生態,讓健保永續經營。市府除了協助宣導,並要徹底落實。李伯璋說,本月15日起,民眾經轉診到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就醫,門診部分負擔由現行210元、140元,分別調降至170元、100元。若未經轉診逕赴醫學中心就醫,門診部分負擔由360元調升至420元,鼓勵民眾先到就近基層診所。衛生局表示,將針對不同族群,並結合社區、職場,加強宣導能量,包括舉辦活動和資訊宣傳,讓民眾充分了解醫療分級相關資訊。(中國時報)

中國 “醫聯體” 大目標: 分級診療/電子病歷/信息共享/醫保控制


國務院醫改辦:我國將全面啟動醫聯體建設試點 北京新浪網 (2017-04-17 07:36) 經濟日報訊 記者吳佳佳 報導:建設和發展醫聯體,是深化醫療醫保醫藥聯動改革、合理配置資源、使基層群眾享受優質便利醫療服務的重要舉措。國務院醫改辦主任、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王賀勝近日在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介紹,2017年,我國將基本搭建醫聯體制度框架,全面啟動多種形式的醫聯體建設試點,2020年,形成較為完善的醫聯體政策體系。王賀勝表示,截至2016年底,全國共有205個地級以上城市開展醫聯體試點,逐步形成「城市醫療集團、縣域醫療共同體、跨區域專科聯盟、遠程醫療協作網」等多種較為成熟的模式,試點工作成效初顯,積累了一定經驗。王賀勝指出,推進醫聯體建設和發展,重點要做好四項工作:一是逐步形成多種形式的醫聯體組織模式。包括在城市主要組建醫療集團,在縣域主要組建醫療共同體,跨區域組建專科聯盟,在醫療資源不足的邊遠貧困地區大力發展遠程醫療協作網等。二是完善醫聯體內部分工協作機制。包括加強全科醫生培養,以需求為導向做實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探索對部分慢性病簽約患者提供不超過2個月用藥量的長處方服務等。三是促進醫聯體內部優質資源上下貫通。包括鼓勵醫聯體內醫療機構在保持行政隸屬關係和財政投入渠道不變的前提下,統籌人員調配、薪酬分配、資源共享等。四是完善保障政策。包括進一步落實政府辦醫主體責任,建立財政補助資金與績效評價結果的挂鉤機制等。在談到「醫聯體」建設能給市民帶來哪些好處時,王賀勝表示,一是能讓群眾就近就醫。醫聯體充分發揮三級公立醫院技術輻射和帶動作用,利用技術幫扶、人才培養等手段,推動優質資源下沉基層,最終構建起有序的分級診模式,實現基層首診。同時,在醫聯體內充分發揮信息系統對醫聯體的支撐作用,推進電子健康檔案和電子病歷的連續記錄和信息共享。二是能讓群眾便捷就醫。建立責權一致的引導機制,使醫聯體成為服務、責任、利益、管理共同體。比如,在醫聯體內建立轉診綠色通道,上級醫院對基層轉診患者提供優先接診、優先檢查、優先住院等服務。三是能讓群眾獲得全面服務。以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為重點,做實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同時,由三級公立醫院或者業務能力較強的醫院牽頭,吸引康復醫院、護理院等不同功能的醫療機構加入,圍繞群眾健康需求,推進慢性病預防、治療、管理相結合,使醫生不僅「管治病」,更「管健康」,讓群眾得到一體化、便利化的疾病診療—康復—長期護理連續性服務。四是能讓群眾節省醫藥費用。對醫聯體實施醫保打包預付,醫療機構原來的收入變成了成本,可以引導醫療機構主動控制不合理費用。此外,通過醫保經濟槓桿作用,合理設定報銷水平差距,引導參保患者有序就診。

美國 加深煤礦業($1 trillion) 淡化醫藥研發(NIH: $5.8 billion)預算 !


引進美生醫人才 機會來了 2017-04-17 05:36經濟日報 記者黃文奇/整理 美國居世界生物科技產業的龍頭,主要是有充足的資金及龐大的市場需求支持,使得世界各國頂尖人才爭相湧入,而造就美國強大的生技產業鏈。而,川普總統於上個月提出的2018年國家預算案中,大舉削減了在生物醫療基礎研究的經費,一旦經國會同意,勢必嚴重衝擊生技產業,迫使人才轉與國際連結,以尋求後續藥物研發的奧援。所謂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台灣發展生技需要國際頂尖的研發技術,則可以善用這個機會廣納人才,加速引領台灣生技產業與世界接軌。川普上任後首次提出的預算案中,意外的大砍了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 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研究經費58美元,占總比例約18.3%投資者的憂慮立即反映在美國納斯達克生技指數上,過去一個月內,指數下跌了4%。目前,每年有超過2,500的研究機構從NIH得到研究經費,其中包括頂尖的大學研究所與獨立研究機構或企業,若突然失去計畫支持的各個機構,而不終止研究的進行,就必須自謀財源,美國生技頂尖研究機構開始成為國際及大陸藥廠覬覦的標的。研究經費的缺乏,將大量減少科學界對生技領域的基礎研究,衝擊藥物開發進度與生技製藥產業創新的能量,研究經費也與生技新創公司成立數目多寡成正比,平均每增加1,000萬美元的研究經費,才能帶來約3,500萬美元的公司市場價值。另外,在特定疾病領域中,每增加10%的研究經費,才會增加4.5%的藥物進入臨床試驗,川普大刪預算無疑是砍殺了美國生物產業的動能,勢必會造成一波研究人才的出走,台灣若能吸納這些人才,可藉機學習頂尖人才的經驗、思維及邏輯,來強化台灣的生技研發能力。同時,美國國內研發強度的減弱,也將促使美國大藥廠加強對外尋求藥物合作開發的機會。此際,台灣必須做好準備,利用國際級的藥物技術交流研討會,廣邀國際藥廠來台進行交流,強化台灣所研發新藥在國際能見度與技轉合作機會。目前台灣發展生技最大的競爭對手是來自中國大陸,除了其高階人才薪資已普遍大幅優於台灣外,加上近年來大陸大幅投入資金在健康醫療領域。據估計2016年就有約人民幣1,500億元投入,估計今年度金額會再加倍成長。因此,不論是薪資、資金、市場與投資報酬,都有相對的優勢,台灣必須能夠有更積極的作為,才能在這難得的機會中取得優勢。近年來,生物產業投資熱絡,投入美國生技產業的創投資金,在2015年來到歷史紀錄新高點的77億美元,這些活絡的資金,在美國生技動能逐漸轉弱後,若想繼續投資醫療相關市場,將產生一股資金外流的推力。因此我們認為,歐洲及亞洲都有機會成為下一個資金轉移戰場。根據2016年底發表在 Nature(自然)的文章顯示,美國及歐洲生技產業投資者對於非本土公司的投資偏好在臨床一期及二期的藥物,來減低投資風險。台灣必須加緊腳步,將具有潛力的藥物推入臨床,再藉由資金的投入,將藥物往市場推動。台灣雖然不具備國際市場行銷的條件,但愈靠近市場的階段,便愈發增加未來授權給大廠的身價。川普刪減NIH的預算,尚待美國國會的同意,縱使有許多人不認為最後會完全通過。然而此舉已明顯的看出川普政府對於生技研究的支持度不高,縱使此案不通過,其刪減生技基礎研發經費的方向已昭然若揭。換言之,美國生技產業的出走潮已勢不可擋,生技產業是台灣下一個世代的核心產業,而研發實力則是成敗的關鍵。美國頂尖的生技研發人才將流向世界各地,台灣如何藉此良機有計劃與系統的網羅高階研發人才,及加強與國際大藥廠的連結,是值得政府與產業深思的當前重要課題。(本文為鑽石生技投資分析室提供)

Editorial: Stakes high with NIH  Boston Herald editorial staff Sunday, April 02, 2017 So on the one hand President Trump wants to put coal miners back to work and throw $1 trillion at the nation's infrastructure, creating lots of construction jobs, and to keep more auto manufacturing right here. OK, we get all of that.  But he apparently sees no irony in wanting to take a huge bite ($5.8 billion, about 18 percent, in fact) out of the budget of 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 one of the largest economic drivers in this region. That's right, economic drivers.    

Health-related budget cut would be devastating: View Nancy Samson, April 4, 2017 On March 24, the Affordable Health Care Act was retained after it became evident that the American Health Care Act endorsed by President Trump's administration did not have necessary political support in Washington. Although this was an important victory for public health, there looms another health-related proposal under review by the administration that could jeopardize public health in a significant way. This concerns a plan to cut 20 percent or $5.8 billion from the US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 budget in 2018.  Principled leaders across this country must object to this proposal and residents must demand rejection of this proposal. A $5.8 billion cut at the NIH could devastate American science and research, and could be detrimental to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children, teenagers and adults for years to come. Thanks to the dedicated work of thousands of NIH-supported researchers and their staff, health research has significantly progressed. NIH has been instrumental in expanding knowledge about complex diseases, disabilities and treatments aimed at expanding longevity, physical and psychiatric health. The NIH community of 27 Institutes and Centers and an expanded network of over 2600 medical institutions and academic centers continues to strategically grow knowledge about adverse mental and physical health conditions. In turn, it has revealed effective approaches to manage them with the goal of yielding better health outcomes. Indeed, advanced health research through NIH has yielded crucial information on complex disorders and debilitating illnesses like autism, blindness, Alzheimer's Disease, cancer, HIV/AIDS,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schizophrenia and stroke. We now know more about the effects of substance use on the physical, mental and emotional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pression and suicide in the elderly and other complicated and potentially preventable conditions. As a result of NIH supported research, major guidelines have been produced that have guided intervention programs, enriched important health policy and stimulated future needed research. These studies and these guidelines must be encouraged, not short circuited. The current budget at NIH has also supported testing of new drugs, vaccines, medical devices, and diagnostics which must not be suspended. Research must persist on innovative treatments like gene therapy, CT-integrated robotics and "smart" drug delivery which involves using novel drug and device combinations. This work must remain unfettered by roadblock budget cuts of this magnitude. A 5.8 billion cut in NIH funds will impact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children, teenagers and adults of all ages for years to come. The progress of key ongoing medical and psychiatric research through NIH could be interrupted, resulting in incalculable setbacks and losses to a knowledge bank that could be difficult to restore. In the shadow of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decline, the cuts are likely to have cascading negative effects on children, teenagers and adults of all ages by impacting other outcomes in addition to health. Rippling impact could be felt to quality of life, relationship health, occupational status and socioeconomic stability. It could be dangerously shortsighted to severely limit research on the prevention or the containment of infectious illnesses like the Zika virus and others given the possibility of outbreak here and around the world. A $5.8 billion budget cut to the NIH is also likely to have additional economic falloutMany well-trained and seasoned researchers, lab scientists, research coordinators, technicians, administrators and other support staff could lose their jobs. Companies that manufacture required study materials, equipment and more could be adversely affected as well. Simply said, significant reductions in NIH funding support in 2018 by this administration could be detrimental and must be opposed. 

Nancy Samson of Poughkeepsie is a licensed psychologist and social worker.

美國氣候政策開倒車:特朗普沒有告訴你的真相 端傳媒記者 周澄 發自香港  事實上,清潔能源發展拉動了經濟與就業,煤炭業萎縮三十年前就開始了。可是,特朗普為甚麼要推翻奧巴馬的計劃? 2017-03-30  美國總統特朗普周二簽署一份名為《能源獨立》(Energy Independence)的行政指令推翻奧巴馬執政期間多條有關緩減氣候變化、管制碳排及開採煤礦的行政指令,其中包括被視為奧巴馬氣候政策核心的「清潔電力計劃」(Clean Power Plan)。在簽署儀式上,被一批煤礦工人簇擁造勢的特朗普聲言,這份行政指令是為了終止「打擊煤業的戰爭」("the war on coal"),並促進美國的本地就業與經濟復甦外媒引述一名白宮官員早前於周一表示,特朗普團隊相信政府能「兼顧環境與增加能源獨立」,並將要求「國家環境保護局」(EPA)將焦點轉移至空氣與水源質素的改善。雖然這份行政指令並未觸及會否退出《巴黎氣候協議》甚至《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但特朗普此舉無疑背離了國際低碳轉型的發展方向;更重要的是,特朗普的說詞與事實不符,政策方向與目標亦存矛盾。

一、減排無損經濟增長 首先,數據顯示緩減氣候的政策行動,事實上能夠促進美國經濟增長,意味減排與經濟發展並行不悖。隨著技術日趨成熟,太陽能與風力發電的市場競爭力有增無減:自2008年起,美國國內公共供電等級的太陽能與風力發電價格分別下降64%41%,分析因此預期,這兩個產業在短時間內都能先後逐步脫離政府的優惠政策與補貼而獨立營運。美國智庫「Brookings Institute」的研究亦顯示,在2000年至2014年間,有實施減排措施的華盛頓特區與國內33個州份都錄得經濟增長,當中更包括共和黨的主要票倉如肯塔基州、阿拉斯加及喬治亞州。研究顯示,在2000年至2014年間,有實施減排措施的華盛頓特區與國內33個州份都錄得經濟增長,中更包括共和黨的主要票倉如肯塔基州、阿拉斯加及喬治亞州。整體而言,美國在2000年至2015年間共減低了約一成的能源業碳排量,但全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在同期增加了三成。另一份由美國業界組織「Advanced Energy Economy」於去年發布的報告則估計,單在2015年,以提昇建造業能源效益在內的美國清潔能源業,已為國內帶來近二千億美元的盈餘。相反,很多附和「減排政策影響經濟」的政客,常將清潔能源發展貶為「政策干預」、「破壞自由市場」的結果,卻往往避談美國傳統化石燃料業歷年所耗費的鉅額補貼。在2015年,英國智庫「Overseas Development Institute」及國際組織「Oil Change International」共同發表的研究指出,美國政府每年共補貼國內油氣與煤礦業達205億美元(絕大部份以不同的稅收減免形式),其中更以聯邦補貼為主(每年172億)。報告更提及,美國現有法例容許油公司將清理漏油的開支列為經常性開支,一併申請稅收減免,根本起不上阻嚇性作用。就以「英國石油公司」BP)在2010年的墨西哥灣漏油災難為例,BP事後成功申索99億的稅收減免;及後在2015年,BP與美國政府達成共識,賠償共208億美元,但當中只有55億元屬不能申領稅收減免的賠償,其餘都得以被BP 註銷。 特朗普在簽署行政指令期間提及,他的目標之一是「遏止聯邦越權」eliminate federal overreach);但他卻對補貼問題未發一言。此前,特朗普委任石油巨頭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前主席兼行政總裁蒂勒森(Rex Tillerson)為國務卿, 及以「氣候變化懷疑論者」著稱的、前俄克拉何馬州檢察長普魯特(Scott Pruitt 執掌 EPA。而美國最大的煤礦企業之一、「默里能源」(Murray Energy)的首席執行官默里(Robert E. Murray),則是特朗普在競選期間的其中一位金主;昔日的產煤重鎮,正是特朗普在大選時的重點票倉。這就不難怪他不會挑戰傳統能源業的利益。特朗普簽署的這份行政指令,還撤銷了關於聯邦機構頒令環境許可證時須考慮對氣候變化影響的法規,這意味著此後這些傳統能源企業要開發新的項目時,大有可能會更加容易了。而美國最大的煤礦企業之一、「默里能源」Murray Energy)的首席執行官默里(Robert E. Murray),則是特朗普在競選期間的其中一位金主;昔日的產煤重鎮如維珍利亞州西部與肯塔基州東部,正是特朗普在大選時的重點票倉。這就不難怪他不會挑戰傳統能源業的利益。

二、煤礦業萎縮非奧巴馬之過 其次,數據亦顯示,清潔能源產業所帶動的經濟效益,亦反映在它提供的國內就業額上;同時,美國煤礦業的衰退,主因根本不在於奧巴馬任內的能源與氣候政策。根據美國能源部估計,截止2016年初,低碳發電技術(包括核能與更潔淨的新型天然氣)在美國共提供了約80萬個職位,相對煤業僅有16。單以太陽能產業為例,非牟利組織「Solar Foundation」於今年二月發布的調查顯示,該產業目前已在全國提供了逾30萬個工作崗位,是全國擴張得最快的產業;其帶動的就業額,比煤業逾兩倍而事實上,這已成為共和黨內部無法忽視的發展趨勢,例如在主產太陽能或風力發電的州份(這包括共和黨於大選勝出的德薩斯州、俄亥俄州),不少共和黨議員都有份支持針對再生能源的稅收抵免措施。而且,上述數字其實還未將低碳基建投資所帶動的工作職位計算在內,意味著整個低碳經濟發展綱領,為國內提供的就業機會實際上只會更多。誠然,由於太陽能是新興產業,勞動密集程度相對會較高,將其就業額與發展已逾二百年的煤業直接比較,也許並不完全公允。但關鍵是,特朗普輕率將美國煤礦業的就業流失歸咎於減排措施,是無視經濟轉型的現實。美國官方數據說明,煤礦業的萎縮始於上世紀80年代:整個產業的全國就業額自1985年的18萬,暴跌至2015年不到6萬,當中就以維珍利亞州與肯塔基州首當其衝受影響。美國煤礦業的產量與供電量一直減少,去年產量更下跌至1981年來的最低位,主因並不在於奧巴馬任內八年落實的減排措施,而是因為更多重的市場因素:部份主要煤礦重鎮的礦源枯竭而美國用電需求未有增加,再加上過去十年頁岩氣開採技術的重大突破,都令煤礦業的價格更呈弱勢、營運成本現更大壓力。此外,不少煤礦企業亦陸續引入自動化工序這都是職位減少的結構性原因。再者,煤礦業所造成的環境污染與公共健康爭議由來甚久,不少反對力量其實往往來自社區與民間層面,絕對稱不上是奧巴馬團隊主導的政治工程之故。最合乎經濟效益的治本之道,本應是透過資助與培訓以協助煤礦工人技術轉型、投入新興的清潔能源產業;或是在產煤重鎮研究大規模引入「碳封存」技術(CCS)的可行性。特朗普不會不知道這個產業的式微是必然。因此,最合乎經濟效益的治本之道,本應是透過資助與培訓以協助煤礦工人技術轉型、投入新興的清潔能源產業;或是在產煤重鎮研究大規模引入「碳封存」技術(CCS)的可行性,至少有助煤礦業在短期內不會受更多環保規管的因素制約。但他卻假借煤礦工人的困境,實則避談合符現實的政策出路,說他操弄民粹,絕不為過。

三、空氣水質與氣候變化環環相扣 特朗普團隊聲言要將焦點轉移至水源與空氣質素的改善,但這兩大範疇,根本無法脫離能源改革與氣候變化的政策框架。EP曾經估計,奧巴馬的「清潔電力計劃」每年能減少逾3000宗嬰兒夭折的個案、近2000宗心臟病發個案,以及9000宗兒童哮喘病發個案;更在2030年前,共能每年帶動140億至340億美元的公共醫療效益。水源與空氣質素這兩大範疇,根本無法脫離能源改革與氣候變化的政策框架。至於水源問題,去年科學家已證實,頁岩氣開採活動已在懷俄明州造成地下水污染;研究亦確認,氣候變化刺激國內西南部部份州份(包括加州與德州)的旱情,會令地下水的污染物濃度上升,影響大眾飲用水的水質。這導致在缺乏城市大型濾水設備的鄉郊地區,公共衛生風險尤其高。換句話說,若特朗普依然否定傳統經濟活動對氣候變化的人為影響,他的管治班子根本無力有效應對現時美國的水質與空氣污染問題。

四、能源獨立違國際共識,損美國政經利益 最後,特朗普以「能源獨立」作為綱領,實是違背的能源學界與國際間的共識,同時不利美國自身的國防利益。 國際上通用的「能源保障」(Energy Security)概念,不能與「能源獨立」混為一談。「能源保障」是學界與國際社會認同的能源管治目標,既包含對消費者的保障(包括供電價格、可及性、以至減低污染),亦包涵經濟效益,以及能源選項與供電方式的多元性與靈活性,更包涵能源系統基建本身的安全、與應對自然或人為風險的調節機制。不少論者或以歐洲國家推動本國油氣開採、擴建核電或再生能源來防範俄羅斯中斷油管輸氣的威脅為例,認定能源供應必須自給自足,才符合「能源保障」的要求。但事實上,除了核電,無論是傳統的化石燃料以至再生能源,皆被先天地理因素與地緣政治所制約。「自給自足」對很多國家來說,都是難以實現;更關鍵的是,落實所謂「自給自足」,其實減低了一國能源系統應對天災(如風災洪水、地震)與人為風險(如系統故障失誤、工業行動甚至恐襲)的抗逆性(resilience),意味著本地能源供應一旦被迫中斷,整個國家即易陷入大規模的停頓。另一方面,「自給自足」其實是另類的經濟孤立主義,無助一國維持能源組合的多元性與靈活性。一個國家要確保能源得到保障,更合理的是開發本國能源、同時增加入口能源供應的選擇與便利性,以容讓政府能監察不同選項的價格與供應穩定性,得以適時地對能源組合作出微調,更有效地應對市場與地緣政治的變動。在當下的現實能源政治格局裡,能源生產的「自給自足」,其實加深了世上不少獨裁、專制政權的延續,令這些國家的管治精英與把持寡頭資本的權貴得以掌握更多議價能力,去制衡國際社會的倡議與介入,此所謂「資源詛咒」(Resource Curse)之說。這些案例,在中東與非洲比比皆是。當然,輸入進口能源一樣有其他需要考慮的風險,但簡單認定「入口」等同「不穩」、「本國生產」等同「穩定」,其實是重大的誤解。抱持這些觀點的論者,很多時候也忽視了,在當下的現實能源政治格局裡,能源生產的「自給自足」,其實加深了世上不少獨裁、專制政權的延續,令這些國家的管治精英與把持寡頭資本的權貴得以掌握更多議價能力,去制衡國際社會的倡議與介入,此所謂「資源詛咒」(Resource Curse)之說。這些案例,在中東與非洲比比皆是。201583日,前美國總統奧巴馬在白宮召開記者會公佈《清潔電力計劃》重點。201583日,前美國總統奧巴馬在白宮召開記者會公佈《清潔電力計劃》重點。最重要的是,氣候變化所造成的經濟與社會衝擊跨越,沒有國家能夠完全獨善其身,自力應對──例如極端氣候現象所造成的災害,一般都需要跨國救援;這些天災又加劇了部份發展中國家的資源掠奪與政局不穩,都會影響區域甚至全球政治形勢;海洋島國面臨的沉沒危機,將會產生集體遷徙甚至「氣候難民」的隱憂,屆時一樣需要各國協商應對;低碳能源技術的引入與落實,很多時亦仰賴跨國的技術協作與轉移。氣候變化所造成的經濟與社會衝擊跨越,沒有國家能夠完全獨善其身,自力應對。美國可能擁有技術大國的優勢,但氣候變化影響深遠、其影響程度與範圍更加難以預測,孤立主義既無助本國經濟,在外交戰略上亦非長遠之計。在去年,美國的情報機關早已確認氣候變化會刺激政治與社會動盪,建議將應對氣候問題視為防範衝突、促進和平與減低國防風險的重要一環。而且,特朗普與全球氣候行動越走越遠,得益於此領導真空的,恐怕就是歐盟,以及中國與印度這兩個再生能源技術生產大國。國際社會唯有觀望,這只是特朗普嘴上說說的政治表演,而不是一連串更具破壞力、更逆國際標準而行的反環保政策的開端。   

台塑石化斥資10 改燃煤取代石油焦 2017-04-13 14:54經濟日報 記者黃淑惠╱即時報導   台塑集團要讓外界看到對於能源升級的用心,過去外界誤解製程使用石油焦影響,對於台塑集團的觀感也跟著變差,未來兩年將斥資10億元,採用新的燃煤方式,台塑石化(6505)的CFB鍋爐改用燃煤取代石油焦為燃料,讓全民看到台塑集團對於在產業及環保上的用心。台塑石化指出,兩套流體化床(Circulating Fluidized-Bed,CFB)鍋爐,是使用美國能源部2003年所公布潔淨能源製程(Clean Coal Technology Programs),此製程適用燃煤及石油焦為燃料。近年來台灣社會對此一潔淨能源製程不甚瞭解,致此製程使用石油焦遭外界誤解而引發諸多疑慮,台塑石化為避免外界對美國能源部公布製程有疑慮,並配合雲林縣政府政策,經審慎考量,決定改用燃煤來取代石油焦。由於燃料變更依法必須進行環評變更作業,預計將於今年615前提出申請,待環保署通過後半年內即可改用燃煤。而為確保轉換燃煤後能符合雲林縣政府空汙排放標準的政策,本公司仍需約兩年時間,投入10億元增設相關汙染防制設備。

達爾膚 產品更新率: 15%/ 東協布局: 泰-菲-越-柬-印


達爾膚射三箭 搶醫美大餅2017-04-17 02:30 經濟日報 記者江碩涵/台北報導達爾膚看好醫美市場今年將維持雙位數幅度的成長趨勢,除維持國內、外市場原有銷售規模外,今年將展開創新營運模式,包括聚焦全渠道通路規劃、主題式行銷及推出領先概念產品等三大策略,力拚業績持續攀升。爾膚2016年全年合併營收11.5億元、年增幅33%稅後純益3.12億元,每股稅後純益(EPS7.06元,董事會通過每股配發6.6元現金股利,配發率高達93%達爾膚今年3月營收1.25億元,比去年同期1.2億元年增幅4.1%,創單月新高,首季合併營收2.58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10.2%。董事長吳奕叡表示,2016年台灣藥妝通路穩健成長,加上中國大陸與海外通路積極拓展,帶動去年整體營收成長穩健,達爾膚在通路策略上將進入虛實整合,邁向全渠道銷售模式,並提供整合線上線下的全方位互動式服務,持續深化與加速海內外通路布局。今年1月甫與中國屈臣氏合作,在上海正大廣場店開設首間醫美保養概念店,預計延伸至華東、華北、華南及華西等地增設50個點、全年挑戰100點,隨著通路虛實整合,擴充自己的產品線。 另外,達爾膚也看準極具發展潛力的東南亞市場,將進一步擴大更多東協國家市場版圖及銷售渠道。吳奕叡表示,2016年已在東南亞市場新增緬甸據點,獲得不錯的成績,今年則預計新增泰國、菲律賓、越南及柬埔寨市場,而未來三至五年則目標再增印尼市場,逐步拓展至全球。 達爾膚今年推出的第二策略則以「美肌學院Derma Academy」為發展主軸。吳奕叡表示,結合專業醫美概念衍伸主題式行銷,預計每季推出不同醫美保養主題,由不同的藝人或部落客參加活動,採不同波段性的行銷活動,持續引發話題討論,今年第一季將由名媛Melody和部落客邵庭出馬,之後將隨著活動內容而改變,增加更多行銷元素,刺激銷售買氣。 另外,達爾膚也將持續研發醫美創新概念產品,引領微整保養潮流,3月推出第一款醫美級精華氣墊粉餅,產品延伸至底妝品類,同時開發醫美微整概念的高濃度精華安瓶,將醫美居家保養推到最高層次,並持續進化升級既有核心系列產品,全新面膜產品將於4月下旬上市,預期業績挹注新動能。快速更新產品 累積口碑 DR.WU醫美品牌聞名兩岸的達爾膚生醫,最早起家於台北市永康街的皮膚科診所,董事長吳奕叡的父親吳英俊是國內知名皮膚科醫師,20年前自行研發三合一保養液,在當時的醫美界打響名聲。原本在美國AIG創投工作的吳奕叡看到亞洲醫美市場商機,2003年決定回台創業,拿出積蓄500萬元與父親開立醫美診所,隨後以父親自行研發的產品進軍醫美保養品市場,創立達爾膚生醫,並將品牌取名為DR. WU,直接以吳醫師來命名。吳奕叡畢業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工業管理系,原本強項就在經營管理,他將DR.WU品牌逐漸推廣至各個通路,除了在台灣本土深耕外,更一路推向中國大陸及東南亞等國際市場,並以每年雙位數銷售額持續成長,創業10多年,2015年達爾膚登錄興櫃、2016年正式上櫃,資本額高達4.58億元。 吳奕叡說,品牌成功的秘訣,是以產品、行銷、通路三線策略並進,他特別著重產品力的提升,尤其醫美保養品一向是國際品牌打遍天下,要在激烈競爭中突圍,發團隊必須達成每年15%產品更新率並擴充既有產品線的不同功效,才能迅速在市場累積口碑。 有趣的是,DR.WU之前的代言人昆凌剛好逢結婚生子等話題,帶動DR.WU前幾年受到不少年輕粉絲、小資族的關注。隨著藝人合約到期,今年將改採「美肌學院Derma Academy」行銷活動,以每季邀請不同的藝人、部落客、名媛參加活動。

TFDA: 網路平台化粧品查核合格率80%


食藥署公布105年度網路價購化粧品查核結果 資料來源:食品藥物管理署 建檔日期:2017/04/14 更新時間:2017/04/14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鑑於我國電子商務日漸興盛,國人透過網路購買化粧品之消費行為日漸增加,為確保網路販售化粧品之衛生安全,去(105)年啟動電子網路化粧品安全監控計畫,抽驗pchomemomo9大網路平台販售之洗面乳、乳液、防曬劑及指甲油共160件,進行產品標示及品質檢測,標示檢查結果共128件符合規定(合格80%)32件標示不符合規定;同時針對本次抽驗產品64進行品質檢測,產品品質皆未違反規定,2件標示不符合規定,相關違規產品皆已責成地方衛生主管機關,依違反化粧品衛生管理條例規定處辦,並命業者回收改正。本次標示檢查32件不符合規定,主要違規樣態為標示不全、標示成分有誤、無中文標籤;另品質檢測則依不同產品類別檢測不同項目,洗面乳檢測微生物、乳液與防曬劑鑑別產品添加成分及指甲油檢測是否含禁用溶媒,檢測結果產品品質皆未違反規定,惟其中2件因成分鑑別結果與標示不符,屬標示不符合規定,違規樣態分為防曬產品驗出標示外成分、美白產品未驗出美白成分,本次查核不合格產品清單如附件。 依化粧品衛生管理條例第6條規定及前行政院衛生署951225日衛署藥字第0950346818號公告「化粧品之標籤仿單包裝之標示規定」,化粧品之標籤、仿單或包裝,需刊載廠名、地址、品名、許可證或核准字號、成分、用途、用法、重量或容量、批號或出廠日期、保存方法以及保存期限等,自國外輸入之化粧品,尚須載明輸入廠商之名稱、地址,並不得有涉及醫療效能、虛偽或誇大之宣稱。另,依同條例第10與第21條規定,輸入或製造化粧品之原核准或備查事項,非經申請中央衛生主管機關核准或備查,不得變更。違反前述規定者依同條例第28條規定,處新台幣10萬元以下罰鍰;其妨害衛生之物品沒入銷燬之。 食藥署將持續監控網路販售之化粧品,並呼籲化粧品業者應遵守相關規定,善盡保障消費者使用化粧品安全之責任,切勿販售違規產品,如經查獲違規,將依法嚴懲。同時也提醒消費者,網路選購化粧品時,仍要認清產品標示,依照產品說明書正確使用,避免購買來路不明、標示不清或誇大不實產品,以維護自身權益。民眾在選購及使用化粧品時,若發現有不良品或發生不良反應,可通報食藥署建置的「藥物食品化粧品上市後品質管理系統」,網址:http://qms.fda.gov.tw/tcbw/,通報專線:02-662511666401

國健署: 15年輔導163家醫院 獲 “健康促進”認證


醫院改造工程;從看病到顧健康 台灣經驗讓全世界都看到! 資料來源:國民健康署 建檔日期:2017/04/14 更新時間:2017/04/14在台灣醫院俗稱「病院」,傳統觀念沒事別往醫院跑,醫院是有病的人去的地方。其實,醫院裡匯集了各種醫療、健康專家,單純的看病、治病反而侷限了醫院的功能。為了讓醫院轉型成為以健康促進為主的場域,世界衛生組織(WHO)1990年發起健康促進醫院國際網絡,希望能讓這個菁英薈萃的地方,發揮健康促進的功能。台灣在民國91年起由國民健康署協助國內各級醫院開始推動,迄今15年共計輔導163家醫院通過健康促進醫院認證成為全球最大網絡!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表示,起先參加健康促進認證的醫院確實是配合政府政策,但是透過認證程序,醫院主管們檢視了軟硬體設備,一開始從爬樓梯消耗卡路里標示,到後來有許多醫院成立了運動中心,開設體重控制班、營養班等,員工們寓教於樂,病人也透過這些健康促進活動,大家都健康了!第一波就參加認證的臺安醫院黃暉庭院長則笑稱,有人會擔心民眾越來越健康會不會影響醫院收入,其實,我們贏得員工、病人及家屬的信任,反而建立了一種更長久的健康關係!醫院員工肯定;醫院照顧員工足甘心 健康促進醫院認證標準中,有針對員工健康狀態及醫院提供了哪些健康促進活動,來增進員工健康等面向進行評量。許多醫院鼓勵員工三樓以下減少使用電梯,除節能外更重要的是營造員工利用走樓梯來達到運動之效。在均衡飲食部分,餐廳也會標示餐飲熱量與營養成分,有助於員工瞭解自己所攝取之熱量;甚至有些醫院,推動每週一餐蔬食運動,讓員工在工作中養成健康行為。 為了改善員工健康問題,醫院需收集並記錄員工健檢資料,建立個人健康追蹤檔案,協助有慢性病員工進行自我健康管理。榮獲去年國內健康促進醫院典範獎之台中榮總許惠恆院長分享,醫院透過風險評估量表(心血管風險量表、工作過負荷風險等)結果,發現全院高風險員工居然有31位,由副院長親自關心,並由專業醫師、護理人員對這些員工進行管理,從診療、諮詢及工作調整等等措施,獲得員工們高度肯定。

看病主動提醒篩檢,健康加值病人足滿意 約計9成的民眾每年都會到醫療院所就醫,把握民眾就醫機會,醫院會主動提醒民眾該做的癌症篩檢、成人預防保健、戒菸、戒檳榔等,很多民眾本來只是單純至醫院看病,但透過醫院主動提醒做篩檢,進而早期發現大腸息肉、早期癌症或是糖尿病等慢性病,這種以全人為照顧目標的精神,就是健康促進醫院最佳實踐。今年72歲夏媽媽5年前到醫院拿糖尿病的藥,醫師提醒她做乳房攝影,結果發現第一期乳癌,治療後她感謝醫院救命之恩,現在是醫院乳癌病友團體志工。

國際研討會分享國內健康促進醫院推動經驗 為將國內健康促進醫院推動經驗與國際分享,國民健康署與全國60多個醫院一起參加於106412-14日於奧地利維也納大學舉辦之第25屆健康促進醫院國際研討會,本次臺灣共250位報名出席(大會總報名有來自42個家共計550),佔45.4%臺灣投稿共計被錄取480篇(口頭:121篇、海報:359篇),其中口頭報告篇數較往年增加近40.7%成為歷年最多的一次。藉由參加之醫院於會議期間報告院內推動各項健康促進與預防保健成果,如癌症篩檢、母乳哺育、肥胖防治、菸害防制、慢性病防治、高齡友善、節能減碳、員工健康管理等議題,作為其他國家未來推動之參考。此外,台灣童綜合醫院更獲得大會的全球典範醫院大獎,這個獎項連續六年都由台灣獲得,過去得獎的分別為大林慈濟醫院、彰化基督教醫院、衛生福利部嘉南療養院、臺安醫院及聖馬爾定醫院,成功展現臺灣對國際健康促進與公共衛生領域之貢獻。 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獲邀於大會開幕主場演講,分享臺灣推動健康促進醫院經驗及成功關鍵,包括台灣如何透過政府、學術與醫院三角互動來達成,更坦言包括台灣及世界各國健康促進醫院政策都面臨了轉型期。王署長強調,簡化評鑑與認證制度;深化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除了以員工及病人角度檢視服務流程與成效,更讓醫院不再受繁文縟節的認證條文給制約,可以發揮醫院因地制宜的特色。自今年起配合國際健康促進醫院認證條文的調整,台灣將高齡、低碳、健康識能等議題,融入健康醫院認證,創造更健康優質的工作環境,符合台灣社會需要成為名符其實的健康維護場所。未來除了醫院,更期許第一線提供民眾服務的基層診所、衛生所、長期照護機構持續加入推動健康促進醫院的行列,一起為國人健康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