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醫衛協議究竟是票房毒藥或解藥?
精實新聞 2010-12-23 六次江陳會落幕了,兩岸如期簽訂醫藥衛生合作協議,不過,市場反應冷淡,生技股22日盤中甚至一度大跌,到底兩岸簽署協議後,對生技股是不是利多出盡?或只是開啟中長期利多的第一把鑰匙?
【中國醫改餅大雨小 台廠受益還有限】無論是從絕對人口數、人均醫療支出,中國醫藥市場的規模及高成長率,已經不需要再贅述,研究機構也一致預期,最快2013-2-15年,中國將成為全球單一次大的醫藥市場,這個僅隔一片海峽的龐大商機,台商當然想吃。不過,中國自去年4月起正式啟動的醫改政策,規模上看8,500億人民幣,金額雖大,但截至目前為止對台商貢獻還是雷大雨小。事實上,醫改精神以一言之就是增加醫藥品及醫療行為的普及性,無論是拓建鄉鎮農村的醫療基礎建設、調降基本藥物價格或提高醫保覆蓋率,都為讓為數最多的基層人口,有平等就醫的權利。也因此,近期中國評論即將基本藥物價格均價下跌三成及參保率穩定在九成以上,視為醫改的重大進展。不過,提高基礎醫療的覆蓋面,並由政府主導藥價「親民化」,對藥廠不能算是利多,反倒醫改投入在興建基礎醫療院所帶動醫建工程及設備需求,對廠商可能有數量的貢獻,只是台廠勢必得擴大與當地包商營造業者合作,共同爭取商機。
【新藥臨床研發平均耗時12年 臨床試驗合作等於省錢省時】除了醫改,六次江陳會正式簽署的兩岸醫藥衛生合作協議,雖遭市場解讀,恐是利多出盡,不過,多數業者、特別是臨床試驗期長的新藥公司,仍抱正面期待。據統計,一個新藥從臨床前研究至人體1-3期臨床、再到申請藥證完成,平均需耗時10-12年,投入經費上看3-5億美元,此金額已超過多數台灣生技製藥廠的資本額,根本不是台廠玩得起的局。兩岸同意在ICH(國際法規協合會)大架構下,朝向避免重複臨床試驗及相互承認結果,這代表什麼?最直接在於時間及成本的縮減,以人體臨床試驗來看,若得以相互承認一至三期的數據,新藥上市時間至少可縮短二至五年,減少的研發經費也是以千萬至億美元起跳。台灣目前已有45件新藥申請臨床試驗,其中30件符合FDA標準,包括上市櫃公司的杏輝、中天、懷特、三晃、永豐餘集團等,將直接受惠。而以往國際藥廠多將東方視為二級市場,臨床試驗多在歐美完成並取得藥證後,以進口新藥橋接試驗(Bridging Trial)方式,進入亞洲,不過,在大陸官方鼓勵新藥研發能量能紮根中國,並期許創造真正進軍國際市場的原創新藥下,明訂新藥審核的Green Channel,也利用本身臨床試驗成本及快速收案的優勢,有意吸引國際藥廠將中國當作新藥上市的第一市場,而因中國擁有全球近四分之一人口的人口優勢,更讓所有營收成長優勢受阻的大藥廠不得輕忽。台廠的優勢在哪?藥廠高層引述美大型投銀的話指出,「Even we have money,we don`t how business in China」,點出臺灣及中國在同文的優勢,且在醫療領域,種族差異代表臨床試驗Data、參數的歸零重來,台灣在同種利基下,可能可以作為大廠進軍中國的基準市場,台廠在國際藥廠的戰略夥伴地位,也將更趨明朗。
【醫材更需審件的快速通道】相較於新藥縮短上市年限,多數解讀則認為,醫材廠受惠兩岸醫衛協議有限,主要是因雙方認定標準的GHFT(醫材法規協合會),與現行台廠採用的美國FDA或歐CE標準差異較大,在此架構下,台廠進入中國市場佔到便宜不多。業者也認為,醫材廠上市前的臨床試驗時間相對不若新藥廠長,比較不確定的因素在於完成臨床後的審件速度,若可給予台灣醫材廠在產品送件的快速通道,或許會是比較直接的幫助。
【首批早收清單醫材廠零星受惠業界期待更多即時雨】 而即將於明年初開始的ECFA早收清單,生醫僅有人工關節、健身輔助器材等,列入首波早收清單,進口中國的關稅將分別可獲4%或13%的減免,據瞭解,不少業者在進口成本直接減少的優勢下,也有意反映於售價上,爭取西進市場的品牌及市占擴大,即使不採降價增加市占模式,也對於台廠銷往中國的產品毛利率提升,也有正面助益。不過,此次兩岸醫衛協議明言將不涉及商品貿易,因而並未談及其他產品相互銷售的關稅談判,衛生署官員表示,此也避免陸廠低價產品傾銷疑慮。惟研究報告也指出,目前大陸在原料藥、中西藥及中藥材的稅率分別落在20-50%(優惠4-6.5%)、0-70%(優惠0-6.5%)、11-90%(優惠3-20%),相較於台灣多屬零關稅,條件並不平等,業界也盼望透過明年初啟動的早收清單二度協商,爭取對銷的互惠對等。
【中國生醫快速轉型期台商仍有卡位機會】事實上,中國生醫產業近年也將進入快速轉變的關鍵期,官方有意藉鼓勵整併,避免低階廠商的重複投資,也創造具國際競爭規模的Tier 1廠商,最明顯的通路產業,目前境內醫藥通路業超過1.6萬家,其中營業額超過2.5億人民幣的低於30家,官方已喊出,將於2015年促成一至兩家廠商營業額突破千億人民幣,市場估計,目前中國前三大醫藥物流廠的國藥控股、上海醫藥及九州通,將成為大者恆大趨勢下的贏家。以此看來,已與國藥控股建立結盟關係的佳醫,也有機會跟著夥伴成長,其他廠商尋求與大型通路聯盟的可能性也大增。而中國以往生醫製藥投資過分集中低階的化工原料或製劑,去年底生產原料及製劑廠的廠商高達4,881家,還有進一步汰弱換強必要,官方也以提高環保門檻等方式,墊高經營門檻,企圖淘汰不具競爭力的廠商,以此看來,台灣製藥供應鏈走過零關稅、健保藥價年年遞減的惡劣競爭環境,都已調整出一套符合歐美開發國家標準的經營模式,並在國際市場漸露頭角,若能適時給予准入的政策優惠,台商仍有在中國生醫產業轉型黃金期的卡位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