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December 29, 2015

處方藥改指示用藥 自我用藥政策漸明確

陰道塞劑不需處方 婦科醫反對 2015-12-27 10:55:59 聯合報 記者陳雨鑫/台北報導 衛福部年初宣布計畫將十三款處方藥改為指示用藥,經過近一年討論,確認九款處方藥通過安全性評估,可轉為指示用藥,其中包括二款陰道塞劑。陰道塞劑向來是處方藥,必須由醫師開立,若轉為指示用藥,婦女可自行赴藥局購買使用。婦產科醫師對此表示反對,認為陰道疾病複雜且病患難以自行觀察陰道狀況,不宜開放。經過衛福部審核通過可專為指示用藥的九款藥品,除了兩款陰道塞劑,還有口服抗組織胺、類固醇口內膏、口服胃腸藥、抗過敏鼻噴劑、非類固醇口腔噴劑。藥師沈采穎表示,衛福部審核通過的藥品,在國外已列為指示用藥使用多年,開放後民眾可以自行購買使用,根據統計,推動自我用藥可節省健保藥費支出,民眾用藥前也可詢問藥師,正確用藥。不過,針對首次有陰道塞劑被列為指示用藥,台北醫學大學婦產部主任劉偉民表示,兩款陰道塞劑都是治療黴菌感染,但陰道感染的成因很多,除了黴菌,還有滴蟲、細菌,症狀都是陰道搔癢,若陰道發炎是細菌感染引起,民眾以為黴菌感染而自行用藥,延誤就醫,感染骨盆腔,恐導致不孕。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科主任鄭丞傑也認為,陰道炎若沒有經過內診,很容易被誤診,女性很難自行觀察陰道,更何況判別黴菌還是細菌感染。女性對開放陰道塞劑為指示用藥看法兩極。今年剛大學畢業的葉婷婷說,到婦產科會害羞,若能自己解決婦女病,不排除到藥局自行購買;少婦陳榕蓉則表示,生產後常為陰道炎、尿道感染所擾,兩者症狀很像,未來還是會先去看診,依醫囑用藥。年過五十的林月英也說,陰道塞劑需要塞入體內,不敢亂用。對於其他改列指示用藥的抗組織胺、口腔噴劑、口內膏、鼻噴劑等,振興醫院耳鼻喉部主任力博宏表示,藥物使用風險不大,但再安全的藥也會有用錯、過量的問題,建議民眾使用前向醫師諮詢。彰化基督教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顏旭亨表示,這次開放的胃腸藥Pantoprazole,目前需附胃鏡報告才能開立,若轉為指示用藥,有利民眾使用。衛福部食藥署藥品組簡技祁若鳳表示,九款處方藥中,已有兩款完成行政程序,最快明年二月底改列指示用藥,其餘等待藥廠提出申請。

開放輕症藥 13種處方藥可到藥局買【聯合晚報/記者陳麗婷/台北報導】2015/1/18為避免民眾小病逛醫院、浪費醫療資源,衛福部食藥署推動「自我藥療」,預計今年6月起將治療輕症過敏、低劑量阿斯匹靈等13種成分處方藥,改為可到藥局購買的指示用藥。可在藥房購買這些輕症的藥雖然方便,但民間團體擔憂,民眾用藥知識不足,在未制定官方用藥說明單張下,恐造成民眾亂吃藥,引發副作用,若民眾自行買藥吃出問題,該找誰負責,應有足夠配套才能上路。食藥署篩選的13種處方藥,主要是針對緩解輕微疾病、症狀,國內使用10年以上,無嚴重不良反應通報的藥品成分,轉為指示用藥,讓民眾可到有藥師的藥局購買,這些長用的輕症藥物,包括三種抗組織胺成分藥物、Azelastine成分的抗過敏鼻噴液劑、低劑量阿斯匹靈等。醫改會研發組組長朱顯光表示,指示用藥在藥局是開架販售,民眾到藥局買藥時,藥師並非每次都有充分時間說明,或評估用藥需求,食藥署至少應訂出哪類藥品適合藥局開架販售,哪些必須直接向藥師詢問購買。食藥署藥品組組長劉麗玲表示,食藥署草擬轉為指示藥的品項,會經過有醫藥相關背景專家討論決議,限制指示藥的包裝量,使用天數應會規範在3天到7天。雖然藥局買藥沒年齡限制,但藥師若發現異常,通常會有警覺詢問,食藥署也會要求藥廠說明書須更淺顯易懂,並與社區藥局舉辦用藥安全宣導。



長庚67億與新北市/衛福部BOT 蓋醫院(土城/1058病床)

與林口長庚同等級 土城醫院開工 20151229 04:10 謝幸恩/新北報導 新北市立土城醫院28日動工,副市長侯友宜、長庚集團董事長李寶珠也出席開工式,預計20207月營運,為台灣BOT投資金額最大的醫院,未來設置1058病床數,提升新北市醫療資源。繼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台南市立安南醫院,國內第3BOT、投資金額最高的新北市立土城醫院,由長庚醫療集團斥資67億元打造逾萬坪院區,並設有1058病床數,28日舉行動土儀式,預計將於20207月營運,提升新北市醫療資源。 新北市立土城醫院昨舉行動土典禮,新北市副市長侯友宜表示,市長朱立倫上任後,把市立土城醫院列為施政旗艦計畫,責成相關局處組成跨局處團隊,每月由副市長層級召開會議督導各項作業執行,才能陸續通過醫院籌設計畫、都市計畫變更、公墓遷移、用地取得與水土保持審查等難關,成為國內繼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及台南市立安南醫院後,第3BOT醫院,同時也是3家中投資金額最大的。 新北市衛生局指出,中央早期畫分5大醫療區,當時台北縣被視為台北市附庸,醫療資源、綜合醫院、醫學中心均集中在台北市,且新北市每萬人口僅15床急性一般病床,遠低於每萬人口35床標準值,全台排名倒數第2,僅贏過金門,尤以新北市西區的土城、三峽、樹林、鶯歌為「都會中的偏鄉」,如土城24萬人僅6.5床。 衛生局指出,4年前向中央爭取重新畫分醫療資源,並選定土城第一公墓為土城醫院用地,希望透過土城醫院的興建,可就近照護新北市民的健康,落實市府推動在地醫療的政策願景。 衛生局長林奇宏說,新北市政府旗艦計畫「市立土城醫院」,總投資金額達67億元,規畫醫療棟地下5層、地上14層,宿舍棟地上13層,總樓地板面積為41996坪,預計在20207月營運,全院採黃金級綠建築標準設計建造,所有醫療與服務系統,皆採與林口長庚相同標準,長庚也允諾將以醫學中心等級服務新北市民,預計服務人口將可達120餘萬。 衛生局表示,未來除了低收入、身心障礙者、70歲以上病人免收掛號費外,身心障礙者並由醫院承擔醫療部分負擔費用,以盡公立醫院的社會責任。 (中國時報)

5000萬美金 香港劉鳴偉再生醫學中心(卡羅琳醫學院, Karolinska Institutet)落腳科技園

幹細胞與再生論壇 科學園舉行20151227 成報新聞331 【本報港聞部報道】香港科技園公司與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早前於香港科學園合辦「香港與廣州國際幹細胞與再生醫學論壇:幹細胞應用及監管原則」。擬打造幹細胞研究樞紐是次國際論壇假香港科學園舉行,銳意打造本港成為亞洲及全球世界級的幹細胞研究樞紐,吸引超過400名來自世界各地專門從事幹細胞研究的業界領袖和學者參與。香港科技園公司董事局主席羅范椒芬表示:「幹細胞研究為多種不治之症或隨年齡增長而衍生的疾病如癌症帶來治療方法,因此幹細胞科技發展值得我們提供強大支援。科學園區內正有一些初創企業及科技公司發展幹細胞科技,我們非常歡迎有志在這方面發展的研究人員或機構一起努力。隨着全球人口老齡化,我們需要尋找各種方法照顧年老人士,故此健康老齡化亦是香港科技園公司的重點發展平台。」香港科技園公司行政總裁馬錦星認為,本港能夠善用幹細胞科技發展所帶來的經濟和社會潛力,他表示:「香港擁有獨持地位,可成為幹細胞研究及早期產業化的亞洲樞紐。本港具備多項優勢,包括資訊自由流通如遺傳學的數據及資訊、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患者的種族資料、取得特定地區疾症樣本的聯繫,以及獲FDAEMACFDA認可的臨床數據和全球認證的醫療系統,這些有利條件令香港成為匯聚東方及西方幹細胞科技的交匯處。」

全球物色專家加入團隊 卡羅琳醫學院是瑞典著名的醫科大學,正在香港科學園設立一所幹細胞研究中心,希望利用本港支持科研的環境推動幹細胞研究。卡羅琳醫學院遺傳學教授Urban Lendahi表示,在香港科學園設立的研究中心將會是劉鳴偉再生醫學中心兩個研究支部的主要部分。我們將會在科學園進行幹細胞和再生醫學的重要研究,現在更於全球物色專家,邀請他們加入帶領這中心內的四個研究團隊。

劉鳴煒捐四億元 港科研幹細胞 星島日報星島日報  201523日星期二

劉鳴煒指卡羅琳醫學院是世界知名大學,又形容再生醫學項目具發展潛力。(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負責選出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的瑞典卡羅琳醫學院,鐵定在香港成立瑞典以外首個再生醫學中心。中心獲華人置業集團主席及行政總裁劉鳴煒捐款五千萬美元(約四億港元),將會重點研究使用幹細胞技術重建受損的組織,以治療與心臟、肝臟和大腦有關的疾病。學院預計會在本港吸納三十名世界級科學家,並考慮選址科學園,最快今年初秋可投入運作。位於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的卡羅琳醫學院 Karolinska Institutet),是全球頂尖的醫科大學之一,瑞典全國逾四成的醫科研究在卡羅琳醫學院進行,而該學院亦為全國提供範圍最廣的醫學及健康科學教育,並下設委員會,負責選出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卡羅琳醫學院宣布,於香港成立瑞典以外首個再生醫學中心,並以捐款人、華人置業集團主席及行政總裁劉鳴煒命名。昨日舉行的簽約儀式雲集多位名人,包括行政長官梁振英、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蘇錦樑、行政會議成員羅范椒芬、香港大學校長馬斐森、港大醫學院院長梁卓偉等人見證。梁振英表示,去年五月到瑞典進行官式訪問,十分着重瑞典在科研和技術方面的成就,所以當時與卡羅琳醫學院院長Anders Hamsten見面時,提到如何在雙方已有的基礎上進一步合作。經過大半年時間的討論,及得到劉鳴煒的捐款,使卡羅琳醫學院在港設立再生醫學中心,令香港能與世界各地在這方面的科研人員爭一日之長短。對於選擇落戶香港,Hamsten表示,學院在過去數年一直與香港大學和中文大學醫學院有合作項目,「香港的研究本身具有國際領導的水平,相信劉鳴煒的五千萬美元捐款,能延續學院與香港多所院校的研究合作,亦有助學院發展成為一個平台,日後進軍內地。」新成立的中心將會重點研究心臟、肝臟和大腦三大主要疾病,並以幹細胞技術重建受損的組織,例如研究因梗塞導致的心臟肌肉組織受損、柏金遜症和腦退化症的療法,以及透過幹細胞移植修復受損的肝臟組織。Hamsten表示,目前正在覓地興建實驗室,科學園是其中一個選址考慮,預計最快半年後投入運作。「中心將會逐步擴大規模,首階段將吸納三十名世界級科學家進行研究,當中包括香港年輕研究員。」他又稱,當研究上軌道後,將會發展研究培訓,培育更多研究生及博士生,長遠希望與本地大學合辦學士課程。

梁振英外遊返港 無回應劉鳴煒捐款風波

2015/2/22 特首梁振英結束外遊休假返港,是爆出劉鳴煒捐款風波後首次現身。有在機場守候的記者追問,梁振英為何沒有申報,事件是否涉及利益衝突,以及梁振英向劉鳴煒表示兒子將加入醫學院,是否有任何暗示,梁振英均一一不予回應。華人置業主席劉鳴煒月初向瑞典卡羅琳醫學院捐款近4億元,在港成立再生醫學中心,梁振英當日亦有出席捐贈儀式,表達支持。壹周刊上周報道,梁振英長子梁傳昕,去年獲卡羅琳取錄為博士後研究生後,梁振英即介紹卡羅琳校長給劉鳴煒認識,一手促成劉鳴煒今次捐款。特首辦較早前發出聲明,承認梁振英去年與劉鳴煒交談時,曾討論卡羅琳醫學院有意來港發展,亦有提及兒子來加入醫學院,但否認梁振英為兒子工作鋪路。聲明又強調劉鳴煒其後自行與卡羅琳醫學院洽談捐款事宜,梁振英並沒有參與。

香港科技園公司(簡稱科技園公司;英语:Hong Ko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s Corporation,縮寫:HKSTP)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設立的法定機構,於200157日起運作,取代了此前的香港工業邨公司、香港工業科技中心公司及臨時香港科學園有限公司,其主要服務是用一站協作式支援「以科技為本」的公司和活動。現時,該公司管理自行興建的香港科學園,與及之前由其他公司管理的香港科技中心(即現時創新中心)和三個工業邨。香港科技園公司總部位於新界沙田香港科學園科技大道西2號生物資訊中心8樓。根據《2015年至2016年度香港政府財政預算案》公布,香港科技園公司將會預留5,000萬港元以設立的科技企業投資基金,香港科技園公司已經從內部資源預留5,000萬港元以推行該項計劃,申請人必須為在香港註冊的具潛力發展公司,並且正在參加或者完成由香港科技園公司的培育計劃或者為香港科技園公司現有租戶,以及公司正處於種子至A輪投資期。

(產檢) 蘇怡寧 談 羊膜穿刺&非侵入性染色體檢查

蘇怡寧/從非侵入性染色體檢查的發展,來談談醫學邏輯上的謬誤吧 2015-11-25 15:57:33身為一個基因診斷的先行者,你必須接受許多的挑戰與試煉,尤其是未知者的嘲弄甚至是詆毁。過去十幾年前,我開始在台灣推動脊髓肌肉萎縮症基因檢測的時候是如此,七、八年前我開始推動羊水基因晶片檢測的時候是如此,四年前我開始推動非侵入性染色體檢查的時候亦是如此。這個世界不斷在前進,但保守頑固的聲浪卻從未消失。當然,每次改變,自然都會拉扯了許多面向與矛盾,甚至是利益糾葛,在這裡我就不再多做討論了。

就讓我開始說個故事吧 還記得,三年前我們幾乎在全世界的最早期,開始推動非侵入性染色體檢查這項嶄新概念的檢測時,曾經有某位接受過這項檢測的媽咪,之後又到另外ㄧ家院所去詢問,結果被某位知名的老醫師狠狠教訓揶揄了一番。總之,就是說這個檢查是騙人的啦云云。事後這個媽媽很生氣地在網路上PO了一篇文章,瞬間,我們就被打成無良騙錢的黑五類啦。重點是,還有許多人附和哩。其實我非常好奇的是,那位媽媽今天如果看到當年那位他口中知名罵人騙錢的老醫師,現在也開始推行這項檢測,不知會作何感想呢?現在講起來覺得很好笑,但不可否認,在當下心情實在是很無言。不禁讓人開始懷疑,這世間黑白到底在哪兒啊?還好我臉皮夠厚,也就這樣一路微笑著走了過來。

關於無知的傲慢,實在是令人遺憾啊 好,離題嘍,上課。在過去,侵入性跟非侵入性的染色體篩檢,基本上就是個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問題。侵入式檢測,代表會用儀器實際進入子宮取樣,如絨毛取樣、臍帶血穿刺、羊膜穿刺等。因為可以直接取得胎兒的細胞、染色體,所以侵入式檢測的準確率非常高,有99.5%以上。但是,做侵入式檢測時,由於需要侵入子宮,難免會有風險,像是羊膜穿刺,就有千分之ㄧ左右的機率會導致流產。而傳統的非侵入式檢查,則是把超音波結果、孕婦血清數值、孕婦資料綜合在一起算一個風險值。這種非侵入式檢查幾乎沒有風險,但相較之下只有八成到九成不等的準確率。所以如何能夠兼顧安全性與準確率,就一直是我們從事這一行所有醫師與媽咪們心中不斷渴求的夢幻檢測了。現在,這樣的檢測終於出現了。就是我們今天要討論的所謂非侵入性染色體檢查,英文叫做NIPD (Non-Invasive Prenatal Diagnosis)或是NIPS (Non-Invasive Prenatal Screening)  其實這種檢查的原理,在大約1997年就出現了。在當時,學者的研究讓我們知道可以在媽媽的血液當中偵測到胎兒的DNA。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突破,在過去,我們都認為,胎兒是被羊膜腔包覆在子宮內好好的。要得到胎兒的檢體,就必須透過侵入性的方式才得以達成。所以,這是一個非常顛覆與改變思維的突破性發現,在當時引起了很多的共鳴。但很可惜的,由於相對應的基因檢測技術還無法真正到位,所以透過母血來偵測胎兒基因的概念,還是只能停留在想像的階段。但是到了2007年,由於基因診斷技術的不斷突破,尤其是所謂次世代定序技術的發展,才讓這項檢測得到了關鍵性的突破。談技術實在太艱澀,所以,我就盡量簡單說明一下好了。請您想像一下,當您懷孕了,胎兒的DNA碎片會從胎盤流至母親的血液之中,當我們抽血把這些媽媽的血液收集起來,裡面自然包含了胎兒的DNA訊息。而這時,我們就運用強大的次世代定序技術,像拼圖一般把這些破碎的DNA訊息拼湊回去,就可以得到胎兒染色體異常與否的資訊嘍。不過,我還是必須強調,講起來很簡單,但這種技術卻也決不是任何人買買機器就可以做的。畢竟背後所需要的生物資訊分析關鍵技術,以及專業的遺傳諮詢與判讀才是決勝的關鍵。所以,慎選進行檢測的實驗室是非常重要的,由於這項技術在全世界都非常的熱門與蓬勃發展,到底您的檢測是被送到哪裡去做?有的是被層層轉包到別的實驗室進行,有的則是千里迢迢被送到國外去做,說實話,在運送時所產生的質變,是我們對於檢測品質最擔心也是最不可測的一環。再者,後續是否有合格專業的人員來進行判讀與追蹤說明?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建議您在接受檢測前,務必詢問清楚。應該說,從此以後,我們只要幫媽咪抽個血就可以知道寶寶的染色體異常狀況啦。聽起來很美好,是吧?但是我還是必須承認,沒有任何事物是完美的。這項檢查很安全也很準確,但現今最大的缺點就是很貴。如果之後我們可以克服費用高昂的問題,我相信,世界一定會更美好。當然,依照慣例,新方法出來之後,在網路上自然會有許多討論。其實在這些討論當中,有很多論點其實都是讓我覺得很無奈的。

篇幅的關係,我就簡單舉個例子吧 譬如說有人在網路提問:「我該做羊膜穿刺還是非侵入性檢查呢?我很害怕羊膜穿刺的風險啊。」立刻不免俗的一定會有前輩過來給拍拍,「羊膜穿刺很安全啦我__才做過不會有危險喔」(__自行填空,可以是昨天上星期或是十年前)。羊膜穿刺風險是千分之一,用肚臍眼想,同學,絕大部分的人當然都是安全下莊啊。我必須強調,我絕對不是恐嚇大家不要選擇羊膜穿刺,但重點是要給予無偏差中性的非引導性諮詢建議。用這種自身經驗來發表結論的說法,一直都是很危險的,而且我認為是不太負責任的。就像好比說吧,有人在網上問你,「酒駕開車真的很危險嗎?」結果立刻有人回答說,「不會啦,酒駕開車很安全,我昨天才酒駕開車回家也沒有事啊。」「巴黎最近很安全嗎?」「沒事啦,我昨天才從巴黎活著回來。」「吃餿水油很安全嗎?」「沒事啦,我吃了一輩子現在還活得好好的。」其實,這種邏輯上的謬誤,常常充斥在我們的生活周邊。說實話,這種以訛傳訛的謬論存在醫學上,經常性的讓我不寒而慄。我實在也無法理解,幾乎所有產科學的醫學準則都已經告訴大家,非侵入性染色體檢測跟羊膜穿刺一樣都是標準提供給產婦的選項,為什麼,還是一直有人在說羊膜穿刺比較好?我再說一次,羊膜穿刺沒有不好,但是因為他還是存在風險,所以總體來說絕對沒有比較好。這不是我說,這是國際臨床醫學的最新準則。如果您覺得您還是比這些世界級的專家都厲害,那我也無話可說啦。我必須說,連我這種做了二十幾年羊膜穿刺累計數萬次經驗的醫師都不敢保證羊膜穿刺百分之百安全,為什麼,有人敢啊?哈嘍~~有事嗎?請各位理解,臨床醫學上的建議,不會源自於只來自個人的經驗或感覺,而是必須來自於實證與大數據的分析。這樣說吧,我們不敢說我們給您所有醫學上的建議一定永遠都是對的,畢竟科學一直在往前推進。現今的醫療準則與建議可能因為科技的進步未來會改變,但至少是符合現今普世知識價值的。到底懷孕了該做些什麼檢查?我的回答是,沒什麼是非要不可的。端看,問問你自己,你要的是什麼。

健保署 …. 藥廠啟動”備援機制”/研議”國際救援”機制

健保署確保藥品供貨 採購無上限 2015-12-27 03:12 聯合報 記者江慧珺/台北報導 原料藥GMP規範新制上路恐引起缺藥,健保署表示正研擬新制,若發生缺藥,將請進口商立即到國際市場緊急採購,健保給付「預算無上限」,保障國內一年用藥供貨無虞,也請國內藥廠啟動備援機制。健保署副署長李丞華說,依據健保法第四十一條,針對必要藥品與罕病用藥予以藥價保障,不會調整給付價格,必要時還有調漲機制,增加三成給付。而儘管衛福部食藥署有缺藥通報機制,但為避免反應太慢,現也開放由用藥單位醫學中心直接向健保署通報缺藥,掌握即時狀況。李丞華說,針對原料藥GMP即將上路,恐引發缺藥,目前正研議國際救援機制,若發生缺藥時會要求進口商到國外搶藥,且「預算無上限」,即便是國際最高價也同樣給付,維持國內一年供貨無虞,同時也請國內大型藥廠啟動備援機制,加強藥物生產。食藥署藥品組簡技祁若鳳表示,無論原料藥GMP是否上路,市場若有缺藥問題,可通報食藥署,向國際詢問是否有替代藥品,或是要求藥廠趕工,保障民眾用藥權益。根據過去統計,通報缺藥前三名為針劑類、口服製劑、眼用製劑,其中針劑類以抗生素、皮膚用藥與抗癌藥通報最多。民間監督健保聯盟發言人滕西華批評,原料藥履歷政策在二○○八年發布,如今藥廠抱怨因應不及,顯示沒認真看待政策;而政府本應提升用藥品質,但持續砍藥價,逼原廠藥廠出走,也沒保障學名藥品質,向外採購是「倒果為因」。

(藥物科技獎) 源星生醫 張國源: 智慧醫院&心血管疾病預警(減少心肌梗塞/中風)

OSTAR源星生醫 奪金質獎 20151229 04:10 楊智強 源星生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雲端多功能病人監視器」榮獲衛福部與經濟部舉辦之藥物科技研究發展獎-醫療器材類金質獎,是自97年迄今唯一獲得該獎項金質獎的產品,日前(25)日受邀參加主辦單位舉行之頒獎典禮。 得獎標的為源星生醫自行研發的「雲端多功能病人監視器」產品,是全球第一部整合醫院資料庫的雲端多功能病人監視系統。OSTAR的使命為自我研發智慧醫院系統及心血管疾病預警系統,在全球進行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潮流中,以臺灣醫院為基礎,製造世界級之醫療器材,逐步國際化,用自有品牌行銷全球。包含申請中的國內外專利目前有70個專利,其中雲端多功病人監視器及心臟頻譜血壓計榮獲第121720屆經濟部中小企業創新研究獎、臺灣遠距照護貢獻獎、國際醫療最佳產品獎、日本國際發明金賞獎及臺灣國際發明金牌獎肯定。 近年以專利技術衍生發展,聚焦「網際網路ICT技術+醫療」將智慧互聯網醫院推廣至各醫療院所,目前已有北醫、臺大、三總、中國附醫、振興、秀傳醫療、義大、聖母、萬芳、臺北市八家聯合醫院等百家醫院使用源星生醫科技醫療產品。源星生醫董事長張國源博士表示,OSTAR創立的目的就是要減少心肌梗塞及中風的發病率/死亡率/致殘率/復發率,也是源星最重要的社會責任目標。目前與多家上市公司合作發展以心臟頻譜專利技術結合的穿戴裝置,推廣全球市場。 (工商時報)

復星(香港)3億私募(27.1225元/股) 取和康10%股權(董事陳啟宇)

和康生開拓美容保養品 擬建新廠 20151229 04:10 記者杜蕙蓉/台北報導 和康生(1783)為拓展營運布局大陸市場,今年5月間透過私募案,引進復星實業(香港)後,將全面展開包括藥妝系列及牙科/骨科醫材等產品策略合作,在看好未來營運成長力道下,該公司也乘勝追擊,規劃在林口特定區興建新廠。 復星以私募價每股27.1225元,合計約3億元入股和康,取得約10%股權,在上周股東臨時會中,取得一席董事,代表人陳啟宇。復星(香港)隸屬於上海復星醫藥集團,受惠復星集團目前在上海有500家、北京300家店面,且該公司和國藥集團也有投資關係,國藥超過3千家通路,和康和復星醫業的結盟如虎添翼。 和康副董事長張立言表示,復星醫藥是中國大陸最大藥品分銷企業國藥控股的第二大股東,未來和康生旗下產品將透過國藥通路銷售。目前和康除眼科產品-維視愛(ViscAid)眼科黏彈劑(內聚型)已於去年在大陸上市銷售外,還有五項產品已送件在申請執照中,預計未來應有不錯的成長動能。 營運漸入佳境的和康,前11月營收2.41億元,年成長率5.93%,該公司前3季每股淨損0.49元。 和康表示,隨著醫材布局逐步成熟,該公司全面專注於美容保養品市場開拓,並預計投資6億元,在林口興建新廠,擴充保養品產線。 (工商時報)

水螅 全身幹細胞 適宜條件可獲永生

四年無衰老幹細胞持續分裂 揭水螅「長生不老」之謎20151227 成報新聞 最新一項研究發現,多細胞無脊椎動物水螅具有「長生不老」的本領,因為牠們的身體大部分由幹細胞構成,具備持續分裂的能力。自1998年起,美國波莫納學院的研究人員連續觀察了水螅四年,用觀察樣本死亡率及生育率的變化來衡量水螅的衰老。本報國際組報道四年後,研究人員沒有發現水螅的生育率,隨着「年齡」的增長而有所下降。研究人員丹尼爾.馬丁內茲對媒體表示,當他還在研究生院學習時,科學界認為沒有動物能擺脫衰老的宿命,但直到自己的學生生涯結束,他也沒有發現所研究的水螅有衰老的迹象。研究人類長壽新方向在後續研究中,他觀察了2,256隻水螅長達八年。結果發現,每167隻水螅中一年只會死一隻。研究人員每星期換三次水,給牠們餵鹵蟲。馬丁內茲相信,一旦環境條件適宜,沒有天敵、水污染和疾病,水螅就獲得了永生。馬丁內茲解釋說,水螅身體的大部分由還未徹底分化的幹細胞組成,幹細胞有持續分裂的能力,因此水螅的身體處在不斷更新的狀態;水螅的觸角和足內的分化細胞在被不斷剔除,被從體內「游」來的新細胞代替。馬丁內茲表示,希望今後能夠通過對水螅的研究獲取研究長壽的新方向。

可附於水草上生存 水螅(學名:Hydra)是腔腸動物,身體圓筒形,褐色,口周圍有觸手,是捕食的工具,體內有一個空腔。水螅是多細胞無脊椎動物,包含有無芽體(Bud)、精巢(Testes),多見於海中,少數種類產於淡水,附着在池沼,水溝中的水草或枯葉上。最常見的有褐水螅(H. fusca),綠水螅(H. viridis)。水螅一般很小,要在顯微鏡下研究。

alveice Team.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