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拼生技 規模太小是挑戰 人才技術現瓶頸 易遭炒作 購併為壯大之路 2016年09月20日 【江俞庭、陳瑩欣╱台北報導】2016「國際併購趨勢與策略生醫產業論壇」昨登場,生策會創辦人王金平、會長張善政等人連袂站台,專家皆認為,儘管政府要拼生技產業,但台灣生技業規模太小是挑戰,讓好的人才、技術在台發展出現瓶頸,同時,也因為產品線多僅1~2項新藥,容易遭到炒作。昨日除王金平、張善政外,包括鴻海集團副總裁呂芳銘、泰福生技創辦人趙宇天等演講,呂芳銘分享鴻海經驗,指鴻海成立至今42年,每個時期的重大轉折,都是透過策略性投資,不斷地轉型、購併、重新定位來茁壯自己,使公司規模從剛開始的23億元,成長至去年的4.48兆元。
鴻海宣示進軍生醫 呂芳銘說,鴻海已宣示進軍生醫產業,除內部成立H Spectrum單位與醫療單位交流、培訓,也成立創投基金,透過投資方式布局生醫產業。 曾購併20家公司的泰福生技創辦人趙宇天則認為,購併為必經之路,但公司須先考量未來發展方向,自身基礎要打的厚實,才能進行購併。 他舉國際藥廠Valeant、Concordia為例,因使用太多財務槓桿、策略不夠周詳,購併後發現管理制度等諸多問題而失敗。他更建議,台灣生技業規模雖小,但可透過上下游整合擴充。 投資專家Delos Capital管理與合夥人陳林正認為,台灣生技業規模太小是挑戰,會讓好的人才、技術在台發展成瓶頸,建議專注培養研發型人才,或發展專業經營模式的醫藥公司,以亞洲領先地位為目標,且美國生技業資本市場近來低迷,也是台廠啟動國際購併的大好機會。
放寬壽險銀行投入 王金平建議,政府應放寬壽險、銀行閒置資金投入5大創新產業,並鼓勵電子業大膽跨入生醫產業。王表示,生技企業多為中小規模,迄今無達百億營收的企業,由於資本規模小,創新研發、規模產製或全球行銷布局,都難與國際競爭,因此成長緩慢而艱辛,甚至因資本太小,容易成為市場炒作標的,不利於產業穩健發展。 王金平認為,為生技業引進活水為發展關鍵,是政府應適度開放國內民營壽險、銀行業閒置資金,放寬一定比例投入5大創新產業,不僅扶持新興產業,也能解決壽險業當前困境。其次,政府應鼓勵已在全球有重要關鍵地位的台灣電子大廠,大膽跨足生技,不僅資金、技術整合,更可在國際布局加倍合作。
研發能量蓄勢待發 張善政則表示,台灣生技業十年磨一劍,功力越來越好,技術實力及研發能量都蓄勢待發,到了值得往國際推銷的程度,但台灣新藥公司規模太小,手上產品線只有1~2項,易受單一新藥成敗左右,因此擴大規模、產品線完整為首要步驟,往後進軍國際則要靠購併。
出席生技論壇代表 ★生策會創辦人 王金平 ◎台灣生技業規模小,易被炒作,尋求國際購併才能讓產值爆發 ◎建議放寬壽險、銀行投資比例,引資入5大創新產業,且鼓勵電子業大膽跨入生醫領域 ★生策會會長 張善正 ◎台灣新藥公司應擴充多元產品線、杜絕炒作 ◎邁向國際市場,購併是重要工具 ★鴻海副總裁 呂芳銘 ◎鴻海已成立H Spectrum單位,宣示進軍生醫業決心 ★泰福生技創辦人 趙宇天 ◎台廠技術強,但市場在歐美,一定要走出台灣、到國外做臨床試驗 ★投資專家Delos Capital管理與合夥人 陳林正 台灣新藥公司正進行研發的僅25家,購併案也只有5個項目,規模太小是發展瓶頸,但現在是國際購併的好時機 資料來源:記者採訪整理
國際併購趨勢與策略生醫產業論壇 ▌時間:9月19日 ▌舉行地點:北市君悅飯店3樓 ▌主辦單位:生策中心、生策會、《經濟日報》 ▌出席代表:生策會創辦人王金平、生策會會長張善政、鴻海副總裁呂芳銘、泰福生技創辦人趙宇天、投資專家Delos Capital管理與合夥人陳林正、購併暨法律專家黃日燦等 資料來源:記者整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