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October 27, 2014

Merck肺癌NSCLC抗體藥(embrolizumab ,Keytruda, anti-PD-1) EGFR mutation- or ALK rearrangement-negative 攻城掠地(melanoma)

FDA Grants Breakthrough Therapy Designation to Pembrolizumab for NSCLC
Sandra Kear  Published Online: Monday, October 27, 2014  The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 has granted a breakthrough therapy designation to pembrolizumab (Keytruda), an anti-PD-1 therapy, for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 who are EGFR mutation- or ALK rearrangement-negative and whose disease has progressed on or following platinum-based chemotherapy."The emergence of immunotherapies for lung cancer means we are on the cusp of something really great, and the nice thing about immunotherapy is that it might work, even in the resistant patient," said Roy S. Herbst, MD, PhD, of the Yale Cancer Center and Smilow Cancer Hospital at Yale-New Haven, Connecticut, during his presentation at the 12th Annual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Targeted Therapies in Cancer. Data from the ongoing phase Ib KEYNOTE-001 study, and updated findings recently presented at the 2014 European Society of Medical Oncology (ESMO) Congress formed a basis for the designation. Pembrolizumab was previously granted breakthrough status for advanced melanoma, and is being studied across more than 30 types of cancers, as monotherapy and in combination. Pembrolizumab is a high-affinity, humanized IgG4 PD-1 blocking antibody that exerts dual ligand blockade of the PD1 pathway and has similar reactivity to human and other primate PD1, but no reactivity to mouse or rat PD1. It has no antibody-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 (ADCC/CDC) activity. The agent also contains a stabilizing S228P sequence alteration. The drug is approved for use in the treatment of melanoma. In the phase I KEYNOTE-001 study, activity of pembrolizumab is being studied at 2- and 3-week intervals in NSCLC expansion cohorts (N = 307). Table 1 shows the best ORR in patients with PD-L1+ tumors at interim analysis.

Table 1. Overall Response Rates in Patients With PD-L1+ Tumors at Interim Analysis

RECIST v.1.1, Central Review
irRC, Investigator Review

10 mg/kg Q2W
n =53
10 mg/kg Q3W
n = 106
10 mg/kg Q2W
n =58
10 mg/kg Q3W
n = 119
ORR (95% CI)
26 (15-40)
21 (13-30)
22 (13-35)
18 (11-26)
DCR (95% CI)
47 (33-61)
39 (29-49)
59 (45-71)
48 (39-57)
Time to response, weeks,
median (range)
10 (6-24)
9 (7-31)
9 (6-19)
9 (8-19)
Response duration, weeks,
median (range)
NR (0+ - 28+)
31 (0+ - 37+)
NR (0 - 37+)
NR (6+ - 28+)
ORR indicates overall response rate; DCR, disease control rate

 In advanced lung cancer, the drug is being studied as monotherapy and in combination across lines of therapy and histologies, including exploring different tumor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PD-L1 expression as predictors of responsiveness. There are 2 ongoing phase I and III studies in advanced lung cancer (KEYNOTE-010 and KEYNOTE-024) and an additional phase III study is planned to begin in the fourth quarter of 2014 (KEYNOTE-042).1Pembrolizumab is indicated in the US at a dose of 2 mg/kg every 3 weeks for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unresectable or metastatic melanoma and disease progression following ipilimumab and, if BRAF V600 mutation positive. This indication is approved under accelerated approval. An improvement in survival or disease-related symptoms has not yet been established. Continued approval for this indication may be contingent upon verification and description of clinical benefit in the confirmatory trials."The FDA's breakthrough therapy designation of Keytruda underscores that new treatment approaches for 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continue to be needed," said Roger M. Perlmutter, MD, PhD, president, Merck Research Laboratories in a press release. "Our data investigating the use of Keytruda in this difficult-to-treat malignancy are very encouraging, and we look forward to working closely with the FDA to expedite our clinical program." -

持續用Statins改善出血中風預後

Statins can lead to increased survival after hemorrhagic stroke, study finds 24-09-2014  Patients who were treated with a statin in hospital after suffering from a hemorrhagic stroke were significantly more likely to survive than those who were not, according to a study published in JAMA Neurology. The study included 3,481 individuals who were admitted to any of 20 Kaiser Permanente hospitals in Northern California with a hemorrhagic stroke over a 10-year period. Researchers looked at patient survival and discharge 30 days after the stroke. Patients treated with a statin while in the hospital were more likely to be alive 30 days after suffering a hemorrhagic stroke than those who were not treated with a statin — 81.6% versus 61.3%. Patients treated with a statin while in the hospital were also more likely to be discharged to home or an acute rehabilitation facility than those who were not — 51.1% compared to 35%.Patients taking a statin as an outpatient prior to experiencing a hemorrhagic stroke who did not receive a statin as an inpatient had a mortality rate of 57.8% compared with a mortality rate of 18.9% for patients using a statin before and during hospitalization.

STOPPING STATINS CAN CARRY RISKS  Lead author Alexander Flint, of the Kaiser Permanente Department of Neuroscience in Redwood City, California, said: "Previous research has suggested that treating patients with statins after they suffer hemorrhagic stroke may increase their long-term risk of continued bleeding. Yet the findings of our study suggest that stopping statin treatments for these patients may carry substantial risks." The researchers concluded that statin use is strongly associated with improved outcomes after hemorrhagic stroke, and that discontinuing statin use is strongly associated with worsened outcomes after hemorrhagic stroke.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by the same researchers who recently discovered that the use of cholesterol-lowering statins can improve survival in victims of ischemic stroke. Ischemic stroke is caused by a constriction or obstruction of a blood vessel that blocks blood from reaching areas of the brain, while hemorrhagic stroke, also known a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s bleeding in the brain.

 

台灣樹蘭/ 大葉海桐 特有種 原生植物 抑制肺腺癌細胞及抗藥性

13原生植物萃取物 可抗肺腺癌 自由時報-20140824 上午07:28〔自由時報記者謝文華/台北報導〕不少癌症患者相信中草藥能治癌,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與中興大學、台北醫學大學合作,比對一百多種台灣原生植物,及常被用來治癌的中草藥,初步篩選出大葉海桐、台灣樹蘭等三種特有種及十種原生植物萃取物,可能具有抑制肺腺癌細胞的潛力,其中兩種更能抑制肺腺癌的抗藥性。

特生中心呼籲民眾不要亂採食特生中心副研究員黃秀雯強調,篩選成果尚在癌細胞試驗階段,須再經毒理動物試驗及醫師處方才可使用,暫時不全數對外公布,更提醒民眾切勿任意採食原生植物,也不要服用來路不明的中草藥治病。特生中心指出,台灣原生植物四千五百多種,特有種植物一千一百餘種,不乏珍貴醫藥資源,中心整合廿一年來調查台灣原生植物野外資料,與中興生醫所的抗癌藥細胞檢測、北醫藥學所純化天然化物平台學研跨領域合作,篩檢出三種特有種及十種原生植物萃取物可抑制肺腺癌細胞生長,再篩選出其中兩種可同時抑制肺腺癌細胞及抗藥性。

大葉海桐(學名Pittosporum daphniphylloides Hayata)別名楠葉海桐、爬崖花子、牛耳楓葉海桐,為台灣特有種,分布本島中海拔山區,葉片呈長橢圓或長橢圓狀披針形。

台灣樹蘭(學名Aglaia elliptifolia Merr)為楝科,又有橢圓葉樹蘭、大葉紅、羌仔蘭佛等別名,分布蘭嶼、綠島、恆春半島等地,小葉呈橢圓形。

自然科學博物館研究人員廖仁滄曾撰文介紹,蘭嶼達悟族會用台灣樹蘭來製作船的槳架或住屋的柱子;恆春半島排灣族人由果實形狀產生聯想,稱這種植物是「黑熊的睪丸」或是「魔鬼的睪丸」。

蘋果: 健康服務平台 (Health App Store)

從保健到醫療 穿戴技術仍未到位      【作者: 丁于珊】   20140623 星期一午餐開動前,先拍張照上傳,不過這可不是要傳到Facebok分享的美食照,而是要透過App來檢視自己一天攝取的卡路里。想運動,卻又怕自己偷懶,現在也有App可以督促你嚴格實行你的健身計畫,如果沒有做到,那麼你將會為了你的偷懶付出罰金。圖一 : 健身與健康的應用程式越來愈多,讓行動裝置成為促進用戶維持健康生活習慣非常有用的工具之一。 App監督 健康自我管理隨著行動裝置滲透率不斷提高,這一類的健身與健康的應用程式也越來愈多,根據Juniper Research2013年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未來五年,行動醫療與健身的應用程式將會大幅度成長,有越來越多的App將會用在遠程監控,智慧手機也會大量用於病患的遠程監控上,以達到更好的遠距照護品質,同時也減少人力、物力與時間成本,預估節省的醫療成本將會高達350億美元。Juniper也預測,到了2018年將會有9,600萬人使用行動醫療設備或相關應用程式。近十萬個與健康照護有關的應用程式,證明了消費者對於使用行動裝置來改善健康有著極大的興趣。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預防醫學系教授Dr. Kevin Patrick的研究證實,行動裝置確實是能夠促進用戶維持健康生活習慣非常有用的工具之一。iWatch不夠看 蘋果擬建立健康服務平台看準這樣的趨勢,許多科技大廠也開始佈局市場,例如蘋果。儘管還未推出iWatch,但蘋果卻已經對此產品做了許多規劃。先前已有許多市場報告都指出,iWatch將會具備一些與健康相關的功能,例如量測血壓或心律等功能。事實上,除了穿戴式裝置外,蘋果更想建立一個完整的健康與健身服務平台,就如同App Store

 

 

王志華: 北京清華長庚醫院總執行長

一家臺灣醫院引發的思考 2014-10-08 07:27 來源:中國科學報  我有話說 有效的醫院績效考核產生激勵機制,調動醫務人員的工作積極性,提升醫療服務品質。■本報見習記者牟一如何建立合理的公立醫院薪酬分配制度是新一輪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一個重大話題,績效管理改革成為改革的重要切入點。在"2014清華長庚醫療改革發展論壇"上,《中國科學報》記者獲悉,清華大學新建附屬醫院——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將於年底正式運營。歷經10年,這所由清華大學與華陽電業有限公司(台塑關係企業)共同建立,由臺灣長庚醫院創始人王永慶捐贈的新模式公立醫院,即將敞開大門。清華大學副秘書長、北京清華長庚醫院總執行長王志華介紹,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將借鑒並參照臺灣長庚紀念醫院的經營理念和管理模式,並與北京市醫院管理局合作共建。此舉被寄希望能夠打破公立醫院原有的"大鍋飯"式事業單位薪酬制度,通過有效的績效管理,調動醫務人員的工作積極性,提升醫療服務品質,提高醫院運作效率。以醫生為核心"臺灣長庚紀念醫院的績效管理是我們引以為傲的。"北京清華長庚醫院總執行長郭明和介紹道。他在臺灣長庚紀念醫院工作了28年,1個月前剛剛來到清華長庚醫院做高管。醫療機構是一個人力和專業知識都很密集的組織機構。郭明和表示,在產業中通常是幾個人管理著一大片工廠,但是在醫療領域卻是"一群人在管一小撮人"。臺灣長庚醫院有1.8萬員工,其中醫生大概占總人數的15%,而管理人員占總人數的比例是30%35%,其績效管理是在不同的人力結構背景下展開的。內地則恰恰相反,三甲醫院的醫生大概占到30%35%,而行政人員的比例不足10%。"用35%的管理人員,去支持一個15%的醫生隊伍。"清華大學社科學院經濟所副所長、健康產業研究中心主任黃德海認為,這意味著事實上長庚醫院實行的是以病人為核心、服務病人的模式,但從長庚醫院管理的角度看,是以醫生為核心的。"只要照顧好醫生就等於照顧好病人。如果醫生不開心,病人就不開心,那麼醫院就沒有績效。"此外,郭明和認為,用"大鍋飯"的方式管理績效是不行的,必須落實到專科。"因為專科是醫療體系裡面最重要的單元,它相當於一個生長的火車頭,起到醫療帶頭作用,其他偏向于後勤資源,都在後面跟著。""醫院的品質要提高上去,醫生是關鍵。"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院長助理程永忠也強調,"醫生是整個醫院業務發展的龍頭,如何通過績效制度鼓勵醫生願意多做、做好,是醫療品質安全以及醫院發展、學科發展的關鍵所在。"弱化經濟效益雖然績效的概念來自企業,但醫院與企業兩者的績效管理有質的區別。企業通常追求利潤最大化,而醫院是為了救死扶傷,更體現了人性化、醫德、慈善、公益性質,不能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院長朱正綱認為,醫院管理者和醫務人員不能為了增加收入、多拿獎金,而拼命追求經濟方面的指標。"績效考核的總體導向,引導醫院不再過度地關注醫療收入。"北京市醫院管理局副局長呂一平表示,"過去,院長們在一起可能主要談論'醫療收入大概多少個億',而現在,整個績效考核弱化了經濟效益,完全不再考慮整體醫療收入,更關注成本控制和效益的問題;弱化了總體服務量增加的要求,而更關注服務品質的提高。"但是,如果一個醫療機構沒有利潤,就沒法繼續經營。對此,郭明和表示:"我們的目的不是營利,是用營利的手段創造利潤來支撐這個機構,讓它可以有序經營。在獲取利潤的同時,我們要把社會責任擺在一起,最後達到促進社會公益和福利的目的。"呂一平介紹,北京市醫管局績效考核的一個明確方向是把21家所屬公立醫院朝著公益性方向發展,在考核指標上設置公益性,不再考核收入和規模。從二次分配到n次分配"公立醫院績效考核不能脫離分配。如果單一考核而脫離分配的話,這個考核就很難推動。"朱正綱表示,雖然現在所有的考核指標,沒有一個直接與經濟指標掛鉤,但已經不像過去,哪個科室、哪個醫院賺的錢越多,職工分配就越高。"整個改革是把二次分配變成n次分配,二次分配就是過去醫院分到科室,科主任再進行分配,就會出現多勞少得、優勞少得的情況,不利於調動醫生的積極性。"程永忠介紹道,"現在,85%的錢由醫院給每個醫生直接核發,15%由科室進行統籌。"據介紹,華西醫院耗時21個月才完成了手術績效分配的改革,引入了一些國際上公認的方法和指標,比如外科引入了美國的rbrvs方法(以資源為基礎的相對價值比率),內科引入了cmi(疾病疑難係數)。這些客觀的指標體系可以衡量風險大小難度、病人嚴重程度等。

 

北京清華長庚醫院2014Q4開張 (北京市&清華大學 共建)

北京市與清華大學簽約合作共建北京清華長庚醫院 兩岸媒體衛生報導大陸媒體衛生報導 by admin來源:2014.07.18 北京清華長庚醫院 韓冬野73日,一場莊重的簽約儀式在清華大學工字廳舉行。北京市醫管局黨委書記、局長封國生與清華大學校長陳吉寧簽訂協議書,雙方合作共建醫院,清華大學新建附屬醫院北京清華長庚醫院,正式成為北京市屬管轄的第22家三級醫院。封國生在簽約儀式上致辭。他指出,北京市醫院管理局和清華大學簽署合作共建協議,借鑒長庚管理經驗對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實行共建共管,這是雙方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重要舉措,開啟了共建共管公立醫院的新模式,開闢了資源共享,促進醫改的新途徑,更是為人民健康謀福利的一個創舉。北京清華長庚醫院的籌建體現了管理方面的新理念,在醫院運​​營和發展建設當中,吸取了台灣長庚紀念醫院的先進經驗,希望在未來的發展中能建立起新的管理體制,探索出新的服務模式。北京市醫管局將積極協調政府各方,支持北京清華長庚醫院的發展建設,相信清華長庚醫院一定會在今後的發展過程中結碩果,並在為民眾服務中獲佳績。 姜勝耀副校長對北京市委市政府、醫院管理局,以及各市區機關,對清華大學給予的大力支持,以及台塑集團對北京清華長庚醫院的無私捐贈與幫助,表示了由衷的感謝。他指出,醫院自2010年開始施工建設,在各方的大力支持下,醫院已進入最後的籌備開業階段,計劃於今年10月試運營。清華大學與北京市共建共管的法人治理模式是對醫療管理模式的一種新的探索。同時,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將積極借鑒台灣長庚紀念醫院在醫療管理專業化分工合作及醫院運營方面的管理理念,結合北京市醫療發展的情況與清華大學的特色,將內地積極探索實踐先進的醫療、管理、教育理念。他提出,希望在510年內,將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建設成為綜合型、高水平、國際化的醫學中心,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臨床研究方面做出特色,為清華大學的學科建設,為北京市的老百姓與北京市醫療改革做出貢獻。 發展生命科學與醫學是清華大學面向新百年制定的重要戰略,作為臨床醫學學科建設和發展的重要平台,北京清華長庚醫院為一家融醫療、教學、科研為一體的三級甲等綜合性公立非營利性醫院。醫院的建設對緩解北京市北部地區醫療衛生資源不均衡,特別是緩解昌平區南部,朝陽區北部北苑、天通苑地區60多萬人的就醫需求有著非常明顯的改善作用。北京市醫院管理局與清華大學將組建醫院理事會,共同決策醫院發展和運行管理中市屬範圍內的"三重一大"等有關重大事項。簽約儀式由清華大學副秘書長、北京清華長庚醫院總執行長王志華主持。北京市醫院管理局黨委副書記韋江,副局長於魯明,組織與人力資源管理處處長張金保、副處長王存亮等一同出席了簽約儀式。

 

長庚醫院 中國佈局: 北京/ 福州/ 廈門/ 上海 !

北京福州廈門上海長庚醫院鎩羽而歸 台灣大紀元  82 期 2002/10/24 -- 2002/10/30張揚  在漳州電廠踢到鐵板的王永慶,最近又在長庚醫院整廠輸出大陸案,吃到閉門羹。為什麼?積極熱心推動大陸長庚醫院的台塑董事長王永慶,在五月間宣布投資案暫停後,近日表示完全放棄。為什麼呢?是資金不足?管理困難?獲利無望?大陸醫療充足?缺乏優待措施?工人抗爭?都不是!

北京長庚 設備完善 台塑大陸長庚醫院投資案,去年七月間獲中共國務院核准,台塑即成立「大陸長庚醫院專案小組」,積極進行建院設計工作。正當台塑企業營建人員進駐大陸、展開建院工程之際,不利消息卻陸續傳開,終至王永慶完全放棄。大陸長庚醫院投資案,原計劃在北京、福州、廈門興建總病床數高達1.1萬床的大型醫院,總投資額約150億元。其中,北京長庚醫院5千床,福州及廈門長庚醫院病床數各為3千床。福州長庚原規畫2003年前後完工,北京長庚則在2005年完成。後來,王永慶又增加上海長庚計畫,建成後包括醫院、醫學院和醫學培訓中心三部份。總投資將超過200億美元。另外,王永慶也準備在北京中關村興建護理學院,就近培養醫護人才。這麼好的設備,原本是中國爭取奧運主辦權的一個有力的因素,中央甚至也允諾要無償提供土地給王永慶。現在為什麼放棄呢? 永慶說:「長庚做不成,是當地醫院反對。台塑企業有機會去競爭,我有心要做,但做不到,讓我感到心痛。計畫達不到很可惜,我不爭取了。既然不能做,就不要做。因為,我不喜歡勉強別人。」其實,要勉強也勉強不來的。因為,暴利所在,非請莫入。

長庚觸礁 雜音謠傳 長庚在大陸觸礁,也傳聞一陣子,各種馬路消息不少。有人說是因為目前台灣醫生不能在大陸進行醫療行為,大陸長庚醫院將大量聘請當地醫生,會影響到當地醫院的醫療品質。長庚專案小組確實也已著手挖角作業,將高薪召聘當地名醫。但醫療品質是否真是當地醫院所擔心的,則有待商榷。又有人說大陸要求醫院為財團法人,屬於公共財,若要去大陸建院,必須經衛生署核准;又說大陸相關法規未完備等等,故難以成行。這些「細節」其實難不倒長庚。投資大陸長庚也不會用台塑名義申請。另一種說法是,王永慶一再堅持「獨資」興醫,導致與中共官方產生政策拉鋸協商的問題。若獨資真的不行,其他方法多的是,豈是王永慶解決不了的。還有更離譜的報導,指稱長庚叫停主要原因是「台獨勢力在作怪」,阻撓王永慶到大陸投資,云云。

暴利所在 閒人勿進 其實真正的原因是,大陸醫療這塊大餅,還輪不到外人覬覦。在中國大陸,醫療品質落後、價格昂貴,禁不起外人前來競爭。舉幾個例子可一葉知秋。台灣的姜小姐在南京食物中毒被送進南京第二醫院急診,這是南京數一數二的大醫院。「光是吊個點滴,拿了兩天的藥,就花了我人民幣1,300元。」合計新台幣5,000多塊!台商在大陸光看個感冒,也要花上人民幣800元,上千元更不在少數。台商莊先生住在上海徐家匯,一對女兒三天兩頭生病跑醫院,莊先生最怕女兒住院吊點滴,倒不是擔心開銷大,而是每天前來診斷病情的醫生都不一樣。有回女兒感染肺炎,兩夫妻帶著女兒到醫院吊了一個禮拜的點滴,看了七張醫生面孔,他擔心七位醫生對女兒病情診斷有不同見解,讓女兒成了「白老鼠」。面對大陸惡劣的醫療環境,台商最高興台灣的醫療訪問團到大陸,可以拜託檢查身體。不少台商都趁回台時,順便檢查身體看病。

 

組織化前往中國: 長庚體系

風評:避免醫療資源流往中國 該儘速推動國際醫療專區  主筆室 20140828 11:59 3240避免醫療資源流往中國 該儘速推動國際醫療專區 國際醫療專區一直有不少反對聲浪,但當中國逐步開放外資獨資設醫院的限制時,醫療專區可能是讓醫療資源留下的唯一方式。中國政府宣布開放7省市實施外資獨資經營中醫院,目前先對台、港、澳開放。對台灣的醫院而言,或許又是增加一個可爭逐的市場,但對台灣而言,醫療資源的流失卻又是揮之不去的陰影。 過去中國並未開放外資(包括台資)獨資成立醫院,在2010年兩岸簽署ECFA之後,才允許台灣醫院與企業在中國獨資成立醫院,但對成立的地點仍有嚴格限制,服貿協議則對獨資成立醫院的限制將進一步放寬;這次開放7省市獨資經營中醫院,大致仍延續其原有的政策主軸。 不過,即使其開放幅度是逐步增加,各種限制仍存在,但對國內大型醫院而言,中國龐大又待開發的醫療市場仍有吸引力;對高階醫療人員而言,在台灣被健保壓抑的所得,中國市場卻能提供更高的回報;具醫界估計,當兩岸空中飛人的醫師大概有400 2005年開始,台資企業先後在中國設立了長沙旺旺醫院、廈門長庚、南京明基江蘇宗仁….等,國內主要大型教學醫院體系,除了長庚外,尚未有組織化的前往中國設醫院。如果中國持續對獨資醫院的設立開放、對台灣醫院招手,更多醫院前往中國設立醫院、更多的國內醫療人員赴中國就業,大概是很難避免的結果了。 要避免這種結果,一個方法是「把門關起來」,禁止醫院與醫療人員赴中國及其它國外,但問題是:作得到嗎?不太可能,兩岸彼此開放,我方要禁止現有醫院赴中國設醫院,難。即使可以阻絕現在主要醫院赴中國,也無法阻止醫療人員選擇赴中國工作或當兩岸空中飛人。 另一個方式是:把醫療資源留在台灣、把病人吸引進來,這就是國際醫療專區的概念。政府推動的自由經濟示範區中,就有國際醫療專區的規劃;雖然,反對國際醫療專區者,擔心以健美為主的醫療專區,將讓「血汗醫院」與「四大皆空」問題更嚴重,但相較於由大型醫院帶頭,「連根拔起」帶走醫療資源的風險,國際醫療專區讓醫療資源留下,讓海外病人進來,該是較佳的選擇與結果了。 雖然有人反對國際醫療專區的理由之一,是強調醫療的社會服務性及公共資源問題,甚至認為政府不該把醫療視為一種「產業」對待;但事實上醫療的確就是一個產業,而且是相當龐大且重要的產業。開醫院─不論是大型教學醫院、中型醫院、或小診所─還是要有盈餘,不是作慈善事業;醫療人員以薪資、工作環境等考慮去留,不是「不問酬勞」的以志工、義工自居。 陳義過高的看待醫療產業,忽略創造誘因的重要,則反而讓醫療資源流失更多、更快。與其讓「中國誘因」吸走醫療資源,不如自己在國際醫療專區創造誘因─即使把資源從健保體系吸走,至少還是留在台灣吧!

清華長庚醫院 落腳北京【經濟日報╱特派記者劉煥彥/北京十八日電】2009.10.19 05:24 am台塑集團在中國大陸的第二座醫院確定落腳北京。由台塑捐款、北京清華大學醫學院負責經營的清華長庚醫院,可望明年動工,預計2013年投入營運,總工程投資金額接近人民幣12億元(約新台幣56.3億元)。綜合北京清華大學醫學院公告與北京晚報報導,清華大學將與長庚醫院合作,在北京市昌平區的天通苑社區興建清華長庚醫院,規畫提供1,000張病床,而且是結合門診與研究的臨床教學醫院。北京市昌平區區長金樹東今年4月接受電台訪問時就說:「清華大學天通苑附設醫院(清華長庚醫院)已開始興建,恐怕建設水平是很高的,大體床位在1,200張以上,按照三甲醫院(三級甲等醫院)建設的。」「建設周期要兩年的時間。隨著我們不斷投入,加大地區的協調力度,恐怕公共設施、公益事業都會有一個長進。」清華長庚醫院院址就在北京地鐵五號線的天通苑站旁邊,占地約10公頃,建築用地為8公頃左右。清華長庚醫院的主體建築工程尚未展開,但清大早已為此成立「清華大學醫院籌建指揮部」,地點設於北京清大東門旁一棟約九層大樓的樓上,並分別在今年3月與8月,公開招募有經驗的護士長,並徵求應屆畢業生加入該醫院的管理培訓計畫。根據公告內容,清華長庚醫院招募的管理種子,將涵蓋建築工程與設備管理、資訊系統管理、醫院經營管理、醫療事務管理與物流管理等五類,而候選人將在台灣長庚醫院體系或國內外相關醫院受訓二至三年,未來學成後進入清華長庚醫院服務。據了解,與台塑集團先前在福建成立的廈門長庚醫院相比,台塑對捐款在北京成立清華長庚醫院的消息刻意維持低調,但這項計畫對天通苑社區與清華大學校園,早已不是秘密。台塑集團為何選擇北京為大陸第二座醫院所在地,而且選擇以捐款方式,由清大醫學院出面負責日後經營,目前還不得而知。大陸21世界經濟報導曾指出,台塑創辦人王永慶十年前就計劃投資約3億美元,在北京建立長庚醫學中心,並定位為國際性大型醫院,將設5,000張病床,並得到北京市政府大力支持。但全案在一年談判後,於2002年左右叫停,因為長庚醫院堅持獨資經營,而當時我方政府仍不允許國內企業直接投資大陸,全案因而胎死腹中。【2009/10/19 經濟日報】

 

 

諾華中國(易瑉接李振福) ¹ 諾華製藥(潘傑甯接鄧建民) (非隸屬關係)

諾華"換腦":李振福完美6年落幕 時間:10-03-22 | 來自:經濟觀察報 2010312日,諾華發佈全球及在華2009年業績。2009年,諾華集團淨銷售額增長11%,達443億美元(以美元計為7%),創下公司歷史紀錄。

這是一份漂亮的"成績單" 然而,創造了諾華中國2009年漂亮業績的前中國區總裁李振福與北京諾華製藥總裁鄧建民卻匆匆離開諾華中國。迎來的是,諾華製藥大中國區主席的潘傑甯和諾華中國區總裁的易瑉。在諾華2009年底的年會上,李振福宣佈了自己的離去以及創業的夢想,鄧建民則被調到美國,開始了自己的海外職業生涯。李振福在諾華經歷了6年,而這6年恰恰是諾華大力發展的時期。一位行業人士稱:"李振福是諾華的功臣。"

人事變動 201018日,諾華中國正式宣佈易瑉接替李振福出任諾華中國區總裁一職。諾華也對李振福的去向做了解釋:"去年年初,李振福先生向諾華總部表示希望離開公司去開拓自己在中國的事業。"並進一步肯定了李振福對於諾華的貢獻,"李振福先生于20046月加入諾華,對公司在華業務的增長和拓展作出重大貢獻。"諾華中國總部于1997年成立,而真正為諾華帶來更大意義的則是2004年。對於剛剛進入中國市場的諾華而言,既對中國市場瞭解,具備良好的政府背景,又有海外背景,熟知外企的運作規律的李振福的加入,似乎是一個福音。而李振福也用行動證明了自己對於諾華的意義。李振福來到諾華的第一年,就向諾華交出了一份漂亮的 "成績單"。2004年,諾華中國區增長36.3%,其中製藥的增長39.1%,這兩個增長速度都遠遠高於諾華全球的增長速度,接近全球增長速度的3倍。對於這樣的成績,李振福歸結為團隊的"本土化"和對中國市場的瞭解。李振福接受媒體採訪時說:"不論是在醫藥行業還是其它行業,我們是當地語系化最徹底的一個。我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所以對於中國我們有充分的瞭解,對於中國文化我們充分尊重。"李振福對於如何發展諾華有著自己的一套理念,而這套理念在中國的體現就在於與中國政府的"密切"合作上,連剛剛上任的諾華製藥大中華區主席潘傑甯也承認:"諾華在與中國政府合作方面要比其他跨國外企看得遠一些。"諾華在中國的一系列"大手筆"的政府投資也為諾華贏得了很多的機會。之前,甲型H1N1流感盛行的時候,諾華作為第一家研究出甲流疫苗的企業,與中國政府的合作已經取得不少效益。目前,中國政府正在進行的醫改,諾華作為製藥"大戶",在其中已經"收益"不少。接替李振福的易瑉,背景與李振福有著驚人的相似。易瑉先生曾在國家計委中小企業對外合作辦公室從事中外合資專案的協調和談判工作,有著一定的政府背景,在BP(英國石油公司)與GE跨國外企的工作經驗也使得他深諳跨國公司的運營之道。與此同時,曾經與李振福配合得"如魚得水"的北京諾華製藥CEO鄧建民被調往美國,諾華的答案是"鄧建民在諾華製藥美國擔任副總裁,負責新客戶管道的開發工作,並作為業務管理委員會成員參與公司重大決策。"接替他的則是潘傑寧,這個已經在諾華待了近10年的法國人。稍有區別的是,潘傑寧的職位是諾華製藥大中國區主席,負責管理包括原諾華製藥中國及原諾華製藥香港在內的所有業務,要比鄧建民的級別高。與李振福之前強調的團隊 "本土化"不同的是,連筷子都還沒有使用習慣的潘傑寧對中國還十分陌生。而之所以將潘傑寧調到中國,諾華給出了這樣的回復:"隨著中國市場在世界經濟舞臺上的重要性不斷提高,中國市場和諾華其他市場一樣,會有多元化的領導團隊來管理。"一位行業人士稱:"中國市場越來越重要,而總部對中國的控制也越來越深入。"

結構調整 20047月,諾華製藥成立了新興市場部門,並在2004年底將諾華製藥中國區從亞太區剝離併入新興市場區,從而成為與亞太區並列的銷售區域。李振福解釋,從亞太區剝離後,意味著中國區的級別提高了一層,這使得管理上更易操作,在申請全球總部支持的時候也更有優勢。2005年,諾華中國區升格為直接對瑞士諾華全球總部報告的獨立區域市場。而這一年,李振福對整個諾華中國的業務調整也開始有所動作。到李振福離開之前,諾華中國已經形成了製藥、疫苗和診斷試劑、山德士、消費者保健四個業務板塊。其中,山德士是諾華的非處方藥,消費者保健板塊囊括了之前的動物保健業務。

2004年至2009年,諾華在中國實現了76%的高投資複合增長率。這是一個巨大變化的市場。而面對如此巨大的市場,"集權制"的公司運作似乎已經不能"與時俱進","分權制"的管理模式開始"擺上檯面"。分權制不僅體現在諾華中國與諾華各個事業部之間,還體現在事業部下面的分公司上。一位元諾華的員工告訴記者,諾華製藥屬於諾華中國的業務板塊。但是,諾華中國與諾華的業務板塊之間不存在垂直領導關係。"諾華中國與諾華製藥都需要直接向瑞士總部彙報工作,兩個部門之間是直線與虛線的關係。"諾華的另外一位員工也稱,諾華中國相當於辦事處性質,只是協調各個部門之間的關係,各個業務板塊不需要向諾華中國彙報工作。而李振福離開之前就擔任諾華中國區總裁一職。20102月,諾華製藥進行了公司的架構調整,設立了北京、上海、廣州和成都四個分公司,各分公司的財務將要獨立,每個分公司將會有更大的靈活性和決定權。潘傑寧給出的答案是,諾華製藥進行分公司制已經準備了很長時間,也做了很多準備工作。他並不否認在中國醫療衛生改革的情況下,這個分權制的改革與省級的獨立採購權有關,但是這僅僅是諾華進行分權制時的一個"助力"而已。提高公司的靈活性,才是最終的目的。中國市場從諾華邊緣到世界第二大市場,團隊從本土化到多元化,公司管理從權力集中到權力下放,都昭示著諾華中國的巨大變化。這種變化與李振福的離開有著怎樣的因果關係,目前尚未有一個明確的答案。而唯一可以明確的是,剛剛上任的易瑉與潘傑寧將會因為李振福的"光輝"業績而面臨巨大壓力,而這種壓力會直接來自於他們彙報工作的瑞士總部。

 

德福資本, GL CapITal Group, 創辦人李振福(中國Novartis總裁)& 合夥人陳永正

公司簡介:德福資本(GL CapITal Group)成立於2009年,在北京和上海設有辦事處。主要的投資方向是大中華地區的成長期企業。旗下管理的德福基金是按照國際通行的私募股權基金結構設立的股權投資基金,現管理資本4.3億美元,出資人是歷史悠久的國際知名投資機構。德福資本的行業資源和專業的投資管理團隊,在管理諮詢、資產重組、私募融資、企業改制以及上市等方面為企業提供增值服務,幫助企業建立在各自行業中的領先地位,最終實現共贏。

德福資本購入羅欣藥業超過5%H  作者:周展宏 時間:14-05-16 | 來自:虎嗅網  59日,德福資本從二級市場購入了羅欣藥業超過5%H股,即約825.4萬股,最後一次購股均價為10.39/股。德福資本(GL Capital Group)由李振福先生創辦于2009年,起始募資額為4.3億美元。李振福百度百科簡介如下:1963年出生於北京。1986年畢業於北京航空航太大學。1988年獲得美國伊利諾理工大學攻讀理學碩士學位。1993年至1995年在美國芝加哥大學學習工商管理課程。曾先後任職於兼松美國公司業務開發經理,美國貝恩佳集團代表,美國美聯集團中國項目主任和美國吉時公司商務部主任。2003年加盟諾華公司任中國區總裁。李振福是美國伊利諾理工學院海外董事會成員,並擔任中華慈善總會名譽會長,美國百人會成員。2009年,李振福離開諾華,並創立德福資本。

百度百科關於德福資本的介紹:德福資本(GLCapital Group)成立於2009年,在北京和上海設有辦事處,李振福是德福資本創始人及CEO。主要的投資方向是大中華地區的成長期企業。旗下管理的德福基金是按照國際通行的私募股權基金結構設立的股權投資基金,現管理四億三千萬美元,出資人是歷史悠久的國際知名投資機構。德福資本的行業資源和專業的投資管理團隊,在管理諮詢、資產重組、私募融資、企業改制以及上市等方面為企業提供增值服務,説明企業建立在各自行業中的領先地位,最終實現共贏。2010121日,德福資本(GLCapital Group)宣佈,NBA中國原首席執行官陳永正已作為合夥人正式加入公司。最近,羅欣在公佈一季報的同時宣佈由創業板轉主機板的申請再次失效,這兩個消息導致股價下跌超過10%。從一季報的情況看,收入增長4%,利潤下滑6.4%,然而羅欣去年的利潤下滑是從二季度開始的,利潤的輕微下降實際上意味著公司的業績延續了上一季度的恢復增長的趨勢,因此,我認為一季度的業績是正常的。至於轉主機板申請再次失效,我覺得確實值得管理層反思,如果認為公司是到了轉主機板的時候,就應當做好準備,積極配合港交所的要求,爭取一次成功才對。不過,如果投資者對公司的品質和管理層足夠有信心,那麼轉不轉主機板不會對公司內在價值產生實質性的影響——當然,如果轉主機板順利可能在短期內促使公司的市值有所提升。這一次德福資本入股,我相信對羅欣藥業是一個重大利好,它表明公司已經引起了資本市場較大型基金的關注,而此前公司的投資者多是小型基金和散戶投資者,同時,我相信德福資本的投資將是一次長期投資行為,對公司治理也會有積極意義。

林榮錦(晟德) & 李振福(德福資本) 收購蘇州康聚

晟德集團 擬收購歐洲藥廠 20140929 04:10 記者杜蕙蓉/台報導 晟德集團繼生技工業銀行架構完成後,已全面啟動海外投資,目前除了結合德福創投基金以3千萬元人民幣收購蘇州康聚外,也擬收購一家荷蘭藥廠,做為前進歐洲市場的灘頭堡。為了成為擁有全球競爭力的藥廠,晟德董事長林榮錦正積極「招將」中,預計近期就有國際藥廠的高階主管回台加入晟德集團。林榮錦表示,晟德手握60億元現金,是第一階段投資基金,隨著旗下事業成熟,預期最快今年底益安就有機會登錄興櫃,未來集團規劃是每年都有一至二家公司上興櫃或轉上市、櫃,將有足夠的現金流支撐海內外的投資佈局,擴大版圖。全面佈局大陸市場的晟德,在轉投資大陸公司中,東曜專攻癌症藥;永光鎖定眼藥水及中樞神經用藥;豐華則以益生菌、發酵事業和農業生技及畜牧為主。另外,近期投資的順都、晟濟是新藥開發公司。備受矚目的晟濟生技,是晟德結合長期投資夥伴德福創投基金聯手分階段收購蘇州康聚而成立,目已有兩個長效蛋白質新藥開發中。蘇州康聚是基因工程新藥研發的科技型公司。核心團隊曾長期從事以哺乳細胞表達系統以及大腸桿菌表達系統為技術平台,製備重組藥用蛋白的研發工作。研發的產品主要針對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惡性腫瘤的臨床治療。晟濟第一階段的投資額是3千萬人民幣,晟德先出資2,400萬人民幣,第二階段增資規劃在2016年底,就由德福出資較多,讓雙方持股相當;等到2018年,第三階段增資時,預期資本額將達到9千萬人民幣規模。就規劃內容,那時二個長效蛋白質新藥中,一個完成二期臨床,將開始進三期臨床;一個則是完成一期臨床,到時才視晟濟是在何處掛牌,如果是台灣,則由晟德持股居上,若要在大陸上市,則由德福持股領先。轉投資事業逐步成熟的晟德集團,新一波將陸續登錄興櫃的公司中,益安已開發包括內視鏡相關組件、心導管有關醫材及手術用侵 入性設備三項產品,進度最快的內視鏡將申請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醫材法規510(K)認證,最快明年上市。另外,豐華、金樺都因轉機性強,業績成長。而順天生技開發的新藥,進度最快的長效精神分裂用藥(PLGA),目前1萬針的試產已完成,待5萬針批量完成後,就會向歐洲申請藥證,法人認為,此乃晟德規劃併購荷蘭藥廠的動能。

 

柯文哲: 尊重司法,否則國家無法運作

柯文哲訪日前談MG149:準備好面對司法調查 2014-09-2709:06 〔記者朱沛雄/桃園機場報導〕無黨籍台北市長參選人柯文哲今天上午搭機前往日本訪問,對於MG149帳戶疑雲,柯文哲說,「我們既然光明磊落,剩下的就讓司法程序走完就好。」(記者朱沛雄攝) 無黨籍台北市長參選人柯文哲27日上午搭機前往日本訪問,對於MG149帳戶疑雲,柯文哲說,「我們既然光明磊落,剩下的就讓司法程序走完就好。」(記者朱沛雄攝) 無黨籍台北市長參選人柯文哲(左)27日上午搭機前往日本訪問,許多民眾見到柯P本尊,紛紛拿起手機拍照。(記者朱沛雄攝) 柯文哲在機場接受訪問時表示,訪日主要是瞭解日本無黨籍在「在野大聯盟」的運作,吸取當地對於公共住宅以及地震防災等政策的經驗。對於MG149帳戶與台大內部爆料錄音光碟,柯文哲被問到回國後是否有面對司法調查的準備,柯文哲說,有沒有出國,都要面對。 至於是否將全案定案為「政治迫害」,柯文哲表示「不會」,盡量相信司法,台灣好還可以更好,對司法系統還是要尊重,否則國家就沒辦法運作。柯文哲表示,為了避免串供疑慮,近日並沒有跟葉克膜團隊聯絡,即使有點關心,也沒有主動打電話給她們。

 

 

蘇清泉(醫師全聯會理事長/立委) 勸柯文哲: 政治真的很可怕

柯文哲深陷MG149帳戶風暴 蘇清泉:玩不起就退出吧 林靖堂 2014 09 2507:01錄音外洩柯文哲:像水門案 媒體報導,柯文哲的台大醫院團隊對話錄音外洩,柯文哲說,這已經接近水門案,不應用竊聽的方法,造成他過去同事的恐懼。記者林靖堂/台北報導 隨著國民黨立委羅淑蕾爆料無黨籍台北市長參選人柯文哲「台大外科MG149專戶」問題後,平面雜誌昨日再爆日前與MG149有關的帳戶人員,於台大針對如何面對媒體記者與檢調,進行沙盤推演。對此,同樣是醫師出身的國民黨立委蘇清泉表示,一位學醫學且心直口快的人要來參與選舉,一舉一動都會被檢驗,玩不起就下台一鞠躬道歉退出,「我與柯P沒有私交,但同為醫生大家惺惺相惜,政治真的很可怕,我只能這樣講」。 針對「台大外科MG149專戶」的問題,蘇清泉指出,基本上這種醫院裡的小基金,無論說了一大堆為獎勵後進的目的,說穿了就是讓團隊每一個人提供一個額度。例如,體外循環機、葉克膜,或其他耗材的廠商,一組耗材可能近四、五萬元,如果用量大,廠商可能會有回饋金,回饋金捐到帳號內,每人一個額度,用於出國、開會,用這些錢核銷,「其實還好,是不成文的規定」。 另一種,是自己的錢捐出去,或廠商捐到帳號裡,由台大醫院就開收據,廠商就可報帳,核銷報稅。但若像新北市40幾位國中小校長營養午餐案,廠商回扣也好、回饋金也罷,如果錢進到學校,校長將錢用在學生身上,這樣的校長全部沒事;如果拿這些錢去喝花酒、上酒店,或者把錢拿出來放入自己的口袋,就會撤職法辦,這麼簡單。 蘇清泉認為,現在廠商捐錢,回扣也好,回饋金也罷,若錢拿來用在大家身上,「那還OK」!例如,買研究器材、買電腦給外科加護病房使用,「這樣還聽得下去」;如果是買私人東西,去買自己家裡的用品拿來報帳,就跟那些被起訴的校長雷同,但是否非法看檢察官認定。 他說,說逃漏稅不好聽,但若醫師自行捐錢節稅,節稅捐一百萬,醫院開一百萬的收據,就可節省所得稅。一百萬自己的額度,又可出國、又可以報帳,一魚兩吃,這種硬抓是可以法辦逃漏稅,但仍要看檢察官或法官認定。 至於柯文哲一度電話中要吳毅暉死,是否又失言?蘇清泉則認為,那是個人問題,若並無牽涉不法,只是講話直接、粗魯,如果雙方很熟,用詼諧的語氣這樣講,那還另當別論;如果已激怒對方,再有責難,這種做法雖然還是有討論空間,但比較不好。 而所謂的「沙盤推演」,統一口徑,若此後檢察官硬要隔離偵訊,仍會出問題。蘇清泉說,最核心的問題還是牽涉到那些捐款的錢,有沒有放到自己的口袋私用?他甚至說,若嚴格查察起來,也可能殃及包括台大或其他醫院。 蘇清泉最後呼籲柯文哲,如同他蘇清泉本人要來從政,個人就要擔當被嚴苛檢驗、被放大鏡或顯微鏡檢驗,這很可怕。

 

林欣榮 看 緊急醫療及恩慈療法

緊急醫療的倫理考量 20140830 04:10 林欣榮/台南市立安南醫院暨北港附醫媽祖醫院院長 最近西非已超過2000人感染伊波拉病毒,兩位美國醫師去西非進行人道醫療被感染。美國派出醫療專機接回這兩位醫師。面對死亡率很高的伊波拉病毒感染病人,除了一般支持療法外,是否應該注射抗伊波拉病毒的抗體來治療?問題在於這種抗伊波拉病毒抗體只開發到動物實驗階段,從未使用於人體。此種動物實驗用藥,基於對安全性及毒性仍然不清楚的情況下,法律上是不能直接用在病人身上。美國政府等於是公然違反國家法令,帶頭作違法的醫療行為,即使在台灣也是要判很重的刑責的。這兩位醫師在注射抗伊波拉病毒抗體治療後,都平安存活了下來,但這件違反法規的作為,是該鼓勵呢?還是法規需要不斷檢討及合理修正,保持彈性,以期更符合人性、倫理及現代更進步的生物科技發展?與上述緊急醫療有類似倫理考量的恩慈療法是針對個案病患,且符合病人有嚴重或危急的病情、尚無有效之替代療法等條件。法規規定這種用來治療的藥物,必須已完成第一期的正常人的人體臨床實驗,無重大副作用者及第二期臨床試驗,有效且安全者,才能使用恩慈療法。但是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疾病管制局及世界衛生組織認為「授權未經許可藥物充當醫療手段,是合乎倫理道德的,使用這些治療方式是出於憐憫之心,即使沒有臨床實驗證明。」做出了上述緊急醫療及恩慈療法的新看法,也提供國內相關主管單位參考:當病人面臨生死抉擇、別無選擇的時候,是否也能在符合倫理考量的條件下,讓冰冷的法規變得更具憐憫之心!

 

科技部林一平 盯上 學者異常高論文引用 !!

科技部:上傳論文要按「確定是我寫的」【聯合報╱記者陳皓嬿╱即時報導】 2014.09.25 07:39 pm 科技部今召開學術諮議會,當中討論到之前屏教大前副教授陳震遠的論文審查造假案,次長林一平說,科技部研擬讓科技計畫申請人、也就是教授們,未來上傳論文作為申請計畫的參考資料時,都要按下「我確定論文是我寫的沒錯」的確認鍵,就像民眾下載軟體一樣要按「我同意」授權相關條規,以避免大老教授又出現「我不知道自己名字被掛上去」的說詞。對於陳震遠一案嚴重傷害台灣學術圈,林一平轉述參加會議的大學校長和委員們,有部分對此事反應相當激烈,認為美國的學校碰到此是都是直接開除老師,處罰才夠重,但是台灣有教師法保護,很難像美國這樣處理違反學術倫理的學者。林一平並透露,科技部透過資料分析發現,還有部分學者有「論文被引用次數異常高」、「有自我審查小圈圈」的現象,但是是誰、有幾位則不方便公開,但已提醒科技部計畫審查人留意。【2014/09/25 聯合報】

 

 

學術倫理規範&評量多元

研究計畫補助防弊 須填切結書 2014-09-25 22:44:52 王鵬捷/整理屏教大前副教授陳震遠論文審查造假案,涉及學術倫理引發關注,科技部25日表示,除已將審查造假納入學術倫理規範外,未來學者申請研究計畫,都必須切結其重要學術論文貢獻度。中央社25日報導,科技部下午召開第2次會議「學術研究諮議會」,對近期發生的論文事件提出檢討與延伸探討報告外,進一步分析我國學術能量競爭力,以做適當的資源分配。由於參與的諮議委員發言踴躍,另一項有關巨量資料報告將延至下次會議舉行。7月爆發的英國學術出版社SAGE集團旗下振動與控制期刊(JVC) 撤銷60篇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前副教授陳震遠相關論文。依SAGE調查,這60篇論文同儕審查,被陳震遠以作者群內的相互審查方式不當操作,並有異常的相互引用情形,引起國內譁然,並造成前教育部長蔣偉寧黯然下台。科技部次長林一平表示,陳震遠案目前科技部學術倫理審查委員會仍在調查中,結果還未確定,「他也問不到」。林一平指出,會中,諮議委員對陳震遠案大多表遺憾,甚至表示如在美國發生就是開除處分,為防止學者把「手段當目的」,清華大學並已取消以論文給獎金制度。他轉述,中研院長翁啟惠認為,學術成就評量應更多元化,包括人才培育都應列計在內。林一平說,由於論文審查造假案為科技部未曾受理的態樣,科技部已通盤檢討,並納入學術倫理規範。同時,為免學者申請研究計畫補助,卻在出現問題時,以對計畫申請書內容不清楚,或委由其他人填寫等理由卸責,未來科技部將改進申請流程,申請人重要學術論文的貢獻度須填具「我確定」的切結書。  【中央網路報】

 

全統香豬油 符合國家標準??!!

解決食安 高志明籲台大設講座【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台北報導】 2014.09.26 02:48 am 「嚴刑峻罰並不能杜絕食安問題再度爆發,唯有靠學術單位投入研究才行。」義美總經理高志明25日出席台大論壇時,向台大校長楊泮池喊話,希望台大成立全校性食安講座或中心,以解決汙染、毒物等造成食安事件的根本原因。楊泮池雖未正面回應,但台大公衛院長陳為堅及農學院長徐源泰都表示「可以考慮」。高志明指出,食安問題牽涉層面廣,尤其近年來食品及食材中隱含的毒性物質日趨複雜,一旦出問題,單一背景的專家或從業人員往往無法解決問題,民眾不信任、也無法理解食藥署提出的問題食品檢驗結果,因此建議台大可成立跨領域食安講座,讓全校師生參與討論及研究,或能激盪出食安,甚至環境汙染等問題的解決辦法。「一味修法提高刑責,並無法遏止食安問題。」高志明分析,政府應從「教育、輔導、協助」食品業者著手,並立法規範食安稽查制度。他解釋,部分業者不配合衛生單位稽查的原因之一,是稽查項目往往涉及商業機密,業者無法信任未簽署保密協定的稽查人員。「管理食安需仰賴頻繁稽查,但現有人力根本不符需求。」前食藥局(現食藥署)長、台大毒理所教授康照洲直言,食藥署大力推動食品業者登錄及原料管控措施,但取得大量廠商資料後,若未搭配稽查,還是無法確知廠商是否「陽奉陰違」。台大生物資源暨農學院長徐源泰則認為,政府政策過去多從扶植產業立場出發,但德、美等國政府組織改造及政策思維,都已轉向保障消費者權益,在目前國內食品產業蓬勃發展的情況下,未來食安管理措施,應多考量國民健康。消基會秘書長雷立芬解釋,以日前食藥署公布摻有餿水油的「全統香豬油」檢驗報告為例,竟符合國家標準,顯示該標準恐為方便業者7配合而訂。 2014/09/26 台灣醒報】

 

準 ! 義美總經理高志明: 食安事件「一定會再發生」!

高志明︰嚴刑峻法沒用 食安事件還會再爆 自由時報-20140926 上午07:27 〔自由時報記者林惠琴/台北報導〕義美食品總經理高志明昨出席台灣大學「食安連環爆,如何『食』在安心?」論壇時表示,義美公司在檢驗過程中,發現食材中出現不少複雜物質,政府一味採取嚴刑峻法並沒有用,食安事件「一定會再發生」!高志明指出,未來三年、五年、十年內仍會發生食安危機,例如各國都市的污水處理末端都採海水放流,並把放流管拉到出海五、六公里處,導致近海小型魚的污染日益嚴重;再加上農藥除草劑用量增加,最後也排入河川,同樣也是小魚吃到,他曾請各地營業單位在同一 時間到市場買魚,從檢測結果就可看到許多毒物明顯增加。此外,還有許多塑化劑沒列管,三聚氰胺事件也沒解決,癌症病患恐還會增加。食安問題頻傳,高志明說,環境污染導致食安事件層出不窮,但這是危機、也是轉機,希望各大學能成立跨科跨學門研究,打造台灣的食品安全研究重鎮。任內歷經塑化劑、毒澱粉風暴的前食管局局長康照洲指出,政府積極推動食材登錄,但收集了一堆資料卻無人力處理,成為「頭很大,身體很小」的情況。真正的問題是體制面,食物鏈前端農委會管農藥,後端衛福部管食品,一家業者一邊殺豬、一邊做豬血糕,一半是農委會管,一半是衛福部管,這樣合理嗎?他建議,農政與衛生可適度整併,否則很難改善,未來可能再度發生食安問題。中研院副院長陳建仁也指出,目前農委會掌管農產品,經濟部掌管食品工廠,環保署掌管化學品,政府須思考生產端至上市過程的風險管理,落實產製認證規範系統到多層次監測、通報網路的產業鏈管理。高志明另指出,食安稽核多為約聘僱人員,經驗素質不足,食安技師有學歷、證照,但進入食品工廠卻什麼都不會,建議相關從業人員學校畢業後,應有二、三年的產業經驗,再參加技師考試,稽查過程也應簽署保密協定。

 

柯文哲: 要改變台灣要從首都開始

金美齡:柯文哲缺點與安倍一樣 發稿時間:2014/09/27 23:35 最新更新:2014/09/27 23:35 (中央社記者楊明珠大阪27日專電)無黨籍台北市長參選人柯文哲今天抵達日本大阪,展開為期3天的「國際都會研習之旅」。晚間他對僑胞進行演講。前國策顧問金美齡說,柯文哲的缺點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一樣。柯文哲與立委李應元一行今天抵達大阪之後,立刻參訪大阪防災中心。傍晚在下榻的大飯店與近200名青年對談。之後,在同一場地,他舉行演講,包括僑胞、4名日本國會議員等在內約有200人參加。柯文哲表示,從政治素人開始參與台北市長選舉至今,他還沒被淘汰,民調還領先,這在台灣政治史上可能是個奇蹟。他說,要改變台灣要從首都開始,改變台北要從文化開始,這場選戰是1場以文化為主體的社會運動。在聽完柯文哲的演講之後,前國策顧問金美齡表示,她第1次看到柯文哲就告訴他說:「你的缺點跟安倍完全一樣,話講得太快、咬字又不清。」有記者說:「但安倍坐上大位了」,金美齡說:「是的,因為他們都是為了公義的人。」今天傍晚柯文哲與青年舉行座談會,有人問他究竟台北市與周邊城市的交通該如何聯絡建構?柯文哲答說,交通網的問題其實牽涉到行政區域與生活區域的規劃,他認為,台北到北桃園應屬共同生活圈。被問到台灣社會「藍綠問題」,柯文哲說今年看了「軍中樂園」和「KANO」這兩部電影,感受很深,都是台灣人的生活歷史寫照。他還說,其實小時候因父母都是講日語,所以當時他是懂日語的,但不知為何長大後就幾乎不會了。他想講的是,「我們有不同的過去,我們有共同的現在,我們是否要走向共同的未來?」被問到如果沒當選台北市長之後的打算時,柯文哲說:「沒當選,我還是柯文哲,我希望台灣因為有我而變得更好。」

 

 

台學 農業文獻 最具影響力 ! 但整體引用(4.55次)仍低於平均(5.32次)

台學術文獻發表量全球第162014092519:04 儘管屏東教育大學前副教授陳震遠涉論文造假案重創台灣形象,但根據國研院最新公布資料顯示,台灣20092013年學術文獻發表量為全球第16名,被引用次數排名為第18名,分別較20042008年的第17名、21名更上一層樓,且台灣平均被引用4.55次,越來越接近全球平均數5.32,其中又以工程領域發表量排名全球第7名表現最佳。 科技部學術研究諮議會第2次會議,會中報告「我國學術能量競爭力分析」,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利用湯森路透社的SCISSCI資料庫進行分析,發現20092013年學術文獻發表量為全球第16名,較20042008年的第17名進步一名,被引用次數也從第21名進步為第18名,平均被引用次數也從3.53次進步到4.55次。 若就學術領域發表量分析,台灣在工程和電腦科學在全球論文發表量排名分別為第7和第8,材料科學為第 9名,為我國論文發表較佳的重點領域,但就論文相對影響力來看,農業科學最具影響力,工程科學次之,而數學、太空科學、地球科學、材料科學也超過或已達到世界水準。 此外,針對陳氏兄弟論文造假案,林一平也說,已進行通盤檢討並納入審查規範,相關細節仍在討論中,將會修改流程並提醒學者,未來學者申請科技部研究計畫,附上論文申請時得確認每一篇都沒問題,不能再以「我不知道為何掛我的名字」為由推卸責任。(許敏溶/台北報導)

 

alveice Team.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