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ugust 9, 2017

人工智慧 醫學影像or診斷辨識: 騰訊覓影(食管癌/肺癌/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乳腺癌) &阿里健康攜+萬里雲(肺結節診斷)


當醫師的助手 騰訊宣布成立A I醫學影像聯合實驗室 鉅亨網新聞中心2017/08/04人工智慧的應用,被推演到醫療領域,騰訊 (0700-HK) (3)日公布成立AI醫學影像聯合實驗室,發布首個 AI醫學影像產品-騰訊覓影。據北京新浪網指出,騰訊移動互聯網事業群副總裁陳廣域表示,騰訊覓影聚合了騰訊公司內部包括AI Lab、優圖實驗室、架構平台部等多個頂尖人工智慧團隊,把圖像識別、深度學習等領先的技術與醫學跨界融合,除了食管癌早期篩查,未來也將支持早期肺癌、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乳腺癌。鳳凰科技則指出,騰訊覓影的第一個進入臨床實驗的項目是 食管癌早期篩查,該產品篩查一個內鏡檢查用時不到4秒,對早期食管癌的發現準確率高達 90%,能大大提高當前我國早期食管癌10%的檢出率,而且速度更快更有效率。據北京新浪網報,今年以來,騰訊在AI布局相當積極,今年3月,騰訊正式任命人工智能領域頂尖科學家張潼擔任騰訊 AI Lab(騰訊人工智能實驗室)主任;5月,騰訊宣佈任命語音識別技術頂級專家俞棟為 AI Lab(人工智能實驗室副主任並成立美國西雅圖 AI 實驗室。除了騰訊,布局人工智慧醫療的還有阿里巴巴集團(BABA-US) 投資控股公司之一的阿里健康 (0241-hk),據金融界報導,上個月11日,阿里健康攜手萬里雲研發出 AI系統 Doctor You,該系統可提升肺結節診斷效率。

產婦食用自己胎盤 歐美蔚為風潮 ?!


媽咪小心 胎盤膠囊、新藥大不同 20170808 04:10 記者龔俊榮/台北報導 近日爆發美國有產婦產後將胎盤製成膠囊食用,造成新生兒感染「遲發性B型鏈球菌」陷入命危,胎盤處置議題再次浮上檯面,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胎盤從「醫療廢棄物」變成「滋補仙丹」?以往會隨著母體分娩胎兒後排出體外,屬於醫療廢棄物,應立刻銷毀。但現今卻流行產婦將自己的胎盤製成膠囊食用,據傳可預防產後抑鬱症、增加母乳產量及幫助產婦恢復活力等功效,食用胎盤尤其在歐美蔚為風潮,但目前並沒有科學證明,食用胎盤對產婦有直接效益。胎盤膠囊」、「胎盤新藥」處理方式大不同!胎盤膠囊的製程相當簡易粗陋,多數採取類似傳統中醫製藥方法,將胎盤進行清洗、蒸製、脫水、研磨成粉狀後置入膠囊。胎盤膠囊通常沒有經過檢體的微生物、病毒檢測,未遵循食品製藥規範,存在高度的疾病傳染風險。近日美國產婦食用胎盤膠囊造成新生兒感染的案例,即是因為產婦本身患有肝炎、梅毒等多種疾病,胎盤膠囊公司卻無視產婦身體狀況,製作過程也未有品質把關,因此醫師在胎盤膠囊內驗出「B型鏈球菌」,推測新生兒短期內二度重大感染與產婦食用胎盤膠囊有關,釀成此一悲劇。反觀醫界用來治療疾病的「胎盤新藥」,必須通過嚴謹的FDA製藥規範,確認母體健康後才收取其新鮮胎盤,然後再經各項安全性檢測,整個製程需通過嚴峻的層層檢驗,萬無一失才能給病人使用。(旺報)

(嘉義慈濟 呂紹睿: Medial plica) 關節鏡手術Arthroscopic medial release (surgical eradication)治療 退化性關節炎


醫界新觀念:退化性關節炎不是老化引起、是摩擦 2017/08/04好醫師 新聞網記者吳建良/嘉義報導 上了年紀的老人,或多或少都有關節問題,導致行動不便或是關節疼痛,尤其是膝關節的退化,在長期不知原因的無效治療下,最後都被迫要以置換人工關節來處理。不過,以往普遍認為退化性膝關節炎是自然老化現象的觀念,已經受到挑戰!有證據顯示,所謂的退化性膝關節炎,事實上是因為長期發炎所導致,而造成發炎的元凶即是膝關節內部人人都有的構造:「內側皺襞」。換言之,有許多被診斷為退化性膝關節炎的病例,事實上只要適時處理纖維化的「內側皺襞」,阻止它對關節的危害,就可能避免後期的人工關節置換手術。這項發現,已經累積了近萬名病例,並且發表在十二篇國際期刊,是醫策會所認可,足以傲視全球的台灣特色醫療中,唯一的骨科代表。嘉義大林慈濟醫院關節中心主任呂紹睿醫師,在二十年前的一次偶然機會中,發現退化的膝關節中,不論早中晚期,幾乎百分之百的病人在「內側皺襞」上都有纖維化的跡象從此開啟了他的研究方向。他發現,原來本該是如絲瓜剖面般柔細的「內側皺襞」,隨著年齡的增長、磨損的次數的累積,會逐漸變得像菜瓜布一樣粗糙。由於內側皺襞長期與膝關節軟骨接觸和磨擦,造成了關節軟骨的磨損,而內側皺襞本身的發炎,讓病人產生疼痛。一般醫師在找不到病因的情況下,只能注射玻尿酸或自體血清PRP來緩解,事實上卻沒有解決真正的病灶,最後就是要以人工關節置換來治療。可是,由於病灶沒有被解決,就算換了人工關節,內側皺襞纖維化的問題依舊存在,導致術後滿意度不佳。根據文獻報導,仍有大約30%的病人在置換人工關節後,還會有疼痛的抱怨,並沒有完全解決問題呂紹睿醫師說,內側皺襞是與生俱來的,但是隨著時間和使用次數會出現纖維化。只要運用關節鏡就可以發現這項病變。大林慈濟醫院關節中心以關節鏡手術與人工關節置換手術治療退化性膝關節炎的比例,大約是3:1,也就是說,在每年的1200個案例中,約有900個是只要以微創的關節鏡手術將內側皺襞問題解決,就可以不用置換人工關節;其他300個案例,是由於就醫時間太晚,造成不可逆的關節損傷,還是得要換人工關節不過,由於包括醫療收入、執行技術等許多原因,醫界對於這項早在十五年前就發現的問題,並沒有全盤接受。畢竟置換人工關節的費用可觀,加上不是每個會換人工關節的醫師都會以關節鏡執行內側皺襞相關手術。因此,大林慈濟醫院關節中心開辦了手術學習的認證機制,希望能幫助醫界共同推動觀念的改變。呂紹睿醫師的這項發現的相關論文,十五年來,已陸續登上十二家國際期刊,並在去年得到醫策會選定,是台灣特色醫療中,唯一的骨科醫療技術及新觀念,值得向全世界推荐。呂紹睿醫師強調,一直以來,醫界都認為退化性膝關節炎是老化的現象,是無法避免的自然現象。他的發現足以推翻這種看法,重點就是在發現了內側皺襞產生的「內側摩擦現象」是造成膝關節軟骨逐漸破壞的重要原因,換言之,一般認為自然老化的現象,是可以避免的!只要在磨損程度還沒有達到不可逆的階段,先處理內側皺襞纖維化對關節的危害,就可以減少、甚至避免日後置換人工關節的可能性。呂紹睿醫師呼籲,一旦有非外力引起的膝蓋疼痛,可以透過影像和理學檢查,看看是否是「內側摩擦現象」造成的,即時針對病因治療,不論在初期或中期,治療效果都很好接受大林慈濟醫院關節中心研發的這項術式治療的病患,最年輕的只有十多歲,年紀最大的則是九十多歲,一樣都不用置換人工關節,術後也都能恢復原本的生活樣態。

Medial Abrasion Syndrome: A Neglected Cause of Knee Pain in Middle and Old Age Medicine: April 2015 - Volume 94 - Issue 16 - p e736 ; Abstract: Knee pain is a prevailing health problem of middle and old age. Medial plica-related medial abrasion syndrome (MAS), although a well-known cause of knee pain in younger individuals, has rarely been investigated in older individuals. This prospective study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prevalence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this syndrome as a cause of knee pain in middle and old age. The outcomes of arthroscopic treatment for this syndrome were also evaluated. A total of 232 knees of 169 patients >40 years of age (41–82, median: 63 years old) suffering from chronic knee pain were analyzed. The clinical diagnosis, predisposing factors, presenting symptoms, and physical signs were investigated. The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of each parameter of the clinical presentation for the diagnosis of MAS were evaluated after confirmation by arthroscopy. For patients with MAS, the roentgenographic and arthroscopic manifestations were investigated, and arthroscopic medial release (AMR) was performed. The outcomes were evaluated by the changes in the pain domain of the Knee Society scoring system and by patient satisfaction. The prevalence of medial plica was 95%, and osteoarthritis (OA) was the most common clinical diagnosis. Symptoms of pain and crepitus in motion and local tenderness during physical examination were the most sensitive parameters for the diagnosis. A history of a single knee injury combined with local tenderness and a palpable band found during physical examination were the most specific parameters for the diagnosis. The majority of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this syndrome were successfully treated using AMR, yielding a satisfaction rate of 85.5% after a minimum of 3 years.MAS is a common cause of knee pain in middle and old age and can be effectively treated by AMR. Its concomitance with OA warrants further investigation.
INTRODUCTION Chronic knee pain is a prevalent health problem of middle and old age.1 It has been found to b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lower quality of life and is a major public health issue.2–4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early treatment of knee pain at these ages has a major influence on healthy aging in the population.5 In the younger population, knee pain can have many possible causes, with medial plica syndrome always mentioned in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6; in contrast, osteoarthritis (OA) is regarded as the most common cause of knee pain in middle-aged and older people in addition to trauma-related conditions, such as meniscus and/or ligament injury, crystal-induced inflammatory arthropathy, and rheumatoid arthritis.7,8 Therefore, the issue of knee pain during middle and old age has always been intermingled with OA in the literature.1–3,7,9,10Although OA is the most common concomitant diagnosis of the patients with knee pain in this age group, the etiology and mechanism of the pain have yet to be fully understood. Many studies have been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origin of pain in the OA knee,11–16 and they have reached the consensus that it is multifactorial, including psychosocial factors, mechanical factors (eg, misalignment, valgus-varus laxity, body mass index, and abnormal gait), subchondral bone abnormalities (eg, denuded subchondral bone and bone marrow lesions), and synovitis. Within these factors, synovitis has recently been increasingly recognized as an important feature of the pathophysiology of the OA knee.17 It was not only proven to be strongly correlated with knee pain severity18,19 but also considered a predictive factor of subsequent advanced chondropathy in the OA knee.20 Therefore, synovitis treatment must be considered when treating OA knee pain.21The mediopatellar plica is a fold in the synovium that represents an embryologic remna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knee's synovial cavity.22,23 Although the prevalence of medial plica ranges widely, from 22% to 95%,24–26 it is generally agreed that this structure can produce knee pain and can be successfully treated by arthroscopic resection in the event that it becomes inflamed, thickened, and/or less elastic.27–29 In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it appears to be only recognized as one of the main causes of knee pain in adolescents or young adults.23,25–30 With the exception of a small number of case reports,31 few studies have specified this well-known structure in their descriptions with regard to its presentation or clinical manifestation in older populations. Recent studies32–36 that investigated the chronological evolution of medial plicae disclosed that medial plica was more commonly found in patients with OA knees and that the severity of the degeneration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severity of the medial plica and the patient age. According to these studies, the abrasion from repeated friction between the medial plica and the facing medial femoral condyle during daily activities would increase the severity of the pathologic change in the medial plica and give rise to clinical symptoms such as synovitis and painSurgical eradication of this abrasion could cure most patients' pain and even decelerate or halt the degenerative process in their knees.37,38 However, there is no study in the literature that has focused on the clinical presentation of medial plicae in middle-aged and older individuals.In this study, the prevalence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medial plica-related medial abrasion syndrome (MAS) in a population of middle-aged and older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chronic knee pain were prospectively investigated. This syndrome was evaluated and defined by its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including predisposing factors, symptoms, signs, radiographic manifestations, and arthroscopic findings. The clinical outcome of pain relief by arthroscopic medial release (AMR)37 for this syndrome was also investigated. We postulated that this syndrome would be a common cause of knee pain in this age group and could be effectively treated using AMR.

題目:膝部滑膜皺襞症候群的診斷與治療 作者:詹美華 林永福 滑膜皺襞(synovial plica)是胚胎分化不全的一種病變,胎兒早期在髕骨上方囊袋(suprapatellar pouch)及內、外側間隔(medical and lateral conpartments)分別由很薄的薄膜隔開。在胎兒四個月大時會被吸收成為一個大關節腔,若吸收不完全,就會具有遺留物,稱之為滑膜皺襞。因發生位置不同可分為髕骨上方滑膜皺襞(the suprapatellar plica)、髕骨內方滑膜皺襞(the mediaopatellar plica)以及髕骨下方滑膜皺襞(the infrapatella plica, also called ligamentum mucosa)。其中以髕骨上方滑膜皺襞最常見,髕骨下方滑膜皺襞次之,髕骨內側滑膜皺襞最少見;然而,髕骨內側滑膜皺襞卻是最易引起臨床症狀的皺襞。這些患者往往是因為膝部受到外力撞擊或長期重複的運動傷害,或膝關節腔內有其他的病理變化,造成淤血、腫脹和滑膜炎。典型滑膜皺襞的患者常無法屈膝久坐,在膝部受到扭傷、撞擊、劇烈運動後造成皺襞失去彈性,引起疼痛、腫脹,這種痛是間接性的隱隱作痛,只要從事需要彎曲膝部的活動,就會引起症狀。通常在膝蓋內側會有壓痛點,或是會有陽性的內側壓痛測試(medial compression test)Stutter test當然,關節鏡檢查會是最能一目了然的。保守治療的目的是降低滑膜發炎的因素以及降低發炎程度。冰敷以降低發炎反應,運動須加強股四頭肌的肌力,伸張屈膝肌以及避免滑膜纖維化的形成全幅度的彎曲膝蓋是必須避免的動作。藥物治療會使用阿斯匹靈或其他非類固醇的藥物。通常年輕患者在接受保守治療會有起色;若是保守治療六至八週不見起色,就要考慮手術治療。以開膝手術切除滑膜,術後固定兩三天,之後才開始少許屈膝運動。術後七到十天才開始四頭肌等長收縮運動及直膝抬腿運動,術後一星期內行走需要拿拐杖。出院之後仍須繼續加強股四頭肌的肌力。若是以關節鏡切除滑膜的患者,術後即可開始四頭肌等長收縮運動、直膝抬腿運動及伸張屈膝肌運動,約七到十天即可恢復全部活動度。雖然關節鏡手術的術後復原會比開膝手術快,但仍須注意禁忌。待患側肌力和健側相當時,才可以開始跑步、騎腳踏車,但倒是可以鼓勵病人多游泳。

護膝,從日常生活中開始!作者 / 閱讀,對身體好!發表日期 / 2017/1/13間歇的壓力(跑、跳)能促進軟骨的新陳代謝,並不會傷害軟骨。可是,長期重複發炎會增加軟骨間的靜態壓力,不但造成緊繃痠痛的不適感,也會使軟骨逐漸崩解。體重以及工作上過度負重,是在軟骨破壞到一定程度,骨架變形後,才開始有加速軟骨破壞的作用。叮嚀一:除非有明顯的受傷,內側皺襞引起的「內側摩擦現象」是引起膝痛最常見的原因,無論是日常生活、運動、或是工作中,只要心中有「內側摩擦現象」的影像,就能適度的自我保護膝蓋了!叮嚀二:正常使用的膝關節是不會自然退化的。膝痛時,表示內部有發炎現象,軟骨也因這發炎現象正在被破壞中,最常見的原因就是內側皺襞因為過度摩擦或是單次被夾擊而發炎了。這時,先不要急著找醫師吃藥、打針止痛,把問題掩蓋住而不正視它。反而要感謝這疼痛,要把它看成是身體對我們發出的善意警訊,告訴我們膝蓋內部出問題了,好好檢討是哪些動作讓內側皺襞發炎,針對這些原因尋求改善,才能根本解決問題,疼痛也就自然緩解,不藥而癒了!日常生活一整天的作息中,可以依照以下方式保養與使用膝蓋。
1.起床 晚上睡覺時,因為身體長時間平躺少動,血液循環緩慢、靜脈回流差發炎的內側皺襞就會變得更為腫脹,半夜或早上起床時,會覺得膝蓋卡卡的,無法馬上行動,不少患者也會碰到半夜痛醒,膝蓋不敢移動、甚至不知道如何擺放的痛苦狀況。這時,要記得先不要急著下床,平躺或是坐在床邊,慢慢的重複伸直/彎曲雙膝,並用雙手揉揉膝蓋,尤其是膝蓋內側,大概持續三到五分鐘,讓局部血液循環改善後再下床,就能順暢自如了。
2.上廁所 起床後,大家的第一個動作就是上廁所,這也是每個人(尤其是女性朋友)天天都必須重複好幾次的動作。建議家中最好不要安裝蹲式馬桶,改用坐式馬桶,外出也盡量使用坐式馬桶。不管蹲或坐,最重要的是謹記「慢」字訣,動作要盡量放慢。另外,也可以扶著牆壁或是加裝扶手,避免內側皺襞因膝蓋快速、突然的彎曲而被膝蓋骨夾擊。
3.用餐不論是坐椅子或沙發時,動作務必要慢,最好是可以用手扶著椅背或是桌沿,慢慢坐下去,這個原則適用在一天內所有要坐下的動作。
4.爬樓梯「爬樓梯傷膝蓋」,是最常看到或是聽到的保健警語,其實,只要懂得如何爬,爬樓梯不見得會傷膝!上樓梯時,下肢用力的階段膝蓋是由彎曲到伸直,較不會有問題;反觀下樓梯時,下肢用力的階段膝蓋是由伸直到彎曲,內側皺襞較容易被夾傷。內側皺襞發炎腫脹的患者在下樓梯時,膝蓋骨特別容易夾到內側皺襞,常會痛得聞梯色變,一看到樓梯就害怕,就是這個原因。有膝痛問題的人,盡量避免爬樓梯,如果非得爬,建議以膝蓋微彎的姿勢,減少膝關節彎曲的角度,一步一步慢慢爬,適時以扶手幫忙使力,配合腦中想像的內側皺襞摩擦情景,就能避免傷害了。
5.搭公車 等公車時,常常看到因為趕時間而匆匆忙忙上下公車的人,因為急,所以不自覺的看到公車就急忙衝上去,或是看到有位子就快速的坐下,到站了又急忙站起來,這些動作都可能會讓內側皺襞受到夾擊,受傷而發炎。另外,坐車時,為了避免讓膝蓋長時間彎曲超過50,最好能選擇可讓膝蓋完全打直的位子。我看過一篇病例報告:有一位未曾有膝痛問題的學生,在參加遊覽車長途旅遊後,膝蓋竟然整個腫起來並且疼痛難耐,最後證實是內側皺襞急性發炎!其實,這就是因為坐車時,膝蓋長時間維持90度的彎曲,內側皺襞持續被夾在膝蓋骨與股骨間所造成的腫脹發炎現象。對於急性膝痛的患者,因為內側皺襞發炎腫脹,些微彎曲膝蓋都有可能會夾到內側皺襞而引發疼痛,外出時,建議盡量選擇步行、自用汽車、或是搭乘捷運,避免搭乘公車。
6.自行開車 一般房車的底盤較低,進出時記得要扶住車門,用手的支撐分攤身體的重量,先側坐,再把雙腳小心移入車內,膝痛的患者可用雙手托著膝窩,一次一隻,慢慢把下肢移入車內。當然,座位較高的休旅車是比較不傷膝的。
7.坐辦公室「長時間坐辦公桌的上班族,不需從事負重工作,膝蓋比較不容易退化」,這是錯誤的觀念!事實上,上班族整天坐在辦公室或是常常上下樓梯,發生「退化」性關節炎的機率也很高。坐著辦公時,膝蓋長時間彎曲呈90度,內側皺襞有如舌頭長時間被上下牙齒咬住般,當然會受到傷害,所以,每隔半小時,要抽空起來走動,或是伸直雙腿,做做簡單的護膝三動作。
8.休閒運動:以健走及動作緩慢的太極拳、瑜伽為主 對於「內側摩擦症候群」患者,推薦的運動是健走,不會因為膝關節彎曲的角度過大,而傷到膝蓋,又能夠達到運動的功效,也可以慢走或跑步。此外,也適合做太極拳、瑜珈或皮拉提斯等一些伸展或是動作慢的運動。至於球類運動,以膝蓋彎曲/伸直的頻率與角度做為判斷標準,太過就不適宜。像桌球,由於桌面有一定的高度,所以對膝蓋的傷害低雖然膝蓋幾乎都要彎曲,但彎曲的角度在2030度左右。依此類推,打高爾夫球時,膝蓋不需要長時間的重複彎曲與伸直,也是這類患者可以從事的運動。像是籃球或網球等需要大幅度彎曲膝蓋的動作,較可能會傷害內側皺襞。有一段時間很流行騎腳踏車,很多人也會買臺室內腳踏車在家運動,或是到健身房參加飛輪課程,腳踏車運動主要是鍛鍊關節周邊的肌力,如果肌肉無力,導致關節運動時的穩定度不夠,就容易受傷。但這個運動膝關節需要不斷重複彎曲伸直的動作,內側皺襞很容易就被膝蓋骨夾到。如果真的想騎,坐墊不要過低,避免膝蓋彎曲的角度過大,也要注意伸直、彎曲時,肌肉用力與放鬆的節奏(口訣:用力踩下,輕鬆縮回),減少內側皺襞被夾擊、受傷的機會。有內側皺襞發炎、又喜歡游泳的人,要避免游蛙式,因為膝蓋要不斷重複彎曲伸直的動作,長期下來,反而會惡化,如果只會游蛙式,可試著調整節奏以及下肢用力方式,在快速踢腿夾腿後,緩慢而輕鬆的縮回雙腿,避免在屈膝時夾擊內側皺襞。筆者較推薦自由式,而且是要標準的自由式,靠大腿上下擺動帶動小腿,膝蓋盡量不要彎曲,既不傷膝蓋,又能達到運動的效果。另外在上下泳池時也要注意,一定要抓緊泳池樓梯的扶手。 (原文刊載於呂紹睿《自己的膝蓋自己救》一書/時報出版。

臺灣生技產業 自己路 (避免 釘子 鼻青臉腫)


臺灣生技產業要開拓自己的路 20170804 李虎門 2017臺灣生技月籌備委員會主任委員、臺灣生物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李鍾熙表示,「當別人在開車在前頭的時候,我們也開車跟著後頭,如果前方丟了釘子,就會讓我們摔得鼻青臉腫,也追不上。」所以,臺灣要自己另外再開一條路,才有機會追近,甚至是超越。這故事也提示了臺灣生技產業,不能一直追著其他國家跑,而是回過頭來,持續的研發、投入,才有創新,才有機會讓世界看到臺灣。「2017臺灣生技月」活動於628日登場,呈現了臺灣生物技術轉化應用的成果。同時,也是臺灣生技產業塑造品牌形象及尋求國際合作的主要平臺之一。副總統陳建仁更希望,一年一度的臺灣生技月能夠突破以往,期許2025年期間,有二十項新藥、八十項利基醫材在國外上市;同時,扶植十個生技與健康服務旗艦品牌,盼臺灣生技能成為下一個兆元產業!628日,為期5天的2017臺灣生技月(BioTaiwan 2017),在南港展覽館由副總統陳建仁主持下,正式拉開序幕。臺灣生技月自2003年起規模日益擴增,不只是臺灣生技產業的年度盛事,也由亞太轉進成為國際生技領域的盛會之一。陳建仁在開幕致詞時表示,臺灣生技產業已從小孩正式「轉大人」,可以向全球展示臺灣生技發展的成果。未來,兆元產業的夢不再是遙不可及,生技產業將成為臺灣經濟成長的新動能。今年,臺灣生技月仍延續往年形式,以「五合一」方式進行,包含亞洲生技商機高峰論壇(BBA)、國際研討會、生物科技大展、生技商機媒合會,以及新增設的「華人新興市場商機論壇」。根據主辦單位統計,此次臺灣生技月共有600家廠商參展、使用了1,310個攤位、近20場涵蓋全球合作、技術發表及智財權的論壇交叉進行,以及350場商機媒合,參觀人數約為9萬人次。

主題越來越「精準」從今年展覽會場觀察,可明顯發現,隨著近年來精準醫療的熱潮,不論在國際、國內,業者都在預防醫學或分子診斷方面開發了不少相關檢測技術,尤以癌症檢測為產品大宗。像是訊聯、基龍米克斯、賽亞、普生、擎康、創源等業者,都展示了癌症檢測技術,並進一步發展出相關服務系統,提供「精準式」的診斷,清楚的讓與會民眾瞭解「精準醫療」的用途。除了新藥研發的展區,今年論壇及展覽都加入新科技結合生技的主題,並特別邀請NVIDIA講者分享人工智慧(AI)在新藥開發的應用;展覽部份則邀請HTC首度參與生技展,分享虛擬實境(VR)在醫學教育上的運用。而亞洲生技商機高峰論壇(BBA)系列活動,同時吸引了中國、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印度等15個國家/地區參與,讓國內生技廠商與國際有更密切的交流。

創新製藥多年研發成果 近年來,全球生技醫藥產業不斷推陳出新,多家新藥公司也趁今年「臺灣生物科技大展」展現多年研發的成果,其中不乏創新、且屢獲國際認可的革命性新藥,包括臺灣第一家純外資上櫃新藥公司亞獅康,展出亞洲人易發腫瘤、呼吸道等免疫療法以及標靶抗癌藥物。杏國有5項在研產品,總經理蘇慕寰受訪表示,治療晚期胰臟癌SB05得突破性進展,已獲得歐盟EMA、美國FDA孤兒藥資格,可直接進行第3期臨床試驗,預計在2020年完成三期臨床收案。此外,太景自主研發的新一代抗C型肝炎病毒NS3/4A蛋白酶抑制劑,能直接作用在病毒本身的標靶上,抑制病毒複製所需的蛋白酶功能,達到消滅病毒目的,今年並以此獲得傑出生技產業獎「年度創新獎」。藥華醫藥旗下最新一代長效型干擾素P1101 (Ropeginterferon alfa-2b),具有低副作用、長效且可使用高劑量的特色,可以抵禦外來入侵的病毒、細菌達到調整病變基因,進行幹細胞修復。目前P1101作為治療真性紅血球增生症(PV)第一線用藥,由合作夥伴AOP向歐盟申請藥證上市審核中,可望在獲准上市後,成為骨髓增生症腫瘤疾病(MPN)市場的另一個重磅級藥物。此外,今年大會規劃的醫藥展區中,也不乏知名的疫苗製劑、學名藥、原料藥、中草藥等具競爭力及高市場價值的新藥產品,顯現出臺灣生技製藥產業已經紮下重要的基石。

台生材 解除競業: 陳炳全&王文熙 (台灣快速醫材製造公司)


台生材 發言日期106/08/04 發言時間17:47:05 發言人陳炳全 發言人職稱營運長 發言人電話03-6683088 主旨 董事會通過解除經理人競業禁止限制案 符合條款 9        事實發生日106/08/03 說明1.董事會決議日:106/08/03 2.許可從事競業行為之經理人姓名及職稱: (1)陳炳全營運長 (2)王文熙技術長 3.許可從事競業行為之項目: (1)陳炳全營運長 台灣快速醫材製造()公司法人董事代表人 (2)王文熙技術長 台灣快速醫材製造()公司法人董事代表人 4.許可從事競業行為之期間:任職本公司經理人期間 5.決議情形(請依公司法第32條說明表決結果)經主席徵詢全體出席董事無異議照案通過 6.所許可之競業行為如屬大陸地區事業之營業者,經理人姓名及職稱(非屬大陸地區事 業之營業者,以下欄位請輸不適用):不適用 7.所擔任該大陸地區事業之公司名稱及職務:不適用 8.所擔任該大陸地區事業地址:不適用 9.所擔任該大陸地區事業營業項目:不適用 10.對本公司財務業務之影響程度: 11.經理人如有對該大陸地區事業從事投資者,其投資金額及持股比例:不適用 12.其他應敘明事項:

原廠or學名藥 使用時機與心理因素


學名藥不如原廠藥? 醫師這麼說 2017-08-05 00:44聯合報 葉日弌 醫師(花蓮慈濟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或美國內科醫學會都呼籲使用學名藥,因為美國對學名藥把關和原廠藥一樣嚴格,確保藥效,但藥價便宜。政府也再三強調對學名藥的把關比照國際標準,但有些民眾就是覺得學名藥和原廠藥不一樣,這是心理作用,還是真的有差?

貴的藥真的比較好嗎健保開辦以來,納入給付的藥物種類超過3萬種,不區分生產廠商和劑型,只考慮化學成分,也逾2300。學名藥和原廠藥的比較,2300種藥物各有答案還是有共同的答案?各國政府和學界強調,良好的審核機制,可以替所有藥物提供共同的答案,那就是經過生物活性(BA)、和生物等效性(BE)測試,保證學名藥品質和原廠藥相同。美國在1984年通過Hatch-Waxman法案(Drug Price Competition and Patent Term Restoration Act)免除藥廠需在人體證實學名藥和原廠藥藥效相等,只需證實藥物有效成分在人體濃度相等。然而,這些資料是藥商花錢委託專業機構做的。我國規定亦相似。所有廠商均誠正信實?令人充滿想像。當不同藥物都可以治療相同症狀或疾病時,認定貴的藥就是好藥的雖大有人在,但也不至於與現實脫節。在健保剛開辦時,10毫克嗎啡一顆2元,藥局普拿疼一顆10元,行醫至今沒碰過認為普拿疼比嗎啡止痛效果好的。20083月,「誰說人是理性的」一書作者Ariely在美國醫學會雜誌發表短文,說明隨機分成兩組,給予標示價格不同的止痛藥,實際內容物為不具止痛效果的安慰劑,結果低價組覺得藥效較差。很多人因此解讀學名藥和原廠藥的差異只是心理作用,但其實這是錯誤解讀,這論文只說明心理的期待,的確會影響安慰劑效果。

兩者藥效差異 難以實證 就科學方法,原廠藥申請許可時,是比較原廠藥和完全無效安慰劑,每組需要數百到數千人才能得到統計上顯著效果。而學名藥可能具原廠藥80%90%的效果,要證實兩者藥效差異,每組需要幾千到幾萬人,甚至更多。臨床實驗昂貴,一般機構不可能有足夠資源去證實兩者差異。這些說明了為何原廠藥與學名藥的差異多只是傳聞,而非證據確鑿的論文。就科學證據而言,說學名藥和原廠藥有差異或無差異,兩者皆缺乏嚴謹實證。

病人換藥後 為何常抱怨美國廣播公司2007年起接到民眾投訴,在服用抗憂鬱劑buproprion的學名藥後,穩定的病情開始變化。報導後,引起廣泛共鳴。FDA重新檢測後,2012年公告,原先核准5家製造buproprion錠劑的藥商,有3家產品不合格。值得注意的是,不只一家產品不合格,這顯示可能是審核機制的系統性問題,而非個別廠商製程或品管的罕見偶發問題。一般藥品經隨機雙盲臨床試驗,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各需數百到數千人,才能顯現兩者療效有別。像這種病人個人即能感受明顯差別,足以說明學名藥和原廠藥的巨大差別。如此明顯不同尚且須歷時5年查明,如果差別小一些,現有機制豈能發現?我服務的機構,有次因故無法提供某種藥物0.1毫克錠劑,因此把病人原來吃的0.1毫克錠劑,換成2顆同藥廠生產的0.05毫克錠劑。結果連續數名原本穩定的病人復發,只好依據血中藥物濃度檢驗結果,重新調整劑量。同藥廠,0.1毫克不等於0.05毫克×2,令人印象深刻。其他藥物換廠商後,因病患和醫師抱怨而須再換回原供應商的例子並不少。見過這些,大家還覺得不同製造商的藥品效果不同只是迷思嗎?

正視兩者差異 嚴格把關 竟如何看待原廠藥和學名藥?不只是民眾,也是政府和醫院經營者該面對的問題。大部分原廠藥和學名藥的差異並非巨大差異,許多急性和慢性病都可以藉檢驗和臨床評估後調整劑量,彌補藥效差別。只要能正視兩者差異,可以遵循正確方法彌補。其次,因為醫師和病人可以花時間評估和調整劑量,克服不同藥品的藥效差異,醫院經營者若經常換藥,正好抹煞這些努力。應該避免不必要的藥物廠牌更換。即使同一藥廠,不同劑量改變,也可能對病患造成不便,甚至傷害。最後,政府應從國內外學名藥把關失敗案例中,認知把關執法仍有許多改善空間。

北醫 推動 ”南向” 國際醫療


北醫附醫新南向 創造國際醫療典範 聯合新聞網 2017/08/06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今歡慶41周年院慶,北醫附醫院長陳瑞杰表示,北醫附醫今年從中度急救責任醫院,升格為「重度急救責任醫院」,未來責任將更重,北醫附醫的下一步將「南向」推動國際醫療,不僅要救治有需要的患者,也將結合教育,教育當地醫師。陳瑞杰表示,附醫在衛福部、外交部指導下,2007年起提供國際人士入境醫療服務,10年來服務人次逐年提升,以2016年為例,包括緬甸、印尼、美國、香港、馬來西亞等世界各地的國際病患突破14000人次。其中,極具潛力的緬甸,附醫已深耕多年,去年起更積極拓展與印尼、越南、柬埔寨等國的合作關係。附醫自2009年起派駐醫療人員長駐史瓦濟蘭王國,提供診療及教學等合作,8年來的努力於今年獲得第二屆國際醫療典範獎的肯定。陳瑞杰表示,附醫由中度級晉升為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特色醫療方面,神經外科「微創腰椎融合手術」、體管中心與生殖醫學中心均榮獲SNQ國家品質標章認證;為提供病家更好的醫療空間,全新啟用君蔚門診、第二開刀房,而大安院區也擴建近兩千坪;配合校方病歷無紙化,全院掛號、批價、繳費、停車等服務,均朝向全面資訊化與行動化,甚至延伸到到院前遠距與出院後居家。

中國 醫養長照(養老) 挖角台灣醫生: 陳亮恭(北榮)/ 虞希正(蘇澳分院)/ 許宏基(秀傳)


中國醫養市場掘起 挖角台灣醫療人才 2017-08-06 21:43聯合報 記者鄧桂芬╱即時報導 中國大陸自「十一五國家發展計畫」開始,即喊出「醫養結合」,整合醫療與長照,為拓展醫養市場,大力挖掘各國高端人才,台灣也不例外。近日分別有中國大型壽險公司與國家生技基金,鎖定台灣高齡醫學權威醫師陳亮恭及其團隊,開出數倍薪水挖角。專家分析,兩岸語言文化相通,對「養老」想法相同,在大陸市場發揮所長,台灣比他國更具優勢。中國因過去一胎化政策,導致老年人口比例高,推估2025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使十一五、十二五到十三五國家發展計畫均重視老齡問題,但也因人口基數龐大,醫養市場發展潛力驚人。台灣長照及高齡健康管理發展協會祕書長涂心寧表示,大陸過去喊醫養結合直接在醫院旁邊蓋養老村,但近年轉向走「養醫融合」,先設高齡住宅再導入醫療。雖大陸醫療及長照法規不成熟,卻也代表揮灑空間大,醫院及養老村一條龍,利用物聯網即可遠距醫療或病床監測,把網路科技發揮得淋漓盡致。涂心寧說,台灣因法規嚴格,醫療社福各自為政,物聯網進步不大,但不管是醫療或長照的專業技術都不輸人,有做醫養的大陸朋友告訴她:「日本抄瑞典、台灣抄日本,台灣是二者綜合,兩岸文化又通,中國抄台灣就好。」不過大陸還是會去各國觀摩,例如北京及上海等一線城市,醫養服務就做得很好。前台北榮總蘇澳分院副院長虞希正,二年多前受中國泰康人壽挖角,擔任泰康之家醫療發展事業部助理總經理,協助集團拓展醫養市場。前彰濱秀傳醫院院長許宏基更早赴陸,2008年到東莞台心醫院當院長,最近與友人投資創設上海复丞公司,專門培訓醫院的醫療管理及研究養老發展。許宏基說,大陸養老村差距大,有高低端之別,偏僻的養老村在養蚊子,一線城市的高端養老村保證金雖高達台幣1000萬元,卻一床難求,排也排不到。雖台灣有語言文化優勢,但在大陸生活快10年的他認為,當地的模仿與進步的速度快到讓他「傻眼」,加上競爭激烈,台灣優勢恐難持久,後輩需更認真。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是台灣首屈一指的高齡醫學權威,常代表台灣就老年照顧議題在國際發表,活躍國際舞台,近日也相繼被二個大陸企業鎖定。陳亮恭說,一家壽險公司近年併購多家醫院,力推醫養結合,自三年前起開口邀他跳槽,建立世界級高齡醫養體系,另家國家生技基金則請他率團去大陸開創抗老醫療服務。他原無意願,但台灣高齡政策與研究環境發展遲緩,趕不上人口老化的速度,讓他感到焦慮與灰心,現已規畫與大陸企業進一步洽談。

alveice Team.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