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pril 17, 2022

癌症新藥暫時性給付? 未獲得健保肯定須共同分擔風險??


癌症醫藥費昂貴 民間籲設基金 並由政府、藥廠分擔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 2022331日【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日前台灣癌症基金會呼籲設置台灣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對此,台灣癌症希望基金會也提出不同主張,近半年來,台灣癌友團體盼成立類似英國癌症藥品基金(Cancer Drugs Fund 簡稱 CDF的倡議呼聲此起彼落,癌症希望基金會自2018年起即倡議推動台灣版CDF,樂見此議題於終於在去年發酵,透過癌友團體齊聲呼籲倡議,希望引動政府與民間關注,以幫助癌友獲得即時適切的治療、提高癌症新藥可近性。雖然癌友病團對成立台灣版CDF的理想一致,不過對於台版CDF的兩項執行細節,包括「CDF給付藥品的定義」以及「病患是否該分攤治療費」有很大的歧異,需要進一步凝聚共識。對於「CDF給付何種藥品?」以及「納入CDF藥品的費用由誰分攤?」的兩項歧見,癌症希望基金會的訴求如下:

QCDF 給付何種藥品?新藥給付審議重點包括安全性相對療效、藥物經濟評估、財務預算衝擊等,因此價格昂貴、成本效益又有待驗證的新藥,就常被健保拒於門外(健保總額畢竟有限)。但考量其救命急迫性,英國的作法是將其先納入癌症藥品基金(CDF)中進行兩年的暫時性給付,兩年內同時收集真實世界資料,驗證新藥有相對的成本效益,才可以納入常規給付。因此,HOPE建議台版CDF,是針對無法納入健保、成本效益有待驗證、但具潛力的藥品提供暫時性給付

Q:納入 CDF 藥品的費用由誰分攤?專業臨床判斷為「成本效益有待驗證」的藥品,應由政府與藥廠共同分攤費用,如讓病人承受此重擔(評估新藥成本效益)並不合理。政府具備判斷新藥臨床價值與風險的專業,須肩負管理新藥給付的責任;而藥廠研發的新藥未能獲得健保肯定,也須共同分擔風險,以低於市價的方式申請暫時給付,如真實世界資料驗證有好的效益,則新藥就可如藥廠期望的納入健保給付;反觀讓癌友不僅沒有能力和專業判斷風險,以常見自費癌藥年近百萬、分擔 20%-30%來計算,每年支付20-30萬的藥費,是不小的經濟壓力,可能開啟醫療階級大門,更與英國CDF原創(癌友不需支付藥費)、甚至台灣健保的精神大相逕庭。再次強調,CDF 是給付「成本效益有待驗證的藥品」,執行方式有各界共識前,衛福部、健保署等相關單位務必以癌友權益為出發點審慎斟酌,才能確保推動制度的美意不被打折。補充說明:根據陳昭姿主任 2020  10 月統計,從廠商送健保署審查起算治癌症新藥納保生效的中為日數為 555天,相較非癌症新藥中為日數 304 天、多出近一倍的時間。

以英國借鏡:歷經破產、改革 現已擴大辦理 針對具有臨床使用急迫性、療效不確定性高、且會造成財務衝擊的新藥,英國設立「癌症藥品基金(Cancer Drugs Fund, CDF)」來因應。英國國家健康與照顧卓越研究院(The 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are. Excellence, 簡稱NICE)會在90日內對癌症新藥申請案提出醫療科技建議書,以確定是否納入CDF過渡給付,及早由國家給付給需要的癌症病人使用。過渡給付期最長為期兩年,這段期間同時要求藥廠蒐集病人實際的用藥狀況、使用經驗等資料後再次送審,如果證實藥效可納入常規給付;反之,則讓該藥品退出給付,但會由廠商持續提供藥品,確保用藥中的病人權益。CDF2011年執行迄今,雖然歷經破產、改革等變動,但成效仍備受肯定,英國政府甚至承諾擴大辦理為創新藥物基金(Innovative Medicines Fund, IMF),使癌症以外的病人也能早期使用、從中受益。

(心情易受影響與比較) 後醫系須偏鄉服務八年: 一台電腦連團隊與資料庫ok


後醫系熱烈招生中,對學生是如願從醫還是偏鄉陷阱? 30年前倒一片,後醫系捲土重來要如何成功?  / 邱于瑄2022-03-31  30多年前,台大、陽明、高醫、成大與長庚都曾開設學士後醫學系,但除高醫大外,其他學校接連停辦。30年後,清大、中興、中山以平衡偏鄉醫療資源不均為目標,再戰後醫系,但學生對要長時間留在偏鄉、無外援、如何養家等問題多有疑慮,此次是否真的能成功? 今年(2022)大學入學最備受討論的科系之一,莫過於「後醫系」。年初,教育部核准清華大學、中興大學、中山大學增設學士後醫學系(簡稱後醫系),提供有志從醫的人,循另一個管道成為醫生。3月底一直到4月中,分別是今年新設立的清大(46)、中興(411)、中山(414)後醫系報名截止日期。後醫系招收的學生主要為大學畢業生,但「不限於醫學相關科系畢業」才能報名,包含電機、資工、生科等不同領域學生都是招生對象。此次教育部開放三校成立後醫系,重要目標就是平衡偏鄉資源不均的問題。所以相較於一般醫學系為「六年制+兩年實習」,結束後可以選擇到想要的單位工作;學士後醫學系則是四年學制,但清大、中興、中山目前都是公費生名額,須再至偏鄉服務八年。其實,30多年前,台大、陽明、高醫、成大與長庚都曾開設後醫系,如今除高醫大外都已停辦。高醫大醫學系教授蔡淳娟與團隊就曾發表研究指出,當初後醫系希望培育人才投入偏遠地區或基礎醫學研究,卻事與願違,包含學生適應不良,以及無法選到真正想去的偏鄉服務、或找到願意從事基礎研究的學生等,現象所在多有。學生對於必須花費長時間投入偏鄉、無外援、如何養家等都有所顧慮,當年讓後醫系失敗的問題,成為現今清華、中興、中山再戰後醫系,還是必須面對與考量的挑戰。

從課程設計著手,幫助學生接軌偏鄉 首先,學生最在意的包含需要長時間待在偏鄉,以及畢業後因年齡漸長而有的養家壓力、無法得到訓練等,在在影響學生投入偏鄉的意願。清大醫學科學系系主任陳令儀表示,大家對於公費醫會感到害怕,除了需至偏鄉服務多年外,同儕影響也是問題之一。由於六年制的醫學系中,公費生在一個班級裡只是少數,當大部分人畢業後可留在都會區,公費生必須前去偏鄉,心情上就容易受到影響與比較,而在課程設計上也無法為公費生做提前準備。但清大後醫系有不同的做法,全班都為公費生。從招生面試端,清大就會選擇對於偏鄉服務有熱情的學生,並在之後的課程設計做出調整。像是納入偏鄉醫療史,也會邀請傑出貢獻獎的醫師分享偏鄉服務心得,以及寒暑假帶領學生至偏鄉醫院見習等,從課程端就與偏鄉服務對接,幫助學生接軌。陳令儀也提到另一個改變,後醫系學生投入偏鄉服務八年,其中兩年可以選擇到醫學中心進修,且政府也開始討論對於公費醫的薪資保障,皆是為了改善相關制度,提高學生投入意願。

智慧醫療走入偏鄉,「醫療+科技」為重點 另外,前進偏鄉服務就只能有公費醫生嗎?可以如何為偏鄉醫生增添外援呢?「40年前與現在,我想時代已經不一樣,」中興大學校長薛富盛說,現今跨領域應用已是常態,學生在偏鄉服務並不是什麼都不能做,只要有一台電腦,背後就可以連結到跨領域團隊與資料庫。尤其,現今針對醫療人力、資源不足的偏鄉地區,發展智慧醫療,解決當地問題成為重要目標。清華、中興、中山,雖然過去沒有醫學院,但身為綜合大學,跨領域專業整合是一大優勢。薛富盛提到,中興預計結合科技布局智慧長照、精準健康、預防醫學等領域。且現今世界推動「健康一體」(One Health),包含動物、環境、人體的健康,中興以農立校,已有動物與環境健康的教學能量,如獸醫系、森林系等,三者整合讓教學、資源更加完整。陳令儀也表示,清大本身以理工見長,14的老師都曾做過與醫學相關的研究,因此「醫療+科技」上已累積多年能量,清大後醫系就分為自然科學組與智慧資訊科技組,學生可就在地問題出發,如藉由智慧手錶幫助長者做生理監測等,將科技帶入實際場域應用。高雄醫學大學後醫系系主任楊志仁說,後醫學系目前在台灣的醫界中還是非主流,但是學生來自不同科系、心智也較為成熟,較能夠確定自己的人生方向,同時也讓台灣的醫學教育更多元豐富。陳令儀認為,現在還需要改變的或許是整體社會氛圍,讓大家更加正面地面對公費生,並使偏鄉醫療得到更多的關注與認識。

alveice Team.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