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October 17, 2019

原廠 發展 生物相似藥 戰略: 統包銷售/美歐定位/保險回饋……

解讀生物相似藥的好消息與壞消息 2019-10-15 作者: 饒秀珍 生物相似藥龐大的商機,吸引全球大廠紛紛投入研發,也陸續有產品上市,只是無論什麼大廠的產品最終還是要看病患、醫療機構、保險機構不埋單,「最後一哩路」的競爭誰會勝出最重要。

國際藥廠找盟友 戰況激烈 最近,全美最大的保險業UnitedHealth(聯合健康)表態支持生物相似藥,不但棄原廠而首選Amgen(安進)的生物相似藥,同時其他生物相似藥大咖Samsung BioepisMylan,甚至輝瑞的產品都沒有入選,UnitedHealth的決策關鍵,值得追蹤2018年全球銷售前10大暢銷藥:Humira199億美元)、Eliquis99億美元)、Revlimid97億美元)、OpdivoKeytrudaEnbrelHerceptinAvastinRituxan以及Xarelto66億美元)。其中7項屬於生物製藥(或稱大分子蛋白質藥),大都是用來治療自體免疫疾病和癌症等重要疾病。不過,根據Mordor Intelligence市調報告,近年大分子蛋白質暢銷藥RemicadeRituxanHerceptinEnbrels都面臨核心專利到期,吸引全球大廠進軍蛋白藥的仿製藥─生物相似藥市場。全球最大蛋白質藥廠Amgen、全球最大藥廠輝瑞、全球最大學名藥廠Teva、全美最大學名藥廠Mylan、韓國最大電子科技公司三星集團,以及日本Fujifilm、麒麟集團藥廠等都投入生物相似藥研發生產。這些大廠不是單打獨鬥,都透過國際合縱連橫的行銷策略進軍生物相似藥市場,導致競爭激烈。相較於新藥,生物相似藥具有開發時程較、投資金額較新藥、成功率較,以及只須驗證與原廠藥相同品質,就可以申請藥證的優勢。尤其,美國於2010年簽署通過《Affordable Care Act》(BPCIA)法案,使生物相似藥上市審查流程得以簡化,大大加速生物相似藥的發展。不過,美國市場生物相似藥的上市,卻比歐洲市場緩慢許多。雖然川普政府大力協助生物相似藥及早上市,但是生物相似藥要進入美國市場困難重重,加以大型保險公司現在似乎對生物相似藥不是只以價格作為考量,能不能不間斷且迅速供貨成了關鍵。Deloitte1篇分析提到,生物相似藥進入美國市場有價格、醫師接受度以及專利等高障礙。

諸多考量 美國市場有門檻 以價格來看,化學小分子的仿製藥(學名藥),價格可能只有原廠藥的1/10,價差大,加上藥師可以自由將原廠藥轉換成學名藥,所以一旦學名藥上市,很快就會席捲市場。反觀生物相似藥因製造成本較學名藥高,無法提供如學名藥的折扣給使用者,同時FDA(食品藥物管理局)尚未清楚規範藥師可以轉換成生物相似藥的規定,造成市場無法快速擴增。美國醫師的接受度更是考驗。小分子學名藥不須銷售人員拜訪醫師,醫師了解且有使用經驗。但是醫師使用生物相似藥會比較謹慎,通常不願將重病所使用的原廠蛋白質藥轉為仿製藥的生物相似藥,同時醫師使用生物相似藥的經驗少,也有影響。有專家提出,歐洲的醫生因為使用時間長,比較有經驗,美國醫師比較不熟,也許未來生物相似藥的價格大調降的話,美國醫師的使用量會衝上來。此外,專利問題更是困擾生物相似藥廠,由於原廠對美國市場專利的捍衛十分強硬,寧可讓歐洲市場的生物相似藥先上市,也不願美國市場受到侵蝕。以年銷近200億美元的Humira為例,該藥在美國核心專利2016年到期,歐盟2018年到期,不過歐洲的市場法規特別支持生物相似藥,有關Humira專利方面,原廠公司AbbVie似乎比較無法著力,所以面臨Amgen、輝瑞、Boehringer、諾華Sandoz、韓國Samsung Bioepis Biogen,以及日本Fujifilm Kyowa Biologics等競爭對手。但是AbbVie在美國就以專利來死守市場。以競爭者Amgen為例,Amgen雖然早在20169月就拿到FDA核准的Humira生物相似藥藥證,不過卻還是因為專利之爭,無法上市;經過協議後,Amgen201810月可以在大部分歐洲國家銷售,至於美國市場則要等到20231月底,這也給了原廠AbbVie喘息空間。專利戰對生物相似藥廠來說是很大的障礙,台灣泰福的生物相似藥也被原廠提出專利侵權訴訟,不過台灣泰福的回應是沒有侵犯原廠專利。當然,原廠也不會眼睜睜看著自己幾10億的市場被生物相似藥侵蝕,也推出所謂的原廠品牌生物相似藥(branded biosimilars),或是稱原廠授權生物相似藥(authorized biologics。以禮來大藥廠為例,該公司的甘精胰島素Basaglar、人胰島素Humalin、治療I型和II型糖尿病胰島素Humalog,已經面臨賽諾菲等公司生物相似藥的競爭,所以今年3月禮來也宣布推出Humalog相同的藥品Lispro注射液,該生物相似藥價格低於品牌藥的50%

捍衛營收 原廠也加入戰局 大廠這樣的動作是遲早會發生的,與其面臨生物相似藥的競爭,不如自己跳下來賺,也可以彌補原來因競爭而流失的營收和獲利,禮來和安進都是身兼原廠與生物相似藥供應廠。在這個生物相似藥市場的爭奪關頭,全美最大的保險業UnitedHealth表態支持,無疑是對生物相似藥打了強心劑。UnitedHealth宣布,2019101日開始,原廠羅氏的癌思停Avastinbevacizumab)和賀癌平Herceptintrastuzumab)新藥將不列為首選產品,而首選為Amgen的生物相似藥bevacizumabMvasitrastuzumabKanjinti)。不過,壞消息是其他生物相似藥,UnitedHealth並沒有用力支持。輝瑞的癌思停生物相似藥ZirabevCelltrion / TevaHerzumaMylanBioconOgivri、三星BioepisOntruzant,以及輝瑞的Trazimera生產的生物相似藥將仍非首選產品。Amgen列為首選,除了在生物製劑30多年的品牌名聲、製造工法都有其市場競爭力,根據外媒報導,Amgen所提供的價格折扣和回饋也比原廠羅氏大此外,也可能是Amgen將生物相似藥的銷售和公司的長效白血球增生劑Neulasta以及長效Onpro一起統包銷售,擁有多樣產品來提供保險業,的確有加分優勢。但是,UnitedHealth也不是全部選擇生物相似藥,原廠嬌生治療自體免疫的Remicade列為優先於韓國Celltrion/輝瑞生物相似藥Inflectra、韓國Samsung Bioepis/默克的Renflexis。未來會不會陸續將原廠藥轉換成生物相似藥,可以追蹤。近日來台與國家生技研究園區簽署合作意向書的Amgen全球研發副總裁Philip Tagari接受《財訊》專訪時表示,Amgen生物製劑生產製造的工法,效率高、速度快,可以保證客戶不會有缺貨的問題,這也是UnitedHealthAmgen的生物相似藥列入首選的關鍵之一。

台灣目前有兩家研發生物相似藥公司─泰福與台康生,現在進度與未來國際競爭力如何?

藥證將到手 泰福看好前景 泰福的執行長趙宇天認為,2019年泰福有機會達成商業化的元年,而且泰福選的是競爭者最少、價格最好的美國市場。泰福白血球增生劑Neupogen生物相似藥已經完成3期臨床試驗,也在2018年的9月送件,中間有查廠的補件,以及最近FDA要求補充製程及其相關資料,以加強原先送件之版本,如果一切順利應該再過6個月就有機會拿到藥證。此外Herceptin生物相似藥TX05Avastin生物相似藥TX16人體第1期臨床試驗結果過關,3期臨床預計收800人,臨床預計兩年的時間,預計2020年完成。至於台康生也在4月宣布與國際大廠Sandoz(諾華子公司)簽訂Herceptin生物相似藥EG12014全球(台灣、中國除外)銷售合約,取得簽約金500萬美元及後續最高6500萬美元之里程碑金。目前台康生的EG12014正在執行全球3期臨床試驗,已獲包括美國FDA、台灣食品藥物管理局、俄羅斯等10個國家食品藥物管理局同意進行臨床3期試驗。3期臨床試驗將招募800例乳癌病患,預計在2020年下半年完成主要療效指標評估,同時準備申請藥品查驗登記審核。泰福如果今年底或明年第1季拿到Neupogen生物相似藥的藥證,並且在美國上市,是泰福重要的里程碑,也是台灣第1張美國生物相似藥的藥證,是一個好的開始,展現了台灣的研發實力,至於市場的銷售則需要時間來驗證。

國衛院 脂質體胰臟癌藥 2.2億美金技轉上市

 2019-10-12 聯合報 記者簡浩正、楊雅棠╱台北即時報導 健保署大數據分析,103107年近五年主診斷為胰臟癌案件人數逐年成長,在手術治療人數排行上,台大醫院以103人奪冠,九成五患者使用傳統手術切除。台大醫院一般外科主任田郁文表示,患者確診胰臟癌後,不論期別、年齡,「還能開刀就該開」,且以傳統開刀手術切除腫瘤為主,因胰臟癌細胞容易移轉,患者不應擔心開刀會有副作用而猶豫,而使存活率降低。胰臟癌易發生種類有兩類,腺癌與胰臟神經內分泌瘤,前者占八成以上、為多數患者罹癌類型,後者則占一成,另一成則是其他類型。田郁文以台大臨床經驗說明,檢出時僅二成患者可直接開刀,三成患者得先局部化療後再開刀,但化療後也僅四成可開刀;其餘五成晚期並移轉,則可能以藥物減緩加上安寧照護等方式支持,讓患者善終。在胰臟癌手術上,田郁文說,台大目前外科醫師九成五以上以傳統開刀手術切除腫瘤,極少以腹腔鏡或達文西機械手臂手術;因胰臟癌開刀視野較小、難度高且多為移轉、範圍分布廣,對微創手術來說極為困難,反而傳統手術能將腫瘤移除得較乾淨,「癌細胞要清乾淨,才有存活希望。」研究顯示,傳統手術的安全性不比微創手術低,且費用遠低於後兩者,故台大仍以傳統手術為主。

成大醫院致力細胞治療提高五年存活率 胰臟癌死亡率高,國內胰臟癌治療權威醫師、成大醫學院院長沈延盛表示,成大與國家衛生研究院合作進行細胞治療人體試驗,未來可望把目前五年存活率不到15%,提高到25%,「胰臟癌將成為一種慢性疾病」。台灣在胰臟癌治療上獨步全球,四年前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發以脂質體包覆的胰臟癌藥物,有效延長胰臟癌患者的存活時間,成功以22000萬美金技轉上市,為台灣20年來唯一成功全球上市的癌症治療藥物。國衛院當時合作的醫院包括成大、台大等,成大臨床試驗的病患最多,成效最佳,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還特別派員到成大了解臨床效果後,同意藥品在美國上市。沈延盛表示,成大近年在胰臟癌治療成效相當不錯,主要是藥物與手術的進步,一年存活率(不分期別)平均達到43%,五年則達14%,超過英、美等國,美國五年存活最好的情況不到10%,英國只有7%。目前國衛院已與成大合作,進行胰臟癌細胞治療的人體試驗。沈延盛表示,過去的癌症治療是殺死癌細胞,但仍有殘存、復發機率高,新的細胞治療是讓人體樹突細胞能辨識癌細胞,再指揮T細胞殺死癌細胞,效果比殺癌細胞要好很多。國衛院即將與成大一起進行臨床試驗,如何讓樹突細胞懂得辨識癌細胞。

林口長庚延長生命就能等待機會 林口長庚醫院一般外科主任葉俊男表示,林口長庚一年收治胰臟癌病人約200個,其中適合開刀的病人僅約20%,約40%無法開刀,必須直接化療;甚至有20%的病人直接判定無法治癒,只能接受安寧緩和療護,以症狀緩解性或支持性治療為主。葉俊男表示,由於胰臟癌並無有效的篩檢措施,病患不適來診,常經過反覆多次檢查,最後才確診為胰臟癌,此時已經是胰臟癌晚期,發生遠端轉移。這時候就算手術開刀,也沒有「切乾淨」的可能,必須使用化學治療。然而胰臟癌就算進行化療,存活期也不長,又得忍受化療所帶來的副作用。病患會覺得既然如此,為何還要接受療程?葉俊男則表示,就算生命只延長6個月或3個月都是進步,更何況在生命延長的期間,或許會出現新的有效標靶藥物,鼓勵病人不要放棄任何希望。他表示,長庚醫院針對胰臟癌病人,會盡量溝通讓其了解可能面臨的狀況。同時,包括衛教師、營養師、疼痛控制團隊、心理師,甚至中醫師也一起加入治療團隊,提供兼顧身心靈的全人照護,協助病人度過治療期間的焦慮與不適。

台北榮總Whipple手術70%用機器手臂 台北榮民總醫院外科教授石宜銘表示,手術是胰臟癌有機會治癒的第一步,但通常僅20%病患在第一、二期時就被診斷出,有機會進行手術。石宜銘表示,胰臟癌依據發生的部位而有手術難易的差異。若發生在胰尾,因胰尾只連接脾臟,所以手術相對簡單;但發生在胰尾也較難發現、診斷,因此發現時通常已是晚期,癌細胞擴散,也不適合進行手術切除。至於發生在胰頭,約70%80%的病人會以黃疸表現,較容易在早期發現,可進行手術切除。對付胰臟頭癌以胰十二指腸切除手術,俗稱Whipple手術為主,切除範圍包括胰頭、十二指腸、部分胃、膽囊、總膽管等,並進行吻合重建,是難度極高的手術。石宜銘表示,北榮一年約有100多位病人進行Whipple手術,主要以團隊方式進行,因此在質和量上可以有較好的發展。他表示,北榮和其他醫學中心較不同的是,發展使用達文西機器手臂進行Whipple手術,相較於傳統開腹Whipple手術,可以讓傷口較小、出血量較少。石宜銘表示,達文西微創手術和傳統開腹手術的風險差不多,目前北榮開Whipple的病人約70%選擇使用達文西機器手臂進行手術。但他也表示,因健保不給付達文西的手術、材料費等,需自付大約40萬。

廣達醫療科技基金會布局 精準醫療計畫 (腫瘤科&心臟科)

廣達深耕智慧醫療領域 林百里:要讓IT界與醫療界溝通無礙杜念魯2019-10-05 各產業朝智慧化進行企業轉型已經成為全球的趨勢,在物聯網(IoT)5G、人工智慧(AI)等技術的成熟帶動下,除了製造業,醫療產業也成了另一塊被業者鎖定的藍海。將資通訊產業的IT技術,應用到醫療環境,進一步協助達成精準醫療、預防醫療也都成為醫療院所的共同目標。不過,長期以來IT界與醫療界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導致在跨產業融合上,進度相對緩慢。廣達董事長林百里3日出席2019年健康照護聯合學術研討會時表示,廣達投入智慧醫療已經1年多的時間,而一開始確實有溝通不良的情況。但是在廣達內部AIM(AI Medicine)計畫帶領下,運用廣達在A(Algorithm)B(Big Data)C(Cloud)D(Device)的資源優勢,並透過成立廣達科技醫療基金會,禮聘醫療界人士加入,期望能建立IT產業與醫療產業間良好順暢的溝通平台,共同朝向精準醫療等智慧醫療的方向發展。對於全球醫療領域的AI市場發展潛力,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董事長蔡長海表示,根據研究機構調查,到2025年時全球醫療領域的AI市場營收將超過340億美元。不過,這僅是創造出來的市場規模,更可觀的部分在於,根據另外的研究統計,到2025年時,全球健康照護支出將可望透過AI與認知運算的技術,節省下1,500億美元。也因為將AI導入醫療市場之後,不僅可以創造市場,更可大幅的降低醫療資源的浪費,因此,世界各國對於AI均投入相當龐大的資源進行發展。而今後的AI健康產業,相信將包括新藥研發等的生醫產業、AI醫院及長期照護這3大領域。對於廣達投入智慧醫療領域的發展,林百里表示,一開始廣達想找醫療產業進行合作,但是基於IT產業與醫療產業之間的隔閡,初期確實有溝通不良的情況。但是經過1年多的摸索,廣達已經有很大的進步。對於在AI醫療中,IT要扮演怎樣的角色,也有一些新的認知。林百里強調,將AI導入醫療流程中進行應用,需要的是全方位的配合,而不僅是單點的工作,要將每個點串連起來,才能協助醫療網更快更好的方向發展。不過,每個醫療程序或人員的需求都有所不同;所以,跨產業合作的第1步,應該是去瞭解醫療產業界的真正想法,進行有效的溝通。林百里也提到,廣達在推動智慧醫療領域的發展上,本身擁有廣達AI實驗室、與MIT(麻省理工)有密切合作關係的廣達研究院、從事雲伺服器發展的雲達科技,以及廣達本身的醫療產品事業部門。從後台到前端,都有相對應的資源可以提供。另外,也希望透過廣達醫療科技基金會的成立,為台灣的AI醫院發展貢獻心力。對於投入智慧醫療領域,林百里認為,廣達是硬體公司,所以在智慧醫療終端、智慧遠距醫療、智慧病房及智慧醫院等方面,有很多硬體的解決方案。同時,也希望能進一步透過基金會,針對腫瘤科與心臟科,推動精準醫療計畫的推動。雖然,每個單位都需要投入相當的人力與物力,但林百里也幽默的表示,相關投入至少要再做10年,以此當作自己70歲的禮物。林百里也提到,目前包括北榮、高醫、長庚、國泰、台大、交大、成大以及亞東、萬芳等醫療院所,與廣達在不同的智慧醫療領域中進行合作。林百里強調,智慧醫療產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過去廣達對醫療產業相當陌生,但是現在已經有了相關的人員持續投入,相信今後對於IT產業與醫療產業間的溝通,會有更精確的解讀,今後將會有很多計畫要落地、要嘗試,更要成功。

廣達 接洽 新創Path AI公司 (AI病理&給藥流程智慧化)

GPS更上層樓 廣達力推精準醫療 蔡騰輝2019-01-29智慧醫療的產業,各國政府與企業都在積極發展技術當中。面對國際大廠環伺,廣達必須走出不一樣的路。而針對市場突破,廣達董事長林百里則自信的說,廣達不怕「GPS」,因為廣達未來將有AI。所謂的GPS,就是奇異(GE)、飛利浦(Philips)、西門子(Siemens)林百里認為,這些國際大廠擁有極為專業的技術,固然值得肯定。但若能將專業技術從單純的病徵診斷協助,再延伸到下一步的診斷分析、甚至是應對解決策略,才能算是全面的智慧醫療服務。因此,廣達將藉助人工智慧的技術,切入精準醫療,提供醫學領域更細部的診斷與服務。

廣達人工智慧發展「做硬體要找老公司,做軟體則要找新公司」,林百里打趣說,已經創立30年的廣達電腦,則會是人工智慧技術當中,硬體部分最好的合作夥伴。透過重新思考、重新訓練、重新創造等3個翻新概念,事業的轉型也才有成功的可能。事業轉型方面,林百里也說,廣達在1988年要從桌上型電腦轉進筆記型電腦製造時,也遇到各股東與各界的質疑,然而,從結果看來,當初的堅持是對的。2000年時,再從筆記型電腦轉型做雲端運算,在2012年成為全球雲端服務大廠。每一次的企業轉型與新事業開拓,林百里認為都相當不容易,現在回顧檢視,慶幸都有作出正確的決定。從2016年起,廣達開始切入人工智慧的事業發展,並將2018年定為廣達的人工智慧元年,就是希望接下來的幾年,廣達可以將過往硬體的基礎,結合與醫療院所醫療人才的專業知識,提供更好的醫學服務。此外,廣達也和科技部合作,建構出擁有全球前20強實力的超級電腦 Taiwania 2透過超級電腦,在消費性產品、雲端基礎建設、工業應用等領域,都可以得到更多的產業提升與技術支援。在智慧醫療的布局當中,廣達現在於物聯網醫療、智慧醫院、醫療雲端、醫療產品、人工智慧醫療都有很多的努力。其中,物聯網醫療部分則有心血管疾病與胸腔醫學的研究;智慧醫院包含了廣達的Qoca 2.0與智慧病房監測系統;醫療雲端則是透過GPU伺服器與DNA儲存系統,提供多元服務;醫療產品領域也有ARVR的應用;人工智慧醫療部分,則是未來幾年可望快速發展的區塊。廣達的人工智慧布局方面,將會以研究單位和廣達的醫療基金會(Quanta Medical FoundationQMF)等獨立於廣達母集團的組織為主,用多面向的方式來進行。目前新事業宗旨將是以創建出智慧醫院為目標。不過林百里也說,智慧醫院的定義與做法,廣達雖有自己的想像,但更歡迎各界專業與專家共同探討與研擬。

三大方向切入人工智慧 廣達資訊和醫療人工智慧切入方向則由三個部分著手:台灣醫學中心、全球新創、國外學術單位等新技術研發。台灣醫學中心合作中,廣達積極與台灣教學中心醫院等大型醫療院所合作,包括了台大、北醫、北榮、亞東、中醫、高醫,都是有合作的醫院。在全球新創部分,廣達現在觀察與接洽的企業,包括了哈佛醫學院畢業醫師所創立的新創公司Path AI、以及創立了14年主要以肺癌研究為主的Riverain公司Path AI主要以AI病理學切入研究,同時也和藥廠合作,希望透過人工智慧的技術,將給藥流程智慧化,讓病症與醫藥可以更有依據地結合。國外學術單位合作面向,廣達早年前即已與麻省理工學院(MIT)合作。近期除了與MIT繼續合作以外,也積極與哈佛及MIT的醫學工程研究所(Institute of Medical Engineering and Science)共同合作。此外,更在心血管轉譯醫學的領域當中有許多的連結。同時也與橫跨資訊及醫療雙專長的Collins M. Stultz 醫師合作。林百里認為,跨領域雙專長人才,在人工智慧等智慧醫療新科技的研發、討論、導入實際場域的過程中,扮演了極為關鍵的角色。

AI沒辦法「發現問題」/人才終究要回歸「教育」

林百里:20年後AI取代全球5成工作 但文科生有逆轉勝機會 時間:2019-05-18 21:42新聞引據:撰稿編輯:新聞編輯AI話題火紅,正燃燒著政治、經濟議題,然而震天價響之下,是不是該實事求是地理性思索,這些政經藍圖是否都只是表淺的見樹層次?真正關鍵,應該在駕馭技術的人才身上,而人才終究要回歸「教育」,教育才是見樹見林的根本,而且愈早扎根愈好。今天(18日)由廣達文教基金會舉辦的「啟程:育見AI世代-教育創新論壇」,邀請廣達集團董事長林百里、台大電機系教授葉丙成、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司長郭伯臣,分別就產業、學界與政策主管單位發表演說。

未來20Al將對全世界就業市場衝擊高達50% 首先林百里以一個工程師的身分,簡明扼要闡述了科技發展的歷程,隨後談到AI發展,他說,機器人聰明具備Al能力,比人類好用,未來20Al將對全世界就業市場衝擊將高達50%,許多勞力、單純辨識操控能力、大部分行政工作、甚至律師、會計助理等部分白領工作都將被機器取代,但創造性和社交智慧要求越高的工作則被取代的風險較低,因此小孩啟蒙教育與大人終身學習很重要。未來Al雖會取代許多工作,但同時會誕生不少新工種,根據國際研究機構調查,預估2030年全球新增的勞動力需求將上增21%33%,超過原失去工作崗位的數量,因為人類總會在新的生產力上發現新工作。林百里認為未來文科學生的軟技能反而是逆轉勝的關鍵,因為技術從來都不是中立的,技術需要價值觀也需要有倫理約束,文科背景的人剛好可以幫助企業考評機器人,而廣達能在全球筆電、雲端伺服器與人工智慧站上第一名,主要就是懂得運用人文。葉丙成:教孩子應變之道 郭伯臣:建構數位學習平台台大電機系教授葉丙成以他近年推動的「無私塾實驗學校」為例,分享了他的新思維,他說,過去的老師著重在教育孩子追求「穩定」,而現代家長給孩子太多,同時也會按自己的認知前途,要求孩子選讀某些訂定校系,但AI時代的產業變化速度很快,科系的界線也會產生變化,尤其,人工智慧沒辦法「發現問題」,仍須靠人,如果孩子的觀察能力差,就該培養孩子的觀察力,面對AI新趨勢,教導孩子「應變之道」,讓孩子懂得「適應變化」是很重要的能力。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司長郭伯臣以「人工智慧教育與智慧學習」為題,分享教育部人工智慧與大數據導入數位學習平台的成果,現場說明「因材網」、「學習拍」等工具,郭伯臣進一步指出,解決AI人才問題,教育部已將「資訊科技」列為國高中必修科目,同時針對AI及物聯網、大數據等新興科技的認知、體驗與學習,也從小學到高中同步推展實施。

彰基 引進 新型MRI (配備BioMatrix System生物感知系統): 受檢者完全自由呼吸

提升醫療品質 彰基斥資近七億元引進高階設備 20191014 【記者謝五男/彰化報導】彰化基督教醫院斥資近七億元引進德國西門子醫療7+1台高階醫療設備系統,今年11月起至20207月期間進行大規模的系統設備全面升級,彰基院長陳穆寬醫師14日與西門子醫療系統有限公司亞太區總裁 Elisabeth Staudinger(陶琳)簽約,正式宣告將提供民眾更先進的影像診斷及治療規劃。陳穆寬表示,此批7+1台設備系統配置包含:急診- 高階電腦斷層(CT);健檢- 磁振造影(MR)、1152切高階電腦斷層(CT),放射科- 磁振造影(MR3T1.5T1.5T升級;員基-磁振造影(MR1.5T,以及巡迴的Mammo Bus乳房攝影車。首先,急診高階電腦斷層將於今年11月安裝,12月安裝健檢磁振造影3T1152切高階電腦斷層;其餘,放射科磁振造影3T1.5T1.5T升級,員基磁振造影1.5T,以及巡迴的Mammo Bus乳房攝影車,則將於20207月完成大規模的系統設備全面安裝及升級。其中,1152切之高階電腦斷層CT帶給民眾許多好處,高切數的電腦斷層代表可提供民眾更細緻且大範圍之影像,更能抓住微小病灶。陳穆寬指出,彰基將如此高規格之高階電腦斷層安裝於急診實為民眾福音,為的就是要搶下黃金治療時間,在緊急狀況可提供醫師可靠且準確的診斷結果,此穩定的系統讓緊急狀態不受系統問題而有所延誤,大孔徑78公分,不用擔心維生設備放不進去效率快速、提高醫療品質,讓民眾更安心。彰基影像醫學部主任周成德醫師表示,以往在醫院做磁共振造影檢查,受檢者一定要配合機器的檢查步驟與條件,否則影像就會受到影響。例如心臟或腹部的檢查,檢查人員會在受檢者的胸部黏貼電亟片以取得心電圖或是要求受檢者隨時聽侯語音指示來配合閉氣才能獲得良好的診斷影像;這些習以為常的磁共振檢查要求,對於無法配合閉氣的受檢者很可能因此檢查失敗或因重複檢查而延長整個檢查時間。所以這套全新的磁共振加入BioMatrix System生物感知系統之後,從受檢者躺上床掃描,磁共振猶如具有生命一般,透過創新的發明,提供受檢者個人隱私與尊榮舒適的檢查過程。檢查前,不需在冰冷的檢查室中黏貼胸部心臟電亟片或戴上呼吸綁帶,設備便能感知到受檢者之解剖結構進行自動定位,並自動偵測呼吸、心跳運動等生理活動,在掃描過程中,受檢者完全自由呼吸,無需受檢者刻意配合,磁共振會根據受檢者的生理變化自動調整掃描條件,最終獲得最佳檢查影像。

alveice Team.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