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懷仁、陳紹琛 領航生技業 【經濟日報】 2011.06.30朱敬一表示,蘇懷仁同意先回台參與SIC的建置,約一年後再以全職投入,目前預估該中心推動辦公室將於11月上路,目標在2013年1月可商轉營運並成立民營公司。另外,現任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官員的陳紹琛,也初步點頭回台擔任SIC顧問。生技業界譬喻,這兩位生技界大老資歷與經驗都是首選,可望成為台灣生技界的領航員。外界認為,SIC未來發展模式,即有可能像當年國發基金(前身是開發基金)投資的台積電,由科技教父李國鼎主導,延攬工研院長張忠謀等優秀人才投入,並由開發基金與荷蘭飛利浦提供技術與資金,加上民間企業共同出資而成,成為全球首家晶圓代工廠。但業界人士強調,SIC將整合台灣生技學界的研究成果,將其產業化、商品化,但新藥市場從研發到臨床過程長、繁瑣,動輒數年以上,民間機構或是育成中心研發人員能否有意願投資資金也是問題,要像台積電一樣,難度不小。朱敬一說,在推動辦公室成立之前,蘇懷仁將先出任顧問,協助組成海內外顧問團,政府強化新藥、醫材研發價值鏈能力、人才遴選培訓、及技術移轉等事宜,並投入國家型計畫的選案工作。朱敬一強調,未來SIC以服務台灣生技界為目標,業務將包括轉譯與臨床研究引薦、研發成果與技術評估、專利與市場分析、技術商業化、智財管理、產業輔導、商業化可行性評估、國內外諮詢窗口、種子基金投資等。行政院表示,未來一年蘇懷仁將優先從過去十年的生技製藥國家型計畫、基因體醫學國家型計劃與現行生技醫學國家型計劃中,篩選新藥與醫材各三到四項優質案源予以輔導。據了解,朱敬一於25日赴美為生技界延攬人才,其中頭號對象便鎖定蘇懷仁。他曾譬喻,超級育成中心如果是一間大寺廟,他的CEO就是一個大和尚,蘇懷仁就是最佳住持人選。
Thursday, June 30, 2011
陳紹琛
楊志良: 涂醒哲、吳德朗 無權要我閉嘴!!
楊志良新書批 長庚醫院不回饋、不照顧員工/吳德朗回嗆 「下台」了就閉嘴 〔自由電子報〕前衛生署長楊志良在新書中,不改大砲本性,直批長庚醫院依照最高顧問吳德朗的經營理念,醫院盈餘不回饋社會、照顧員工,只顧醫院軍備競賽,長庚醫院乾脆改名為「台塑醫院」算了!枉費吳德朗還是醫院協會理事長,他是真的不了解財團法人醫院其實是「公共財」,還是故意以似是而非的論點,誤導大眾?
吳︰改革,任內怎麼不做 吳德朗昨日亦不客氣回嗆說,長庚屬於非營利性醫院,盈餘的錢屬於醫院基金會的基金,依法有一定運用流程,主管單位是衛生署。「我當醫生時,楊志良還在穿開襠褲」、「楊志良根本沒有魄力,想改革怎麼不在署長任內做?」、「走了,就要shut up(閉嘴)!」對於吳德朗高分貝回嗆要楊志良閉嘴,楊志良很不以為然地說:「沒有人有權叫別人閉嘴。全天下只有兩個人無權要我閉嘴,一個是立委涂醒哲,另一個就是吳德朗。如果真要閉嘴,最該閉嘴的是吳德朗。」
衛署擬修財團法人章程 楊志良還說:「吳德朗真該好好看這本書,改革是永無止盡的,總不能要我當一輩子的署長,我就是做不下去才走的。」楊志良認為,醫院不能視為一般企業,他建議修改財團法人董事會章程,董事會成員要加入員工代表,甚至病人也應有一席,大家抽籤。衛生署醫事處處長石崇良表示,衛生署已擬修法。財團法人董事會同一家族成員不能超過三分之一;董事會成員應由員工互選;董事會不等於經營者,主管及副主管的比例不能超過五分之一。希望立法院下個會期開議能送進修法通過。去年爆發長庚以合夥制為由,向院內醫師超收健保費。長庚醫院公告七月一日起,將改為僱傭制度,醫師所得列為薪資,也要打卡上下班。有醫師表示實質收入降低,可能爆發離職潮;患者也擔心醫師會不會「時間到就打卡下班走人?」影響就醫權益。長庚醫院決策委員會主委陳昱瑞表示,「台大醫師也是僱傭制度,難道下班時間到就不管病患嗎」?強調醫師不會因為要打卡,影響服務方式及品質。至於長庚醫院遭到健保局罰款四億元,目前罰款已經繳了。長庚向衛生署提出爭議審議,但遭到駁回,接著提出訴願,現在正處理中。
吳德朗回應楊志良的” 台塑醫院”!!
Golden Meditech (金衛醫療) seizes the chances of China's medical reform and ECFA.
Profit Attributable to Shareholders Nearly Doubled HONG KONG, June 30, 2011 /PRNewswire-Asia-FirstCall/ -- Golden Meditech Holdings Limited ("Golden Meditech," together with its subsidiaries collectively as the "Group," - 801.HK; 910801.TW), a leading integrated healthcare enterprise in China, is pleased to announce the Group's annual results for the year ended 31 March, 2011. During the reporting period, the Group's core businesses reported total turnover of HK$328,066,000, 15% growth compared to the previous year. Profit attributable to shareholders increased substantially by 195% at HK$343,208,000 while basic earnings per share amounted to HK19.9 cents. Mr. KAM Yuen, Chairman and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of the Group, said the results are in-line with Group management's expectations. The remarkable growth in revenue is primarily driven by stable growth in the core businesses of medical devices and healthcare services and contribution from associates and jointly controlled entities. At the same time, management believes the healthcare services, as one of the Group's key strategic businesses, will become a key driver for future growth as it expand its operation under the favourable policy and market environment.The Group's healthcare services business currently consists of hospital management, medical insurances administration outsourcing business and cord blood banking operation, of which, hospital management demonstrated most significant growth during the review period. Revenue from hospital management (generated from the two haematology hospitals under the Daopei brand name), reported remarkable 55.4% increase in hospital management income to HK$80.4million, accounted for 25% of the Group's total turnover and increased by 7 percentage points compared to the previous year. On the other hand, the Group has announced two major acquisition transactions, one in Beijing and the other in Shanghai. The Beijing acquisition will increase the bed count of Beijing Daopei Hospital to 500, to alleviate the hospital admission waiting list, and expedite growth of the haematology hospital. On the other hand, the Group will leverage the acquisition of Shanghai East International Medical Center to enter into premium healthcare services market, creating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Group's hospital management operations. As another key focus in Golden Meditech's healthcare services segment, the Group's associate company, China Cord Blood Corporation (CCBC), is the largest specialized cord blood stem cell storage operator in China. CCBC has obtained three of the seven exclusive licenses for provincial or municipal operation, and a minority stake in the fourth operator. Its total turnover increased by 29.8% during the reporting period at US$51.9million (approximately HK$400million). In view of CCBC's positive outlook and strong management team, the Group has increased its shareholding in CCBC to 39.5%. GM Medicare, the Group's medical insuranc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ervice provider, has reported significant breakthrough in the construction of IT infrastructure, paving way for full launch of operation within the year. He reiterated that the blood-related medical devices business has brought about impressive revenue and profit for the Group, while the joint venture with Fenwal Inc., will also be finalized within the year. On the other hand, demand driven growth resulting from nation-wide surgical blood shortage will also enable the penetration into second tier hospitals in China. In January 2011, the Group has successfully listed its shares on the Taiwan Stock Exchange, enabling the Group to become the first healthcare enterprise to have a tripartite business platform between the "two shores and three locations." This will enable the Group to expand its presence in the Greater China market and leverage its resources and regional advantage, giving it a head start in capitalizing on the emerging business opportunities on the back of China's medical reform and the 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 (ECFA).
About Golden Meditech Holdings Limited Golden Meditech Holdings Limited is China's leading integrated-healthcare devices and service operator, and the first medical device enterprise that was publicly listed outside of the PRC on the Stock Exchange of Hong Kong Limited (HKEx) and the Taiwan Stock Exchange (TSE). Golden Meditech is a first-mover in China, having established dominant positions in medical devices and healthcare services markets over the years, thanks to its strengths in innovation and market expertise and the ability to capture emerging market opportunities. Going forward, the Group will continue to pursue a leading position in China's healthcare industry both through organic growth and strategic expansion.
金衛醫保資訊管理公司(金衛醫療) 專注醫療保險資訊管理及外包!!
金衛可託管醫院 擁市占率優勢 2011-06-28 旺報 有鑑於父母對孩子的投資有增無減,臍帶血商機也日益壯大。金衛在6月24日宣布,作為於紐交所上市的中國臍帶血庫企業集團(簡稱CCBC,交易代碼:CO)的大股東,集團自2010年12月至今年6月間已於公開市場買入後者之754,791股普通股股份;增加集團的持股比例至39.5%。
CCBC為中國最大、也是唯一一家擁有多個地區獨家運營牌照的、專業臍帶血造血幹細胞儲存服務運營商,除了擁有北京、廣東和浙江三地的獨家經營權,亦擁有山東臍帶血庫約20%的權益。此外,CCBC還戰略布局亞太區市場,為東南亞最大的臍帶血庫運營商:康盛人生公司(Cordlife)的最大單一股東。
強勢坐擁臍帶血庫市場 金衛醫療主席兼首席執行官甘源說:「自上市以來,CCBC不但在原有北京和廣東市場保持業務收入高速增長,盈利能力穩步提升,而且在拓展新地域市場方面亦屢創佳績!作為其創始機構和大股東,我們非常看好CCBC在中國及亞太地區的業務發展前景,更對於CCBC管理團隊的執行能力充滿信心。」截止2011年3月31日,根據美國會計准則,CCBC於2011財年的業務收入同比增長29.8%至3.4億元(人民幣,下同),毛利率上升至77.2%,股東應占溢利同比增長86.5%至9170萬元。在「一個地區,一張牌照」的政策框架下,大陸政府迄今僅頒發7張區域性臍帶血造血幹細胞儲存服務牌照。CCBC業務範圍以及戰略布局,已覆蓋其中的北京、山東、浙江和廣東這四個經濟發達的東部沿海省分,每年新生人口總計約為290萬人。甘源指出:「隨著市場滲透率的穩步提高和新市場的開發,我們相信CCBC的未來發展潛力和盈利能力均相當可觀。」
看中境外人群醫療消費市場 去年4月22日,金衛醫療集團宣布,與美國最大的政府醫保管理公司SynerMed及EHS成立一家合資公司—金衛醫保資訊管理(中國)有限公司,專業從事醫療保險資訊管理及醫療保險服務外包。這是這家業務多元化的醫療集團首次將投資觸角伸至醫保領域。金衛醫保註冊資本5000萬美元,金衛醫療持有其70%股份。陸媒《21世紀經濟報道》指出,作為一家獨立第三方醫保外包服務企業,金衛醫保為海內外醫療保險公司提供後台服務,從而滿足在大陸的境外人士醫療服務需求,這在行業內是一種全新嘗試。甘源指出,「我們看中的是內地廣闊的境外人群醫療消費市場,金衛醫保的商業模式是創新的,雖然短期難以盈利,但未來三、五年之後應該是一個非常不錯的公司。」預計到2015年,大陸將成為全球最大的入境旅遊國和第4大出境旅遊國。這些境內外人士有著日益增長的醫療和保險服務需求。而此前,他們看病都侷限在國際醫院,方式是先墊付再報銷,缺少專業的處方管理,流程不夠透明化,往往出現商業醫療保險公司對處方持有異議,從而造成報銷糾紛。這樣的硬體環境也是國際商業保險公司在大陸銷售不暢的重要原因。甘源說,「作為境外商業醫療保險的投保人,目前你能看的醫院非常有限,可能只有個別小的國際醫院,都不是綜合性醫院。金衛醫保所提供的服務,就是通過解決保險支付的問題,給投保人更多的選擇。」
做為醫療保險公司橋樑 事實上,金衛醫療嗅到這一商機,還源自於兩年前對道培醫院的併購。成為這家知名血液病醫院的股東後,他們發現,越來越多的境外人士有到大陸看病的需求,而醫保付費問題成為一道天然的屏障。「簡單地說,我們投資建立一個IT管理平台,通過我們的網路和服務,商業保險的客戶在大陸看病可以直接付費,毋需先墊付費用,而醫院,也將因為我們的服務推廣而得到更多的高端客戶和境外客戶。所以他們都會願意加入我們這個平台。」甘源指出,作為一家創新的、獨立第三方醫保外包服務企業,金衛醫保的成立,符合當前大陸國內外醫療保險行業將後台業務外包日漸加速的趨勢。金衛醫保公司的定位就是一家有效連接國內外醫療保險公司、醫院和投保人三方的橋樑和紐帶,集團將首先在上海、北京、寧波、杭州等境外人群集聚的城市拓展業務。以上海為例,擁有特需或VIP服務的60多家三甲和二甲醫院,就是金衛醫保首先需要拓展的客戶。「這一定是個多贏的交易,而我們就是首先投資搭建平台的一方,其他各方只需使用我們的服務,並提供一定的費用即可。我們的服務將為各方都帶來更多的客戶,對於醫院而言是病人,對於保險公司而言是投保人。」甘源說。
贏得產業孵化器聲譽 去年2月,金衛醫療科技剛剛更名為金衛醫療集團。當時董事會就指出,更名能更好反映集團多元化醫療業務組合,整個金衛醫療就是一家專注在醫療領域投資的公司。這家從醫療器械起家的企業,目前已經在醫療設備、醫院管理等多個領域有所建樹。「因為一直在這個領域從事醫療服務、醫療設備生產經營,這次新開展的醫保資訊管理與集團其他業務可以產生很好的協同效應,還能利用集團的醫院網路。所以就這樣衍生出來了這麼一個公司。」甘源說。金衛醫療2001年12月在香港創業板上市,前年6月轉至聯交所主板上市,主營業務包括醫療設備,醫療服務和天然植物藥。集團先後分拆兩家子公司上市,除中國臍帶血庫外,另一家子公司樂語中國也於前年年底在美國納斯達克市場掛牌。路海寬指出,由於大陸已在16個城市啟動214家公立醫院改革試點,開啟醫藥分業的新時代,使得大陸有機會在2020年,醫院市場成為僅次於美國,因此,金衛將妥善運用可託管國有醫院的優勢,積極爭取政府公立醫院委外託管商機,並將透過併購以及收購等擴大市場規模的方式,輔以原來就擁有的品牌優勢,開設更多的血液病、婦產科、兒童等專科醫院。遠傳廣達建製雲端大雲 衍生小雲攻佔八大領域!!
健喬Y-90微球體鎖定台灣肝癌治療30%市場
林智暉:健喬開發新藥 下半年開始收割 就在許多國內藥廠被塑化劑風暴波及時,健喬(4114)可以說是從這次風暴中全身而退,董事長林智暉表示,其實香港也有拿健喬的產品去化驗,在產品送驗時,坦白說,他心裡也覺得害怕,因為這是花很久時間且很不容易才建立的商譽,如果出現在問題名單上,以後很難做生意,還好健喬所添加的香料都是國外進口的,所以驗出來都沒問題,他也才放心。
85%營收來自藥品 事實上,健喬的營業額比重,有85%來自藥品,只有5%來自消費品,過去健喬也都專注於藥品事業。林智暉說,健喬默默耕耘癌症用藥已經3、4年,今年開始總算可以繳出不錯的成績單。林智暉說,健喬計畫推出5個癌症用藥,其中有4個今年底之前就可以全部拿到藥證,而這5張藥證裡,3張屬於醫材類,都是治療肝癌為主,另外2張則是治療大腸癌、白血病等為主。這3張醫材的藥證,治療肝癌剛好切入早、中、晚期三個不同時期的領域,林智暉說,今年4月拿到藥證的「射釔菲爾釔90微球體」,是針對介入性栓塞或化療後,無法控制的原發性結腸直腸癌肝移轉,以晚期肝癌的病患治療為主,3年存活率可由6%提升至17%,先前採專案進口已成功治療116例,目前與9大醫學中心合作,6月中開始已經在醫院進行「試治療」,現在只要醫生評估許可就可以做,單一療程費用約70萬元,其中藥品約40萬元,所以估計一個月若使用20支,對健喬的營收貢獻就是800萬元,公司內部估算,今年「射釔菲爾釔90微球體」可增加健喬4,000萬元營收,明年增加至1億元。
看好陸客醫療貢獻 台灣肝癌治療一年約有70幾億元的市場,健喬希望3年內公司肝癌用藥,營收可達3億元,在市場成熟後,能取代現有的30%市場,林智暉指出,未來若能開放健保給付,效應將會更可觀。另外,林智暉也看好6月開放陸客自由行對醫療產業的貢獻,其中廈門長庚醫院已經與台灣長庚醫院進行連線,未來效應就可以顯現;還有日本對於輻射管制相當嚴格,因此「射釔菲爾釔90微球體」無法被引進日本市場,所以未來也有可能吸引日本病患到台灣來治療,觀光醫療商機可期。林智暉說,過去健喬在癌症用藥市場幾乎是零,但今年開始,除了3張肝癌用藥外,7月還可以拿到血癌產品Innomustine Injection藥證,明年營業額可望達1億元,而與日本合作的產品TherCIMInjection,適應症包括頭頸部癌、口腔癌、腦瘤、肺癌及胃癌等,2015年將可貢獻營收4-5億元,因此未來整體癌症用藥營收將超過10億元,且從今年下半年起進入收割期,後市展望樂觀。
Taiwan expat biotech experts to set up Supra Incubation Center
李世仁任國慶化學董事
台灣醫療照護與醫療產業的不同!!
醫美夯 小兒婦產科沒人挑 【2011/6/26】自由電子報 醫護人力專題報導(5)〔中央社〕台北市忠孝東路醫美中心林立,醫美吸引大批醫師投入,相較之下,小兒、婦產、放射科醫師,很多醫院都很難招到足額,人力日益吃緊。林口長庚兒童醫院院長林奏延說,現在年輕人考量的是工作累不累,以及有沒有「錢」景,像是小兒科、婦產科等根本沒有人要選。以小兒科來說,目前只有台大醫院、長庚醫院、馬偕醫院招收足額,其他醫院都不足,甚至有醫院1個兒科醫師都招不到,林奏延說,關鍵問題就是,照顧小孩要很細膩、專注,加上健保給付問題,且兒科幾乎沒有自費項目,吃力不討好,很多人都直接選擇眼科、皮膚科。開業皮膚科醫師趙昭明表示,近年來醫美服務成長快速,以整條忠孝東路來說,3年內陸續有300多家醫美中心成立,且多半非皮膚專科醫師,而是小兒科、耳鼻喉科、婦產科,甚至有放射科醫師轉戰醫美。趙昭明說,非皮膚專科醫師只要透過短短2到3個月的醫學美容教育課程,學習簡單臨床、儀器如何操作,就能取得認證,開業後再以低價促銷,因此,不只造成人才流失,對醫學美容來說,也造成價格亂象、糾紛多,例如過去發生過女性到醫美中心做脈衝光,結果臉上出現斑馬紋後遺症,這都是後遺症。要解決醫療人才不均問題,林奏延說,衛生署可以比照大學聯考模式,先規劃出每年小兒科、眼科、婦產科等科別所需的人力,有一定的名額規劃,才不會造成有些科別沒人,有些賺錢、輕鬆科別又擠破頭,也可以避免以後要看小兒科、婦產科等真的沒醫生的窘境。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李源德說,醫師、護理都要了解自己存在的價值,不能只重視時數、工作困難。他說,「救病人是快樂的」,若有這樣的想法,就算工作超過10小時、12小時,但看到病人慢慢恢復,就會很滿足,以前老一輩的醫師,甚至經常工作到天亮。李源德認為,醫院要改善的是了解工作是否超過醫護的體力、心力,而非以時間計算,難道開刀超過8小時,就立刻丟著病人不管。李源德說,今年5月曾到新加坡參與演講,有位新加坡教授說,新世代的人「家庭生活、個人事業兼顧」,他了解時代確實在轉變,並不要求年輕人要按照過去的工作方法來做,但有一點不能改變,就是醫護照顧病人的使命不能變。
台灣輕醫療結合深度色旅遊!!
陸客自由行/醫美旅遊行情看漲 欣傳媒 (2011-06-28) 陸客自由行於今(28)日正式啟動!這個劃時代的改變,走馬看花的環島行程,將逐漸朝向分眾、主題化發展,走向台灣深度旅遊。其中,醫療服務全球聞名的台灣,在開放陸客自由行的同時,也意味著醫美旅遊勢必快速成長,在今日上海首發團中,就有不少人是慕名而來,參加雄獅旅遊的「台灣輕醫療」行程,展開一趟兼具旅遊與健檢的健康之旅。台灣觀光醫療發展多年,先進的儀器、專業的技術、親切的服務、舒適的環境及合理的價格等,都讓台灣在國際醫療市場上,有著相當的優勢,根據最新統計,在全世界兩百大醫院中,台灣就佔了17間,居全球第三位(僅次於美國、德國);在儀器上,亦是許多國家不能比的,例如很多國家還在用CT64切電腦斷層掃描儀,台灣使用的則是高階許多的CT256切;在軟、硬體上,台灣醫療旅遊的水準,已遠遠超過很多先進國家。而針對陸客自由行中,雄獅旅遊特別推出了「台灣健康美麗自由行」系列商品,提供陸客玩台灣更多元化的選擇,從過去團進團出、一成不變的環島購物行程,加入台灣享譽國際的高階健檢、醫學美容後,成為自由度較高且無負擔的「台灣輕醫療」行程。一位上海的新一代女性高階主管特別搶搭自由行首發團,來台灣進行高階健檢及醫學美容,在台灣自由行3天2夜的行程中,就特別安排一天選擇體驗台灣高品質的醫療服務,早上先去大陸政商名流首選的新光醫院進行健檢-正子造影防癌檢查(PET scan),下午再前往大陸美容醫師團指定的亞力山大醫美診所,進行護膚美容療程,體驗台灣輕鬆、恢復期極短的醫學美容技術。台灣的醫療旅遊實力,早已成為大陸中高階層客戶所嚮往高品質服務。此次陸客醫療旅遊自由行首發團,在「台灣輕醫療」行程中,也特別替客戶安排了賓士車接送,台灣在醫療旅遊市場中鎖定中高階收入的客群,也獻出高規格的接待禮遇,首發團的客戶不但直接選擇高規格的PET正子造影防癌檢查以及醫學美容,還選擇入住台灣頂級的國際級五星級酒店-晶華酒店,顯示出大陸新一代的女性高階主管,有自主權、且相當願意花錢投資在自己的健康及美麗上,透過雄獅國際醫療服務中心協助安排自由行的醫療行程,不但高度讚賞台灣的醫療品質,也給予雄獅國際醫療服務中心極高的肯定,也是未來陸客在台灣醫療旅遊的選擇上,做了一個良好的示範。雄獅國際醫療服務中心是雄獅集團看好醫療旅遊市場,特別打造的旗艦級醫療旅遊整合服務團隊,與全台多家頂尖醫療院所結盟合作,旗下擁有專業護士、健康管理師等醫療諮詢專員,可提供即時貼心的醫療諮詢服務,並一次搞定行程中所有醫療、機票、證件、住宿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