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血病用藥新指引 助縮短試藥期 (2012年08月21日 )俗稱血癌的白血病為本港十大癌症殺手之一,其中慢性骨髓性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
CML)佔總白血病患者約15%,每年有至少40至50宗新症。以往患者接受標靶藥物治療時,需要在十八個月內,檢測治療反應,若未如理想便轉藥,但外國的研究證實,只須三個月便可確認患者的治療反應,讓患者及早轉藥,更有效及盡快控制病情。 現時全港約有400至500名CML患者,患者多為50至60歲人士。患者一般會先服用第一代標靶治療藥物「伊馬替尼」,並於治療間十八個月內接受檢測,量度體內的「變異基因表達水平」,即「癌變水平」。十八個月後,若水平未能降至0.1%,醫生才會為患者轉服第二代標靶治療藥物「尼洛替尼」。然而,當中三成至四成人或會對傳統藥物呈抗藥性或因基因突變,增加病情惡化風險。
水平愈低控制愈理想 香港大學內科學系教授鄺沃林表示,「變異基因表達水平」反映患者體內癌細胞數量,故定期量度表達水平對監測病情十分重要。若表達水平愈低,即病情控制愈理想,惡化或復發機會亦相對較低。 英國最新發表的研究證實,患者接受治療三個月後,便能知道治療反應。若患者變異基因表達水平降至治療前的10%,預期8年後的整體存活率可高於九成,較無法達標者高出四成。至於未達標的患者,可考慮轉用第二代藥物,比以往需待十八個月才轉藥,新指引的時間大為縮短。
冀本港醫生採用新指引 鄺沃林希望本港醫生能採用新指引,協助療程首三個月未達標的CML患者轉用第二代藥物,以助控制病情。而第二代藥物「尼洛替尼」相對傳統藥物「伊馬替尼」藥效多30至100倍,產生的副作用如頭痛、噁心等亦較少,同時能減低病情惡化達6倍。 現年28歲的郭先生,約6年前發現自己漸漸消瘦、容易疲倦。喜愛做運動的他,在一次他與友人游泳時發現腹部異常脹大,經檢查證實患上慢性骨髓性白血病。他服用傳統藥物4至5年,變異基因表達水平持續處於0.2%至0.4%,未能降至0.1%的理想水平。後來,郭先生經建議轉服新藥,至今已有一年多,水平成功降低至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