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ly 2, 2020

寶齡 拚 新冠快篩 也拚 美容 微針貼片

寶齡首創微針淡斑貼片 搶市 工商時報 杜蕙蓉 2020.06.19 寶齡富錦(1760)雙喜臨門!繼新冠快篩試劑獲中研院授權外,首創微針淡斑貼片也正式問世,預計7月中首波產能將開出,並於國內網路通路銷售;另外,新冠肺炎的抗原檢驗試劑,也將積極申請台灣、美國上市許可,初期規劃月產能為300萬劑。總經理江宗明表示,寶齡將以五大事業為營運重心,除了台灣和大陸寶齡將專攻通路外,新藥、檢測和醫美將是未來的研發核心領域。醫美布局中,首創微針淡斑貼片昨(18)日發正式問世,該產品技術是寶齡與清大教授劉大佼、醫師邱品齊共同研發,是將電子業的微針技術,運用在美容保養品上,透過玻尿酸載體的細小微針,將專利的穀胱甘肽、維他命B3、傅明酸等美白成分,打入位於肌膚表皮層底部的黑色素細胞,達到類醫美的效果。江宗明說,由於該技術平台製作出的「微針」,產品長度不到 2.5 毫米,僅需申請化妝品認證,未來若加長微針的長度即可延伸至醫材甚至是新藥開發,且也因不同的成分而有不同的效果,未來也可拓展至其它醫美領域,開創更大的利基。看好微針貼片的發展,寶齡去年已斥資6千萬在汐止建廠,第一波的產能7月中將開出,但今年只鎖定台灣市場試水溫,並於網路銷售;後續則鎖定日本、韓國、中國等市場,並保留與潛在夥伴可能的合作機會。另外,檢驗試劑部分,江宗明指出,新冠肺炎的檢驗試劑要能成功,得具備生產抗體、與抗體配對的抗原與量產的技術,寶齡已取得中研院非專屬授權,取得抗體。預期透過台康的量產與安肽的合成技術,加上寶齡在抗原抗體的配對與試劑的生產,將可創造多贏的契機。江宗明表示,目前全球僅一家抗原檢測技術獲得美國FDA認證,相較於PCR的過於敏感,與抗體的空窗期,寶齡與台康合組的聯盟,將具優勢。目前也已在美國進行人體測試,近期也將盡速向台灣重新補件,也會伺機送件美國申請 EUA認證。

(植骨) TFDA核准 博晟 (工研院/臺大/美精技) 自體軟骨再生產品

工研院攜博晟生醫(6733) 打造健康新膝望 下半年將貢獻營收 萬寶周刊 2020/06/22【撰文/陳澤樂】隨著全球高齡化或運動傷害造成的膝蓋損傷,將帶動全球骨科醫療器材市場持續成長。在經濟部科技專案支持下,工研院攜博晟生醫舉辦成果發表會,展示博晟生醫(6733)以來自工研院與臺大醫院共同研發的「兩相材料軟硬骨關節修復技術」。國內首件自主研發的再生醫學產品,目前已取得臺灣TFDA認證,成功協助許多患者,打造健康樂活新「膝」望。工研院院長劉文雄表示,2050年全球65歲以上高齡人口預估達15.5億,佔全球人口15.8%,其中亞洲高齡人口比最多,隨著全球高齡化、慢性病患增加,或運動造成的膝蓋損傷,全球骨科醫療器材市場將持續高速成長。博晟生醫(6733)以來自工研院與臺大醫院共同研發的「兩相材料軟硬骨關節修復技術」,研發出一次性自體軟骨修補系統,目前已完成臨床試驗並取得台灣TFDA認證,建立台灣膝蓋軟骨手術里程碑。博晟生醫(6733)董事長陳德禮表示,台灣已進入高齡社會,每2人即有1人有退化性關節炎,也讓脊椎骨材、生物性骨材與創傷固定產品占比持續升高,其中又以膝關節為關節重建最大需求產品。在經濟部技術處的支持下,工研院與臺大醫院合作研發相關骨材,並技轉美國醫材大廠美精技,再由博晟生醫(6733)打造一次性自體軟骨修補系統,除為患者規劃完整的術前評估與術後復健計畫,也透過APP來蒐集數據、追蹤術後諮詢與照護,打造一站式全方位的照護服務。「一次性自體軟骨修補系統」為自體關節軟骨再生修補技術,一直以來被視為植骨的黃金標準,是臨床最常使用的骨骼修補材料,但取骨部位感染與疼痛,導致恢復期延長以及自體骨量不足等問題。工研院與台大醫院合作開發出「兩相材料軟硬骨關節修復技術」,之後與博晟生醫(6733)研發出國內首件自主研發的再生醫學產品,不須離開手術房與體外培養細胞、一次手術即可完成,利用微創達成自體軟骨修復,手術約40分鐘即可完成,一次解決膝蓋軟骨損傷問題。

北榮 開發 麻醉電子病歷 管理系統:麻醉200位需求

整合麻醉電子病歷 北榮AI提升手術安全 蔡騰輝 2020-06-15智慧醫療領域當中,大家很常討論的智慧醫材,可能像是達文西機器手臂、腹腔鏡、縫合線材等手術中的明星角色。然而,在需要麻醉的手術當中,還有多種關鍵輔助角色,諸如呼吸穩定感測、麻醉劑量分析與控制等,重要程度不亞於執刀醫師手中器械的項目,再加上病歷電子化後的整合分析,也都讓麻醉電子病歷暨管理系統的導入有了可能,對此,台北榮民總醫院(以下簡稱北榮)麻醉部一般麻醉科主任丁乾坤分析,術前與術中的資訊整合相當重要。

麻醉醫學與手術相輔相成 量體大需資訊系統輔助 從麻醉醫學的範疇來說,術前、術中、術後都有許多需要注意的事項,術前需要訪視系統,協助瞭解與評估病人的生體狀況,是否適合開刀等;而麻醉術中的紀錄,也需模組化分離設計、整合工作流程引導、自動化麻醉紀錄單、電子病歷簽章、麻醉App、個人化麻醉套餐等內容。以病人數量來說,麻醉、鎮靜、開刀房內約莫120~150位,開刀房外也有50位,整體加起來需要麻醉的病人,單日就有200位之多,也因量體如此大,紀錄如果可以不用寫在紙上,能降低筆誤的可能,也有望減輕麻醉護理師的病歷紀錄工作負擔,有更多時間可以照顧病人。麻醉電子病歷暨管理系統需要整合醫療資訊系統(HIS)X光、心電圖(EKG),同時因為使用場域不同,也由於考慮讓儀器各自獨立操作的彈性,北榮團隊也大量使用平板,讓醫護人員不僅在病房訪視或是門診,都可彈性使用平板與桌上型電腦來提供服務。

麻醉工作站→雲端→螢幕呈現:數據更有保障 Web系統各硬體能呈現 系統架構方面,藉由ANES應用伺服器與麻醉工作站的儀器以有線/無線網路的方式連結、儀器設備也以有線/無線網路與PDC伺服器連結,與HIS整合後,所有資訊再以ANES應用伺服器和智慧型手機、平板、NB連結;技術架構方面,從HTML 5+ CSS(Bootstrap)Javascript(Node JS)MySQLUbuntu、手術中的SVG等系統也都有交叉運用。同時,藉由術式總覽面板、手術清單系統,醫療人員能快速掌握資料,丁乾坤同時補充說道,資訊安全也都遵循SSL加密發展。針對AI未來在麻醉臨床的應用,丁乾坤分享,從數據收集、演算法分析、整合劑量規劃、藥劑注入、生理數值變化觀察、生成模式與觀察、再次回饋給演算法學習。

alveice Team.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