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設備扎堆上市大多缺乏商業變現能力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北美新浪) 2013-10-14 18:25:57 綜合新華社10月13日電 "群狼正開始入侵這一領域。"果電子CEO(首席執行長)顧曉斌日前向記者表示,繼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熱潮之后,可穿戴設備今年以來成為全球消費電子領域的寵兒。所謂"可穿戴設備",指的是可以直接佩帶在身上或整合進服裝、穿戴用品中的移動智能IT設備,如智能眼鏡、手錶、手鐲、戒指等。 2012年4月,谷歌開發出一款集手機、GPS導航和數碼相機於一體的智能眼鏡Project Glass。隨后,蘋果、三星等紛紛跟進。三星於今年9月推出智能手錶;蘋果預期也將於不久后推出智能手錶iWatch。中國科技企業也在趕潮:果電子今年6月份率先發布了智能手錶、智能戒指等四款品,百度、小米等互聯網企業以及一些手機廠商也紛紛推出可穿戴品。研究機構艾媒諮詢預測,到2015年中國市場可穿戴設備市場出貨量將超過4000萬部,市場規模達到114.9億元。不過,盡管可穿戴設備未來發展空間極大,但步入主流品市場仍需時日。不論是谷歌眼鏡還是三星手錶,用戶在日常使用時,由於設計欠成熟,常常會遇到許多尷尬的局面。據谷歌眼鏡的體驗者介紹,谷歌眼鏡不適合在明亮的光源下使用,且續航能力只有3至5個小時。而三星等智能手錶,由於其安裝了作業系統以及諸多智能軟件,一天便需充一次電,相比一年才更換一次電池的傳統手錶,功能有限的智能手錶甚為尷尬。另外,大數據交換也讓個人隱私受侵成為一大熱議的話題。據業內人士介紹,由於可穿戴式設備對人的數據收集是快捷而且全面的,它會比你更加了解你,未來,人們會因此深深感到恐懼和不安。如果可穿戴式設備的這一致命缺陷無法得到解決,或將扼殺它的未來。更重要的是,可穿戴設備行業仍是一個探索中的行業,市場需要培育期。據了解,許多可穿戴設備公司由於銷量不高,上游零部件廠商不願向公司提供零部件,同時價格偏高。不僅如此,當品出廠后,生廠家和下游渠道商洽談合作時,常遭冷遇,比較被動,缺乏研發和生的動力。易觀國際分析師胡婷婷認為,目前可穿戴設備市場還處於起步階段,處在概念階段和實驗階段的品多,能夠進行市場推廣生商業效益的品較少。國內可穿戴設備市場目前只有醫療領域商業模式最為清晰,其他大多停留在概念炒作階段,缺乏實際變現能力。"可穿戴設備究竟能否成為下一個十億台規模的市場,目前還是個問題。"野村證券中國電信研究分析師黃樂平表示,相關廠商只有推出具有顛覆性創新的品,才有可能真正吸引消費者,而目前大家都還在摸索,就看接下來到底能否推出特殊的品。值得關注的是,近日由中國相關部門發出的關於組織實施2013年移動互聯網及第四代移動通信(TD-LTE)業化專項通知中,一項重點任務就是面向移動互聯網的可穿戴設備研發及業化。
Tuesday, October 15, 2013
繼”台康”!! 生技中心攜手動科所 將成立蛋白(藥)檢驗公司 !!
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暨台灣動物科技研究所 生技藥品檢驗中心衍生成立新創事業徵選公告 September 30th, 2013 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暨台灣動物科技研究所生技藥品檢驗中心衍生成立新創事業徵選公告
一、 目的 :為推動台灣生技藥品產業之發展,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以下簡稱「生技中心」)與財團法人動物科技研究所(以下簡稱「動科所」)擬以其生技藥品檢驗中心 (以下簡稱「TFBS」)之核心設施與服務能量,包括相關軟、硬體資源,以有償讓與及租賃方式,徵選合格之企業或機構,以既有公司或成立新創公司的形式承接本設施,衍生成立新創事業,結合民間資金與資源,藉由企業化經營,拓展國內與亞洲市場,促進國內生技藥品產業的發展,並提升生技藥品產業整體之競爭力。
二、相關法令依據: 生技中心依公平、公正、公開原則,並遵守「科技基本法」、「經濟部及所屬各機關科學校技術委託或補助研究發展計劃研發成果歸屬及運用辦法」及其他政府有關規定辦理本案。
三、標的說明: 生技藥品檢驗中心(TFBS)係由生技中心透過經濟部法人科專計畫,結合動科所,將雙方既有之檢測服務能量以分工合作方式,首度橫跨不同部會主管機關進行資源整合,建構完整之生物安全性檢測服務平台。硬體方面經過專家設計及審查,建立符合規範要求之P2及P2 plus實驗室,且配置超過348項設備儀器,並陸續取得TFDA GLP、OECD GLP、ISO 17025及衛生署藥妝認可實驗室…等,多項認證;技術方面則以建立針對生技藥品所需之細胞庫、細菌庫,酵母菌庫之品管檢測技術,及246篇技術類SOP。TFBS除了擁有符合國際相關現行法規標準,可供生技藥品臨床前檢測的GLP實驗室相關設施及技術之外,並具備擁有豐富經驗的高階技術人力與經營團隊,累積服務產業之金額超過新台幣五千萬元,服務件數共有400餘件,客戶總數超過50家,囊括GLP細胞/細菌增殖、各類細胞/細菌庫鑑定、各類病毒庫鑑定、臨床樣品分析、製程病毒清除確效、粗產品放行試驗、Cell- Based Assay等,功效分析方法開發、最適化與確效及重複性使用醫療器材清潔確效…等,生物安全性檢測所需之相關技術,累積超過百項產品之檢測服務經驗。
四、參與徵選資格 本案之報名者應為合法登記成立之國內、外公司、機構、或團隊,且最近一年無退票紀錄並依法繳稅者。前述團隊定義為超過ㄧ家之國內、外公司或機構組成之團隊,但須以其中一家為代表,參與本案徵選。參與徵選者若為國外公司,須以在台依法成立之公司執行本案,並作為承接公司。前述之公司為依公司法規定之本公司,分公司則不得列入考量。
五、公開說明會 謹訂於民國102年10月14日下午 15 時,於生技中心(地址:新北市汐止區康寧街169巷101號) 辦理公開說明會,說明有關之細部規劃、及其他相關規定,有意者歡迎洽本案聯絡人報名參加。
六、徵選報名及實地查核 (Due Diligence) (一)自本案公開說明會日起,即可進行徵選報名作業,「徵選作業細則」公布於本中心網頁(www.dcb.org.tw),請自行下載。(二)報名時應備齊之文件與繳交之費用,請參閱徵選作業細則。(三)自本案公告日起,符合報名資格並完成報名後,即可與生技中心協議安排實地查核。
七、其他本案相關事宜,或本公告如有未盡事宜,請參照本案「徵選作業細則」,生技中心並保有調整徵選公告與作業細則之權利。
康聯持續加碼法德 (<=2.6億元) 累積持股6.50%
F-康聯參與法德生技藥品現增,不超過2.6億元10:06 MoneyDJ 台灣行業分析 證交所重大訊息公告(4144)F-康聯-本公司董事會通過間接投資法德生技藥品(股)公司達實收資本20%1.標的物之名稱及性質(屬特別股者,並應標明特別股約定發行條件,如股息率等):法德生技藥品股份有限公司普通股 2.事實發生日:102/10/14~102/10/14 3.交易數量、每單位價格及交易總金額: 交易數量:不超過2,000,000股 每單位價格:現金增資每股發行價格新台幣130元 交易總金額:不超過新台幣260,000,000元 4.交易相對人及其與公司之關係(交易相對人如屬自然人,且非公司之實質關係人者,得免揭露其姓名):交易相對人為法德生技藥品股份有限公司,非為本公司關係人 5.交易相對人為實質關係人者,並應公告選定關係人為交易對象之原因及前次移轉之所有人(含與公司及相對人間相互之關係)、移轉價格及取得日期:不適用 6.交易標的最近五年內所有權人曾為公司之實質關係人者,尚應公告關係人之取得及處分日期、價格及交易當時與公司之關係:無 7.本次係處分債權之相關事項(含處分之債權附隨擔保品種類、處分債權如有屬對關係人債權者尚需公告關係人名稱及本次處分該關係人之債權帳面金額:不適用 8.處分利益(或損失)(取得有價證券者不適用)(原遞延者應列表說明認列情形):不適用 9.交付或付款條件(含付款期間及金額)、契約限制條款及其他重要約定事項:依法德生技藥品(股)公司現金增資繳納股款期間以現金交付 10.本次交易之決定方式、價格決定之參考依據及決策單位: 交易之決定方式:依本公司「取得或處分資產處理程序」第十條規定辦理 價格決定之參考依據:依法德生技藥品(股)公司現金增資定價每股新台幣130元認購 決策單位:董事會及審計委員會 11.迄目前為止,累積持有本交易證券(含本次交易)之數量、金額、持股比例及權利受限情形(如質押情形): 累積持有數量:3,185,000股=1,250仟股-65仟股+2,000仟股 累積持有金額:新台幣578,905,600元=3,185仟股*181.76元(10/14成交均價) 累積持股比例:6.50%=3,185仟股/49,028仟股 權利受限情形:無 12.迄目前為止,依本準則第三條所列之有價證券投資(含本次交易)占公司最近期財務報表中總資產及歸屬於母公司業主之權益之比例暨最近期財務報表中營運資金數額: 總資產比例:20.69%= 578,905.6仟元/2,798,249仟元 歸屬於母公司業主之權益比例:26.99%=578,905.6仟元/2,145,015仟元 最近期財務報表營運資金數額:新台幣1,256,229仟元=1,675,348仟元-419,119仟元 13.經紀人及經紀費用:無 14.取得或處分之具體目的或用途:策略投資 15.本次交易表示異議董事之意見:無 16.本次交易為關係人交易:否 17.董事會通過日期:不適用 18.監察人承認日期:不適用 19.本次交易會計師出具非合理性意見:否 資料來源-MoneyDJ理財網
台灣生技醫藥基金會提供 10年2500萬 研究經費
專訪台灣生技醫藥基金會董事長 翁啟惠:培養台灣生醫軟實力, 要建構完整人力價值鏈…。 文/ 林亞歆 2013-10-14 第201309期集聚台灣產學研重量級人士,初期籌資3 億成立的「台灣生技醫藥基金會」,鎖定前瞻人才培育, 計畫先成立6 個講座,每年給250 萬元,至少持續10 年,如表現傑出可繼續資助,目標為建立30 ~ 60 個講座,以長遠且全方位地為台建構具國際競爭力的生技各相關領域人才價值鏈,也將為台灣生技人才教育激盪出不同過去只偏重論文發表的多元面貌。近年來,台灣生技產業無論環境、資金、企業逐漸到位,產業發展真正有了開始萌芽茁壯的面貌,2003 年回到台灣建置中研院基因體中心,現在位居台灣最高國家研究機構中研院院長的翁啟惠,其實剛回台時,就意識到台灣生技要產業化發展,「人才」將是最關鍵的問題。
產學研結合 培養前瞻人才「生技人才是整個價值鏈,不只是學校培養的基礎學術人員,從研發、轉譯、試驗到製造、行銷,中間還有法規與智慧財產權及財務、管理等,生技產業需要跨領域的人才共同參與。」以台灣生技醫藥基金會董事長名義接受本刊專訪時,他說這是他對生技人才的願景。 只是,多元人才培育的種子,必須等待土壤肥沃才有生機,這幾年台灣生技產業狀態漸入佳境,真正使「人才」有了萌芽茁壯的土地。 「下一步產業要發展,我們缺什麼?」翁啟惠一次與業界提出了自己對生技人才問題的憂慮與關切,希望能以民間的力量突破生技領域產學落差的危機,協助產業適合培養的「前瞻性」人才,並找出適合台灣發展的題目。 這個人才計畫的想法,很快獲得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中天集團路孔明、台新金控董事長吳東亮、歐科生醫技術長許照惠、浩鼎生技張念慈、富邦金控董事長蔡明興、中研院副院長陳建仁、台大校長楊泮池、國衛院院長龔行健及生技專家蘇懷仁博士等重量級產、學、研界的大力相挺,生技業界更回饋了豐碩的捐助金,「台灣生技醫藥基金會」應運而生。這是台灣生技有史以來產學研整合最迅速、捐助規模最大的行動,除了說明產業面逐漸成熟外,也印證了翁啟惠所提-「人才」是產業接下來發展將面臨的問題。 人才單一化 學用落差台灣生技界有些人認為翁啟惠是基礎學術派的科學家,他是國際首屈一指的有機化學專家,於麻省理工學院攻讀有機化學博士,解開了人體細胞表面醣分子結構的秘密,更發明的「一鍋式酵素反應」,首次採用生物方法合成複雜的醣分子,直到今天為止,仍是唯一可大量合成寡醣的方法,而他的「程式化自動合成法」,也是以化學方法將多醣分子進行自動化合成的第一個發明;這兩個方法改變了醣分子的世界,也開啟該領域的新機會。 他在國際有機化學科學界成名也很早,1986 年38 歲時就獲得,美國總統傑出青年化學獎(Presidential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 in Chemistry),2002 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的院士。2003 年,他應當時中研院院長李遠哲邀請, 回台主持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最後在2006 年當選中研院院長。 7 年來,「一回到台灣大家都把我當成『生技人』看待」,從原本的化學領域踏入台灣的生技領域,中研院院長身份發言必然一言九鼎,也左右了台灣生技的發展方向,不少人因此認為翁啟惠偏重基礎研發。翁啟惠強調,「就像新藥開發一樣,研發只是第一步,但產業化需要更多技術人員,將研發轉譯,然後依法規進行動物實驗,接著臨床實驗、製造,最後行銷。」 Merck 藥廠前研發總裁(Present of Merck Research Laboratories ,MRL) Peter S. Kim 博士說,Merck 目前的產品98% 來自學校和研究單位的發現,但絕大部份不是透過技轉,而是從學術界發表的論文中創造出有專利保護的產品。他退出產業後,還是選擇回歸學校,將產業研發的經驗融入學校的基礎研究教育。但翁啟惠指出,台灣設有生命科學、生物科技的相關系所越開越多,同質性卻很高,有些技術學院轉為大學後,也加入培養學術人才的行列,導致類似的基礎人才過剩,技術人員卻相對不足;而單元性的教育內容,也造成高階研究人才的單一化,長久下來形成巨大的學用落差。其實發展生技產業需要的人才包括化學、生物、醫學、工程、管理、財經、法律等, 而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需要。
生技要跳出代工思惟 學校教育較少著力於產業需要的其他專業知識的教育,如:管理、智慧財產權、財務、法規等,這些領域雖聽來和生技沒有直接關係, 但都是業界需要用到的能力,以法規來說,生技產品欲上市或走向全球,都必須先通過相關法規,但真正了解生技法規的人卻不多;台灣生技產業少了這樣的人才,將仍舊無法走出MIT (傳統代工)的框架。 「台灣其實非常有這類的人才優勢,只是生技產業忽略或沒有重視,也沒有耐心或認知養成這類人才」翁啟惠憂心,這可能使原來該成熟的生技產業,朝向以技術製造為主,但「台灣走生技代工是沒有機會的」他強調,代工思維會讓台灣生技蟄伏,無法真正破蛹羽化。 翁啟惠建議,各大學應注重「差異化」, 了解產業真正的需要並修改課程規劃,也可在教學元素中整合各領域的專業知識;評比學校的制度也應革新,避免以相同標準衡量各類學校,如專科學校中產學合作的執行情形應納入考量,而非一味地追求論文多寡。 翁院長也呼籲國科會、教育部和經濟部等政府各相關部會重視人才養成問題,避免各自為政,翁院長表示「台灣缺乏人力資源的前瞻規劃」,因此儘管高等教育普及,培養的人才仍無用武之地。「要從國家發展及企業的角度來看人才的問題」他強調,以目前大學的數量來看,學校應要分流,有些專攻研究、有些則投入技職方面,而有些是走教育、人文藝術領域,不應泉盤學術化。
設立講座 放手讓人才研究 生醫基金會目前已經規劃設立6 個講座, 採推薦制,並打破生技相關研究的藩籬,所有生技相關學者皆可由學校或研究機構推薦,最後經過董事會審理,對象以50 歲以下的人才為主。 綜合了產官學研的董事會也能整合各方觀點,並篩選出兼具利益與創新的講座,一旦通過,每年有250 萬的經費,一給就是10 年,10 年2500 萬的高額經費目的,就是要鼓勵研究人員從事高風險、長期的研究,「讓你(研究人員) 放手去做!」 且不同於一般基金會短期的獎金或獎項, 生醫基金會的講座經費也可存放於單位統一管理、投資,研究者可用延伸的利息作為研究經費,不必動用本金,更確保他們工作的穩定性與研究經費來源。 其他補助項目則包含進修和研究兩方面, 進修包括國內外進修、出國開會、短期交換會議等,對生技人才培育的相關活動與會議也會有補助的可能性。 講座的活動辦法和網站將於近日公佈,預計明年1 月就會發放經費。 「我其實很早就注意到台灣生技各領域人才養成的問題,但是科技產業發展都有一定的歷程與基礎」翁啟惠說,前瞻性地培育人才, 其實在他心中已經存在許久,但台灣生技產業剛起步時,沒有把握台灣生技是不是真的能開花結果,因此不敢貿然推動人才培育計劃,「那時培養的人才可能也沒有舞台!」他強調。 近年來,台灣生技產業的基礎逐漸穩固, 發展方向由代工轉向新藥與高階醫材,法規及環境已成熟,也具備國際發展的條件,生技發展的各方條件都有了基礎後,如今,放入「人才」這把關鍵的鑰匙,期盼能打開台灣生技的大門,成功創造台灣生技產業的國際舞台。本文由《環球生技》月刊9月號提供
柏登現增5000萬 (2012年營收1286萬元,稅前虧9407萬) !!!
柏登生醫現增0.5億 每股55元 今富族網記者蕭福國/報導 2013-10-15 柏登生醫(4177)申辦辦理5,000萬元現金增資,每股以溢價55元發行,除保留10%給員工認購外,其餘股東每仟股可認購166.66股,所募資金主要用來充實營運。 柏登生醫目前股本2.7億元,根據合併財報, 2012年營收1,286萬元,稅前虧損9,407萬元,每股稅後虧損4.85元,累計今(2013)年上半年營收1,113萬元,稅前虧損4,826萬元,每股稅後虧損1.79元。
鎂陞: GLP lab蛋白質分析
鎂陞公司蛋白質藥物分析研討會10/7 October 1st, 2013 | Categories: 2013 | Tags:鎂陞科技蛋白質分析實驗室獲得GLP優良實驗室操作認證將屆滿一周年,感謝所有Sponsors的信賴與支持。今年的研討會特別邀請台大醫學院周綠蘋教授、工研院周民元博士、國衛院宋旺洲博士,與大家分享他們在癌症醫藥、蛋白質藥物研發以及脂蛋白疫苗分析之開發經驗。鎂陞GLP實驗室負責人黃聖聿博士將對近兩年最新發展的高解析質譜技術應用在分析蛋白質序列、醣基化、雙硫鍵、ADC藥物、蛋白質藥物動力學研究等熱門議題做一討論。鎂陞公司為提供Sponsors更好的服務, 近年來除增購最新的軟硬體設備外, 在人員技術的提昇也有長足的進步,期許能以符合國際標準的技術能力及品質控管,提供生技製藥上下游之分析所需。 主辦單位:鎂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協辦單位:經濟部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推動小組 敬邀時間:2013/10/07(一) 13:00-17:00地點:王朝大酒店 五樓會議中心(台北市敦化北路100號,近台北小巨蛋)報名方式:煩請填妥以下資料,傳真至(02)2696-2543 或E-Mail至yjou@mithracro.com如有任何問題,請洽(02)2696-2669,分機237歐妍均小姐
台灣生技 泡沫管理(Bubble Management) 漸清晰 !!!
《主筆室》賺生技財,先學會與泡沫共處! 精實新聞 2013-10-09 19:37:35 記者 蕭燕翔 報導 連續三天的BTC(行政院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議),不少旅外的生技達人都親自與會,且在看好國內生技股過去幾年累積能量及後市發展的同時,也不約而同談到生技股的泡沫管理(Bubble Management)問題,原因除了台灣生技股的評價有點過高外,更重要的是不清楚一般投資人是否已「完全意識」生技股高風險、高報酬的特性,擔憂如果投資人把進入人體臨床試驗三期與拿到藥證畫上等號,一旦有重量級案件失敗,恐引發資金撤出的骨牌效應,加速泡沫形成。 生技股的泡沫需不需要擔憂?這問題其實是一體的兩面,其實,從上個世紀開始,全球對「泡沫經濟學」(Bubble Economy)的討論就不曾停過,特別是這幾年金融海嘯後對市場印鈔注資的的風潮從開發中國家一路蔓延至已開發國家,無論是全球的股市、房市、債市,乃至商品市場,都曾被冠上「泡沫」,而綜觀市場對泡沫經濟的闡述,直接點說就是投機風氣下,讓市場價格與實際資產價格出現明顯落差,一旦投機資金退場,「裸泳者」就面臨泡沫爆裂打回原形的窘態。不過,隨泡沫經濟越來越無所不在,近年更多的討論不再僅限於討論泡沫存不存在,而是認為全球靠公部門非傳統性的手段救市,泡沫的存在已毋庸置疑,導致更多的討論是在於如何與泡沫共處、甚至提前管理,筆者認為這才是參與BTC的專家對生技泡沫闡述的語重心長,重點應在於泡沫管理,而非加重非理性的恐慌。回到台灣生技股的泡沫存不存在的問題?這個問題其實應該仍是各自表述,首先投資生技業、特別是新藥股的投資人,如果不知道一個新藥從進入人體臨床到申請藥證,成功率不過僅一成上下,欲從生技股上賺錢,得靠運氣。且從美國發展的經驗來看,即便進入三期臨床,仍有1/3可能面臨失敗,不少大廠都有高額研發瞬間歸零的慘痛經驗,特別是大規模的三期臨床多屬雙盲試驗(備註:病人及醫師都不知道分組情況),因此在正式的臨床數據出爐前,幾乎沒人可知結果,只有到數據公布後,才能一翻兩瞪眼。也因為新藥的高失敗率,才造就了生技產業近乎寡占且高利潤的特殊模式,而因生技業涉及高度專業,如果單用手中藥品位處幾期臨床,就給予多少的市值評價,確實是過於簡單的邏輯;舉例來說,植物新藥的二期臨床與化學新藥、大分子藥物的二期臨床,意義跟價值絕對不同;且即使取得藥證,商業模式(通路布局、保險給付等)也可能決定藥品能否熱銷。 但現在其實不是全球新藥業最黑暗的時候,在去年以前的十年左右,全球生技業投入每年1、2千億美元的研發經費,每年新藥核可數量不過20件左右,投資報酬難成比例,但有鑒於部分罕見疾病真的無藥可用,越來越多藥廠懂得善用快速通道,加速藥證審批,加上FDA對大分子藥品乃至其他新機轉藥物的認識增加,去年FDA通過的新藥證高達45件,創下12年新高,且不單是新藥,如學名藥的PDUFA(處方藥用戶費法案)等機制,目的也在加速FDA的藥證審批速度。事實上,若真如很多生技大老所說,台灣連一般鄉土連續劇都在說生技股,連散戶阿嬤都知道要買生技股才能賺錢,這波生技股飆漲的氣氛,絕對存在一定程度的泡沫疑慮,但這些享有海外盛名的生技達人,這次在BTC中也有志一同的表示,現在台灣的生技發展,確實比幾年前好上許多,一些在海外都已有成功經驗的「大咖」願意回台,甚至設立公司,將台灣作為發展新藥的基地,看中的不僅是台灣資本市場的能量,也是產官學界過去20年累積資源的長期整合潛力。 為數越來越多的台灣生技股版圖中,距離做出一個具台灣味的全球新藥的可能性,成功率也越來越高,只是在與泡沫共處的同時,投資人應該認知,任何新藥股的投資,勢必都得承擔比其他產業更高失敗機率的風險,但即使一家失敗、應該也不代表台灣生技業將全盤皆輸,只是投資人與業界都更應該把風險及預期報酬放在同一個天平的兩側,避免將雞蛋壓在同一個籃子上;唯有了解生技新藥產業的獨特性,也才能真正帶來對中長期發展有利、亦能從中獲利的「Smart Mon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