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生技狂潮大解析發刊日期:2013.10.09
首富、財團、主力激戰生技產業 二十多年前政府投入生技的基金,在這一兩年漸漸看到成果;玩累了電子股的投資人,很多都把錢轉到生技股,那些沒營收、沒EPS的新藥股,卻有高達二、三百元的天價。大戶們看的是未來的「夢」,二○一四年將是決勝點,到時,誰生誰死都將被攤在陽光下。馬王政爭開打後的第一個交易日,九月九日股票市場的生技股幾乎全軍覆沒,新藥指標股基亞、智擎、臺微體等均被打成落水狗,當天的生技指數下跌近三%,是盤面上最弱的一群。事出必有因,身兼生策中心董事長的立法院長王金平是少數在二○一二年總統大選宇昌案發生時,甘冒大不韙提出「勿以政治干擾生技產業發展」的重量級政治人物,市場人士擔心,一旦王金平垮臺,勢必會影響生技產業的發展。出人意料的是,「獵殺王金平事件」的爭議僅干擾生技股一天,生技股就不再受此事件影響,頗不尋常。
走過死亡幽谷,期待開花結果 在政爭最激烈的時刻,九月十日,全球最大生技基金諾華(Novartis)投資基金在台北五星級飯店召開「二○一三國際生醫投資論壇」,現場座無虛席。該基金全球投資長安布羅斯(Reinhard Ambros)首度來台投石問路,挾著二四○億元台幣基金,來台期間一口氣聽取五家創新生技公司簡報,並評估潛在投資機會。不單是本土資金,連國際資金都看上了台灣生技產業發展的潛力!事實上,諾華算是來得比較晚的,之前就有日本投資者要爭取入股台灣生技公司,第一樁成功案例是全球排名十七大的藥廠日本大塚製藥入股台灣醣聯五%。此外,也有中國大陸人、英國藥廠爭相搶買台灣新藥授權標的,一堆人捧著大筆資金,想來台灣新藥市場「挖寶」。「台灣生技公司經過十幾、二十年的奮鬥,沒有被打趴的現在都起來了,在新藥研發領域尤其明顯!」前衛生署副署長、上智創投總經理張鴻仁興奮地說,幾乎每家新藥公司都有產品可以進入二、三期,也能夠順利在市場募到資金,台灣新藥研發環境成型已經是不爭的事實。然而,回顧過往,這些瀕臨成功的公司都曾走過十年死亡幽谷。「就公司上市櫃後的股價表現來看,當初上智看過的公司,沒有一家是失敗的,當時要是閉著眼睛投,如今獲利將相當可觀。」張鴻仁打趣地說。張鴻仁的話除反映出台灣資本市場對於生技股的「高度認同」,某方面也透露出生技股投資人「瘋狂」的一面──彷彿每一家新藥研發公司都能成功。
政府法令鬆綁,人財彙集台灣 科妍生技總經理韓臺賢說,當初家族跨入生技產業時,也曾想往新藥研發領域發展,但這條路實在太難走了,幾經風險評估之後,才會改往醫材領域發展。對於新藥研發的風險,張鴻仁下了一個有趣的註解:所有的生技公司(特別是新藥研發公司)都有風險,而生技公司本身在做的就是一種無法預測、一翻兩瞪眼的事。眼前,在成功從資本市場募集資金之後,台灣新藥研發公司均有足夠的「本錢」奮力一搏,撐到一翻兩瞪眼的時刻來臨。而這一切全拜台灣法令鬆綁,允許許多虧損但有發展性的生技公司可以上櫃籌資所賜。這個亞洲國家之中獨有的規範,不但造福許多新藥研發業者,更為台灣帶來「群聚效應」,在人才、資金紛紛往台灣移動的狀況下,台灣生技業者躍上國際舞臺的機會大增。原本在新加坡設廠的研髮型生技公司喜康生技,創辦人之一是保加利亞裔美國人蘭喬(Racho Jordanov),他曾幫國際知名生技公司Genentech在新加坡蓋廠的技術團隊,如今選擇搬來台灣,在竹北設廠;另外,一群由國際團隊在新加坡成立的新藥公司ASLAN也準備來台掛牌;連之前賣給英國公司的全球最大兔單株抗體的宜佰康團隊,也有意回臺設立新公司,台灣成為對中小企業最具吸引力的亞太生技市場。台灣的生技產業在政策與市場資金共同推升下,造就這六年來膨脹四倍市值的市場,取代了曾經引領風騷多時的電子業,特別是IC設計產業(詳附表),成為當前台股投資的主流,幾乎可以正式宣告:生技狂潮已經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