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天集團新冠新藥登國際期刊 將向美國提出IND MoneyDJ新聞 2022-02-22記者 新聞中心 報導中天(4128)集團昨(21)日宣布,旗下合一(4743)、中天(上海)共同研發的全球第一支廣效性新冠肺炎新藥SNS812,其實驗數據獲國際知名SCI期刊EMBO Molecular Medicine接受,正式對外發表SNS812小核酸新藥,實驗證實SNS812對99.8%的變異株均可有效抑制。中天集團預計今(2022)年年中向美國提出SNS812的人體臨床驗申請(IND),要搶佔全球千億元的新冠肺炎治療商機。合一、中天(上海)宣布,兩家公司共同研發,台大醫學院楊泮池、張淑媛教授指導之SNS812廣效型抗新冠流感小核酸新藥實驗數據,獲得國際知名SCI期刊EMBO Molecular Medicine接受,正式對外發表SNS812小核酸新藥。SNS812是藉由獨特的小核酸機制,直接鎖定新冠病毒重要且不易變異的基因區域,由根源切斷並破壞病毒基因,經實驗證實對99.8%的變異株均可有效抑制。合一指出,SNS812目前正在進行CMO藥物合成和CRO動物毒理實驗,預計今年年中將向美國提交IND。基於新冠病毒逐漸流感化,治療型藥物發展將日益重要,SNS812為目前為止兼具有治療與預防效果之廣效型核酸新藥,對各種冠狀病毒變異株均展現顯著抑制效果。
Monday, March 14, 2022
電子廠 貿聯 : iPMx疫開罐套組(PCR檢測): 日本販售許可
世界最小新冠PCR篩檢器開賣,台灣線材廠貿聯跨界出奇兵 白育綸 2022年3月1日 新冠疫情波動起伏,愈來愈多「黑科技」加入防疫戰隊。電子線材大廠貿聯推出世界最小的病毒檢測儀器,並成功輸出日本市場,大賺國際財。一罐600公克、大小如同飲料易開罐的圓柱體機器,可以用來進行PCR核酸篩檢新冠肺炎病毒,採樣到結果出爐只消一小時,是一般實驗室的1/4時間不到,準確率卻能維持在95.8%,與醫院的PCR檢驗相仿。
這套全球最小、全由台灣研發製造的檢測器,到底是什麼「黑科技」?電子廠貿聯近期推出的「iPMx疫開罐套組」,品質與效率皆受到矚目。產品由一台檢測器與專用的螢光試劑組成,是工研院在經濟部科專計畫支持下,於2020年成功開發,但檢測器本體是電子產品,從實驗室走到大眾消費市場的最後一哩路,尚需要供應鏈業者的支持。這時,連接線器大廠貿聯的出現便顯得恰如其分。貿聯兩年來,經過不斷調整、驗證與製造,終於在2月23日傳來好消息。工研院與貿聯共同宣布,「疫開罐」取得日本政府的販售許可,同時寫下台灣防疫科技第一筆輸出國際訂單的紀錄。「厚生勞動醫藥品審批嚴格,可是舉世聞名,這套檢疫科技在國內(日本)成功上市,相當難得。有別於過去PCR檢測隔天才能知道結果,它讓遠在偏鄉的家庭醫生,立即判斷病人是不是得到新冠,實在不簡單!」日本醫材進口商Japan Biotechno Pharma(JBP)社長篠原直樹在鏡頭的那端盛讚。至於訂單的具體金額,工研院及貿聯並未揭露,僅向外界表明,JBP在第一期向台方購入了1萬組試劑,以及100台由貿聯生產的檢測機,這筆訂單的規模,對於2021全年營收286.8億元的貿聯並不算大,但是別具意義。
累積可貴的醫療產品經驗 貿聯集團總經理鄧劍華談到這段將技術量產化的心路歷程,從陪董事長梁華哲去工研院看技術,到團隊LINE群裡的反覆溝通,不禁有感而發:「疫情伊始,我們做不了口罩,更不用說藥物、疫苗,但我知道硬體是我們的專長,不管有多少量,當時我只心想,反正先做就是了,一心只想幫忙。」另一方面,兩年來的學習,鄧劍華認為,由工研院技轉分子檢測的技術,對貿聯發展醫療市場,也有珍貴的價值。因為對貿聯這樣的零組件業者而言,多半是為了成就客戶的產品而存在,不常供應到下游,其實也較少處理整個成品在各地區的法規、市場問題。鄧劍華坦言,雖然貿聯也有將線束應用醫療設備的客戶,但多半用於大型、精密的設備,如核磁共振機(MRI)、電腦斷層掃描(CT),對照這一年來開發「疫開罐」,從機構、散熱到感光模組都自行包辦,是貿聯首度生產可攜式、直面消費者的整機產品。貿聯亞太區資深項目經理葉協鑫解釋,因為檢體放到試劑中,需要特定溫度才會快速反應,儀器便需要安裝加熱模組,也得考量散熱問題,整台篩檢機器還包含了電源、顯示面板與自動判讀試劑是否有反應的光學裝置,再到機構件,一切都得塞進這台小小的裝置中,是量產上最挑戰的地方。隨著疫情的推波助瀾,從規格化、相對競爭的消費品市場,切入到毛利更好的醫療產業,幾乎已經是台灣各大電子製造業者,難以迴避的一塊新興市場。
新購入德廠,期待能發揮綜效 比起「疫開罐」宣示性的意義,隨著貿聯去年(2021)10月宣布,將斥資約新台幣145億元併購德商LEONI AG工業應用事業群 ,並在今年1月21日完成股份收購後,將其更名為INBG。其中,醫療產品佔了2020年LEONI AG工業應用事業群19%的營收。因此,眼下讓貿聯更焦急的,無疑是貿聯的原產品,如何在醫療產品線發揮新事業的優勢,開啟一段深入歐洲市場的征途。鄧劍華舉例,INBG有一個在法國的客戶,生產用於手術時切割腫瘤的小型、精密設備,與過往大型設備線材廠的供應電力方式有所不同,如今這類機械手臂,應用在醫院與工廠的自動化生產,對精密度的要求,與過往大型設備只需用上可靠、耐用的電線相比,已經走入完全不同量級的世界。「之後從醫院到自動化工廠,都可以看到更多貿聯的logo了,」鄧劍華說:「外界看到併購完成、股份轉移,但對我們對接下新產品的團隊而言,農曆年前後,他們在歐洲停留三個星期,為了就是要盤點INBG的產品中,還有沒有什麼客戶的需求,是貿聯能施力的地方。」鄧劍華更直言,從前年併購新加坡 Speedy Industrial Supplies Pte開始,到近來這樁可望貢獻貿聯1/3營收的INBG大型併購案,貿聯將有更多整機型的產品,涉及機構件、外觀件的應用,也將有組裝完成才出貨的產品。「整個自動化的產線,客戶要的是一整套包含軟體、自動化生產的設備,一整套系統幫助客戶生產。至於是不是連接線的廠商來做,已經愈來愈不重要,」鄧劍華總結工業、醫療的現下市場趨勢。從一個小小的「疫開罐」設備當作支點,貿聯走入醫療市場,歷練了將醫療技術量產化、整合不同零組件後組成硬體系統,再到申請合規驗證、開拓國際醫療市場的辛苦過程。在力拼醫療商機的電子廠中,這是一段難能可貴的經驗,也整證明了貿聯不再只是一間產品上看不見「臉」的線材廠,而有能力整合一套終端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