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台銘突圍:從制造iPhone到挑戰三星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財匯資訊,摘自:第一財經日報) 2012-06-07 03:23:01我現在是要對抗三星,只要三星做的,我一定聯合大家來(對抗),找機會(向三星宣戰)我現在聯合日本在打韓國,打三星,打LG,叫作“聯陽、御韓、進中、望德”。“陽”代表日本;御“韓”,就是抵御韓國的三星;進中,是前進中國(內地市場);望“德”,因為全歐洲只剩德國(經濟體質最佳)。
[郭台銘的下一步棋怎么走?答案之一是從制造到智造。郭台銘稱未來集團的成長模式將由“工廠-技術-貿易”導向轉型為“貿易-技術-工廠”導向,富士康過去只蓋工廠,但未來將轉為尋求對業務進行轉型,從主要的制造業務,轉向側重於研發和商貿]如何看待全球制造業布局?恐怕沒有幾個人比鴻海董事長郭台銘更有發言權,一直處於“代工”產業鏈最底端的鴻海,在看清這個格局之后,目前最需要的是一場“突圍”。在5月16日 的晚宴上,郭台銘和代表大陸制造業的美的集團董事長何享健就全球制造業的布局和前景“華山論劍”,在郭台銘看來,“歐洲的經濟形勢是真的不好——全世界都要有過苦日子的準備了,但中國的未來顯然比較樂觀。”雖然新一輪全球制造業的爭奪和轉移已經展開,但郭台銘仍然認為,歐洲、美國并不適合做制造業,中國大陸將是最後贏家。盡管如此,鴻海并不打算將自己長久捆綁與依托在“中國制造”這輛戰車之上,按照“微笑曲線”的價值鏈理論,富士康一直處於價值鏈的最低端,給他人作嫁衣,在郭台銘的規劃中,走向產業鏈的上游才是鴻海的出路。
在這條道路上,郭台銘給鴻海樹立了一個“假想敵”——三星。為什么iPhone只能在中國生產?為什么iPhone只能在中國生產?而不是美國?這是很多人,包括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內的共同疑問。這個問題的背后,代表了美國在希望吸引制造業回流以及提高就業的問題上,對全球制造業競爭力的新一輪思考。去年美國總統奧巴馬曾逼問喬布斯,為什么不把iPhone、iPad搬回美國。喬布斯說工作機會回不來,因為美國已失綜合成本優勢。郭台銘在晚宴上表示,“完全可以”把iPhone、iPad搬回美國,“但搬回來,加錢事小,一臺多個十美元,還是能賺回來,但問題是你供應鏈沒有啊!”據他介紹,美國制造協會透過美國外交官楊蘇棣來邀請其美國投資,不過郭台銘對美國的工會和律師有顧慮。“你能不能幫我們解決一個問題?你把所有工人告我的律師信,全幫我擺平,我就去投資!”郭台銘這樣回復對方。此話引起現場一陣大笑。“環境成本,中國是全世界最優秀的!”郭台銘說。何享健對此有共識:“中國政府對投資、對工廠的積極服務,應該還是可以。”但在郭台銘看來,不是“可以”,而是“世界第一”。據稱,此前在富士康確定將iPhone的制造工作投放到鄭州工廠時,僅花費3個月時間就完成了全部工作并投產,這一速度讓郭台銘非常滿意。郭台銘確實有和美國制造叫板的資本。作為蘋果、戴爾和惠普等眾多IT巨頭的代工廠,富士康在中國大陸就擁有超過110萬名工人,用其龐大廉價的勞動力和軍事化的效率組裝并快速供應產品。以iPhone為例,它包含上百個零部件,其中約90%在美國以外生產,半導體來自德國和中國台灣,內存來自韓國和日本,顯示屏和電路板來自韓國和中國台灣,芯片組來自歐洲,稀有金屬來自非洲和亞洲,但所有這些零部件最終都在中國由“富士康”組裝。蘋果高管曾對中美制造業的差別做過一個比較:例如,管理、監督20萬名生產iPhone的外國工人,需要8700多名技術人員。在美國想要尋找這些具備一定水平的技術人員需要9個月時間,而在中國只需15天。蘋果新任掌門人在近期訪問中國,在詳細考察過富士康工廠之后更加堅定了這個看法:“從上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開始,美國的工具和模具制造廠商就開始走下坡路。現在你還知道多少這樣的廠商?我可以打個電話,召集美國所有這些廠商,但是我們可能都填不滿一個會議室。”而在中國,蘋果甚至可以找到填滿一個城市的工具和模具制造商。一位蘋果前高管曾解釋過中美制造業的這種巨大差異:在2007年iPhone上市前數周,對產品要求嚴苛的喬布斯要求把iPhone的塑料屏換成玻璃屏,美國玻璃工廠因制造玻璃屏幕的技術性困難和成本問題,對蘋果的要求面露難色。但中國一家工廠在和蘋果簽合同之前,就拿出了玻璃屏幕的樣本。臨近午夜,新顯示屏運到了該工廠。“美國沒有任何一家工廠能夠與之媲美。”這位前高管表示。
對抗三星 但是中國制造業也在面臨其挑戰。“中國已經到了不應該再拿工資作為輸出的一個要件,而且現在年輕人也不喜歡進工廠……工資要大量上漲是必然的趨勢。”此外,盡管對制造業的中國機會信心十足,但還有一個問題困擾著郭台銘:富士康這一龐大的制造基地給蘋果代工的利潤率只有不到2%。蘋果的很大一塊資金其實都流向了它的競爭對手三星還有東芝和博通等芯片供應商。
郭台銘的下一步棋怎么走?答案之一是從制造到智造。此前,這家勞動密集型企業在內遷不久,就提出了“百萬機器人”計劃,即3年內投資1000億元添置100萬臺機器人。意在降低不斷上升的用人成本,提高公司的自動化水平和生產效率。而以8.09億美元入股夏普,購買夏普十代線46.48%的產能,則隱含了他對業務的調整與轉型。郭台銘曾多次強調,鴻海最大的敵人就是三星電子。而后者形成的從核心零部件延伸到終端品牌的垂直一體化模式已讓太多競爭對手生畏,也刺激了鴻海對於代工業務的轉型升級。在不久前的上海富士康大廈動工儀式上,郭台銘稱未來集團的成長模式將由“工廠-技術-貿易”導向轉型為“貿易-技術-工廠”導向,富士康過去只蓋工廠,但未來將轉為尋求對業務進行轉型,從主要的制造業務,轉向側重於研發和商貿,主攻中國大陸市場和重視消費者服務。如果拿鴻海和三星相比,更能體現出鴻海的短板。三星在面板、存儲芯片、智能手機、電視機全部位居全球第一,其平板電腦出貨量僅次於蘋果。而且論規模,兩者的營收不在一個量級;而且鴻海在面板、半導體等業務上仍有落差,旗下面板企業奇美電子眼下正面臨巨額虧損。郭台銘聯手夏普打出“垂直整合”牌,目的就是打造全產業鏈。在中國移動互聯網產業聯盟秘書長李易看來,夏普在液晶板塊的專業技術,加上鴻海的產能,或能打破以三星、LG為代表的韓國企業在面板行業的壟斷格局。“因為毫無懸念,未來iMac、iBook、iPhone、iPad及蘋果電視在液晶屏的采購上必將向夏普傾斜。”除了夏普外,富士康還曾攜手長虹共同投資綿陽智能手機項目,總投資金額達5億美元,涉及智能手機的聯合研發、制造和銷售,意圖在智能手機領域有所升級轉型。李易總結,現在郭台銘正打出一整套組合拳。在傳統制造領域,除了在全球部署機器人,還有給員工加薪、開始向巴西擴張等等,他的策略簡單來說就是追逐利潤最大化,對產業能遷移就遷移,遷移不了就維穩;而入股夏普,則是其在垂直整合、戰略升級的一次重要布局。“我現在是要對抗三星,只要三星做的,我一定聯合大家來(對抗),找機會(向三星宣戰)。”郭台銘慷慨激昂地表示。郭台銘告訴何享健,他最近常跑日本。年初一個月去一趟,為的是敲定夏普入股案;現在則是一邊提振夏普士氣,一邊替美國美光收購日本DRAM公司爾必達(Elpida)敲邊鼓,他說自己一個禮拜見美國美光兩次,因為自己絕對不想看三星獨大。“我現在聯合日本在打韓國、打三星、打LG,我們公司都在執行這個政策,叫作‘聯陽、御韓、進中、望德’。”郭台銘說,“陽”就是太陽的意思,代表日本;御“韓”,就是抵御韓國的三星;進中,是前進中國(內地市場);望“德”,因為全歐洲只剩德國(經濟體質最佳)。由於美的在白電領域也多次與三星交鋒,郭台銘力邀何享健一起合擊三星。“我們一起斗!”郭台銘與何享健舉杯,相視而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