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uly 10, 2012

求醫新方法哪個更靠譜:電話咨詢、微博問診

 20120710 09:11:48 來源: 生命時報 近日,重慶市中山醫院宣布近30名醫生開通微博,打造"微門診"專家團,為網友提供呼吸、骨傷等方面的咨詢。如今,排隊5小時看病5分鐘、挂號沒挂對科室沒找對專家等,都讓不少人怕去醫院看病。在就醫難的大環境下,一些求醫新方式悄然出現:就診前可先跟專家電話溝通;就診後遇到問題,通過網上提問、'微門診'等方法解決;去醫院太麻煩,找個"準私人醫生"則方便得多……那麼,這些方式真能給我們帶來健康和便利嗎?

電話、微博等成求醫新方式 742334分,劉女士在微博上焦急地對北京協和醫院兒科主任醫師鮑秀蘭說:"鮑奶奶!我家寶寶96天,全母乳喂養,一天偶爾咳兩聲,體溫、吃奶、睡眠都挺正常,精神也不錯,請問這種情況該怎麼處理呢?" 不到10個小時後,她得到了鮑秀蘭的回復:"咳嗽是一種正常的生理性防禦反射,是清除呼吸道異物的唯一好方法,對身體是有利的。所以,寶寶有一聲半聲輕咳,家長不必擔心。"劉女士懸著的心終于放了下來,微博的快速和便捷讓她避免帶孩子去醫院遭罪。盡管引發了諸多爭議,像鮑秀蘭大夫這樣的"微門診",仍受到廣大網友的支持,成了不少人喜歡的新方法。 湖北恩施市的王先生採用的方式也很新鮮。他在夫妻生活中出現了"難言之隱",但因羞愧沒敢去醫院,卻在虛假廣告的誘騙下,自行買藥治療,結果反而病情加重。無奈之下,他想到去北京治療。 如果直接從恩施到北京就診,王先生要跨越2324公裏,花400多元買臥鋪票,坐20多個小時的火車。這個病讓他感到既難為情又恐懼,而更令他焦躁不安的是,北京的專家號難挂,他不知道去了要等多久,也經不起兩地的來回折騰。 此時,在某網站看到的"電話咨詢"服務解了他的"燃眉之急"——花200元即可和專家通話15分鐘。抱著試試看的心理,他撥通了北京某三甲醫院男科專家的電話,由此知道了自己的疾病情況,並得到先在當地醫院做完基本檢查,再來北京加號治療的專家建議。"更重要的是,我心裏踏實多了,"王先生說,這種新方式讓他非常滿意。 雖然私人醫生制度在我國還沒有完全破冰,但與此類似的"準私人醫生"正在逐漸增多。近7年來,只要孩子一不舒服,上海的楊女士就找到那名長期聯係的兒科大夫。她通過朋友認識了這位大夫,隨後努力維係雙方關係,慢慢將他發展成了"私人醫生"。孩子小的時候,楊女士經常請大夫來家裏診治,現在大點了,自己積累的知識也多了,一般會先通過電話咨詢解決。楊女士覺得這種方式不僅減少了往醫院跑的次數,大夫對孩子病情和用藥情況的了解,也讓她覺得更安全。上海市海上律師事務所合夥人、醫學律師劉曄告訴記者,據他了解,越來越多經濟條件較好的人,願意花錢"聘請"私人醫生,雙方還會私下簽訂協議。 受遙遠的距離、漫長的就診等候時間、部分疾病性質等因素影響,這些"求醫"新方法,正被越來越多的人使用。拿"電話咨詢"來說,記者在國內某知名醫療網站看到,該服務才開通一兩年,已有6.2萬多名患者通過該方式與專家直接聯係,可供選擇的全國專家也超過3300名。專家每次15分鐘的電話咨詢費,一般100300元不等,個別高達500元。

讓就醫少走彎路,但不能替代正常診療 記者在採訪過程中發現,這些"求醫"新方式的便捷贏得了患者的諸多認可。那麼,醫生們對此是怎麼看的?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綜合一科主任閆俊已開通電話咨詢服務1年多,期間接受了2000多名患者的咨詢,滿意度接近100%。她說,出診中常碰到很多外地患者,往返北京要花掉大量的時間和金錢,"患者病情確實需要指導,但看病又很不方便,是我開通這項服務的初衷。" "精神心理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本身就是以溝通為主,往往需要長期隨訪,與其他疾病相比,採用電話溝通有一定的優勢,能為患者解決一些應急問題,"閆俊告訴《生命時報》記者,她從不會在電話中給患者確診,主要為他們提供三種服務:一是幫助存在心理困惑的人分析原因,給出大概的判斷和建議,如該去什麼醫院挂哪個科,推薦做哪些檢查等;二是為一些患病時間長的老患者提供復診建議;三是為存在情感和心理困擾但不一定是疾病的人,進行疏導。 最近剛開通電話咨詢服務的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男科主任郭軍也對這一方式表示讚同,他此前一直在網上回答網友提問。"文字往往較難將病情描述清楚,電話咨詢更有針對性些,15分鐘比門診時間還長,"郭軍說,電話咨詢一來可以讓患者對自己的病情有個初步了解;二來可以指導外地患者在當地先做完前期檢查,再來北京就診以便省時省錢。對于男科這種略帶隱私性質的疾病,還能幫助一部分人放下心理負擔,避免因亂投醫上了虛假廣告的當。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皮膚科教授、中國皮膚科醫師協會會長朱學駿自去年開通微博以來,已擁有5.1萬多名粉絲,所發的1300多條微博都是在解答疾病咨詢,是名副其實的專家"微門診"。在幾乎每條回復最後,他都會加上:"以上為根據你的陳述提出的咨詢意見,供參考"。 盡管有網友提醒他,南京某醫生因在微博上開處方吃官司,有很大風險,朱教授還是很慶幸自己通過這個平臺,普及了一些基本的醫學知識,為一些患者解決了用藥和就診困惑。他說,"皮膚病是常見病,不少人習慣自己買藥而不去醫院,加上大部分皮膚藥都是非處方藥,老百姓買藥時有很多困惑。我作為大夫,覺得自己有責任堅持下去。" 不過,專家們也坦承這些新方式具有相當的局限性,與真正的診療差別較大。閆俊直言不諱地說:"電話溝通所得到的患者信息很單一,難以成係統,不能就此得出最終結論。況且根據國家相關規定,也不能進行診斷與確診。電話咨詢不可能完全替代正常的診療。" 另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骨科大夫則表示,由于不能查體,僅依靠電話和傳過來的資料照片,醫生在很多情況下很難給出客觀指導。正因此,他多次拒絕開通電話咨詢服務。此外,還有專家對提供醫療咨詢業務的網站平臺提出質疑,認為他們收費並不透明,很難為患者提供真正符合病情需要的服務。

就像"導醫小姐",而不是"主治醫師" "從目前的法律來講,'微門診'、'電話咨詢'、'準私人醫生'等並不違法,這是醫生執業自由權利的自然延伸。"上海市海上律師事務所合夥人、醫學律師劉曄告訴記者,僅僅是提供信息咨詢沒問題,但如果涉及到具體治療,那麼就會有一定風險。因為醫生在沒有面見患者或進行相應檢查之前,很難對病情有客觀了解,這會為診療埋下隱患。 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中國健康教育中心、衛生部新聞宣傳中心主任醫師田向陽的比喻非常恰當,他說,"這些新方式都相當于'導醫小姐',而非'主治醫師',它為醫患之間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傳遞,是兩者的中間環節。" 田向陽建議,大家可通過這些平臺,學習或咨詢養生保健等方面的知識,還可以用來咨詢如何就醫、聯係專家、確診後如何康復等。但如果涉及到具體診療,還是得去醫院,這才是對自己最負責的做法。郭軍也提醒,大家一定別奢望通過電話咨詢等方式就能解決病痛,診病其實是個非常縝密、復雜的過程,一定要慎重。 而對"準私人醫生"這一方式,劉曄認為,私人醫生制度將是大趨勢,它不僅能方便患者,而且更有利于醫生發揮自己的價值。但目前我國缺少相關法律保護,所以一般只有在建立了信任的前提下才相對可行,否則醫生將承擔巨大的風險,甚至可能被控"非法行醫"。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alveice Team.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