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疫苗監管體系獲世衛認可 少數企業能夠達標
2011年03月07日16:02 《新世紀》週刊 中國疫苗"走出去" 疫苗監管體系獲得世界衛生組織認可,尚不等於中國疫苗品質從此無憂 在貼上"中國製造"標籤的消費品席捲全球之際,中國的疫苗產品卻很少能夠走出國門。不過,3月1日,世界衛生組織(WHO)發佈消息稱,經驗證,中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下稱國家藥監局)疫苗監管體系,獲得了WHO認可。WHO駐華代表藍睿明博士說:"中國的監管機關有能力確保入市疫苗都是品質可靠的疫苗。"WHO還發佈消息稱,這將開啟中國疫苗通過聯合國機構走向發展中國家的大門。該消息發佈當天,WHO在北京舉辦了"世界衛生組織疫苗預認證申報程式培訓班"。除了國家藥監局等相關監管部門,國內全部36家疫苗生產企業悉數到場。不過,聽完WHO專家對預認證要求的講解後,多個疫苗企業負責人對本刊記者說:"要求太嚴格了,可能只有少數企業能夠達標。" 中國醫藥設備工程協會秘書長顧維軍對本刊記者表示,中國疫苗要想大規模"走出去",仍有較長的路要走,"還得有四五年的準備時間"。而許多對中國疫苗品質心有餘悸的中國公眾,更關心國際社會對疫苗的高標準,能否由此惠及國內百姓。
突破品質監管瓶頸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等聯合國機構是世界最大的疫苗採購者,但從未採購過中國疫苗。"WHO疫苗監管體系評估專家組組長拉瓦裏·貝爾加比對本刊記者說,"因為中國的疫苗監管體系此前一直未能得到WHO的認可,這是中國疫苗出口的首要瓶頸。"1987年,為了保證聯合國機構從不同管道採購的疫苗都是安全的,WHO推出了"疫苗預認證體系"。之後,一家企業的疫苗產品要想進入聯合國採購目錄,必須經過WHO的"預認證";而企業要想向WHO申請預認證,又有一個重要的先決條件,那就是:該國的疫苗監管體系必須通過WHO的認可。 "你可以選擇一件品質一般的衣服,但必須選擇一個品質非常好的疫苗。"貝爾加比認為,能為疫苗品質提供保證的,就是各國藥監系統。 "WHO可以對某個企業某個時間點的疫苗品質進行評估,但無法保證這個企業所有的疫苗產品都是合格的。要想保證疫苗的品質,必須保證疫苗生產國的監管機構能夠對疫苗品質進行持續監管。"WHO免疫、疫苗與生物製品司的另一位專家Nora Dellepiane說,"何況,對疫苗需求量大的是發展中國家,而這些國家本身往往不具備對疫苗的監管能力,所以只能由WHO把關,要求出口疫苗的國家加強監管。"從WHO網站上的疫苗產品名單來看,目前已有至少23個國家的30家企業,通過了預認證,並向聯合國機構提供產品。其中既包括英國、美國、法國、德國等發達國家,也包括巴西、古巴、保加利亞、印度、印尼、塞內加爾、泰國等發展中國家。中國當前仍在名單之外。一位元藥監體系官員向本刊記者透露,國家藥監局曾數次向WHO申請疫苗監管體系認可,前幾次嘗試都以折戟而告終。據瞭解,WHO對疫苗監管體系的審查包括七大板塊,除了國家藥監局在疫苗監管方面的制度框架,還涉及藥監部門具體的6項監管職能,包括:入市許可和簽發批件、上市後監測(包括接種後不良反應)、批簽發、實驗室服務、對生產場所和分銷管道的監管檢查、對臨床試驗的授權與監督等。在很長時間裏,這幾項監管職能在中國並不完整。以"批簽發"為例,這是國際通行的對生物製品管理的做法,要求監管機構對上市或進口疫苗進行強制性檢驗、審核,檢驗不合格或者審核不被批准者不得上市或者進口。但直到2006年1月起,中國才對所有預防用的上市疫苗實行批簽發管理。 "藥監局多年一直想推動中國疫苗企業出口。"一位疫苗企業負責人透露。而江蘇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安全監管處副調研員李明光認為,通過評估是"雙贏":"中國的藥監部門需要為通過評估而加強監管,而聯合國採購部門需要借助中國強大的疫苗生產能力為發展中國家提供產品。"諸多現象表明,國家藥監局為此作了長期準備。國家藥監局官方網站消息稱,"為迎接此次評估,自2009年7月起,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統一制定'路線圖'。在各個關鍵環節對疫苗品質管制體系加以完善,對企業進行指導,修訂和發佈新版GMP(良好生產規範),這為順利通過評估奠定了基礎。"評估過程中,WHO專家曾赴北京、上海、河北、江蘇等地考察。河北省疾控中心官員對本刊記者透露,除了藥監系統,與疫苗流通、使用密切相關的疾控部門也在WHO的評估之列。WHO則表示,目前中國的國家疫苗監管系統由國內專家設計,但"同時凝聚了WHO專家的大量建議"。在審評期間,WHO對疫苗生產場所的查驗人員進行了培訓,以提高他們的技能;政府也強化了上市後監測系統,以便能迅速發現接種後不良事件,並展開調查。新版GMP的頒佈,也是中國此次通過評估的一個關鍵因素。3月1日起,國家各省級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開始受理藥品生產企業的新版GMP認證申請。其中,與制藥企業擁有的五年過渡期不同,疫苗等生產企業需要在2013年12月31日前達到要求。中國疫苗企業如果想要申請通過WHO預認證,首先要通過新版GMP。"對比中國的新版和歐盟等GMP標準,拉瓦裏·貝爾加比認為,"兩者十分相似,甚至可以說是一樣的。"
為何期待"中國製造"國際社會早就對中國疫苗的生產規模和價格優勢寄予希望。貝爾加比對本刊記者說:"全球的疫苗供應並不充足,一些大公司壟斷了市場,因此採購費用很高,我們希望中國能向國際市場提供物美價廉的疫苗,就像中國向全世界提供了其他產品一樣。"相比跨國公司在國際市場上的疫苗售價,中國疫苗具有明顯的價格優勢。以麻疹-風疹-腮腺炎聯合疫苗為例,2011年,美國疾控中心的採購價為18.637美元/支,而2009年中國發改委規定的政府疫苗出廠價格僅為每支20.8元,只是美國價格的五分之一。中國疫苗的生產潛力也不可小覷。統計顯示,中國現有疫苗生產企業36家,是世界最大的疫苗生產國。與中國政府對多項基礎疫苗實施計畫免疫不同,許多貧窮國家疫苗供應極為缺乏。蓋茨基金會CEO傑夫·萊克斯介紹,因缺乏疫苗,僅輪狀病毒和肺炎球菌每年便奪走約200萬兒童生命。這些國家的疫苗採購嚴重依賴聯合國機構。在3月1日的"世界衛生組織疫苗預認證申報程式培訓班"上,世界衛生組織免疫、疫苗和生物製品司專家Nora Dellepiane提供的一組數位是:在全球193個國家和地區中,有84個國家和地區的疫苗完全依賴聯合國機構採購;65個國家可以自行採購,但需要WHO對疫苗品質監管提供幫助;只有44個國家有能力在本國生產、銷售合格的疫苗。聯合國機構的疫苗採購量逐年增加。2008年,世界最大的疫苗採購方——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在全球採購了26億支疫苗,價值6.33億美元;2009年,其疫苗採購量增加到29.9億支,價值8.06億美元。但它同樣面臨資金緊張問題。以小兒麻痹症疫苗為例,傑夫·萊克斯曾在一封公開信中對發達國家提出過含蓄的批評:"當前世界上居然缺少最終消滅小兒麻痹症的資金,現有資金甚至不足以支持明年夏天以後的所有疫苗接種。令人震驚的是,過去幾年中,來自八國集團的資助實際上是不斷減少的。"2010年9月27日,微軟公司創始人比爾·蓋茨在中國慈善之旅中曾重點考察疫苗生產體系。他多次表示,特別希望中國強大的疫苗生產能力,能夠幫助非洲等地區。但在產能和價格之外,還必須顧及疫苗品質。貝爾加比表示:"我們需要最好的產品,這也是我們要對中國的疫苗監管體系進行評估的原因。"不過,國際社會對中國疫苗產品的期待並不僅限於已有的疫苗。蓋茨曾表示,"中國這樣的國家在製造低成本疫苗方面經驗豐富。因此,如果他們也加入開發新疫苗的行列,那麼從研發之初就會體現出低成本製造的優勢——那將是一件很棒的事!"
差距凸顯 相比國際社會的期待,中國公眾和疫苗企業的態度可謂喜憂參半。遼寧成大生物的代表對WHO的認可表示欣喜,此前,這家公司通過在其他國家監管部門註冊,已經開始向國際市場出口疫苗。但另一家寧波民營疫苗企業負責人對本刊記者坦言,"我們會選擇守住國內市場,因為WHO的要求不是一般的嚴格。"但在貝爾加比看來,未來,中國的許多疫苗企業將不得不"走出去"。相比歐洲疫苗主要由五大疫苗企業提供,中國疫苗企業多達36家。但市場份額的90-95%都由傳統的六家大生物製品公司把持。不過,無論是"走出去",還是留守,都要面對品質關卡。在剛剛過去的一年,中國再次經歷了疫苗信任危機。2009年末,河北福爾生物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和江蘇延申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七個批次共21.58萬人份的人用狂犬病疫苗,被曝存品質問題;2010年3月,一則關於"山西疫苗事件"的報導又懷疑疫苗在流通環節遭到污染。中國疫苗的生產、流通、使用、監管,各個環節都曾廣遭詬病。貝爾加比的一個樂觀估計是,對中國出口產品品質的高標準也會擴展至國內市場。北京科興生物製品有限公司企業發展部宣傳主管劉佩誠也認為,中國疫苗監管體系過關,對國內疫苗品質的影響更重要。但在WHO培訓會現場,許多疫苗企業表示,被WHO的高標準"震"住了。而這些令中國疫苗生產企業感到難以企及的標準,凸顯的也恰恰是中國疫苗和國際疫苗之間的差距。在WHO的預認證標準中,最令企業頭疼的,還是臨床資料的提供。與化學藥品不同,作為生物製品的疫苗對環境和人種更為敏感,因此,除了本國的臨床資料,WHO還會要求企業提供產品在不同地理區域、不同人群中的臨床資料。甚至,同一種疫苗對於早產兒、營養不良兒童、免疫缺陷兒童(包括HIV陽性)、患有其他疾病兒童的不同作用。一種疫苗與其他疫苗、藥品的相互作用,疫苗是否會受母乳餵養影響等十分細微之處都在WHO的考察之列。實際上,對於幅員遼闊的中國而言,這樣的標準應該同樣適用。但在會後,一家中國疫苗企業認為,"這完全沒有必要。"甚至在他看來,"即使在國際市場上有這個必要,國內市場也不能這麼嚴吧,畢竟要與我們的發展階段適應吧!" 並非所有出口產品的高標準都能擴展至本國。"印度就是一個例子,他們向國際市場提供高品質的疫苗產品,在國內市場卻提供相對低品質的產品。"貝爾加比說,"你能想像嗎?他們採用雙重標準!"不過,印度也為其國內外"雙重標準"付出了代價。WHO對一國疫苗監管體系的認證並非一勞永逸,每隔2-3年需重新進行審評。印度在2007年通過審評之後,很快於2008年被取消資格,原因就在於,WHO發現,印度監管部門對本國企業的GMP標準有所降低。不過,印度已經接受了教訓,並于2009年重新通過了WHO的認可。中國的疫苗監管體系,則將在2013年接受下一次檢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