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November 30, 2018

AI掘起 翻轉 影像醫學/眼科/麻醉/皮膚科



AI崛起 熱門醫療科別重洗牌 20181026日中國時報【陳志祥、魏怡嘉╱台北報導】前言:近年在AI人工智慧、Big Data大數據等資訊網路技術的快速發展下,醫療照護領域日新月異,改變了現代人的日常生活,未來的醫療將超越目前的想像。中國時報長期關注台灣即將面臨的高齡海嘯危機,特別規劃「醫療大未來論壇」,邀請產、官、學界,從醫療產業現況、法規、個人醫療保險規劃等面向,為民眾解析其所帶來的深遠影響。人工智慧AI、大數據Big Data對人類生活產生全面的影響,也威脅著白袍醫師的飯碗。元智大學工程學院院長謝建興指出,現在醫師最沒意願的是內、外、婦、兒及急診五大科,最愛的是皮膚科及眼科等五官科,但根據國外的研究,AI透過學習,未來影像醫學、眼科、麻醉與皮膚科醫師,最容易被AI取代,AI的掘起,將使得醫療熱門科別重新洗牌,也引導醫療行為的改變。
少於1秒可做的 電腦代勞 謝建興昨日專題演講「AIBIG DATA在重症監護醫學的應用」,他分析AI由從人腦發展而來,跟人腦一樣,可以感測環境、傳遞訊息;而以往人的記憶隨會著年紀會漸漸忘記,能夠記住的不多,現在電腦運用方便,使得要忘記東西變得很難,反而變得容易記住,這就是大數據所要表達的重要概念。「如果要做一件事,小於一秒可以做的,電腦可以取代你。」謝建興引用史丹佛教授ANDREW NG的說法,AI透過不斷的學習,像是影像醫學的判讀、眼睛視網膜及皮膚的疾病鑑別,將成為AI的強項,而根據國外研究,藉由AI測量腦波可得知麻醉深度,不再倚賴麻醉師。目前國外已有諸多關於AI用於醫療的相關研究,在英國劍橋大學電腦中建立有很多資料,發現自主神經系統好的人,較不易跌倒,而他自己也研究發現,人臨終前會經過「自主神經風爆」,血壓及心跳會突然飆高,之後即通向死亡,也就是大家所說的「迴光返照」,有機會運用於器官捐贈時機的掌握。
賴彥君:AI難取代影像醫學 針對影像醫學可能被AI取代,亞東醫院影像醫學科主任賴彥君表示,AI發展初需要放射科醫師協助建構,尤其需要對AI有興趣的大量新血輪去合作開發,AI也會犯錯,他不認為AI能全面取代影像醫學。不過,不可否認,AI對特定的疾病表現比人類還好,將來在某一些難治疾病可以透過AI協助找到更好的答案,而在大量檢查時,人工智慧可幫忙放射科醫師減少錯誤。健保署企劃組副組長王復中表示,AI運用於醫療行為的醫療法規,尚需進一步的討論,目前亦未成形,但AI可做為輔助醫療,但醫療相關單位已在做準備,面對AI未來對醫療所帶來的挑戰。

國研院 開發 過敏性氣喘偵測 微型一氧化氮感測器


國研院 生醫產業競爭力推手 2018-11-29 09:04經濟日報 劉靜君國家實驗研究院今(29)日至122日在台灣醫療科技展,結合轄下儀科中心、動物中心、國網中心、奈米元件實驗室共同展出醫療相關成果。面對全球生醫市場年產值超過1.1兆美元、台灣也達4,500億新台幣的規模,國研院主題館聚焦精準醫療及智慧醫療兩大核心,以合作零距離的跨界攜手模式,期能帶動台灣生技產業飛躍前進。展出內容包括:

一、儀科中心: 「非接觸式皮膚血氧濃度影像系統」,應用於臨床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診斷與研究;「光學式呼吸率量測模組」,根據量測到呼吸的波型,判斷臥床者的多種動作與次數; 用於術前分析、術中定位的多樣化「3D列印醫材輔具植入物與手術器械」;與臺大醫學院及微光生物科技合作開發「可攜式活體動物冷螢光系統」,可應用於感染性疾病、癌症、血球幹細胞研究及動物模式建立、新藥開發等;與嘉義長庚醫院及臺大電機系合作開發,僅需1分鐘即能檢測體內水分狀況的「快速檢測脫水的可攜式儀器」。

二、動物中心藥: 物開發臨床前測試新工具-「疾病動物模式」,可達到更有效率的藥物測試與篩選功能;「基因統整模組化改造服務」,利用基因改造技術忠實呈現疾病演進過程。

三、國網中心: 自行開發的組織影像雲端註解平台,「高解析度影像即時標記與AI深度學習應用」與「基因體序列高速計算分析」平台,提供國內醫院、獸醫系師生與個別研究人員遠距病情討論與註解或教學。

四、奈米元件實驗室:過敏性氣喘偵測用之微型一氧化氮感測器」,針對氣喘病患的呼吸照護方面,進行更舒適的即時監控。 國研院積極推動生醫科技研發創新,並透過「國研醫材創價聯盟」扮演輔導新創醫材公司產品上市的重要角色。此次參展除國研院主題館外,也舉辦「國研醫材加速器服務平台論壇」,介紹國研院的生醫影像、積層製造、生醫晶片暨體外診斷技術的服務能量,並邀請台灣微創醫療科技、鑫科材料科技、富伯生醫科技、醫華生技等分享與國研院的合作經驗,及如何成功達陣的亮點成果,期望結合各界生技研發的力量,共創兆元產業商機。

世福細胞治療 楊文光博士: 50年成果 (美國國衛院/中研院/長庚/中醫大)2021年後拚台灣腦癌藥


世福 研發免疫治療製劑抗癌20181129日工商時報 文/魏益權 世福細胞醫學科技董事長暨總經理楊文光博士深耕醫學研究領域近一甲子,致力於開發癌症免疫細胞療法,所研發出的自體免疫細胞對抗癌細胞部隊,是透過患者血液抽取單核球細胞於體外受訓,提升戰鬥力,製成自體免疫治療製劑,於注射後會刺激特異性抗癌殺傷T細胞的大量繁殖,誘導產生特異抗癌免疫反應,最終達到預期療效。世福ADCTA免疫治療製劑是楊教授長達50多年的成果,始自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及台灣中研院等國家級研究機構,楊教授一開始將此新觀念研發新治療性癌症之新技術,應用於聯合國世衛組織歸類為第四級GBM膠質瘤(WHO Grade 4 Gliomas)之致命性惡性腦瘤,過去16年已分別於林口長庚醫院以及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完成第一、二期與第二期臨床試驗,成果顯示可以大幅改善現有療法及標靶治療的不足,今年4月第三期臨床試驗已經提出,預計3年後可以進入台灣腦癌醫療用藥。為了應用此精準標靶治療之特性,由腦癌臨床試驗到其他癌症治療,世福近期將增資以加速及擴大在地更多的臨床試驗計畫與醫療服務。今年9月衛福部特管辦法開放免疫細胞治療,世福擁有深厚的研發底蘊及技術自主性,成果領先國內外,精進開發及加速治療性癌症疫苗及免疫細胞製劑產品上市,楊文光博士相信該公司產品可以避免長期對使用國外昂貴的化療藥物依賴,減低國內健保給付與社會經濟負擔,為患者延續新的生命契機,嘉惠國內外癌症患者,造福世界,同時帶動台灣醫療用藥相關產業發展。(工商時報)
alveice Team.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