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uly 1, 2012

國光流感疫苗中國藥證2013到手 !

國光7月起大量出貨 2012-07-01 【時報-台北電】 國光生技(4142)挾著流感疫苗原液7月起將大量出貨給Crucell,加以下半年也是流感季節旺季,預期第3季業績將開始大幅成長,後市股價亦將隨基本面上揚。國光目前均線糾結於32.8元處,量能也萎縮到300張左右,在打底完成後,若近日成交量能放大,可視為攻擊訊號,上漲短壓先看36.4元。國光專攻疫苗,已開發的產品包括流感疫苗、H1N1新型流感疫苗、日本腦炎疫苗、H5N1禽流感疫苗、腸病毒71型疫苗。近日流感疫苗已拿到香港藥證,最快明年可進一步取得中國藥證。(新聞來源:工商時報─記者杜蕙蓉/台北報導)

9月立法院 討論 classII 醫材 納生技新藥獎勵條例 !

生技新藥獎勵 業界盼放寬 19:35:39 (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29日電)生醫業者與專家今天盼望,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獎勵適用對象再放寬,將第二等級高階醫材納入適用。多位藍綠立委善意回應,希望促成立法院在9月新會期討論修法。 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與生策中心今天舉辦「台灣生技醫療產業政策總體檢論壇」檢討法規面,與會專家指出,生技製藥需經510年研發,資本風險較高,期盼政府放寬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的適用對象,讓廠商資金能夠撐過研發階段的資金關口。 業界代表與專家學者表示,生技新藥條例僅有植入、置入人體內的第三等級醫療器材可適用,然而國內第三等級醫療器材僅占市場7%,至於占高達49%的第二等級醫療器材未納入獎勵適用範圍。 與會立法委員黃昭順、廖國棟、田秋堇、林世嘉等人,對此法案表示關切,希望新會期討論修法,放寬生技新藥獎勵條件。1010629

什麼項目能進 "受認可" 的 2級醫材??? 有的討論了 !

醫材擴大獎勵 類股利多 【經濟日報╱記者黃文奇/台北報導】 2012.06.30 03:36 am 生技醫療產業政策總檢討昨(29)日報喜,大會結論指出,「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將由朝野立委提案放寬,納入第2級醫材,目標在立法院本會期通過,業界預估,生技廠商包括太醫(4126)、聯合骨科、邦特、友華等,都可望同步受惠。 太醫副總李家茂昨日表示,若未來確定能放寬第2級醫材納入獎勵條例中,不僅對太醫而言將同步受惠,對業界來說也是利多政策。太醫昨日股價收89.5元,上漲0.4元。由生策會主辦「台灣生技醫療產業政策總體檢論壇」,昨日就「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適用對象放寬進行研討,期間多位專家皆有共識,希望放寬第2類高階醫材納入適用範圍。 其中,立法委員黃昭順、廖國棟、田秋堇、林世嘉等,也都親自到場關心法規面的研討,並支持適用對象的放寬,希望能夠促成在9月份新會期開議之後,盡快協助通過。 現階段的生技新藥條例,針對醫材的優惠項目,只納入第3等級、也就是最高階的醫材,但在國內醫材廠商中,符合第3等級的產品並不多,這次修法目標,要將「需要進行臨床試驗的第2等級醫材」也一併納入。 生策會說,生技新藥條例的適用範圍,目前僅有植入、置入人體內第3級醫材可適用,但該類醫療器材僅占7%,而第2級則占高達49%;換言之,許多屬於台灣關鍵利基、需要投入高研發金額、危險性高、須進行臨床試驗之醫材項目,目前並不在獎勵對象之列。業界預期,若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能順利納入第2級醫材,則國內多加廠商、業者將同步受惠,包括聯合骨科、邦特、太醫、友華等可望受到加持。 【2012/06/30 經濟日報】

神隆正式進入癌症藥製劑戰局 !! 原料廠還是往製劑廠轉型?

神隆將斥資11億興建針劑廠,2014年完工 2012/06/29 18:34 精實新聞 2012-06-29 18:34:25 記者 蕭燕翔 報導 原料藥大廠神隆(1789)29日董事會通過,將斥資11億元(約美金3,760萬元)興建針劑廠計劃,新廠預計今年下半年開始設計建造,2014年完工。 神隆總經理馬海怡表示,該公司一向專精於抗癌高活性及高技術門檻的原料藥開發製造,目前擁有癌症針劑原料的產品種類也居全球之冠,現今跨足下游針劑製劑領域,將提供客戶由原料藥垂直整合至針劑製劑產品的一次購足服務,更加鞏固並擴展既有的原料藥業務,提升長期競爭優勢。馬海怡指出,目前大多數的癌症原料藥客戶都缺乏生產針劑製劑的能力,需透過專業癌症針劑廠提供代工服務,而目前符合國際GMP水準的癌症代工針劑藥廠產能也嚴重缺乏。 此外,現有許多歐美針劑廠無法通過全球日趨嚴格的GMP法規要求,並已被FDA出示警告函,限期改善,甚至被要求停產,也讓全球癌症針劑產能供不應求情況更趨嚴重,在強烈的市場需求下,不少國際藥廠高度期待神隆能向下垂直整合發展。 神隆指出,該針劑廠廠房預定地在目前台南科學園區的廠區內,全廠包括研發、品管、清洗、消毒、製造、填充、凍乾、包裝及倉儲等區域。廠房內除了一條高活性癌症針劑生產線,製造各式樣的針劑成品包括液體瓶裝針劑、凍乾粉瓶裝針劑外,另於單獨隔離空間內將設立一條非抗癌針劑預充填注射針劑生產線。 該公司表示,所有廠房及設備均符合無菌標準及具有生產高活性癌症產品的隔離設備,是一座符合國際GMP水準的癌症針劑廠,並預留未來擴產所需的空間。 神隆指出,跨足癌症針劑製劑的業務,將以不與客戶衝突、但提供客戶加值服務為原則,除為目前原料藥客戶代工生產癌症針劑外,亦可自行開發、註冊並生產針劑後再售予客戶,提供國際藥廠所需的專業配套服務。該廠預計2012年下半年進行設計建造工程,2014年完工。
台灣神隆(1789)公告台灣神隆董事會通過興建癌症針劑廠工程計劃 發言時間 101/06/2917:42:56 發言人 周珮芬 發言人職稱 財務長暨企劃副總經理 發言人電話 06-5052888 主旨 : 公告台灣神隆董事會通過興建癌症針劑廠工程計劃 符合條款第20款 事實發生日101/06/29 說明 1.標的物之名稱及性質(如坐落台中市北區XX段XX小段土地): 生產製造廠房,坐落於本公司南部科學園區廠區內 2.事實發生日:101/6/29~101/6/29 3.交易數量(如XX平方公尺,折合XX坪)、每單位價格及交易總金額: 總工程預算約美金3,760萬元(折合新台幣約11億元) 4.交易相對人及其與公司之關係(交易相對人如屬自然人,且非公司之關 係人者,得免揭露其姓名): 不適用 5.交易相對人為實質關係人者,並應公告選定關係人為交易對象之原因及 前次移轉之所有人(含與公司及相對人間相互之關係)、移轉價格及取 得日期: 不適用 6.交易標的最近五年內所有權人曾為公司之實質關係人者,尚應公告關係 人之取得及處分日期、價格及交易當時與公司之關係: 不適用 7.預計處分利益(或損失)(取得資產者不適用)(原遞延者應列表說明 認列情形): 不適用 8.交付或付款條件(含付款期間及金額)、契約限制條款及其他重要約定 事項(註一): 不適用 9.本次交易之決定方式(如招標、比價或議價)、價格決定之參考依據及 決策單位: 董事會 10.專業估價者事務所或公司名稱及其估價金額: 不適用 11.專業估價師姓名: 不適用 12.專業估價師開業證書字號: 不適用 13.估價報告是否為限定價格、特定價格或特殊價格:14.是否尚未取得估價報告:15.尚未取得估價報告之原因: 不適用 16.與交易金額比較有重大差異原因及簽證會計師意見: 不適用 17.經紀人及經紀費用: 不適用 18.取得或處分之具體目的或用途: 興建癌症針劑廠,以提升神隆於癌症原料藥產業鏈之附加價值,擴大垂直整合效益。 19.本次交易表示異議之董事之意見: 20.本次交易董事有異議:21.其他敘明事項: 無 註一、其他重要約定事項應註明有無訂定附買()回、解除契約或其他不 確定、特殊約訂條款 以上資料均由各公司依發言當時所屬市場別之規定申報後,由本系統對外公佈,資料如有虛偽不實,均由該公司負責. 原文網址: 台灣神隆(1789) 公告台灣神隆董事會通過興建癌症針劑廠工程計劃

網路、郵購等 將可賣一級醫材

【聯合報╱記者施靜茹/即時報導】 2012.06.29 12:35 am 過去網路、郵購、電視購物賣OK繃、紗布、輪椅是違法,衛生署最快七月底,將公告「藥商於虛擬通路販賣醫療器材應登記事項」,先開放這類第一級醫療器材,可於網路、電視購物販賣,公告後即可上路。 想在網路、郵購、電視購物販賣,除必須有實體藥商販賣業許可執照,也需向衛生局登錄相關資料,以確保萬一出現消費糾紛時,能據以追查相關責任。 考量醫療器材、產品安全性與風險性,衛生署目前僅開放低風險的第一級醫療器材於虛擬通路販售,包括OK繃、紗布、棉花棒、一般醫療用口罩(外科手術口罩除外)、護具、束腹帶、機械式助行器、機械式輪椅等。 至於保險套、血糖機、血脂計、拋棄式隱形眼鏡等風險性較高的第二、第三級醫療器材,暫未開放,將視狀況再考量。 衛生署提醒消費者,在虛擬通路選購醫療器材時,應認清產品是否具有衛生署核發第一等級醫療器材許可證字號 (衛署醫器製 ()壹字第OOOOO),並且注意產品名稱、藥商名稱及地址、使用方法、批號、製造日期或保存期限等資訊。 若有疑問,可至食品藥物管理局網站「藥物、醫療器材、化粧品許可證查詢作業」系統查詢,或撥打藥商提供消費者諮詢專線詢問。2012/06/29 聯合報】

干细胞研究或迎来“黄金时代”

 2012062007:46 来源:科学时报 作者:赵路 本报讯(记者赵路)10多年来,干细胞疗法一直被认为能够给那些遭受遗传和退行性疾病折磨的人带来希望。而就在几天前,随着两个研究团队在于日本横滨召开的国际干细胞研究学会(ISSCR)年会上宣告了他们在人类临床研究中取得的成果一项聚焦于罕见的遗传神经病,另一项则着眼于老年人的视力丧失,这一希望又朝着现实迈出了一步。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纽瓦克市干细胞公司报告了用人体神经干细胞治疗梅氏病(PMD)所取得的鼓舞人心的研究成果。PMD是一种渐进式的致命疾病,该病通过基因突变抑制了髓鞘的正常生长,后者是大脑中包裹神经纤维的一种保护物质。缺乏髓鞘,神经信号便会流失;病人,通常是婴儿,便会经历运动协调能力退化以及其他神经病症状。据干细胞公司负责研究的副总裁Ann Tsukamoto介绍,该公司之所以选择PMD来测试其神经干细胞技术,缘于目前尚没有这种疾病的治疗方法,且通过基因检测和磁共振成像能够确诊这种疾病。她说:"这便为最有效的早期介入创造了一个机会。" 该公司建立了一个从成熟神经组织中分离出的高度纯化的神经干细胞库。研究人员将这些神经干细胞注入啮齿动物体内后,它们并没有形成肿瘤,事实上,这些细胞在小鼠的大脑中游走,并分化成不同类型的神经细胞,其中就包括分泌能够保护神经纤维的髓鞘的细胞。Tsukamoto介绍说,当神经干细胞被注入小鼠后,它们表现出了"强大的移植和迁移能力,并形成新的髓鞘"。 该公司如今正赞助对4PMD婴幼儿患者进行该技术的初期安全试验。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员,向每位患者大脑中的4个区域中的每一个区域移植了7500万个神经干细胞,并随之进行了免疫抑制治疗,这样受体才不会排斥外来的细胞。Tsukamoto报告说,在试验过程中并没有出现安全隐患。此外,在18个月后进行的磁共振成像显示,在轴突周围形成了新的髓鞘,并且对患者进行的临床观察表明,他们的运动机能保持稳定或出现了小幅提升。干细胞公司如今正计划进行更大规模的试验。Tsukamoto表示,一旦这种疗法被证明是有效的,它将带来多发性硬化、大脑性麻痹和阿尔茨海默氏症的神经干细胞新疗法。 在这次会议上,神户市日本理化研究所(RIKEN)发育生物学中心的干细胞研究人员Masayo Takahashi,报告了她的研究小组在针对与年龄相关的黄斑变性(AMD)的临床前研究所取得的进展。在AMD中,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的生长出现了问题,并且位于视网膜下部的血管出现了渗漏。这些情况导致眼睛中心部位的视力下降。Takahashi的研究小组研制出一种方法,即用外科手术摘除有问题的血管,同时用源自病人自身细胞的新RPE细胞替代受损的RPE细胞。利用被称为细胞再编程的一项技术,研究人员采集了病人的皮肤细胞,并将其转化为所谓的诱导多能干(iPS)细胞,这种细胞能够分化成人体中的所有细胞。研究人员随后将iPS细胞转化为RPE细胞。由于iPS方法使用的是病人自身的细胞,因此避免了对免疫抑制药物的需求。Takahashi小组生成的RPE细胞表现出了真正人体RPE细胞的特征结构和基因表达模式。她报告说,将它们注入小鼠并没有引发肿瘤,并且这些细胞在移植到猴子体内后存活了6个多月。Takahashi希望在得到必要的批准后,能够在1年内开展人体试验。 英国剑桥研究学院癌症中心的干细胞研究人员Fiona Watt指出,在ISSCR上发表的这些研究结果将帮助该领域"积攒力量"。而美国哈佛医学院的干细胞科学家George Daley则更为乐观。他说,记住这次年会上报告的这些进展;并表示对明年在波士顿召开的2013ISSCR年会充满期待。

Stem Cells Move Into Prime Time
by Dennis Normile on 18 June 2012, 2:50 PM   Ring of protection. In experiments, myelin produced by injected human neural stem cells (inset, green) formed protective sleeves around the nerve fibers in mouse brains (red). A separate group can derive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al cells from a patient's own skin cells (in dish) to treat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Credit: RIKEN CDB; StemCells Inc. YOKOHAMA, JAPAN—For more than a decade, stem cell therapies have been touted as offering hope for those suffering from genetic and degenerative diseases. The promise took another step toward reality last week with announcements here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Stem Cell Research (ISSCR) that two groups are moving forward with human clinical research, one focusing on a rare genetic neurological disease and the other for the loss of vision in the elderly. StemCells Inc. of Newark, California, reported encouraging results of an initial human trial using human neural stem cells to treat Pelizaeus-Merzbacher disease (PMD). PMD is a progressive and fatal disorder in which a genetic mutation inhibits the normal growth of myelin, a protective material that envelopes nerve fibers in the brain. Without myelin, nerve signals are lost, and the patient, usually an infant, suffers degenerating motor coordination and other neurological symptoms. In her presentation, Ann Tsukamoto, StemCells' vice president for research, said the company chose to test its neural stem cell approach on PMD because there is currently no treatment for the condition and a diagnosis can be confirmed by genetic testing a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This creates an opportunity for early intervention when it can best help." The company has created banks of highly purified neural stem cells that are isolated from adult neural tissue. Injected into rodents, the cells don't form tumors; rather, they migrate through the animals' brains, where they differentiate into various types of neural cells including the cells that create the myelin that protects nerve fibers. When neural stem stems were injected into in mice, they showed "robust engraftment and migration, the formation of new myelin," Tsukamoto said. The company has now sponsored an initial safety trial of the strategy in four infants with PMD. In each patient, researchers a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 transplanted 75 million neural stem cells into each of four sites in the brain and followed that with immunosuppressive therapy so the recipient wouldn't reject the foreign cells. No safety concerns arose during the trial, Tsukamoto reported. Moreove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taken 18 months later indicated the formation of new myelin around axons and clinical observations of the treated patients indicated that their motor functions remained stable or enjoyed modest gains. The company is now planning larger trials. Tsukamoto says that if the therapy proves efficacious it could lead to neural stem cell treatments for multiple sclerosis, cerebral palsy, and Alzheimer's disease. In a second talk at the meeting, stem cell researcher Masayo Takahashi of the RIKEN Center for Developmental Biology in Kobe reported on progress in her group's preclinical work targeting wet-type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MD). In AMD, the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al (RPE) cells that support the cells in the eye that detect light wear out, and there is also the growth of abnormal, leaky blood vessels below the retina. These conditions lead to impaired vision in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eye. Her group's proposed strategy is to surgically remove the problematic blood vessels and replace the damaged RPE cells with new RPE cells derived from a patient's own cells. Using a process called cellular reprogramming, the researchers take a patient's skin cells, convert them into so-called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iPS) cells, which can differentiate into all the cells within the human body. They then transform those iPS cells into RPE cells and form them into sheets in the lab. Since the iPS approach uses the patient's own cells, they avoid the need for immunosuppressive drugs. The RPE cells generated by Takahashi's team show the characteristic structure and gene expression pattern of authentic human RPE cells. Injections of the cells into mice triggered no tumors, she also reported, and the cells survived for more than 6 months when transplanted into monkeys. The research team has not directly tested whether the transplanted RPE cells improved the animal's vision. But Takahashi notes that some people with AMD have had RPE cells transplanted from the periphery to the center of their eyes, improving their central vision. She hopes to have all necessary approvals for research with human subjects within a year. Earlier this year, scientists a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and Advanced Cell Technology of Marlborough, Massachusetts, reported in The Lancet about the safe and successful use of RPE cells derived from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 rather than iPS cells, to treat a different type of AMD in a limited number of human patients. Takahashi predicts that in the future, selecting from different stem cell therapies will "depend on the target disease and the situation of the host." The positive results reported in The Lancet paper and presented at ISSCR will help the field "gather momentum," says Fiona Watt, a stem cell researcher the Cancer Research UK Cambridge Research Institute. And George Daley, a stem cell scientist at Harvard Medical School in Boston, is even more upbeat. Noting the progress reported at this year's conference, he says, "Wait until next year in Boston," the site of the 2013 ISSCR meeting.

中国 "生物药" 将占医药总额60%以上 !!!!!

国内生物仿制药市场酝酿受政策呵护   2012061908:41医药经济报作者:马飞 【慧聪制药工业网】"企业需要新的利润增长点、政府致力于降低患者医疗开支,生物仿制药正在全球形成一个新的磁场,中国市场更诱人。但不管是原创还是仿制,在中国所有生物药必须按新药程序进行审批,这是企业的一块心病。"百泰生物药业董事长白先宏和很多同行一样也在纠结目前尚不明朗的生物仿制药政策。 日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启动了生物仿制药指南制定的前期工作。据了解,目前生物仿制药指南制定工作正处在调研阶段,符合中国实际的生物仿制药简化审批程序露出尖尖角,并开始打破沉闷的行业环境。消息甫出,正在国外的白先宏在电话中长长舒了一口气。他对记者说,中国生物仿制药太需要政策法规的呵护了。
开门立规 针对国内企业反映的申报生物仿制药相关情况,SFDA注册司有关人员近日表示,以往生物产品上市,均是按照法规程序,参照标准申报和批准的,不过,并没有专门的生物仿制药的技术要求和质量控制管理规定,启动指南的制定工作就是要进一步完善其管理体系。 更深层次来讲,这几年,全球多个品牌生物药的专利相继到期,将腾出上千亿美元的仿制药市场空间,而目前市场份额大多被山德士、梯瓦等跨国企业占据。在中国,也有研究机构预测,未来5年,生物药将占到全国医药销售总额的60%以上,且在生物仿制药市场各类药物的比重中,单抗药可能占到36%的比例,其次为TNF-α受体抑制剂12%,促红细胞生成素11%"内外部诱人的新兴市场引得药企纷纷投身其中。但令人担心的是,目前国内的生物药企大多扎堆在单抗等领域,过于集中,如何引导仿制药的科学布局和有序发展,显得十分迫切。"广东一家知名生物医药企业的负责人坦言,当前药企进入或准备投资单克隆抗体类生物仿制药需谨慎。 "未来国内的生物制药新星企业有望从他们之中脱颖而出。"上海医药工业研究总院副院长俞雄此前就作出这样的判断。可在发展策略上,俞雄告诫国内药企要有选择性地进行仿制,重视分析其专利现状并获得对照药品,以便建立多种分析程序来详细研究被仿制药的各种特性,最后确定差异化的仿制计划。 目前,我国已能生产出一些生物仿制药,如沈阳三生就生产了安进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生物仿制药等,可申报审批是一大坎。"在国内做生物仿制药,标准却和化学新药一样,周期长、投入大,企业对开发的坚持很受伤。"专家认为,规范中国的生物仿制药迫在眉睫。而SFDA公开呼吁一线科学家、企业家参与制定工作,有利于法规更切合实际、更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谨慎前行 前路有阻,但后来者频频:海正药业牵手辉瑞、先声药业联手默沙东、复星医药与龙沙集团联姻被认为是国内新一代生物仿制药的代表。白先宏认为,行业发展有很大的向心力,而生物仿制药相关法规却显得滞后,由此导致了生物仿制药高昂的研发成本和漫长的研发周期,企业信心不足,业界急需完善法规来松绑。中国已批准上市的1325382个不同规格的基因工程药物和基因工程疫苗产品大多属仿制药,专门针对生物仿制药的实际需要立规很有必要。 只不过,指南的制定并不轻松,如对照品设定、技术问题、相似度的评审难度及效益考虑等难题,意味着日后会相当谨慎地推进。前述负责人认为,生物仿制药研发需要寻求多种关键技术支持,其关键在于,在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稳定性方面要和仿制对象一致。"在市场规范化以后,生物仿制药的审评与新药相互独立,简略申请法律或将是市场的另一个推动力。"他建议药企应主动加强与监管层就指南制定进行沟通和交流。实际上,对生物仿制药的重视已成全球共识。加拿大、日本、WHO等国家和组织参照欧盟做法相继出台了生物仿制药申请指导原则。美国4个月前也颁布了3项生物仿制药产品开发指南文件草案,为生物仿制药进入美国市场建立快速审批通道。"中国是仿制药大国,而生物仿制药是与已获批的生物制品高度相似的生物制品,尽管在临床非活性成分上有细微差别,而且在生物仿制药和已获批生物制品之间,在安全性、纯度及效力方面不存在具有临床意义的差别,这会给指南的制定带来很大的困扰。从商业角度来看,研发生物仿制药有很多未知数,怎样对接定价、招标、监管等都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白先宏分析说,生物仿制药企业还须克服技术、资金和市场的挑战。

华建敏:我国老年人口的规模世界第一 老龄化速度世界第一

 2012070109:12 来源:人民网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华建敏在研讨会上讲话。人民网记者张启川摄 人民网北京71 (记者常红 罗旭 刘茸)在今天上午举办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讨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华建敏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的课题,也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日益突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日益深刻,社会各个方面的关注和关切也日益增强,特别是电视节目对人口老龄化和延长退休年龄做的专题讨论也很多,在这样的背景下,召开本次研讨会很有必要、很有意义。 华建敏说,1999年我国进入人口老年型国家的行列,13年以后的今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的严峻性和复杂性。一是老年人口的规模世界第一。根据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201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已经达到1.78亿,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3.6%,是全球唯一的老年人口超过一个亿的国家。 二是我国的老龄化速度世界第一。"十二五"时期,我国将迎来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年均增加860万左右,预计到"十二五"期末,全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21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6%2021年到2035年,我国将出现第二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年均将增加1100多万,根据联合国公布的数据,2000年,我国老年人口比重与世界平均比重大体相同,均为10%左右。到2010年我国上升了3.3个百分点,而世界平均数则上升了一个百分点。预计未来40年,世界老年人口的比重将上升10.8个百分点,而我国将上升21个百分点,我国老龄化的速度比世界的平均速度要快一倍多。 三是我国解决老龄化问题的难度大。我国是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进入老龄化社会,应对老龄问题的经济基础还很薄弱,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一方面将导致长期以来推动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人口红利逐步减少乃至消失;另一方面,将导致社会用于养老方面的支出大幅增加,这对社会再生产带来了直接影响,这个影响一定不会小。如果处理不当就会拖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与西方的发达国家相比,短期以内我们所需要解决的问题更多、困难更大。

中國 植牙市場仍於起步中 ....

中國大陸八成牙齒缺失患者不就醫 2012-07-01 10:13:51 沈子涵/整理中新社報導,上海交通大學口腔醫學院副院長鄭家偉在"上海仁愛國際口腔種植高峰論壇"期間接受採訪時表示,目前國內約八成牙齒缺失患者不主動就醫,除了一些門牙缺失的患者以外大部分人不會主動進行口腔修復。他說,他們當中絕大多數人不知道牙齒的缺失會對其他牙齒產生影響,往往只有到周圍的牙齒形態和口腔結構發生變化時才會選擇就醫。這不僅耽誤了口腔種植的最佳時機也影響了口腔修復的效果,同時嚴重危害口腔健康。 據瞭解,世界衛生組織制定的口腔健康標準是:牙齒清潔;無齲齒;無疼痛感;牙齦顏色正常,無出血現象,鄭家偉說,目前上海達到這些標準的市民不是很多。上海仁愛醫院口腔科副主任醫師李育林指出,對於口腔健康問題,及時治療十分重要,而一旦出現牙齒缺失情況也要儘早進行修復治療,以免帶來更大的口腔問題。他告訴記者,口腔疾病患者中主動就醫的民眾非常少,很多人都是在口腔問題發展到無可收拾的地步才會去看醫生,導致許多原本經過治療後可以保留的牙齒最後只能白白拔掉,引發牙齒缺失問題後又不及時進行修復。據介紹,本次國際口腔種植高峰論壇的舉辦旨在與國內外專家共同分享上海口腔種植醫學成果,以提高中國大陸口腔種植技術。目前,中國大陸種植牙市場方興未艾,不僅各大醫院都在開展種植牙,甚至私人口腔診所開設植牙項目。專家指出,種植牙要求的技術比較嚴格,但中國大陸目前對之沒有市場准入制度,也缺乏行業標準。不少牙科醫生紛紛搶進植牙市場只為圖利,導致市場相當混亂。上海口腔醫學會會長周曾同說,"價格的差異主要是在種植牙材料的差異上",他提醒廣大市民,選擇種植牙要謹慎,必須前往正規醫院進行問診,同時也要注意種植牙材料的安全性,貪圖便宜而使用劣質材料容易對口腔造成二次傷害。 【中央網路報】

智財局開放 氣味或觸覺商標!!!

經部多項新措施 7月啟動 【中央社╱台北1日電】 2012.07.01 04:55 pm 經濟部表示,71日起各項新措施將啟動實施,除了智慧局將擴大受理非傳統商標類型申請註冊保護外,中小企業處預計7月下旬起開辦「青年築夢創業啟動金貸款」。經濟部表示,青年築夢創業啟動金貸款,申貸額度最高為新台幣200萬元,利率依郵政儲金二年期定期儲金機動利率加0.575個百分點為最高上限(目前為1.95%),機動計息。 申請者還需接受30小時以上創業相關課程,並提出創業計畫書,向銀行辦理申貸即可,預計7月下旬起開辦至民國1021231日止。為因應國際趨勢,經濟部說,智慧財產局自71日起擴大受理非傳統商標類型,任何能讓消費者認識,並藉以作為區別商品或服務來源識別標識,例如動態影像、全像圖或其他非以視覺感知的氣味或觸覺商標,都可進一步申請商標註冊保護。 此外,為避免申請人因遲誤繳納註冊費,導致已核准審定的商標無法註冊,經濟部表示,未來只要申請人非因故意未於期限內繳納註冊費,得於繳費期限屆滿後6個月內,繳納2倍註冊費申請復權。 不過,為維護權利安定性,經濟部提醒,若復權將影響第三人申請或註冊權益者,則不允許復權。 其他措施方面,能源局將依據「石油管理法」第19條之1規定,訂定「液化石油氣經銷業分裝業與零售業供銷管理規則」,並自71日起實施。 管理規則重點包括液化石油氣零售業者(瓦斯行)應於營業場所明顯處,揭示營業主體、零售價格等資訊以利消費者辨識。 同時揭示牌告的寬度應至少70公分、高度應至少55公分,揭示價格字體規格,以讓消費者明顯辨識,並需置掛於營業場所鮮明處,不得有遮蔽物遮蔽。 【2012/07/01 中央社】

日本行動銀髮族 砸錢消費不手軟

 出生於二次大戰後嬰兒潮的「團塊世代」,是日本經濟高度成長的強力後盾,他們歷經嚴苛的社會競爭,擁有多元價值觀與旺盛行動力,在日本被稱為「行動銀髮族」。統計指出,團塊世代正邁入完全退休年齡,60歲以上人口的消費支出突破百兆圓(約37.2兆台幣),佔日本整體消費的44%,近年來儼然成為日本各業種極力爭取的強勢消費族群。 豐田汽車4月間推出的新型跑車「86」(右上圖,美聯社資料照),初期鎖定年輕客群,價格也因應30歲左右的消費客層,訂於約75萬台幣。沒想到此款跑車推出後,不論是試乘或洽詢的民眾,多半以60多歲的銀髮族為主。2月開放「86」預訂後,短短1個月內的訂車量便突破8000輛,衝破原訂月目標的8倍,50歲以上的訂車者佔其中25%以上。1名年近60的男性職員就表示:「不想再和家人同乘1輛車,想有自己的專屬車輛。」 為全家便利超商開發銀髮族市場的媒體行銷專家殘間里江子分析道:「團塊世代覺得自己比實際年齡年輕10-13歲,最討厭被視為年長者。這些人從小就接受西洋電影或影集等美國文化洗禮,和一般認為上了年紀就會較為保守節制的傳統觀念,大相逕庭。」 此外,日本永旺集團(AEON)也在4月設立全國第1家強化銀髮族需求的大型超市,超市中最特別的是增設全年無休的綜合診所,以及金融諮詢服務,超市員工中有20人具備照護師執照,另有多數員工接受過相關專業講座訓練。 主要經營DVDCD出租文化事業的CCC集團,則於去年底成立以銀髮族為主要客群的「蔦屋書店」。店內裝潢高雅沉穩,陳列的電影或音樂產品主打經典名片或懷舊音樂,另外還有30名駐店諮詢人員,針對本身便具備一定涵養與學識的銀髮族,提供旅遊、料理或政經等各領域的專業建議。 CCC社長增田宗昭表示:「就日本人口組成看來,繼續追著年輕族群跑,生意也不會隨之成長。『韓流』就是韓國當地有錢有閒的中高年齡女性所創造出的潮流。(日本)接下來的主角,就是60歲以上的男性了。」自由時報0630

抗老方式多 選合適的

 【聯合晚報╱記者林進修/台北報導】 2012.07.01 02:46 pm 除了防曬美白外,皮膚一旦因老化而出現變薄、乾燥、粗糙及暗沈等現象,台北綺顏診所院長吳敏綺建議,就可透過醫美治療等方式,徹底解決問題。但應該用衛生署核可的美白成分。 常見的醫美治療,包括果酸換膚、左旋維他命C美白導入、微晶磨皮及雷射等。果酸換膚採用萃取自天然成分的甘醇酸、檸檬酸、苦杏仁酸、乳酸、胺基酸及複合酸等,分子量小,相對安全,但使用時濃度最好由低往高逐漸調整,慢慢建立皮膚的耐受性,才不會引發副作用。 左旋維他命C美白導入的作用,在於增加皮膚對美白成分的吸收,可每周做一次。微晶磨皮融合果酸換膚及左旋維他命C美白導入的作用,以每兩周一次為宜。 雷射是近年來發展最迅速的醫美技術之一,機種相當多,有淨膚雷射、白瓷娃娃雷射、柔膚雷射、碳粉雷射、魔顏雷射、粉餅雷射、飛梭雷射、迷你雷射、黑娃娃雷射及飛輪光雷射等,可說五花八門,令人眼花撩亂。 吳敏綺認為,這些雷射的效果因人而異,最好先和醫師充分討論及溝通,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項目,才能得到最好的治療效果。 【2012/07/01 聯合晚報】

身心靈健康 人自然快樂 !

你快樂嗎?肝好就快樂【聯合晚報╱許金川】 2012.07.01 02:46 pm 許金川 (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財團法人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執行長) 牧師:「天堂是非常快樂的地方!」 民眾:「為什麼?」牧師:「你沒發現去的人都沒再回來!」 人要快樂,有很多方法,不過基本上精神要快樂,肉體一定要健康才行。如果人體器官出了毛病,精神通常也是快樂不起來的。 傷風感冒、流鼻涕、喉嚨痛、發燒,看來問題不大,但是人體在病毒作怪之下,會感覺累及不舒服,精神也快樂不起來。 腰痠背痛、手腳疼痛或頭痛頻繁,人也不會太快樂。菸抽多了,引起肺氣腫,一動即氣喘如牛,人也不會太快樂。心臟不好,用力就覺得胸悶、頭暈氣喘,心有餘而力不足,也難得快樂。細菌感染,引起敗血症,全身無力,甚至血壓降低、休克,人也無法快樂。 腎臟不好引起尿毒症,毒素累積在體內,自然也不會快樂。 得了B肝、C肝,不知道定期追蹤檢查,等到肝硬化、肝癌末期才求醫,屆時與病魔對抗,肉體痛苦,心裡壓力也大,難得快樂。飲酒作樂,雖然快樂一時,但傷了肝,幾年之後引起肝硬化、腹水、水腫及黃疸,整天往醫院跑,也難得快樂。 因此強身不僅是強國之本,也是快樂之本。凡我全國愛肝之士,必須注意自己的健康,才能讓自已及家人快樂。
●許金川教授的專欄文章已集結出書,書名「遠離肝苦很簡單」,請洽肝病基金會或各大書店購買,另有「保肝冷笑話」AppiPhoneAndroid版)「保肝找查」AppiPhone),歡迎免費下載,讓您隨時隨地輕鬆學習保肝知識。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備有B型、C型肝炎治療小手冊、肝癌治療小手冊及好心肝會刊,免費索閱。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網址:www.liver.org.tw。歡迎您捐款贊助肝病防治,郵政劃撥帳號:18240187,戶名:財團法人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 【2012/07/01 聯合晚報】

微創手術再進化 機器手臂來幫忙

 日期:2012.06.29 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醫療科技的發展大幅減少病人對於手術治療的憂慮,尤其外科手術常常伴隨著大範圍的手術傷口,造成病人對於手術的猶豫,因此外科手術從傳統的開腹手術,逐步發展到腹腔鏡微創,再進化到近年的機器手臂手術,引導外科手術從「智慧與勞力密集」產業,轉型成「高科技」輔助產業,在這場運用先進科技與客製化的新局中,台大醫院從最困難的腫瘤、急症到一般手術都可以施行微創手術,在多個領域都有開創性的進展。 機器手臂手術就是用機器手臂取代外科醫師的手,在外科醫師操控下進行手術,機器手臂從病人腹部0.8cm1.2cm的傷口進入腹腔內,有別於腹腔鏡只有2D視野,機器手臂的3D視野使得原本手術中一些困難角度都更容易進行,且機器手腕可以進行540度旋轉,有利於術中血管傷口的縫合;術後傷口小、復原快,但目前健保不給付。 以國人常見的肝臟疾病為例,肝臟切除手術的困難度在於肝臟血管分佈很多,加上東方人的肝臟腫瘤常合併有肝硬化的問題,手術中的止血很重要,所需要的技術層面較高,因此以微創方式進行肝臟切除手術的發展也較慢,台大醫院從2007年開始建立微創肝臟切除手術技術迄今已完成近百例的案例,包括70例的腹腔鏡肝臟切除手術以及今年新發展的29例機器手臂輔助腹腔鏡微創肝臟切除手術,如果腫瘤在5公分以下且位置較邊緣的話,即可考量以機器手臂輔助微創肝切除手術,目前台大醫院適用微創肝切除手術的病患已由20%提升至40 機器手臂輔助手術是目前最新的手術方式,傷口小,恢復快,而機器手臂穩定性高、不會疲乏,且可做到較傳統腹腔鏡手術更精細的分離、切割及縫合,還可以緩解目前外科醫師不足的問題,希望能更加順利使用機器手臂來進行手術,發揮如虎添翼的效果。

国家4部委出台新政 药企争夺首仿药高毛利

 中国营销传播网, 2012-06-30 作者: 吉昌令, 近日,为支持我国化学仿制药产业的持续发展,国家四部委联合组织发布了《通用名化学药发展专项》。而自20126月以来,又有一批仿制药企业陆续拿到FDA的生产批文,专利悬崖的浪潮再次掀起,千亿美元的仿制药市场被瓜分,然而,仅个别中国药企能分得一杯羹。而在中国市场上,中国药企争做首仿,以期赢得市场红利。

无中国药企申报立普妥仿制药近日,四部委联合发布了《通用名化学药发展专项》,期冀中国药企把握全球大量创新药专利到期高峰到来的战略机遇,推动一批通用名化学药生产质量体系与国际接轨,扩大化学药制剂在国际主流市场的份额。在《通用名化学药发展专项》中,四部委特别提出制剂国际化发展能力的建设。即组织实施通用名化学药制剂国际注册和生产质量体系国际认证,构建国际主流市场营销From EMKT.com.cn渠道和网络,促进扩大制剂在国际主流市场,特别是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市场的份额。然而,据高华证券研究报告,事实上,全球仿制药厂商主攻成熟市场,即美国、欧盟,而中国医药厂商的仿制药基本都没有通过国外的医药监管机构认证,无法打入海外成熟市场。仿制药须在安全和疗效方面体现与其原研药的生物等效性才能获FDA批准进行量产。2011,恒瑞药业第一个创新药艾瑞昔布获批,取得中国第一个注射剂ANDA(新药简略申请)。需要指出的是,ANDA只是仿制药品进入美国市场的第一步。一个不得不提的例子便是中国药企缺席立普妥仿制药的FDA认证。201111,医药史上第一个突破千亿美元大关的重磅药之王立普妥(Liptor,通用名:阿托伐他汀)在美国失去了专利保护,它是辉瑞公司研发的降血脂药物。印度药企兰伯西是第一个向FDA提交实质完整ANDA的申请者。该公司于2003年初正式对立普妥发起专利挑战。据外媒报道,华生制药是首个获批推出立普妥仿制药的公司,目前已攫取了39%的市场份额。除了华生制药和兰伯西,仿制药生产商MylanSandozApotex于日前获得监管批准,已准备开始推出各自的仿制药。从本月开始,将有更多的仿制药公司进入市场,推出各自的仿制药。降胆固醇药物市场注定将更加竞争激烈。今年上半年,辉瑞的销售持续大幅下跌。据IMS提供的最新数据,辉瑞立普妥一季度销售额为13.95亿美元,同比下跌42%.而在抢滩立普妥市场的队伍中,并无中国药企的身影。没有中国企业向FDA申报立普妥的仿制药,可说是因为不熟悉美国仿制药注册法规,因企业GMP达不到FDA要求,或因对美国市场缺乏运作经验。国内仿制药企业要想赶在这个时间内做出1~2种像立普妥这种受到国际认可的药,还是比较难的。

中国药企:"首仿"红利大尽管本土企业尚未有能力叫板国际市场,而在国内市场,若获"首仿"资格,高回报也能源源不断。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中,主力品种属于波立维(Plavix,通用名:氯吡格雷),该药物由赛诺菲安万特开发,1997年在美国上市,是仅次于立普妥的畅销药。因当时国内专利保护意识还不强,SFDA审批了天津药物研究院的氯吡咯雷仿制批文,后来深圳信立泰买下了天津药研院的批文,商品名定为"泰嘉"。而泰嘉是信立泰的主打产品,2009年销售收入为3.6亿,毛利水平高达88.76%.波立维的市场份额由杭州赛诺菲和深圳信立泰公司掌控,杭州赛诺菲的份额为73.31%,深圳信立泰的份额为26.69%,二者形成寡头垄断态势。谈到首仿药,不得不说到 "阿乐"。与信立泰的波立维情况类似,上世纪90年代,嘉林药业(当时称北京红惠制药)开发了立普妥钙片(即"阿乐"),在立普妥获得国内行政保护之前获得生产批文并得以上市。阿乐2000年上市,比立普妥进入中国市场早一年。仅凭它,北京嘉林药业连续5年业绩都以年均超过50%的增幅迅猛发展,销售额从2006年的6000多万飙升到2010年的5亿多元。此外,恒瑞医药是研发多西他赛的国内首仿企业。2005,恒瑞医药已占据该药接近50%的市场份额,而齐鲁制药的份额还不到20%.公开资料显示,2013~2015,恒瑞医药将陆续上市60多个仿制药和创新药。然而,红利止于"首仿"。以波立维为例,我国SFDA目前正在审批的波立维仿制药物有近40,包括2010年的江苏恒瑞等5家企业、2011年的河南天方、丽珠制药等25家企业,2012年的湖南迪诺、珠海联邦等7家企业分别向SFDA申报仿制药。更多企业进入波立维仿制药的队伍,首当其冲的是面对竞争对手的增多,行业竞争加剧,利润率将会降低

First wholly Taiwan-owned hospital opens in Shanghai

2012/06/26 23:13:24 Shanghai, June 26 (CNA) A Taiwanese-owned private hospital opened in Shanghai Tuesday to become the first wholly Taiwan-funded hospital in China following the signing of a landmark cross-Taiwan Strait trade deal. The Landseed International Hospital is the first of its kind to be established in China since the signing of the 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 (ECFA) in 2010.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d previously only allowed foreign companies to set up joint venture hospitals. The hospital targets high-end customers, including Taiwanese businessmen in China, as well as foreigners and deep-pocketed patients living in Shanghai. Chang Huan-chen, executive director of the Taiwan-based Landseed International Medical Group and superintendent of the hospital, said 90 percent of the doctors will be Taiwanese with more than 10 years of residency training. The remaining 10 percent, he added, will come from the United States and various other countries. The doctors will be paid a monthly salary of between 100,000 yuan (US$15,710) and 200,000 yuan, which is more than they could expect to be paid in Taiwan, Chang said. Spending a night at the hospital's VIP room costs 5,888 yuan, according to the hospital's website. The opening was attended by political figures from both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 including former Health Minister Yeh Ching-chuan, former opposition Democratic Progressive Party lawmaker Shen Fu-hsiung, former People First Party Vice Chairman Chang Chao-hsiung, and Ye Kedong, a deputy director of the Taiwan Affairs Office under China's State Council. Wei Ying-chiao, chairman of the Ting Hsin International Group, a Taiwanese-owned food manufacturer based in China, also attended. (By Rita Cheng and Ann Chen) ENDITEM/J 

從白宮公布的"國家生物經濟藍圖" 中 看到了...?!!

生物產業:一場起跑線上的全球競賽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財匯資訊,摘自:經濟參考報) 2012-06-27  "誰控制了石油,誰就控制了所有國家;誰控制了糧食,誰就控制了人類。"在能源危機和糧食危機警鐘不斷敲響的當今世界,這句名言顯得愈發振聾發聵。當前,過度依賴化石能源的經濟社會發展模式已經越來越不可持續,人類必須做出新的選擇,因此對生物技術和生物產業寄予了更大的希望。 國內外有關科學家認為,生物技術將在未來的科技和產業革命中充當重要角色。在新一輪工業革命中,生物技術和生物產業的發展將在多大程度上改變經濟社會的形態?中國能否在這輪生物產業革命中搶占制高點?《經濟參考報》就此對生物產業領域的知名專家和企業負責人進行了專訪。
危機倒逼生物產業發展 沒有化石能源的支撐,很多經濟和產業的邏輯不再成立。未來整個經濟社會的發展要更好地利用生物本身的內在機制,去探索一條新的可持續的、以太陽能和生物特性為基礎的道路  。 馬延和:從文明發展的角度來講,從鉆木取火,到煤炭蒸汽機,再到核能和生物能的初步利用,能源的利用能力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標志。目前的工業經濟基本上是石化經濟,煤炭和石油促進了現代工業的發展。而未來整個經濟社會的發展要依賴於可再生的碳資源,實際上是依靠生物技術手段,把現有的碳快速轉化成可利用的資源。雖然目前生物技術在能源利用方面還沒有突破,但具有非常大的潛力。 我國對發展生物產業的戰略需求,在於我國人口基數大、增長快;水、土地、礦產和石油等資源貧乏,無法滿足發展工業快速的要求、環境污染重等。因此,必須以可再生的生物資源替代不可再生的化石資源,實現節能減排等。生物產業因其物質資源消耗少、環境保護好、成長潛力大和綜合效益好的特點,正在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戰略重點。 生物產業一直是我國調整經濟結構、實現傳統經濟增長方式轉換的朝陽產業。生物產業的發展能有效緩解我們國家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所面臨的人口健康、糧食安全、能源安全、環境保護、資源緊張、氣候變化等重大壓力。 李紹明:此前的工業革命從興起到現在大概已經過去了250年,現在到了需要回頭認真思考科學技術和產業發展的階段。 工業革命以來創造的財富比過去幾千年、幾萬年還要多,人類對此引以為豪。但200多年的工業化進程,基本是以廉價的化石能源作為基礎,如果沒有化石能源的支撐,現在創造的所有財富還叫財富嗎?如果化石能源緊缺帶來價格在現有的基礎上翻十倍,現在很多的產品不能正常使用,不再有使用價值,很多財富都將成為"負財富",經濟和產業的邏輯都不再成立。 200多年創造的財富耗費了幾億年、幾十億年積累的資源,造成巨大的環境負擔和問題,可持續性很差。未來不能再延續工業化的發展思路,技術創新和科學進步都要基於新的邏輯,開啟新的革命。很多國家看到未來科技和社會發展的基本趨勢,將目光放在生物技術和生物產業。 工業革命是基於物理學和化學的基本原理,但生命的存在和延續是基於遺傳學和生物學。生命尤其是植物的根本能量來源於太陽能,而太陽能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現在所有的化石能源也都是由植物固化了的太陽能,才有了現在的可開發、可利用。人類的發展必須回歸到怎樣更好地利用生物本身的內在機制,去探索一條新的可持續的、以太陽能和生物特性為基礎的道路。
生物技術介入產業發展 自從生物技術可以在工業領域實現商業化應用,國際上對生物技術推動產業和經濟發展更加重視。 馬延和:國外的生物產業是指以現代生物技術為核心的技術方法和產業領域。嚴格意義來講,在產品的形成過程之中,至少要有一步或一個環節涉及核心的生物技術。比如聚乳酸,是將淀粉、糖或纖維素發酵變成乳酸,發酵的這一步實際上就是用基因工程的方法改造菌種,使其高產乳酸,或者使乳酸的特性更加符合工業的要求,所以需要生物技術手段的介入。 又比如,過去一個藥品的化學合成可能需要幾步甚至十幾步的反應,現在通過生物技術可以用一步或幾步的生物反應取代化學反應。現代生物技術還在介入中藥領域,比如把紅豆杉里的青蒿素的合成基因組裝到另外一個微生物細胞體內,讓微生物發酵產生青蒿素,不再依賴植物資源,而且產量大、成本低。 2000年前后聚乳酸的上市,標志著生物技術可以在工業領域實現商業化應用。從那以后,國際上對生物技術推動產業和經濟發展更加重視。生物技術要推動經濟發展,肯定要介入工業領域,因為在醫藥和農業的"出口"畢竟是有限的。 我國傳統生物制造技術歷史悠久,近年來發展起來的基因工程、細胞工程、酶工程、發酵工程技術在生物制造領域已經產生了巨大影響,推動了微生物發酵工業進步。同時,現代工業生物催化與生物轉化技術正在快速發展,部分技術已成功用於產業化,生物法制備醫藥中間體如酶法拆分制備光學純2-芳基丙酸酯、2-辛醇、S-α-腈基間苯氧基芐醇等,已基本具備商業化開發的前景。長鏈二元酸、丙烯酰胺、羥基乙酸等大宗化學品的生物催化技術已經或即將實現規模化應用;生物造紙、生物紡織、生物制革技術已經形成小規模示范,生物過程裝備系統向著多樣化、大型化、高度自動化與信息化方面發展。 生物技術介入工業領域的潛力很大,歐盟提出到2020年,對於包括化學藥品在內的精細化工品生產,生物技術要替代30%60%的化學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僅節能減排的效果非常好,還能夠提高產品質量、降低成本。 不過,由於當前生物技術的發展水平有限,很多生物催化劑還不能實現對化學催化劑的替代。在工業應用過程中,耐受性、工業環境的適應性以及本身的成本,這些問題都使得生物技術和化學方法相比缺乏優勢。 李紹明:未來可能要基於生物技術和原理改造過去傳統大量的產業,比如用生物技術進行生物制造、生物冶煉、生物制藥等。 化學反應和生物反應的機制有巨大的差別,化學反應大部分是基於催化劑,采用高溫促進反應,不可避免地存在高耗能、低效率的問題。而生物反應是基於酶催化,在很自然的條件下就能發生反應。以生命科學為基礎的發展道路,可以更加高效地利用太陽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給人類帶來重大的機遇。
技術差距正在拉大  現在生物產業上再大的差距也只是起跑線附近的差距。在這次重大的全球產業和技術轉型中,中國機會巨大,生物產業最有可能走出技術先行的道路。 馬延和:這幾年國外對生物技術和生物產業的發展,比我們想象的還要關注。很多國家和組織在做生物技術和產業發展的規劃,像經合組織已經有步驟、系統地組織了這方面的調研和規劃。 2009年,經合組織出版了《面向2030生物經濟規劃議程》,預測到2030年全球生物產業會成為各國G D P中占一定比例的不可忽視的產業,生物醫藥、生物農業和生物工業會形成三足鼎立的態勢,特別是生物工業可能發展得最快。 歐盟出臺了兩個方案,對生物產業非常關注,提出到2025年,實現歐盟框架內整個社會形態向生物技術轉變,形成以生物技術為基礎的新的社會形態。 20119月,奧巴馬總統宣布將即將公布的《國家生物經濟藍圖》作為其政府致力於推動科技研發確保經濟增長、改善人口健康和發展清潔能源的職責一部分。今年4月份,美國政府發布了《國家生物經濟藍圖》,提出了五大戰略目標,以確保生物經濟有潛力促進經濟增長和滿足社會需求。 有人認為,中國電子信息技術和國外的差距大,而生物技術差距不大。實際上,生物技術的差距不是"一星半點"。2003年國家做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的時候,中國的生物技術落后10年到20年,現在則可能落后了30年到50年,差距正在拉大。 比如,我國在微生物制造與世界先進水平仍有較大差距,以低水平的跟蹤和復制為主,自主開發的產品和過程很少。新酶的開發、產業化和工業規模的應用明顯落后於國外;而化學品制造領域,則基本停留在利用發酵制造生產簡單代謝物的水平上,醫藥中間體、營養保健品、精細化學品、手性農藥等生物合成技術落后於發達國家1020年。 李紹明:從目前全球生物技術和產業發展的水平來看,美國遙遙領先,其他國家和地區包括中國、印度、歐盟和日韓處於第二方陣。但中國面臨著能源安全和糧食安全兩頭受壓的困境,對於生物產業發展的迫切程度遠遠大於美國。如果只是將生物產業作為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1/7,這和中國人口眾多、資源稟賦不好的現狀相比有些不相匹配。 不過,和工業革命相比,生物技術和生物產業大體處於18世紀中葉的水平,重大的突破性技術還沒有產生。生物產業的"瓦特"還沒有出現,"元素周期表"也還沒有發現,轉基因技術和物理學相比還不能叫做科學。 也就是說,現在生物產業上再大的差距也只是起跑線附近的差距。在這次重大的全球產業和技術轉型中,中國機會巨大,生物產業最有可能走出技術先行的道路。將生物產業打造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時機遠比IT產業好。
重大技術突破能否"中國造" 將來生物科學如果取得重大的突破性進展,會不會產生在中國,現在還存有疑問。 李紹明:人類正處於生物科學再次跨越發展的前夜,未來30年,生物產業一定會造就像IBM、微軟、英特爾、谷歌、蘋果一樣的創新巨人。但將來生物科學如果取得重大的突破性進展,會不會產生在中國,現在還存有疑問。因為中國的科研機制有很多問題,現在國家對科研的支持是天女散花式的,科研機構重視的是大量發表SC I論文,但這對於中國將來能否成為重大科學進展的產生地,作用不是特別大。 生物技術靠什么發展,靠什么縮小和美國的差距?生物醫藥、生物農業、生物制造,每個產業都要有"起飛跑道"。要讓一項技術取得重大突破,一定要讓其有商業化的可能,否則永遠發展不起來。歐盟就是這樣衰落的,原本歐盟的生物技術基礎比美國好,現在則落到了和中國和印度大概一樣的水平。 在未來生物產業的發展中,玉米是戰略性作物和全球競爭的焦點,應該在35年的時間里允許生物技術的商業化。玉米應用生物技術的作用遠遠不是增加產量的問題,而是玉米可以作為農業生物產業最好的"起飛跑道"。生物技術有一定的通用性,只要生物技術在玉米上發展起來,其他的技術水平也就上去了。 馬延和:中國生物技術發展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科研機制。現在科研條件越來越好,從國外回來的人越來越多,科研經費也多了,但生物技術領域基本上沒有在國際上領先或者說不落后的成果。現在的科研考核機制是看發表了多少論文,申請了多少專利,而不是為了解決問題。不管是高校還是科研院所,每個課題組帶一幫人各做各的,沒有合力。但重大技術的出現需要交叉和整合,只有形成合力才能產生重大的技術。
企業是技術創新主體  生物產業的幾大跨國巨頭不僅體量大,而且增長速度也很快,中國企業面臨較大的競爭壓力。 李紹明:企業在生物產業領域的研究起步比較晚,都是最近幾年的事情。比如生物醫藥領域開始有一些企業加大投資研發的力度,但和國際巨頭差距仍然很大。國際生物醫藥巨頭輝瑞的市值近2000億美元,而國內比較知名的生物醫藥企業市值只有1億美元。生物農業方面,孟山都的市值是380億美元,而國內最大的種子企業隆平高科或登海種業的市值大概是70億元人民幣。 更讓人擔憂的是,生物產業的幾大跨國巨頭不僅體量大,而且增長速度也很快。這些企業通過兼并和內生發展,每年的增長率基本在20%左右,這對中國企業來說是比較大的挑戰。 從生物育種技術研發來看,目前企業出現了兩大趨勢。一是像金色農華、中種、隆平高科、奧瑞金這些原本就有生物育種基礎的企業,去年以來投資力度比較大。比如,中種宣稱10年投資50億元打造生物技術研發中心。與此同時,跨國公司在中國的布局力度也很大,像杜邦先鋒公司今年在北京建立了分子育種中心。 二是種子企業和生物技術研發單位進行各種各樣的合作,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未來企業形成的生物技術研發中心,將為全國甚至全球生物產業的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馬延和:與國外相比,我國部分生物企業生產水平低幾倍甚至幾十倍;生產菌株水平低20%50%,以高資源消耗、高能耗和低人工成本競爭;有一定的產業基礎,但不具備新產品的生產技術。盡管我國生物產業現已達1.6萬億元的市場規模,但與國家需求和產業自身應具有的市場地位相比,仍處於發展的起步階段。科技部發布的《"十二五"現代生物制造科技發展專項規劃》中強調企業的技術創新主體地位,提出通過組建產學研戰略聯盟和校企聯合研發中心(基地、孵化器)等方式,建立企業牽頭組織、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參與的創新體系。通過財稅、金融、投資等政策,引導企業增加研究開發投入,推動企業特別是大企業建立研究開發機構,增強企業創新能力。鼓勵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聯合開展現代生物制造技術成果轉化,改造或新建一批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重點實驗室,提高科研成果的工程化與系統集成能力。鼓勵和支持國外機構在華設立現代生物制造領域的研發中心。支持成立生物基材料、生物基化學品、手性化工中間體、氨基酸、酶制劑、工業生物清潔生產與循環經濟等產業創新戰略聯盟。
美國的"國家生物經濟藍圖" 由於生物經濟擁有巨大的增長潛力和能帶來眾多其他社會利益,它已經成為奧巴馬政府的優先發展對象。生物經濟可以使美國人更加健康長壽,減少國家對石油的過度依賴,應對環境污染問題的挑戰,轉變制造過程,增強農業部門的生產力和覆蓋面,增加新的工作機會與拓展新興產業。 如今美國生物經濟的發展將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三大基礎技術的發展:遺傳工程,D N A測序和生物分子的自動化高通量操作。除了上述這些具有巨大發揮潛力的科學技術,一些新的重要技術,包括新技術與現有技術的創新組合技術正在不斷興起。未來生物經濟依賴於新興技術,如合成生物學(定向設計改造微生物與植物)、蛋白質組學(大規模研究與操作生物體的所有蛋白質)、生物信息學(擴展利用生物及其相關信息的計算工具與方法)以及各種難以想象的新興技術的開發應用。最近一系列研究發展趨勢也預示著醫藥健康、生物能源、綠色農業、生物制造和環境保護等領域將有重大的進展。 基於生物經濟的巨大潛力,2010年美國奧巴馬政府的國家預算申請就將"支持構建面向21世紀生物經濟的研究基礎"作為科技優先領域之一。相關部門已經相應的開始集中力量,并在構建未來生物經濟取得了重要的初步進展。此外,為了使未來充滿活力的美國生物經濟有潛力提供重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相應的戰略目標開始制定出來。 20119月,奧巴馬總統宣布將即將公布的《國家生物經濟藍圖》作為其政府致力於推動科技研發確保經濟增長、改善人口健康和發展清潔能源的職責一部分。2011年政府的《未來能源安全藍圖》為藍本,2012年《國家生物經濟藍圖》有兩個使命:第一,確立美國生物經濟全部潛能實現的戰略目標;第二,突出促進這些目標實現的早期成就。 《國家生物經濟藍圖》提出了五大戰略目標,以確保生物經濟有潛力促進經濟增長和滿足社會需求。盡管美國在生物經濟領域取得了重要的進展,但是如果要使美國在快速變化的世界上永久保持強大競爭力就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五大戰略目標包括,支持研發投資,構筑美國未來生物經濟基礎;加速生物研發向市場轉移,加強轉化與監管的體制和機制;改革與完善監管政策與法規,減少障礙,提高效率,在保護人類健康和環境安全的同時,削減成本;更新培訓項目,將學術研究機構的激勵措施與人員培訓相結合,滿足國家人才需求;促進公私伙伴關係發展和競爭前合作,鼓勵競爭者共享資源、知識和專業技能以熟知成敗。




《國家生物經濟藍圖》





燃燒吧!體脂肪

 2012-07-01 中國時報    邱俐穎 想瘦不要胖,很多人常透過節食來控制體重,但外表雖瘦,體脂肪卻高得嚇人,成為外瘦內胖的「泡芙女」,專家提醒,要健康減去脂肪,運動絕對少不了,否則只是假性苗條,還恐造成基礎代謝率下降,成為愈減愈胖的體質。台北市聯醫仁愛院區負責推動瘦身課程的護理師李佳容指出,30歲以下女性體脂肪率應介於1724%,30歲以上女性2027%才算美肌女,但現行女性光靠節食減肥,往往只減去水分和肌肉,加上運動少,脂肪自然不動如山。要成功減重尤其是減去體脂肪,李佳容說,三餐絕對要按時吃,絕對不要故意少吃一餐讓身體呈飢餓狀態,因身體飢餓的警訊,會造成下一餐吃的營養素更快、更容易被身體吸收攝取,讓吃下去的熱量迅速囤積。另很多女性都透過不吃澱粉來減重,台北馬偕醫院營養師趙強指出,人體在消耗脂肪的過程中,需要澱粉帶入運行,減

重過程中澱粉絕對不可少。李佳容建議,減重時,澱粉不妨改選富含膳食纖維、維生素及礦物質的全穀類,增加飽足感較不易感到飢餓,全穀類膳食纖維進入腸道後會與食用的蔬果纖維結合,可促進腸胃蠕動,更可有效吸附腸道內多餘的油脂。均衡飲食應做到天天32果,很多人覺得蔬菜量吃不夠可以水果代替,但李佳容說,水果內含有較多糖分,尤其果糖屬單醣類,容易被人體合成為脂肪儲存,反之蔬菜的攝取量較無攝取上限,建議減肥者應多吃蔬菜。此外吃飯時不妨改變進食習慣,放慢用餐速度,先喝湯、再吃菜,最後再吃澱粉與蛋白質,讓食物更好消化,也可讓大腦接收到「我正在吃飯」及「應該差不多要吃飽了」的訊息。減重飲食觀念正確,要真正減去體脂肪,最重要還是要靠運動,趙強指出,身體肌肉量增加,才能提高能量消耗量,減重若不斷減去肌肉,以後更難減去脂肪,更會降低身體的基礎代謝率,成為愈來愈難瘦的體質。趙強提醒,人體至少要運動20分鐘以上才會啟動脂肪燃燒,足夠的運動量可以維持身體的基礎代謝率,且即使休息肌肉組織還可以持續燃燒脂肪。

Spending on children's health rising faster than adults over past four years, says report

 July 1, 2012 in Health Spending on health care for children grew faster than spending for adults between 2007 and 2010 due to increasing prices for all categories of goods and services, finds a new report from the Health Care Cost Institute (HCCI). This rise in spending occurred despite a decline in number of commercially insured children and a drop in the use of costly health care services, such as hospital stays and brand-name drugs, says the Children's Health Care Spending Report: 2007-2010. This is the first such analysis to track changes in spending, prices, and use of health care services by children covered by private employer-sponsored health insurance. Price increases surpassed changes in the amount of health care children consumed and outstripped general inflation from 2007-2010, according to the report. Outpatient visit prices rose the fastest, increasing 34.4 percent over four years, nearly six times the rate of inflation, which grew 5.2 percent. Per capita spending on children's health care rose to $2,123 in 2010, an 18.6 percent increase from 2007. Spending on health care for infants and toddlers was disproportionately high. Although children under 3 years comprised 17 percent of the covered child population, 31.4 percent of the total children's health care dollars was spent on them in 2010. Per capita spending for this age group reached $3,896 in 2010. At the same time, teenagers had the highest rate of per capita spending growth, rising 22.3 percent between 2007-2010, with more money going toward prescription drugs and outpatient care. Utilization of mental health and substance abuse services by children rose nearly 24 percent over the four year period. Use of these services grew the most for children age 9-18. In addition, use of central nervous system drugs, such as antidepressants, anti-anxiety drugs, and drugs used to treat 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jumped more than 10 percent. Use of central nervous system drugs among teenagers was highest, with prescriptions exceeding 1 per insured child aged 14-18 in 2010. "Children tend to use less expensive health care, so a bump in children's health care spending is troubling because it could indicate that kids are getting sicker or receiving unnecessary tests or excess procedures," says HCCI Governing Board Chairman Martin Gaynor, PhD, Professor of Economics and Public Policy at Carnegie-Mellon University. "The data on spending for mental health and substance abuse services is particularly worrying. We need to look further into why there is such a high use of prescription drugs for mental health problems among children and whether this expenditure is yielding valuable health outcomes." "HCCI's Children's Health Care Spending Report 2007-2010 is based on one of the largest collections of private health insurance claims data ever assembled and provides unprecedented insight into health care spending trends of children who are covered by their parents' or guardians' employer-based health insurance. Employer-sponsored insurance (ESI) is the largest single source of coverage for children in the United States. According to the report, insurers and consumers spent nearly $88 billion on health care for children in 2010, up nearly 12 percent from 2007. Spending rose even though the number of children covered by ESI declined 5.7 percent from nearly 44 million in 2007 to 41.4 million in 2010. Most Money Spent on Professional Services In 2010, the bulk of children's health care dollars (40.3%) was spent on professional procedures such as primary care office visits, immunizations and preventive care, a trend that was consistent across the four-year period. On average, $855 was spent on professional services per child, a 16.5 percent increase from 2007. High rates of use helped make professional procedures the largest area of health care spending for children but price increases pushed up how much money was spent. On average, children experienced over 10 professional procedures in 2010, a 6.7 percent increase from 2007. Still, price increases for office visits, preventive care, and other services outpaced this growth, rising 9.2 percent over the four-year period. Consumers also paid more out-of-pocket for professional procedures, which accounted for almost half of all out-of-pocket spending. For professional procedures, co-pays, deductibles and other out-of-pocket costs averaged $182 per child in 2010, an increase of 7.1 percent from 2009. Exceptional Price Growth for Outpatient Care, ER Visits Facility charges for outpatient visits increased, growing at more than twice the rate of inpatient admission facility charges. Emergency departments were an increasingly expensive place for care, with the average facility fee for an emergency room visit increasing 35 percent over 2007-2010 from $684 to $923. Additional Report Highlights: West Spends Less Than Northeast: The growth in per capita spending on children varied considerably across the country but the gap was most notable between the West and Northeast. Between 2007 and 2010 spending grew over 25 percent in the Northeast, compared to just 14.8 percent in the West. In 2007, per capita spending for children in the West was $105 less than in the Northeast. By 2010 that difference had increased to $311. Cost-Sharing Rises: Consumers shouldered slightly more of the cost of children's health care in 2010. Consumers picked up 17.5 percent of all health care costs in 2010—higher than the cost-sharing rate for the overall population (16.2%). Out-of-pocket costs rose by 6.8 percent, to an average of $371 per child from 2009-2010. Out-of-pocket spending was highest for children under 4 years ($491 in 2010), yet grew fastest for teens, increasing 8.8 percent from 2009 to 2010 to $433. Increase in Prescription Drugs: While prescription drug use declined 1.6 percent overall compared to 2007, the fastest growing prescription drugs used by children were cardiovascular drugs, which grew 24.8 percent; hormones, which grew 20.8 percent; and central nervous system drugs, which grew 10.4 percent. The rate of use of central nervous system drugs among teens ages 14-18 was nearly double that of children overall ( 1,191 per 1,000 insured children versus 692 per 1,000 insured children). "We hope this report gives researchers and others a much clearer picture about why health care spending for children has risen so quickly," says HCCI Executive Director David Newman. "While we now know prices are the underlying cause, further research on services with high expenditures and high growth in prices is needed for us to understand what is driving these price increases." About the Data Findings are based on de-identified Health Insurance Portability and Accountability Act (HIPAA) compliant data sets from three billion health insurance claims provided by Aetna, Humana, and UnitedHealthcare, three of the nation's largest health plans. Future reports from HCCI will include data from Kaiser Permanente. It does not report on premiums or their determinants. Provided by Burness Communications 

中国转基因稻违规扩散 3米高墙难挡实验种外流

2012-07-01 08:41:16 来源: 南方周末(广州) 核心提示:谁在把国家严禁的转基因水稻捡到中国人的饭碗里?政府严打,拉网检测是否仍改变不了"不可避免"的困局?记者深入福建、浙江实验基地源头考察,摸底国内70多家种业公司和种站,试图厘清真相。 南方周末实习生姚小云资料整理 在福建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基地管辖的田地里耕种了七年后,农妇谭芳(化名)抱怨说,她从未尝过一粒自己亲手种的大米。七年来,从她手上收割下的"高科技"稻谷总重量已接近20吨。这些稻谷周而复始地被送进一墙之隔的仓库,最终烂掉。"老师们不允许我们吃。"谭芳说。在福州市盖山镇吴凤村的的农舍外,四十多亩稻田里刚插的秧苗正暗藏玄机,"他们说这是转基因水稻,还在试验,不是很安全。" 为了免于置身未知的恐惧,谭芳不得不选择从基地外购买大米。但她不知道的是,基地之外,亦早非净土。 尽管中国农业部从未批准任何转基因主食的商业化种植,然而,来自欧盟的预警通报却不乐观。2012年,"欧盟食品和饲料快速预警通报"共通报了28批次的来自中国(包括中国香港)的违禁转基因食品,其中24批次是大米制品。有关转基因安全性的争论,仍在持续,但中国人的饭碗里,已潜伏着转基因的魅影。 欧盟拒绝透露进口商和中国出口商的详细信息,南方周末记者在福建、浙江两地的试验基地源头考察,并对国内七十多家种业公司和种站进行咨询调查,力图还原中国转基因水稻扩散的新趋势。
风声紧,暗流仍涌动 "湖北是转基因水稻种植的重灾区。"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食品与农业项目主任方立锋说。2004年至2006年间,该组织《非法转基因水稻污染中国大米》的调查报告估计,湖北2004年"最少有950吨-1200吨转基因大米已经流入市场。今年(指2005年)的种植面积至少为2000025000亩,如果不加阻止的话,可产转基因大米10000-12500。" 这份报告最早揭开了中国转基因水稻扩散的秘密,并曾引起轩然大波,此后媒体对转基因水稻的指摘大都基于此报告。 扩散源头一度指向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农业部目前只批准了两种转基因水稻的安全证书,其中"Bt籼优63"研发者——中科院院士、华中农大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院长张启发被上述报告批露出任武汉科尼植物基因有限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而科尼公司委托湖北松滋种子公司来进行制种。而这些种子中的部分,最终流播至湖北、湖南多地。 转基因水稻研究学者、种业公司、基层种站、农民……中国的转基因水稻,被疑正依着这一路径流近餐桌。 实际上,中国研究转基因水稻的科研机构远非一家。除了bt抗虫性,还包括抗病、抗逆转基因、抗除草剂、高产转基因、高品质转基因和综合性转基因等七个方面,研究机构则遍布广东、浙江、湖北、北京、湖南、安徽、辽宁、江苏、上海、山东等地。 转基因水稻是用转基因技术把水稻中本来没有的基因转入到水稻中,使水稻具有新的性状,如抗虫、抗除草剂、抗病害。但转入的基因影响水稻原有基因的表达,可能引起很多难以预期的后果。 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及实施办法,转基因植物品种在培育出来后,需要经过安全性评价阶段,才能获得安全证书。而安全性评价阶段,则包括实验室、中间试验、环境释放和生产性试验四个阶段。获得安全证书,意味着已完成商业化种植前的所有安全认定工作。 后两个阶段需与农民合作,到不同的水稻产区检验植物是否适应不同的气候和生态条件,收获的水稻应该统一回收处理。但浙江大学原子核农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舒庆尧承认,一旦农民看上了田间的稻种,对农民的制约就比较难以保障。 南方周末记者通过调查七十多家种子公司和种站发现,仅以抗虫转基因水稻为例,它们曾经的试验地几乎覆盖了中国南方所有水稻种植地区。 以欧盟通报中披露的"科丰6号"为例,当时研发机构福建农科院的合作对象包括了四川农业大学和湖北、广东、江西、黑龙江等地的农科院多家单位,主栽品种覆盖长江流域、华南多个稻区。 在福州,多位业内人士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福建确曾存在相当规模的转基因水稻种子销售市场。包括福建农科院与上市公司丰乐种业合资的闽丰种业、中国种子集团福建农嘉公司等,都曾在业内被传有染。 令人稍微欣慰的调查结果是,大部分种子公司、种站都表明目前已无此类种子销售。一名业内人士称,上述福建企业"因为这两年风声紧,大家才不做"。"现在制种都要检测转基因,万一在种子里查到转基因成分,我们就惨了。"福建建阳市一名种业公司负责人解释说。在福建省农科院曾试验性种植过"科丰6号"的沙县良种场,一位工作人员同样承认,在几年前确实有人销售过转基因抗虫稻。"现在不能搞,都销毁掉了。" 不过,暗流依然涌动。四川、湖南、广东等地的一些公司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咨询时表示,他们虽然现在不卖"抗虫稻",但依然有渠道可以获得。"现在大量买是肯定买不到的,少量的话,可以去一些科研单位。"福建六三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的业务员说。 而在湖北,天门市迪龙种业有限公司则显得张扬。在其公司官网和阿里巴巴网站上,他们依然在公开销售一种难以识别的"全能抗虫水稻——SCK4259" 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询问时,该公司一名业务员承认,被称为"超级克螟籼稻"的SCK4259正是转基因育种技术所得。"没有转基因怎么抗虫?我们做了十几年了,每年会卖几万斤出去。现在已经卖没了,每年2月份是旺季。" 尽管目前国家严控转基因主粮种子的扩散,但趋势依然令人担忧。
挡不住的扩散 实际上,只要研究转基因水稻,扩散的可能性几乎不可避免。"理论上,如果一粒种子流出,种植一万亩、十万亩都有可能。"舒庆尧说。 舒庆尧是浙江大学教授高明尉的学生,他们组成的课题组,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转基因抗螟虫品系"克螟稻"。 克螟稻,针对的正是水稻最大的天敌。"二化螟、三化螟、卷叶螟……经常会弄得农民颗粒无收。"高明尉说。在科学家们的眼里,抗虫转基因水稻无疑有着巨大的魅力。统计数字显示,螟蛾危害着中国75%的水稻,每年导致的损失高达十亿美元。 在"卷叶螟"肆虐的浙江上虞,克螟稻无疑是农民的福音。知情者回忆,该品种刚培育出,当时的上虞市种子公司就曾多次出面联系洽谈,最后将该品种"引进"到上虞进行试验示范。 74岁的小越镇原植保员孔庆水回忆,这种不用施农药的克螟稻在示范田里表现非常优异。"别的地方稻子被吃光了,这里的还是好好的。附近几个村的农民都很喜欢。" 但由于中国迄今仍未批准转基因水稻的商业化生产,科学家只能压抑住内心的激动。"我们转基因试验的每一个步骤,都是要上报的,只有经过农业部批准才能做。"华中农业大学张启发团队主要成员林拥军教授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在早期试验和中间试验阶段,管理是很严格的。"林拥军说,为了避免被人盗走,他们甚至在试验田周围筑起了3米高的围墙,以及2米深2米宽的"护城河"。 但即便如此,却依然难以阻挡转基因水稻在环境释放、生产性试验阶段的扩散。克螟稻在上虞的遭遇正是如此。要求匿名的当地村民说,爱上克螟稻的农民们当时不少都留了种。 而种子公司的介入、私自育种,则加剧了扩散。从上虞市种子公司改制而来的上虞市舜达种子有限责任公司一位业务员向南方周末记者承认,在前几年,他们确曾卖过克螟稻等转基因水稻。"但现在查得紧,转基因水稻,我们都不卖了。" 而不再销售并不代表结束扩散,除了已扩散的种子,另一条隐秘的链条在学术研究领域。高明尉说,抗虫水稻相当于人类造出了一个新品种,这种抗虫基因可以通过杂交方式,转移到其它稻种中去。"自然界有人用过后,就不能排除有人把转基因水稻作为母本杂交。"舒庆尧表示。 以科丰6号为代表的高抗鳞翅目害虫转基因水稻株系为代表。知情者透露,研发该系列的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和福建农科院为主的研究团队,曾联合多个育种单位,通过转育方式配置了大量的抗虫杂交组合。"这些品种一旦耕种,同样会被检测出转基因。"
合法实验和违规整改的困局  尴尬正在延续。因含有违法转基因成分的米制品屡次被检出,早在2008年,欧盟对中国出口大米及米制品就提出了采取保障性措施,要求加强对中国出口米制品的转基因检测。 转基因水稻违规种植的后果,在国内并非最为严重的浙江地区窥见一斑。2009年初,浙江省检验检疫科学技术研究院动植检实验室就曾在浙江省出口欧盟米制品中多次检出转基因成分。为了解决问题,工作人员走访了杭州旺旺食品、杭州娃哈哈食品、浙江中大食品等公司,提出了控制源头、确保供应链稳定等建议。 但当时的数据显示,虽然经过努力,转基因阳性检出率从200910月份到20104月份比20091-9月份下降了43.4%,但依然有17.2%检出违规。 几乎同时,绿色和平抽检发现,湖北、湖南、福建和广东四省仍然有大米及米粉样品被检测出违禁转基因成分。 "2010年,福建曾陆续接到市场销售转基因大米的报告,省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并多次就转基因大米问题作出批示。"福建业内人士回忆说。 这是最严厉的一年。"福建随后出台很多政策,对很多目前在制的制种田都展开了拉网式检测。"福建南平市邵武县的一位种业公司负责人说。 这也是全国统一行动的一部分。福建省农业厅科教处副处长程书田说,2010年,农业部部长韩长赋上任不久后,农业部便开展了堪称"史上最大"的种子执法专项行动,有超五分之一的种子企业被责令限期整改,超十分之一企业的许可证被注销。根据农业部的总结,这次执法的一个重大突破是首次进行转基因检测,并对违规参加区域试验的组合材料和相关单位采取了处罚措施。 "没有人再敢把转基因种子生产与别的混在一起,花粉飘到其他种子去,别的种子检测出,整个公司是要冒很大风险。"成都阳光种苗有限公司的一位高管向南方周末记者分析说。 而此时,中国首批获批转基因水稻"华恢1号"和"Bt汕优63"的安全证书已在实验室里静静躺了3年多,争议依然不断。



盛弘登陸加速;天津長照服務目標Q4開業

 精實新聞 2012-06-29 12:20:49 記者 蕭燕翔 報導 盛弘醫藥(8403) 29日召開股東常會,通過股利發放,每股將配發1元股利,現金及股票各半。而該公司西進的登陸計畫也擴大啟動,除已與北京醫院簽訂醫療管理及設備租賃合約外,也與天津地產開發商敲定長期照護的合作模式,第四季長照業務可望正式開業。 受到轉投資獲利貢獻減少影響,盛弘去年稅後盈餘4,994萬元,年減50%,每股稅後盈餘1.17元。本次股東常會也通過每股將通過1元股利,現金及股票各半;股東會上也通過上修額定資本額至10億元,保留未來增資彈性。 展望今年,盛弘醫藥的西進登陸計畫將擴大啟動。該公司證實,日前已與北京醫院簽訂醫療管理及設備租賃合約,且也確定將跟天津地產開發商合作長期照護服務市場,合作的新公司第四季可望正式開業,也是該集團登陸指標性的第一步。 此外,法人也指出,盛弘也與一家全國性大型保險公司洽談醫院管理業務中,未來西進計畫可望多管齊下。 法人則預估,該公司今年營收將溫和成長個位數,但在轉投資子公司獲利改善下,稅後盈餘預估成長二成以上至6千萬元,每股稅後盈餘逾1.4元。而在登陸進入實質進展期下,未來將逐步受惠中國醫藥市場的高速成長。

神隆將斥資11億興建針劑廠,2014年完工

2012/06/29 18:34 精實新聞 2012-06-29 18:34:25 記者 蕭燕翔 報導 原料藥大廠神隆(1789)29日董事會通過,將斥資11億元(約美金3,760萬元)興建針劑廠計劃,新廠預計今年下半年開始設計建造,2014年完工。 神隆總經理馬海怡表示,該公司一向專精於抗癌高活性及高技術門檻的原料藥開發製造,目前擁有癌症針劑原料的產品種類也居全球之冠,現今跨足下游針劑製劑領域,將提供客戶由原料藥垂直整合至針劑製劑產品的一次購足服務,更加鞏固並擴展既有的原料藥業務,提升長期競爭優勢。 馬海怡指出,目前大多數的癌症原料藥客戶都缺乏生產針劑製劑的能力,需透過專業癌症針劑廠提供代工服務,而目前符合國際GMP水準的癌症代工針劑藥廠產能也嚴重缺乏。 此外,現有許多歐美針劑廠無法通過全球日趨嚴格的GMP法規要求,並已被FDA出示警告函,限期改善,甚至被要求停產,也讓全球癌症針劑產能供不應求情況更趨嚴重,在強烈的市場需求下,不少國際藥廠高度期待神隆能向下垂直整合發展。 神隆指出,該針劑廠廠房預定地在目前台南科學園區的廠區內,全廠包括研發、品管、清洗、消毒、製造、填充、凍乾、包裝及倉儲等區域。廠房內除了一條高活性癌症針劑生產線,製造各式樣的針劑成品包括液體瓶裝針劑、凍乾粉瓶裝針劑外,另於單獨隔離空間內將設立一條非抗癌針劑預充填注射針劑生產線。 該公司表示,所有廠房及設備均符合無菌標準及具有生產高活性癌症產品的隔離設備,是一座符合國際GMP水準的癌症針劑廠,並預留未來擴產所需的空間。 神隆指出,跨足癌症針劑製劑的業務,將以不與客戶衝突、但提供客戶加值服務為原則,除為目前原料藥客戶代工生產癌症針劑外,亦可自行開發、註冊並生產針劑後再售予客戶,提供國際藥廠所需的專業配套服務。該廠預計2012年下半年進行設計建造工程,2014年完工。

特殊醫材收費亂 擬訂上限

 【中央社╱台北29日電】 2012.06.29 09:15 pm 同款人工髖關節,不同醫院價差高達6倍,行政院衛生署全民健康保險監理委員質疑收費亂無章法,中央健保局表示,二代健保上路後,將會訂出自費醫材的費用上限。 健保監理委員會今天開會,特殊醫材的自費價差是討論議題之一。健保監理委員、全民監督健保聯盟發言人滕西華要求,健保局應依二代健保的全民健康保險法第45條規定,儘速訂定民眾自費上限。 滕西華引用相關資料顯示,特殊醫材要民眾自掏腰包屢見不鮮,以民國98年為例,估計達5萬餘人次、自掏腰包超過新台幣20億元;然而價差混亂,同款人工髖關節,各院的價格從2萬元到12萬元不等,心臟血管支架3萬元到6萬元。 健保局共核定心臟血管支架、人工水晶體、心臟節律器、人工關節、義肢等5項特殊醫材,健保只給付基本金額,特殊醫材費用超過基本金額的部分,由民眾自行負擔,各醫院自訂價差的收費標準,公布於健保局官網。 健保局醫審及藥材組組長沈茂庭認為,健保局100年特殊醫材的給付金額為7.5億元,推估民眾自費金額應該是7億餘元,而非20億元;不過,同款特殊醫材卻有1倍以上的價差,確實不合理。 沈茂庭強調,二代健保上路之後,健保局將考慮特殊醫材項目,訂定民眾自費上限。 2012/06/29 中央社】 

生物医药产业园如火如荼

 近年来,在国家产业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国内生物医药产业园数量呈井喷之势。530,《"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讨论通过。业内普遍认为,这是国家层面对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高度重视的体现,将使承载医药创新发展希望的生物医药产业园普遍受益。然而,目前产业园在全国范围的发展现状并不十分乐观,一些园区缺乏特色,没有长远有效的发展规划、企业引进园区后服务不到位,尚缺乏打造完整产业链上的整体思路,桎梏着生物产业园发展的步伐。业内人士认为,生物医药产业园区需要找到自己的定位,形成特色,并为园区企业提供创新服务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园区风云再起近年来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的"建园运动"可谓如火如荼。目前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园区数量众多,如东北地区的呼和浩特医药产业基地,华北地区的北京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石家庄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华东地区的苏州生物纳米科技园,华中地区的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华南地区的广州国际生物岛,西南地区的重庆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等。各省(市)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更是不胜枚举。从中央到地方的政策支持,使得国内不少生物医药产业园区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例如苏州生物纳米科技园,建园至今不到5年,2011年园区药企的销售额已突破20亿元,是2010年的近3倍。园内企业申请专利数累计达1408项,其中发明专利项达到1137项,获批专利授权200项。

引进只是开始并非所有园区的发展都一帆风顺。业内专家认为,目前国内部分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后继乏力,主要是由于园区的定位没有形成特色,对于长远发展也没有进行有效规划。一位园区内企业的负责人表示,有的园区得到了优惠政策,把企业招进来就了事,后续服务不到位。"园区刚开始有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但最终要获得健康、持续的发展必须得靠园区自身。"苏州生物纳米科技园董事长兼总经理刘毓文表示,园区在吸纳企业时应适当考虑发展的周期性,有一些企业在短期内可以形成产出,例如医疗器械企业,还有一些药物创新型企业需要在较长时期内才能产生效益,这些企业虽然形成产出的时间慢,但对推动医药创新至关重要,一旦产出,效益必将是巨大的。"目前,在医药产业园的建设过程中,重复、雷同的情况十分严重,对企业的吸引力严重下降。"北京一位资深医药行业分析师表示。苏州生物纳米科技园的做法有可借鉴之处,"将纳米技术作为园区的特色之一,主要是因为目前纳米技术用在已上市的药品并不多,还处在初步阶段,国内的企业在这方面并不落后。"刘毓文表示,"园区还扶持了一批创新型小公司,目前有60多家新药研发公司,引进中央'千人计划'专家19人。"创新服务是推动入驻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入驻园区的创新型企业的负责人大多是归国的高端人才,应尽快形成"人才服务人才"的理念,为园区企业提供政策导向、产业分析报告;寻找上下游供应链上的合作伙伴,搭建合作平台;寻求风险投资,为企业搭建融资平台,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等。中投顾问医药行业研究员郭凡礼认为,生物医药产业园在如何依托以"孵化创新、专业服务、产业群体、风险投资"4个模块组成的产业体系和"人才培养—技术开发—规模生产—营销物流"的创新体系,打造出一条完整产业链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何打通并连接产业链上研究与开发、生产、流通与交易以及诊疗服务等各环节,是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发展道路上亟待解决的难题。

Stem Cell Treatment | Founder Of XCell Stem Cell Clinic Accused Of Stealing To Fund Lavish Lifestyle

 Friday, June 1st, 2012But Dr Kleinbloesem faces a new scandal, this time financial. He is accused of using patients' funds and investors' money to finance his lifestyle. Lawyers acting for investors are accusing Dr Kleinbloesem of "misappropriating monies from XCell on a grand scale". It is also alleged, in proceedings begun in a German court, that Dr Kleinbloesem was given £200,000 to set up a charity to help poorer patients receive treatment free at XCell but that the foundation was never actually established. Dr Kleinbloesem vehemently denies the claims. When the XCell-Center closed last year, auditors discovered that it had no almost no money left in its accounts. It is now in the middle of bankruptcy proceedings. Patients who had handed over deposits for stem cell therapies that never took place are unlikely to get their money back, and investors who put in about £10 million believing that Dr Kleinbloesem was presiding over a pioneering treatment have also lost out. The Sunday Telegraph has obtained bank details which show a payment of $500,000 (£320,000) from XCell's bank account to a Turkish man for what insiders claim is the purchase of a yacht. Photographs of the six-berth boat, moored in the Mediterranean, appear to show Dr Kleinbloesem relaxing on board. Similar yachts are typically available for hire at about £20,000 a week. Dr Daniel Kautenburger-Behr, a lawyer acting for one of the investors, said in a statement to The Sunday Telegraph: "Our client and the other investors dissociate themselves from the methods of treatment and the tragic course of events at XCell-Center. "The state of affairs at XCell was not known to them because, as director, Mr Kleinbloesem successfully concealed these circumstances. In our opinion he also did this in order to cover up embezzlement at the firm's expense. To our knowledge, Mr Kleinbloesem has misappropriated monies from XCell on a grand scale. To our knowledge, Mr Kleinbloesem purchased, among other things, a yacht in Turkey using nearly 400,000 of the firm's funds." The investors are also undertaking legal action over claims that £200,000 they put into a foundation to give free treatment to poorer patients has also gone missing. Dr Kleinbloesem, who lives outside Dsseldorf in a villa worth several million pounds, has responded angrily to the series of allegations made against him. In an email to The Sunday Telegraph, the Dutch-born scientist denied any wrongdoing and blamed others for XCell's closure. He wrote: "For each financial transaction of the company to me or others there was a contractual basis. So under no circumstances money was embezzled. "I did not spend any money from XCell for private means, including a yacht. In addition, all yearly accounts were presented in a transparent way, with individual listings of transactions, and were consequently approved by all shareholders." He said the failure to return patients' deposits after XCell went into receivership was both "unforgivable and immoral" but insisted that he could not be blamed, since by that stage he had been removed from his post. He added: "As a consequence of these false claims and accusations my lawyer has filed criminal charges against all those people announcing those false claims and additional corresponding civil claims were submitted." Dr Kautenburger-Behr said shareholders had not seen or signed off individual transactions and said investors had not received any correspondence detailing criminal charges filed by Dr Kleinbloesem. Investors also insist that Dr Kleinbloesem continued to take deposits from patients after it became evident there was no longer any money in the company to carry out procedures. The collapse of XCell followed an undercover investigation by this newspaper in October 2010 during which one of the clinic's doctors told a reporter, who suffers from multiple sclerosis and uses a wheelchair, that he could walk again if he paid about £20,000 for treatment. In fact, there is no evidence that XCell's methods actually work, not least because it seemingly never submitted any of its results for independent audit. Since opening in 2006, XCell, which operated from state-of-the-art facilities in a hospital overlooking the Rhine, treated more than 3,000 patients, charging them between £10,000 and £30,000. When The Sunday Telegraph visited Dr Kleinbloesem's home, neither he nor his wife, who also worked at the clinic, would answer the door. Two cars sat in the drive: a £60,000 Porsche Cayenne with Swiss number plates, which is driven by Dr Kleinbloesem, and a £50,000 BMW. Dr Kleinbloesem faces a series of legal actions while police investigate the death of a two-year-old boy who travelled to XCell from Italy for treatment. The boy died from a haemorrhage having gone for treatment in which stem cells were extracted from his bone marrow, processed at an outside laboratory and injected into his brain. By reopening his business in Beirut, Dr Kleinbloesem circumvented the European laws that effectively forced XCell's closure. His new operation, Cells4Health, was using a company based on the outskirts of London to process the stem cells before returning them to Lebanon for injection into patients. It is understood the company has pulled out of the deal. Cells4Health, like XCell before it, offers a possible cure to patients suffering illnesses such as heart disease, cerebral palsy, Parkinson's and autism. In an email to XCell's former patients – which was also sent to an American woman who died from a brain infection following treatment in Dsseldorf – Dr Kleinbloesem blamed the centre's closure on the medical establishment's "resistance" to stem cell treatments for "economic reasons". He added: "Their lobby is very strong, making it almost impossible to provide stem cell therapy in US and Europe. This, however, has not withheld us to look for alternatives around the globe. Today we are proud to announce that we have established a stem cell treatment centre in Lebanon." 

國產單抗產業商機無限 百家企業欲過獨木橋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財匯資訊,摘自:證券時報) 2012-06-30 04:26:06  忽如一夜春風來,在國外重磅單抗藥物專利保護期即將過去之際,中國抗體藥物市場正日益受到相關企業和機構的青睞,國內抗體藥物龍頭企業中信國健則正處於IPO審核階段。同時,僅6月份京滬兩地就召開了三次抗體方面的行業會議,業內人士稱之為"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與之相應,單抗產業的發展路徑是創新還是仿制,如何在量與價之間進行權衡,也成為業內人士關注的焦點。

單抗產業行將井噴 "2004年的時候大家都在說抗體,到了2012年大家已經都在做抗體了。"一位從海外回來的抗體藥物企業家近期在北京召開的第二屆抗體高峰會議上如是說。 國內抗體藥物研發和產業化方面的一位權威人士指出,抗體藥物不僅有巨大的市場和需求,在今后的若干年也將是朝陽產業。 "由於重磅炸彈藥物專利即將過期,新技術不斷涌現,原來令大多數廠家望而卻步的治療性單克隆抗體仿制藥行業,現在似乎變得唾手可得。所以現在全世界都想進入這個領域,甚至連做半導體的韓國三星集團也已經開始做抗體藥物。"嘉和生物首席執行官周新華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據抗體藥物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的李晶介紹,全球抗體藥物市場已經從1997年的3.1億美元增長到2009年的約440億美元,增長達100多倍,近13年來的復合增長率高達51.13%;抗體藥物在全球生物制藥中所占份額也從2000年的10.5%擴張到2009年的56.41%,成為生物制藥行業中占比最大的子行業。 業內人士預計,到2014年,全球前六大暢銷藥物將均為生物技術藥物,而全球十大暢銷藥物中將有7個是生物技術藥物,其中6個為重組抗體類藥物。 周新華介紹,治療性單克隆抗體藥物在現代制藥行業可以說是獨占鰲頭,目前多個抗體藥的單品種全球年銷售額可以達到50~60億美元,好的話甚至可能達到70~80億美元,其中一種藥物2016年的銷售收入預計將超過100億美元。 如此誘人的市場前景自然讓不少企業怦然心動。目前,海正藥業、復星醫藥、一致藥業、華蘭生物、沃森生物等上市公司都在進入抗體藥物領域,石藥集團、神威藥業等非上市醫藥公司同樣也在介入。

創新還是仿制 不過,在周新華看來,盡管目前中國的資金實力比以前強多了,但在真正的創新藥物開發方面離國際水平還有相當大的差距。僅從資金投入來看,中國"十二五"規劃中全部5年對生物醫藥投入的研發資金還不如瑞士羅氏公司一年研發資金的投入多。而且,在目前的新藥研發模式下,開發新藥的成本越來越高,成功率卻越來越低。 周新華認為,從長遠而言,國家支持的生物創新藥開發對中國確實非常重要,但在目前的行業發展階段其成功率并不高,主要原因是國家和企業的資金投入仍不夠,且在時間和行業技術能力積累上也還不夠。 據記者了解,從一般的行業規律看,生物創新藥從研發到投入生產大概需要15~17年的時間,而Biobetter產品(對原研生物制品的改進)大概需要10~12年時間,生物仿制藥則為5~7年的時間。 "從政府和投資人的資金投入力度和耐心來看,目前階段只做抗體創新藥開發的成功概率不大。通常做生物創新藥開發的成功率最多10%,而做生物仿制藥開發的成功率可以達到90%。開發仿制藥最大的挑戰是市場競爭,而開發創新藥最大的挑戰是開發過程中其成藥性的成功率。" 有鑒於此,周新華認為,目前階段中國企業最為現實可行的途徑是先專注做好抗體仿制藥的開發與產業化,并同步布局Biobetter產品開發,此后再逐步過渡到原創性的創新藥開發。 中信產業基金的一位醫藥投資人也表示,從產業的發展戰略看,中國單抗產業和互聯網比較相似,奉行跟隨戰略比較合適。 一位券商醫藥行業分析師對記者強調,相對於化學仿制藥,生物仿制藥特別是單抗等高端生物仿制藥的技術及投資門檻更高,其對企業的經驗、技術實力、投入力度要求較高,因而利潤率也高於一般的化學仿制藥。 因此,盡管中國抗體產業正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其市場形勢也呈現"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狀況,但周新華對未來有多少企業可以真正抓住抗體藥物的發展機遇并不樂觀"由於涉及的技術復雜、各種關鍵要素的要求很高、投資門檻高,估計最終沒幾家能過。"他說。 記者從相關抗體產業與會人士處獲悉,目前國內有100多家企業打算進入抗體藥物產業,但真正能進入研發階段的約30~40家,而最終能有產品上市的也就6~7家。

量價權衡 國際單抗市場潛力驚人。 "中國單抗藥物的市場份額偏低,具有比國際市場更高的市場潛力。2007年全球單抗已占整個生物技術藥物市場份額的34.4%,中國則只有1.7%,遠低於全球平均水平。以抗腫瘤單抗為例,國際上單抗在抗腫瘤藥物市場中已經位列榜首,占據了34%的市場份額,而國內單抗在抗腫瘤藥物市場中僅占4.8%的份額。"國金證券的一份單抗產業報告如是描述中國單抗市場的潛力。 不過,盡管單抗藥物靶向性強、副作用小、療效明確,在國外獲得較好的發展,但在目前主要由外資醫藥企業主導的國內單抗藥物市場,卻由於產品價格高昂而使需求受到抑制。 以外資單抗藥品修美樂為例,該藥品一針為7900元,每兩周注射一針,其療程一般為6~12月,一個療程下來就大概需要10~19萬元,這種貴族藥顯然不是一般人可以用得起的,從而也就抑制了中國國內市場的需求。 轉機在進入省級醫保乃至國家醫保。據上述券商醫藥行業分析師介紹,2009年醫保調整之后,共有8個單抗藥物進入多個省的醫保,其中國內龍頭企業中信國健的單抗藥品益賽普已進入7個省的醫保。另一方面,在跨國醫藥巨頭的積極爭取下,目前也有多個進口單抗藥品進入地方醫保,而且去年以來中國的外企聯盟還在進一步和國家醫保進行降價方面的談判,看能否進入國家醫保。據悉,去年默沙東的相關產品價格降低50%后,其銷量上升了50% 在此背景下,該分析師認為,中國單抗藥品的天量市場有望逐步打開,而正在上市審核過程中的中信國健有望成為中國單抗藥品第一個黃金5年的受益者。 不過,業內人士有種擔憂,即未來抗體藥物市場是否會面臨價格戰,而為進入醫保降價后的產品價格是否可以保持該產品有足夠的盈利空間。 對此,前述業內權威人士表示,中國的抗體藥物價格一定會降下來,需求量也隨之會上去。他同時強調,盡管進入醫保后抗體藥物價格會下降,但可以肯定的是,該產品還是可以賺錢,不必擔心虧損的問題。 華神集團副總經理萬方則認為,10年之內中國抗體藥物產業還不會面臨低價格的競爭狀態。 鏈接 單抗——免疫學上的重大革命 1975年分子生物學家G.J.F.克勒和C.米爾斯首次利用B淋巴細胞雜交瘤技術制備出單克隆抗體,并因此獲得1984年諾貝爾獎。該技術將可以分泌單一抗體的淋巴細胞與可以無限增殖的骨髓瘤細胞融合,獲兼具兩種細胞特性的雜交細胞。這種細胞可以大量增殖并產生純一的抗體,即單克隆抗體。單性和均一抗具有高度特異性,為人類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提供了新的手段,這一技術被譽為免疫學上的一次重大革命。 單克隆抗體可直接用於人類疾病的診斷、預防、治療以及免疫機制的研究,為人類惡性腫瘤的免疫診斷與免疫治療開辟了廣闊前景。現階段醫學上在診斷領域使用鼠源性單抗,在治療領域使用嵌入式單抗或人源化單抗。

Are Cancer Drugs Improving? Lung cancer adenocarcinoma treatment with Tomtovok improves 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

 Reviewed By: Joseph V. Madia, MD By: Travis Giddings Published: Jun 30, 2012 07:04 pm The enormous number of drugs available at the pharmacy begins to make sense when you realize that a lot of these drugs are related. Some scientists feel that despite these offerings, there's always room for improvement. Pharmaceutical researchers constantly tinker with the previous model to fix flaws and improve how well the drug works. A recent presentation on Tomtovok (afatinib) concluded that the second generation of this drug for lung cancer is nearly ready for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 approval. Ask your doctor about drug trials available to you. This phase III study was the largest so far on Tomtovok. It involved 345 patients with lung cancer with a specific mutation for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 Patient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receive either Tomtovok or treatment with the current proven standard, a combination of Alimta (pemetrexed) and Platin (cisplatin). The patients who took Tomtovok had an average period of 11 months before their cancer began to grow again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while patients on the current standard treatment averaged 7 months. Some patients with common mutations in the EGFR receptor, the Del19 and L858R mutations, had a higher average of 13.6 months before the cancer began to grow again. Researchers noted that the Tomtovok patients were given 16 cycles on average, while patients given combination therapy only had an average of six cycles. This difference may have skewed the results. The first two drugs to target the EGFR receptor were Iressa (gefitinib) and Tarceva (erlotinib). The ability to target EGFR is important in the type of lung cancer referred to as adenocarcinoma. The first of its kind, Iressa, is no longer available due to the FDA withdrawing approval in 2005. While Tarceva is effective in treating cancers initially, most tumors become resistant to further treatment after a year. Previous research on Tomtovok showed that while treatment with the drug meant more time before the cancer began to grow again, it did not increase the overall survival time for patients in the study when compared to other drugs. This may be the reason why the study reported only the statistics for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rather than the more commonly used overall survival numbers. In contrast to other lung cancers, adenocarcinomas with the EGFR mutation mentioned in this study are more common in people who have never smoked tobacco. The action of Tomtovok is related to the EGFR molecular pathway, and it also blocks two receptors called HER-2 and HER-4. Since both of those receptors are involved in breast cancer development, the drug's developer Boehringer Ingelheim also has a phase II drug trial evaluating the drug for that use as well. Mild side effects were very common during the drug trial, with all patients taking Tomtovok experiencing episodes of diarrhea, rash, skin inflammation, nausea or loss of appetite. Cancer treatment is no picnic, and the lead author, James Chih-Hsin Yang, MD, PhD and professor at th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said a few words about the side effects during his presentation. "Patients treated with afatinib had better lung cancer symptom control, such as diminished cough, dyspnea, and chest pain," Dr. Yang said. "Those patients also reported that their daily lives, for example at work and performing household activities, were better with afatinib compared with [the reports from] patients in the chemotherapy group." Researchers involved with the study had financial ties to Amgen, AstraZeneca, AVEO, Boehringer Ingelheim, Bristol-Myers Squibb, Celgene, Clovis, Daiichi Sankyo, Lilly, Merck Serono, Merrimack Pharmaceuticals and Taiho Pharmaceutical. 

利用幹細胞培養液 日本開發出骨骼再生新技術

 2012-07-01 17:18:35  中評社香港71電/日本研究人員1日在美國《組織工程學》雜誌上報告說,他們在動物實驗中僅利用幹細胞的培養液就實現了動物受損骨骼的再生。而以往實現骨骼再生,需要利用來自骨髓的幹細胞。新華社報道,日本名古屋大學教授上田實率領的研究小組發現,在幹細胞的培養液中,有一些細胞因子可以調整細胞的增殖和死亡。 研究人員於是將這種培養液先涂到生物醫學材料膠原蛋白海綿上,再將其移植到缺失了部分頭蓋骨的實驗鼠頭上。4周後,這些實驗鼠頭蓋骨缺失的部分有90%以上實現了再生。 研究人員還發現,實驗鼠體內的幹細胞會大量集中到頭蓋骨移植了膠原蛋白海綿的部分。這說明,幹細胞培養液具有匯集幹細胞的效果。 研究人員下一步將展開人類臨床試驗。上田實指出,此前移植幹細胞的傳統方法存在細胞發生癌變的風險,而新方法可以大大降低這種風險。

康樂生技: 雪蓮幹細胞飲料 ?!

F-康樂幹細胞飲料   2012/07/02 07:39 精實新聞 2012-07-02 07:38:58 記者 蕭燕翔 報導 F-康樂生技(股票代號4154)宣布,在馬來西亞發表旗下首支幹細胞飲料,此不僅是東南亞首支幹細胞飲料,且屬「植物性」幹細胞,並已獲得清真認證,盼在新產品帶動下,全年營收能達到兩成的成長目標。 康樂生技表示,新產品「再生元之飲」主要原料來自植物性的天山雪蓮幹細胞。而該產品光是研究配方就耗時約1年,最大特色是採用美、日專利培育的雪蓮幹細胞,配合高科技萃取的去氧核糖酸(DNA)、核糖酸(RNA)、膠原蛋白肽和多種抗衰老的植物活性成分,萃取精華研配,能有效修復和激發細胞更新,扭轉老化跡象。 康樂生技指出,幹細胞是近年生技市場上相當受到關注的新興產業,從針劑注射、擦抹類的護膚保養品、到面膜或吃的膠囊型態千百種,不過以專利技術培育的幹細胞做為原料製成的營養保健飲料,該公司應是亞洲首創。 康樂生技董事長陳言福說,胎盤素一向被中國人視為回春聖品,但基於安全考量,消費者已開始尋找能替代胎盤素的產品。「再生元之飲」的主要客群正是鎖定正在服用動物性胎盤素(如羊胎素)者;其次則為35歲以上的男女和對膠原蛋白及胎盤素有興趣的消費者。 康樂生技總經理張嘉偉也表示,植物性幹細胞飲品目前在市面上並不多見,而少數有的產品幾乎清一色都是蘋果幹細胞,但由於售價昂貴,一般只在高級美容院才有賣。 張嘉偉說,其實植物性幹細胞研究歷史悠久,雪蓮幹細胞在培育和萃取科技上發展成熟,該產品除馬來西亞上市外,在其他幾個市場也已提出產品註冊申請,並與各市場的經銷商研擬市場銷售計畫,未來有機會成為膠原蛋白外的另一具潛力的主流市場。 陳言福也說,「再生元之飲」只是幹細胞飲料上市的第一步,第一階段已鎖定藥局通路鋪貨完畢,第二階段預計在9月在超市通路鋪貨,盼在新產品帶動下,全年營收能達成長兩成的目標。

生技新藥獎勵 業界盼放寬

 (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29日電)生醫業者與專家今天盼望,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獎勵適用對象再放寬,將第二等級高階醫材納入適用。多位藍綠立委善意回應,希望促成立法院在9月新會期討論修法。 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與生策中心今天舉辦「台灣生技醫療產業政策總體檢論壇」檢討法規面,與會專家指出,生技製藥需經510年研發,資本風險較高,期盼政府放寬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的適用對象,讓廠商資金能夠撐過研發階段的資金關口。 業界代表與專家學者表示,生技新藥條例僅有植入、置入人體內的第三等級醫療器材可適用,然而國內第三等級醫療器材僅占市場7%,至於占高達49%的第二等級醫療器材未納入獎勵適用範圍。 與會立法委員黃昭順、廖國棟、田秋堇、林世嘉等人,對此法案表示關切,希望新會期討論修法,放寬生技新藥獎勵條件。1010629 

广东新大地——为国人提供优质食用茶油

 2012-06-28 09:39:06茶油,是油茶籽经压榨得到的优质食用植物油,是油茶的主产品。它具有优质食用油的功能特性,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94%,油酸达80%83%,亚油酸达7%13%,并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等,尤其是它还含有丰富的人体必需而又不能合成的亚麻酸。茶油的各项营养成分均优于橄榄油,远高于菜籽油和花生油。长期食用茶油对于高血压、心脏病、动脉硬化、高血脂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具有很好的医疗保健作用。联合国粮农组织已将茶油作为重点推广的健康型高级食用植物油。

茶油除食用外,通过深加工后可用于制造高档化妆品和保健品,其经济价值十分可观。据了解,目前我国的油茶市场不是很成熟,根据国家林业局的统计数据,具有精炼能力的企业只有 200 家左右,反映出我国茶油加工企业生产规模小、精炼能力严重不足的特点。从茶油加工企业的构成来看,大部分茶油加工企业还停留在作坊式加工阶段,具备先进生产工艺、大规模生产能力和资源综合利用能力的企业严重不足,与我国积极推动油茶产业发展的整体战略不相匹配,已成为目前制约我国油茶产业快速发展的瓶颈之一。因此,茶油加工业急需培育出一批具有大规模生产能力、先进茶油初加工和精炼工艺和高效资源综合利用能力的现代化油茶加工企业。

千百年来,茶油一直被中国南方视为山珍贡品,素有"油王"之美誉。科学研究发现,富含维生素E、山茶苷、生物活性成分角鲨烯,具有减肥、润肺、消肿、美容、降血压和胆固醇之功效,对预防冠心病、脑血栓、血管硬化、高血压等疾病有独特的效果。山茶油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及饱和脂肪酸的比例达到了80614,与橄榄油不相上下,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85%—95%,则高于橄榄油,居植物油之冠。加之处于自然生长状态的油茶籽,远离城市"三废"污染源,故从其种子榨取的油称得上是真正的健康食用油。因此有专家表示,用山茶籽精制而成的食用油将成为21世纪中国乃至全世界首选的绿色健康油。作为高端食用油,茶油在中国已有数千年食用历史,也是我国特有的高档民族品牌食用油脂,其不饱和脂肪酸高达90%以上,其中油酸含量高达80%以上,加上茶油的碘价低、油脂稳定性强、不易氧化变质等特点,被誉为"东方橄榄油"。随着老百姓食品安全和健康意识的提高,茶油开始进入广大消费者的视野,走上老百姓的餐桌。广东新大地是一家致力于油茶产业化的现代农业企业,主营业务为良种油茶苗的培育与推广及油茶精深加工系列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涵盖了油茶全产业链的上、中、下游。行业内外口碑响当当。茶油的主要脂肪酸成分是油酸,其含量可达 83%左右,它极易被人体吸收,可与国外价格昂贵的橄榄油脂媲美,故被盛赞为"东方橄榄油"。日本人称之为"长寿油"。茶油煮汤口感纯正,炒菜光泽度好,凉拌色拉无异味,煎炸食品香脆,是当今具有较强食疗效果的食用油之一。茶油具有较高含量的天然抗氧化成分维生素 E、维生素 D,能有效的补充人体所需的营养,清除有害成分,延缓细胞老化,保持细胞活力。加之低亚麻酸含量,使得茶油稳定性好,易贮存,不易酸败变质。茶油是稀有的木本植物油,比花生油、大豆油等草本植物油有更高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茶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90%),食用后容易被人体吸收,同时还能促进人体对脂溶性纤维及钙、铁、锌等微量元素的吸收。含量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能使血液中胆固醇的浓度降低,这样可以防止动脉硬化,抑制和预防冠心病、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茶油不含可引起人体致癌的黄曲霉素,长期食用对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有一定的预防作用,特别适合中老年人食用。根据美国国家医药中心实验证实:茶油对降低胆固醇和抗癌有一定的功效,在国际上被称"长寿油"。 不饱和脂肪酸有"美容酸"之称,而茶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是目前食用油中含量最高的。医学证明:每天摄入足够的不饱和脂肪酸对润泽皮肤和乌黑头发有重要的作用。 种子含油30%以上,供食用及润发、调药,可制蜡烛和肥皂,也可作机油的代用品。 油茶与油棕、油橄榄和椰子并称为世界四大木本食用油料植物。茶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 90%,远远高于菜油、花生油和豆油,与橄榄油比维生素 E 含量高一倍,并含有山茶甙等特定生理活性物质,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茶具有很高的综合利用价值,茶籽粕中含有茶皂素、茶籽多糖、茶籽蛋白等,它们都是化工、轻工、食品、饲料工业产品等的原料,茶籽壳还可制成糠醛、活性炭等 ,茶壳还是一种良好的食用菌培养基。研究表明,油茶皂素还有抑菌 和抗氧化 作用。此外,油茶还是优良的冬季蜜粉源植物,花期正值少花季节, 10 月上旬至 12 月,蜜粉极其丰富。在生物质能源中油茶也由很高的应用价值 。同时,油茶又是一个抗污染能力极强的树种,对二氧化硫抗性强,抗氟和吸氯能力也很强。因此科学经营油茶林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的生态效益。油茶市场要想有长远的发展,就必须摆脱小作坊式的生产模式,打造全产业链的发展新体系。广东新大地业务范围涵盖了油茶全产业链的上、中、下游,即上游的良种油茶苗的培育与推广、高产油茶林基地的开发与建设;中游的茶油系列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如精炼茶油等;下游的茶油精深开发如山茶油维E胶囊、护肤山茶油等,副产物茶粕、茶壳的综合利用如茶粕有机肥、天然山茶籽洗洁粉等,茶皂素及其衍生品的开发如茶皂素洗涤品、茶皂素生物农药等。这样一来,油茶市场的发展才会呈现良性。广大新大地具备这个实力,所以能够在推动油茶行业又快又好发展方面做出一定的贡献。加之国家政策的实施和消费者的认可,相信油茶市场会有很大的进步。

alveice Team.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