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February 17, 2011

站在中國 看10年後製藥業的未來

2020年:我國制藥業的希冀與挑戰

醫藥網  : 2011-02-16  在全球制藥行業中,根據銷售額,中國目前位居第四,但是到2011年,中國將超過德國佔據全球制藥業的第三把交椅。目前最激進的預測是,在未來的1015年,中國將成為全球制藥業的老大。  

來自二線城市的機會   作出以上預測的關鍵因素有哪些?首先,中國不斷增加的中產階級需要更好的醫療保健產品和服務。據波士頓諮詢集團最近開展的一項調查顯示,中國的家庭年收入超過9000美元以上的富裕人群到2020年將增長3倍,從目前的1.48億上升至4.15億。 未來20年,中國醫藥市場中增幅最大的部分來自於規模稍小的二、三線城市;目前這些城市尚不未世人所知,除了沿海的大型城市外,中國目前擁有約70個人口超100萬的二、三線城市。中國城市化進程的趨勢,已經對藥品和醫療保健體系的分配產生了重要影響。對這種變化的預測將成為制定中國醫藥市場政策的關鍵因素。   "成功的關鍵是意識到這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市場。與政府建立合作關係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密切關注醫生和患者的需求,從而為全面改善醫療保健產出的目標而努力,"默沙東公司中國首席戰略執行官MervynTurner如是說。 另一因素是,中國醫藥市場中諸如糖尿病、心臟病、肥胖等富貴病發病率逐年上升,這些疾病需要接受頻繁和昂貴的治療。由於這種疾病流行學的轉變,心血管系統疾病已經成為中國居民死亡的第一大殺手。這是由中國人生活方式的西化(不健康的飲食、快節奏的工作、缺少鍛煉),快速的城市化(每年有2.3億農民工在城市裏工作和生活)、日益增加的生命期望值、老齡化人口的快速增長等綜合導致。據國家統計局,到2020年,中國65歲以上的老齡人口將占到11.2%2040年將達到22%   在去年的一期《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對中國14個省和直轄市開展的廣泛研究顯示,目前這些城市的糖尿病患者人數將超過9200萬人,約占這些地方人口的10%。而那些空腹血糖受損或糖耐量受損的患者更多,達到了1.48億人。這一新的研究結果正在發出警報,中國高速發展的經濟也帶來了負面影響,中國將面臨著實實在在的醫療保健挑戰。   據香港大學經濟學家郎咸平提供的資料,中國2009年國民消費總額占GDP29%,這已經是全球最低的國家之一,而美國這一數字達到70%,即使是非洲國家也達到了50%除了高存款率之外,中國國內低消費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低收入。從中國GDP的分佈來看,收入占GDP的比值為8%,美國為58%,墨西哥為33%,而且絕大部分非洲國家也到了20%   為了刺激國內消費,中國政府的"十二五"規劃中重要的一條是增加個人收入。這一舉措將對全球經濟帶來深遠影響,隨著個人收入的增加,物價和服務的價格也會隨之上升。對於那些依賴於中國廉價勞動力開展生產和服務外包的公司來說,在接下了的510年內,成本優勢將會不斷削弱直至最終消失。這點對於在中國的外國制藥公司來說更加真實。在華外資公司需要對中國經濟的長遠變化有所預期,針對這些變化制定戰略,從而為自己找到在中國下一階段以創新為驅動的經濟增長模式中的位置。  

醫改得與失   近期內,我們將看到在藥品的銷售、定價和補償方面發生一些重要變化。 在中國的公立醫院和其他醫療保健機構,過去一直有這樣一種錯誤的舉動:總是優先或過度使用外國制藥公司價格昂貴的專利藥,而不是中國本土制藥公司生產的仿製藥。在中國,全國範圍內的公立醫院被授予藥品分配的賣方壟斷力,這些醫院的藥品銷售額占全國的75%,且藥品收入占醫院收入的60%80%。在中國,藥品費用占所有醫療保健費用支出的43%,占中國GDP1.9%,而美國藥品費用支出僅占所有醫療保健費用支出的10%。中國銷售額前100強的藥品占中國醫院藥品銷售額的一半以上。 而從藥品銷售獲得的利潤常用來補助其他醫療服務,這些醫療服務的價格相對較低,因為這些專業性的服務人為定價比較低。因此,患者經常需要接受不必要的藥品和治療。 中國的醫改藍圖主要是想改變這種偏差。在新的醫改方案中,醫院將不允許在藥品零售價格的基礎上再加價,但是目前對於這一政策給醫院造成的損失尚沒有彌補的辦法,因此,這一損失醫院只能通過許多新進入醫療保健體系的患者來彌補。 目前還有一種可能的方法來彌補這一缺陷,就是重構專業服務費用和對醫生及醫療研究機構的刺激機制,通過使用不同供應商的支付系統,包括在門診採用按人補償的模式,這種補償覆蓋了與診斷有關的一攬子服務的價格。但是,這將是一個長期的和挑戰性的進程,需要所有的利益相關方達成共識,這些相關方包括醫學專家、患者、管理機構和政策制定者。  

走向"中國創造"  醫改已經為中國生物制藥行業帶來了一個雄心勃勃的戰略。2005年,中國政府就出臺了"科學技術中長期發展規劃",旨在到2020年達到"創新驅動國家"的目標。2008年末,中國政府又出臺了76條具體的政策。 目前,中國自己培養的高素質科技人才還遠遠不能滿足需求,而中國的許多科學家已經在海外工作多年,沒有這些高素質人才,中國的創新政策將是一紙空談。為此,中國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新舉措吸引海外人才歸國。隨著經濟持續低迷,以及在美國和歐洲等地大型制藥公司總部的就業市場不景氣,這一策略已經初現成效。總的來說,在過去10年中,有約80000名接受過西方教育的中國科學家回國,並在學術機構和企業工作。一大部分歸國人員是來自生命科學行業。 當然,這種情況也給西方制藥公司帶來一些威脅,尤其是從長遠來看。也就是說,這種情況將促進技術向中國本土制藥公司轉移,從而導致西方大型制藥公司的關鍵技術崗位被有效拆分,最終導致以中國為基礎的、全球競爭性的生命科學部門的成立。 在過去10年裏,中國制藥市場被仿製藥和傳統中藥所統治。中國在藥品研發方面已經被削弱,由於創新研究的基礎缺乏,而且沒有風險資本的投資和技術轉讓的平臺以及對新生物技術公司的支援。這種情況在許多方面都是如此。但中國正在積極改變,通過在關鍵行業投入大量政府資金,在一、二線城市建立大型的科學技術園區從而吸引人才和新技術。 但是,鑒於美國已經擁有一套高效的基礎設施,包括通過風險投資、大學許可支持新的技術以及數十年來培養的資本市場專家,期待這一切在中國幾年間就能做到有點不太現實。中國目前還沒有經驗豐富且已經取得驕人業績的風險投資方面的專家。 在生命科學領域,基礎研究正在由合同研究機構(CRO)所提供,主要包括本土以及外國公司在國內的分公司。大多數重要的制藥企業正在與CRO公司合作,從而建立他們在中國市場中的臨床研究和生產地位。中國的CRO行業,20082014年的年增幅將達到18%,與此同時,臨床前研究和I期臨床試驗的增幅將達到7% CRO行業發展的趨勢是,遠離純粹的有償服務模式。取而代之的是,隨著CRO公司繼續獲得治療領域經驗、公司運營經驗,同時與他們的客戶建立積極的關係,許多生物制藥公司正在和他們優選的CRO公司建立戰略合作夥伴關係 在過去的57年間,一批領先的中國CRO公司已經生根開花。這些領先的CRO公司的高層都是"海歸",他們不但負責日常事務和公司的成長,同時也培訓了一大批技術和管理方面的本土人才。對於中國本土的CRO公司來說,新的需求來自中國國內的制藥公司、政府或非政府組織和政府委託創新的生物學術機構,這就需要高素質的研究人員和專家。另一個創新的源泉來自西方生物醫藥公司和研究機構的資深科學家。由於從新發現至開發一個真正的創新藥物需要花費很長時間,因此,一些新的、獲得良好資助的中國生物技術新興公司決定從其他公司購買具有良好試驗資料的化合物,這其中就包括美國公司。北京的百濟神州(BeiGene)就是這樣一個例子,該公司由寶諾公司的創建者之一JohnOlyer、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前投資者,以及已經具有成功獲批新藥的兩位藥學家合作發起。而位於上海的HuaMedicine,則由羅氏中國前首席科學家擔任CEO。位於南京的先聲藥業則已經在紐交所上市。 但是,中國制藥公司的研發活動仍處於初級階段,其潛力尚沒有完全發揮。中國制藥公司的談判技巧比較粗略,而外國大型制藥公司在管理合作夥伴和IP風險方面仍然比較謹慎。  

人才難題   那麼,在中國創建創新型國家方面存在著哪些重要挑戰?首先,部分中國傳統的研究經費分配過程有論資排輩的習慣和過多的人脈關係,而不是以業績為主,從而導致一些價值不大的項目獲得資助,而一些有價值的項目被忽視。為此,許多接受過西方教育的中國生命科學領域的資深科學家呼籲建立一種透明、一致和以業績為主的政府資助體系,在這種體系中,專案由本領域的國際專家來判斷,且這種體系與政治牽涉較少,從而使得需要長期投資的有價值的項目能獲得充足的資金。其次,中國追求"破紀錄"的經濟增長,渴望成為全球第一大國或增長最快的國家,而開發新藥往往會事與願違。 對於外國制藥公司來說,另一個挑戰是對中國本土工作人員的管理。學成回國的海歸員工過於分心,隨時準備創建自己的公司。"每一個人都希望有一天自己成為老闆。"合肥Lifeon生物技術公司的創建者海歸人士陳昌友如是說,這是一家從事抗體研究開發的公司。"但是,開發一隻成功的藥物需要耗費多年時間,同時付出巨大的合作努力。"他說。 人力資源專家說,這種快速致富的心態導致浮躁、焦慮和中國許多行業雇員的高離職率,這當中就包括了生命科學公司在內。高離職率增加了企業經營和雇傭、培訓新員工的成本。 最後,中國創新的長遠未來最終取決於人才和年青一代的創造力。海歸現象的持續將有助於中國建立一種科學、技術堅固的研發基礎。

The China leading probiotics company building up entry barrier- China-Biotics

China-Biotics Files for 5 New Patent Applications

By China-Biotics, Inc.  Published: Thursday, Feb. 17, 2011 - 9:13 am

SHANGHAI, Feb. 17, 2011 -- /PRNewswire-Asia-FirstCall/ -- China-Biotics, Inc. ("China-Biotics", the "Company") (NASDAQ: CHBT), the leading developer, manufacturer and distributor of probiotics products in China, today announced it has applied for 5 new patents through its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Growing Bioengineering to the State Bureau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These patent applications are related to new products and preparation methods under development for baby care, daily health and beauty product, female hygiene, and soy milk markets. A patent has been filed for a new probiotics supplement and its preparation, to strengthen babies' immune and digestive systems to reduce diarrhea, a frequent condition for small children. A second patent is for micro-capsulation technique used to create probiotics used in daily health and beauty products. Another patent has been filed for probiotics to be used in female hygiene products. A patent for the preparation of and for the probiotics to be added to soy milk has been filed. The final patent is for the manufacturing methods and uses of the Company's technology for a heat-resistant micro-encapsulated probiotics. When introduced, these products will be China-Biotics' first entry into these new markets, which have large growth potential and recurring purchase tendencies. Mr. Jinan Song, Chairman and CEO of China-Biotics, commented, "As we successfully ramp up the utilization rate of our Qingpu facility, ou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eam are proactively developing more and more new applications for probiotics to meet the needs of an ever growing Chinese consumer base. The benefits of probiotics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acknowledged by a more health-aware population. We are confident that our efforts in introducing innovative products for new markets will augment our growth in the future and broaden probiotics usage."

About China-Biotics China-Biotics, Inc. ("China-Biotics" or "the Company"), a leading manufacturer of biotechnology products and supplements, engages in the research, development, marketing and distribution of probiotics dietary supplements in China. Through its wholly owned subsidiaries, Shanghai Shining Biotechnology Co., Ltd. and Growing Bioengineering (Shanghai) Co. Ltd., the Company develops and produces a proprietary product portfolio. Currently, its retail products are sold over the counter, mainly through large distributors, to pharmacies and supermarkets in Beijing, Shanghai, and Jiangsu and Zhejiang provinces. The Company also sells bulk products to institutional customers such as dairy and animal feed producers as well as pharmaceutical companies. In February 2010, China-Biotics began its commercial production in China's largest probiotics production facility to meet the growing demand in China. For more information, please visit http://www.chn-biotics.com.

難喬的政委安排?

朱敬一放下身段與C咖、Z咖共事?

才氣與爭議一路相隨的「國師」 日期:2011-02-16財訊 366   朱敬一有書生報國的高貴情操,使命感強,但才高氣傲,針砭時事不留餘地,也因為他作風強勢,又霸氣主導,常被批評「有專業知識不代表有政治智慧」,他積極主動為自己尋找合適舞台,也有「捨我其誰」的過人自信,這次他能否如願? 最近內閣改組,最讓人「有感」的是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朱敬一,究竟會不會入閣擔任政務委員?如果真入閣,是張進福、梁啟源,還是尹啟銘退位?這件人事案的懸疑性在於,行政院長吳敦義並不否認想找朱敬一,而朱敬一也沒正式拒絕入閣,只是沒參加馬英九總統的新春點召。雙方透過媒體又拉又拱又推又讓的,不知在演哪一齣,教人看得眼花撩亂。

A咖院士 投身C咖、Z咖內閣? 曾經寫文章批評大部分公務員只是知識與專業上的「C咖」,甚至還痛批某一主張設立國際醫療基金的財經高官是「Z咖」,朱敬一在四十三歲就成為中研院最年輕的院士,研究能力強,個性直率,不太在乎別人的看法,加上他有強烈使命感,關心國家大事,雖有總統經濟顧問的建言管道,卻常常有意見就直接寫在報紙上,讓很多他眼中從C咖到Z咖的公務員看了直飆汗。如果他進入內閣,一切順他的心、如他意就罷,大家若考量政治現實而與他意見相左時,吳內閣的「家醜」可能舉世皆知,而且「災情慘重」。關心朱敬一的學術界友人指出,他自視甚高,妥協性低,反擊力道強,媒體曝光率又高,若真入閣,在立法院肯定萬箭穿心,他不會違背專業良知,今年又是選舉年,很多立委應該樂得製造機會質詢他,借他的專業和嘴巴,狠狠修理馬政府,「如果他入閣,應該會變成『財經版的楊志良』!」

阿扁腦海中一度閃過「扁朱配」 不過,馬政府似乎另有一番用人邏輯。據側面了解,當初劉憶如未入閣前,也常對媒體發表和政府不一樣的政策意見,這種「專業的反政府言論」對馬政府殺傷力不小,但延攬她入閣後,她就必須炮口轉向,為馬政府政策辯護了。「循『劉憶如模式』思考,多少可以理解為何吳敦義會想找朱敬一入閣,」院內人士分析。回顧朱敬一的「傳奇」,還真教人嘖嘖稱奇。陳水扁在擔任台北市長時,為了兼顧省籍平衡,重用林全擔任財政局長,因為林全與朱敬一背景相似、頗有私交,又認同民進黨經濟自由化的理念,所以朱敬一也曾經是阿扁的財經智囊。阿扁市長連任失敗後,以「學習之旅」建立參選總統的基礎,朱敬一當時也為阿扁安排上課。在阿扁苦思找誰當副手搭檔參選加分最多時,據了解內情人士透露,阿扁腦海中也曾閃過「扁朱配」這個念頭,但一想到朱敬一的強勢,馬上「驚醒」,絕口不再提起。 民進黨執政後,朱敬一並未躋身「國師」行列,但阿扁偶爾會想起他。二○○二年,陳唐山出任國科會主委前,阿扁想過他;○四年,教育部長出缺,阿扁想找一個中研院院士來做,也想到他,但最後是杜正勝出線。據說,兩次入閣不成,都因為他「唯我獨尊」的性格,雖說民進黨人多崇拜有學問的人,但阿扁最怕不能駕御的人。國民黨執政後,只要內閣人事異動,朱敬一的名字總會出現在媒體報導之中,曾與行政院副院長、經建會主委、財政部長、政務委員等多項職位相提並論,但最後他不是直接入閣,而是擔任比較外圍、間接、象徵性意義高的「虛職」,像是中經院董事長、總統經濟顧問、賦改會最高顧問。「應該是怕他吧!誰想開會時一直聽他上課、教訓,偏偏又反駁不了他?」一位財經學者說。

「朱大班的最後評論」預告即將入閣?  在一心想貢獻所學,又恨鐵不成鋼的心情下,他條理清晰又文筆活潑的一篇篇國政建言見諸報端,有人被罵到狗血淋頭,也有人看得拍手叫好、拍案叫絕。於是他批評哪一個部會首長的施政作為,那個部會傳出人事異動時,外界就自然而然認定他是合適人選。就這樣,不知是雞生蛋還是蛋生雞,朱敬一成了陪榜最多次的閣員候選人。這一次更妙,一月二十四日,在內閣改組甚囂塵上之際,他在聯合報寫了「朱大班的最後評論」,預告將結束很多媒體的專欄寫作計畫,讓外界又猜想他要入閣了。朱敬一雖然寫過一百多篇發表在SSCI認可的國際期刊的論文,學術表現出類拔萃、研究能量嚇人,但也有本土經濟學家批評他的學術成就「距離世界很近,距離台灣很遠」、「不知道淡水河以南的台灣人想什麼」。不過,他對自認是對的事情很執著,就曾不顧一切反對政府用長期稅制去做短期經濟救急,連署上書馬英九。他對國事熱情,對自己高度肯定,又不怕得罪人,也總有不吝自我推薦的勇氣。朱敬一早已自成一家之言,敲鑼打鼓在發揮他的影響力,入不入閣差別不大,頂多不入閣就像他文章所寫:「台上瞎唱戲,台下頻嘆氣。」就是這種感覺,悶!

杏昌 (杏泰) 洗腎通路延伸植牙領域 佈局兩岸

杏昌登陸 攻牙材、洗腎通路

2011-02-18 工商時報  杏昌生技(1788)因診所客戶因應春節提前拿貨及耗材成長帶動,1月營收以1.88億元,改寫歷史新高,年增率20.88%、月增率9%,2月業績將下滑。不過,該公司在積極布建牙材市場和搶進大陸通路,法人圈預估其今年營運依舊可保持不錯的成長動能。 營運表現亮麗的杏昌,去年前3季每股稅後盈餘高達3.57元。該公司除了架構洗腎通路外,近年積極切入植牙領域,主要代理美國Keystone。在拓展業務下,目前已躋身台灣第3大品牌,該產品包括植體、骨粉等植牙材料及植牙手術器材等。 目前產品銷售以台灣市場為主,部分客戶為教學醫院,多數為牙醫診所,近幾年每年維持3~5成的成長,去年營收占比約7~8%,成長幅度超過4成,今年植牙業務將能維持30%至50%的成長。 尤其植牙為非健保給付項目,因此毛利率達30~40%,明顯優於杏昌整體平均,為未來主要獲利成長動能來源。 杏昌表示,該公司目前營收占比最高的洗腎耗材,營收占比約9成,與景氣關連小,全數在台灣市場內銷,台灣洗腎市場每年維持5~7%的成長,因此,每年成長要高於平均值6%。大陸市場除成立杏康銷售儀器設備外,也建立銷售平台,由子公司杏泰負責。 杏泰是杏昌在2004年與日本東麗及其他投資伙伴在上海合資成立的子公司,杏昌持股30%。 杏泰為日本東麗洗腎機的中國獨家代理,2009年中國洗腎機整體銷量約5,500台,杏泰代理的東麗市占近10%。 目前杏泰的獲利占杏昌整體獲利達30%,已成為杏昌近幾年的主要獲利來源,隨著大陸洗腎市場的發展,杏泰未來對杏昌的營運貢獻將更顯著。

台灣醫療器材年產值721億元新台幣

工研院:醫材今年產值成長8.9%

2011-02-18 旺報  工研院IEK ITIS計畫產業分析師鄭晴文表示,在兩岸投資環境變化及醫療政策影響下,可望為台灣醫療器材產業創造新機會,展望2011年國內醫療器材產業在血糖量測及隱形眼鏡等新廠投入、廠商因應訂單量增加產線,以及愈來愈多廠商加速布局大陸等新興市場下,預估今年整體產值仍可維持成長約8.9%,年產值可望突破721億元(新台幣,下同) 依據工研院IEK ITIS計畫研究顯示,2010年我國醫療器材產值估計可達662億元,較2009年成長17%,成長動能除受中、美兩國醫療改革議題發酵及歐美市場對醫材產品需求復甦的影響外,我國醫材廠於大陸成功銷售布局,也推升醫療器材產業的整體產值。 目前我國醫療器材上市櫃廠共33家,包含5家上市、16家上櫃及12家興櫃廠商,去年第4季因多家血糖儀生產廠商登陸興櫃及上市,使生技類股在股票市場上的表現活絡。 個別廠商營去年第4季營收表現方面,較2009年同期成長10%以上的廠商包括熱映光電、曜亞、精華光、寶利徠光學、聯合骨科、泰博、訊映、富堡、弘如洋、大學光、杏昌。 此外,屬醫材通路商佳醫集團子公司曜亞國際,正積極將營運觸角從台灣延伸至香港、大陸,2011年起該公司將在中台港三地直銷跨入醫美通路。

alveice Team.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