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生技業新顯學 AI助新藥開發正夯 于子薇 2022年11月5日在新藥研發成本越來越高,研發期越來越長的情況下,全球生技製藥業者陸續尋求AI(人工智慧)的協助,來克服上述的問題。事實上,這一波COVID-19疫情席捲全球,AZ與Moderna 均透過AI的協助,加速疫苗的研發速度。本刊調查發現,近幾年,許多AI藥物開發相關公司,如雨後春筍般一個一個冒出來,其中,重量級業者英科智能更在台灣設立研發據點,而台灣本地的業者也不落人後,安宏生醫與分子智藥等老將新兵齊發功,要幫台灣在這個領域搶占一席之地。知名食品大廠愛之味的牛奶花生有句經典廣告台詞「電腦嘛ㄟ揀土豆」,如今,人類更向前跨出一大步,運用AI的演算法來幫助開發新藥。今年2月,阿斯特捷利康(AZ)宣布,與Benevolent AI、Scorpion Therapeutics二家公司合作, 利用二者的AI藥物開發平台,加速心臟衰竭(HF)等新藥的開發。
新創公司募資極可觀 其實,AZ與AI藥物開發平台公司的合作並非單一個案,早在2021年6月,日本醫療研究開發機構(AEMD)就成功媒合武田藥品、田邊三菱製藥等17家日本藥廠,分享彼此機密資料,展開為期5年的AI藥品研發計畫。生技中心執行長吳忠勳向本刊表示,幾年前在製藥界有個名詞「in-silicon tool」,意思是說將生物製藥的事情放在電腦上做模擬,現在把「in-silicon tool」換成「AI tool」,有再進化的意涵。這一波Covid-19疫情,AZ與Moderna都借助AI來協助開發疫苗,看到AZ與Moderna的成功,許多大藥廠都將AI列為標準配備。吳忠勳向本刊透露,業界盛傳,美國前總統川普(DonaldTrump)確診後,所使用的抗體藥,也是經過AI的計算、分析,最後醫療團隊才決定使用。根據Mordor Intelligence研究資料顯示,包括新藥開發等應用在內,2020年AI在醫藥市場應用的產值僅約44.9億美元,2026年將大幅成長至348.8億美元,年均複合成長率(CAGR)約39.8%。事實上,在這股AI浪潮帶動下,許多打著AI名義的生技相關新創公司,包括MegaRobo、ConcertAI、Insilico Medicine、Celsius Therapeutics等,紛紛募得相當可觀的資金。
智擎生技依強項聯手 回過頭看台灣,包括台杉投資等創投,對擁有AI藥物開發平台的公司,也表達高度的興趣。除此之外,智擎生技等新藥研發公司也跟上時代的潮流,透過AI加速新藥研發的速度與成本節省。智擎資深經理童力威向本刊表示,就整個趨勢而言,大部分的生技公司應該都會導入AI系統或尋求與AI公司合作,主要的原因是新藥研發門檻越來越高,資本支出不斷地增加,成功率卻不見得能提升。這樣的情況繼續下去,不但大家不樂見,而且更會造成新藥變貴。童力威以智擎自身的經驗表示,以精準醫療來說,你把各式各樣相關數據找出來丟給AI之後,AI可以針對你要的靶位,從原本上萬個小分子,先篩選到1千個,然後再從1千個縮小範圍到10個,這原本用人力可能耗時1年到2年以上,但藉由電腦運算,可縮短到半年,甚至3、4個月內就篩選出來,而AI算出來的東西是否有用,則可透過智擎有經驗的專家去判斷。關於AI能否為新藥開發帶來具體的幫助,童力威給了一個肯定的答案。童力威說,雖然目前還沒有一個靠AI成功研發出的新藥上市,但就人力、物力與資源節省的角度來看,答案絕對是肯定的,否則相關AI公司不會如雨後春筍般地冒出來;後續,智擎仍會委託相關AI公司。不過,可能會跟好幾家而非一家AI運算平台公司合作,因為每家都有他們各自的強項。
英科智能飛速開產線 進一步來看,台灣是否有孕育AI生技相關公司的環境,答案似乎也是肯定的。因為如此,全球知名的生物製藥相關AI公司英科智能(Insilico Medicine)才會選擇在台灣設立亞洲第一個研發中心(總部)。台灣英科智能執行長林彥竹博士向本刊獨家揭露,英科智能創辦人Alex Zhavoronkov曾在新竹科學園區工作,對台灣留下不錯印象。後來,基於籌資、人才招募、業務等需求,將營運重心慢慢移往亞洲。不過,台灣英科智能的業務目標及客戶並非只以台灣為主,而是涵蓋中國以外的日本與韓國。林彥竹略帶嚴肅地向本刊表示,透過AI協助藥物開發,對小國或小公司要發展生技而言,是蠻重要的一件事,因為許多需要用人力反覆測試的東西,你可以用AI代替,節省租用實驗室等費用,以相對少的金錢與時間去把一個新藥做出來,一般藥物開發在前期動輒要花費好幾十個或好幾百個million(百萬)美元,但英科智能只花約10分之1,這個數字是很具體、可觀的。話鋒一轉,林彥竹驕傲地說,一般生技公司在臨床前大概要花5年從事新藥探索,但英科智能自已的pipeline(產品線)從無到有大概只花18個月,而且只花250萬美元;值得一提的是,這個產品還是相對比較困難的靶點,如果是比較普通的靶點,相對花的時間與金錢可能會更少。據了解,英科智能的新藥已經在紐西蘭與中國分別進入臨床一期。英科智能資深總監陳心怡向本刊表示,從單純提供AI服務的公司到自己投入新藥研發,那是英科智能要證明AI的確可以對新藥開發帶來具體幫助。此外,為了公司未來的長期發展,也需要有一個能產生爆發力與穩定現金流的業務。事實上,最近很多AI同業也走上跟英科智能一樣的路,增加新藥開發業務。
安宏生醫團隊小而美 有別於智擎,專攻蛋白質降解藥物的安宏生醫雖然規模更小,但卻投注相當大的心力與資源,建立自己的AI團隊。安宏創辦人暨執行長林助強是生技界的「老兵」,曾在太景生技服務近20年,提前退休後,因有感於自身豐富的藥物開發經驗,若無法傳承給年輕人,實在有點可惜,而重出江湖。創業時,林助強因發現AI是未來生技公司開發新藥很重要的一個元素,決定自行開發AI藥物設計平台。當記者對資本額不到2千萬元的安宏,竟有能力開發自己的AI平台感到訝異時,林助強試圖向本刊解釋其中的緣由。林助強說,安宏內部成員包括程式設計、藥物化學、生物結構等方面的專家,而不是獨尊程式設計師,一般AI公司為了開發運算速度很快的AI,聘用大量的程式設計師,而安宏則是側重實用性,小而美的團隊會針對AI所產生的結果馬上開會、討論,立刻再針對AI模型做調整。初估,包括AI平台的建置及藥物驗證工作,僅利用兩年半左右的時間,就有藥物完成動物驗證階段,即將選擇臨床前候選藥物,AI所帶來的幫助非常大。
前端探索授權再分潤 林助強進一步向本刊分析,大多數蛋白質降解藥物的生技公司仍在起步階段,目前還沒有一個蛋白質降解藥物上市,最快的同業也只是在臨床二期,就如同沒有一顆新藥是透過AI成功上市一樣。在整個新藥開發的價值鏈裡面,安宏鎖定最前面的新藥探索、發現,安宏的AI平台主要輔助內部藥物研發計畫,同業若信任安宏,可參與新藥開發計畫,共同分擔開發費用,授權成功後再分潤,這樣的商業模式才可長可久。無論是老藥或胎死腹中的新藥研發案子,都有可能透過AI的協助找到新的春天。 無論是老藥或胎死腹中的新藥研發案子,都有可能透過AI的協助找到新的春天。針對核心經營模式,林助強特別向本刊強調,考量資金實力,安宏會盡量選擇在臨床前就授權,但早期授權並不意味著新藥的價值就會比較低,最近就有一家蛋白質降解藥物新藥公司,只是完成動物實驗,授權給羅氏(Roche)便拿到6千萬元簽約金,倘若新藥順利上市,整個授權金額更高達6.5億美元。傳統方式可能在臨床前得花上2、3千萬美元的研發費用,而安宏透過AI僅花不到4百萬美元,若能成功,投報率很驚人。
分子智藥聚焦於服務 和安宏一樣,想透過AI在製藥產業創造歷史的,還有源自台灣大學計算化學實驗室團隊、位於台北復興南路一棟不起眼民宅的分子智藥。分子智藥共同創辦人卓東昇與劉昕向本刊表示,他們既是台大資工系的同班同學,畢業後也曾在職場共事過,因看到Google的AlphaGo陸續打敗韓國與中國圍棋棋王,覺得AI應用大有可為,所以興起創業念頭。經過一番研究,發現AI在化學製藥領域仍有待努力,他們仍有發揮的空間,加上指導教授曾宇鳳,剛好就是國內計算化學及毒理學領域的權威,在台灣製藥業頗有名氣,且擁有豐沛的人脈,所以就一頭栽進AI輔助設計藥物服務,集資50萬元,買了幾台電腦就開始。卓東昇說,AI產品研發出來後,為拓展業務及對外籌資,他們參加一些新創加速器的活動、訓練,幸運地獲得了矽谷創投圈名人陳五福旗下的橡子園創投與國發基金的青睞,投資入股;之後,業務面也開始做出一些成果,目前已有十幾家生技製藥公司及機構與分子智藥合作,其中大多數是國內的客戶,少數是國外生技藥廠在台灣的分公司。針對同業紛紛「下海」從事新藥開發,卓東昇感嘆地說,做AI純服務的公司有越來越少的趨勢,這現象背後反映的是一個兩難的問題,像英科智能這樣的公司,若用AI做新藥開發成功,那就自己跳下來繼續做,更好賺,沒必要為提供藥廠服務而放棄新藥研發,只要打通這條路,就不需依賴藥廠給案子。 卓東昇表示,有別於多數同業,分子智藥依舊聚焦在提供AI服務,未來將透過與臨床試驗服務公司(CRO)結盟,擴大彼此服務量能,希望從新藥發現的源頭到臨床三期都能提供AI相關服務。對於新藥開發,公司或許會做的是幫客戶將手上沒有什麼希望的案子,透過AI「敗部復活」,這樣做頂多是多花些電費;而一旦成功,卻可跟客戶分享可觀的新藥上市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