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衛院抗癌藥物 藥效增副作用小 2021年03月15日【記者賴玟茹/臺北報導】國衛院15日舉行記者會,宣布小分子抗癌標靶藥物DBPR115經技轉後,獲美國FDA核准同意執行第一期臨床試驗,並經動物實驗後,顯示僅需20%用藥量,就能可達到對大腸直腸癌及胰臟癌的抑制效果。國衛院生技與藥物研究所長張俊彥表示,癌症治療過程中,藥劑必須給足劑量才能達到治療效果,但相對副作用也高,當中要如何取捨很重要,過去抗癌藥物毒性大,連帶可能也會破壞健康細胞,但是這項傳輸系統藥物,能夠降低副作用,達到更好治療效果,可說是目前國內最好、技術也最領先的技術。國衛院生技與藥物研究所副研究員鄒倫表示,這項技術是本土第一個小分子抗癌藥物傳輸系統,主要是藉由小分子胺化合物與抗腫瘤藥物結合,以點滴方式注入人體後,由小分子傳遞、集中抗癌藥物至腫瘤組織,增加腫瘤中抗癌藥物的濃度,提升藥效且副作用較小,除此之外,還可增強所攜帶藥物的辨識信號,增加傳輸系統找尋信號的能力,提升治療效果。鄒倫說明,標靶藥物有許多類型,以傳輸系統類型標靶藥物來說,大多使用抗體連接抗原的技術,但其實癌細胞很聰明,有時能將抗原脫離,進而讓抗體藥物找不到癌細胞,再加上很多並不是專一性抗原,這時候就會誤殺其他健康細胞。鄒倫進一步表示,相較於大分子的傳輸系統,小分子胺化合物製程穩定,且造成免疫反應的機率小,相對於生物製劑的優勢更多,限制條件更少,另外,與市售藥物CPT-11相比,經動物實驗後證實,DBPR115僅需20%用藥量就能對大腸直腸癌、胰臟癌的抑制效果。目前小分子傳輸系統DBPR115已成功技轉,並完成臨床前試驗,於2020年12月15日向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提出試驗中新藥(IND)申請,並順利於2021年1月15日獲美國FDA核准同意執行第一期臨床試驗,為國內第一個本土研發的抗癌藥物傳輸系統的具體成功案例。在專利部分,這款DBPR115標靶藥物,已經在臺灣、美國、新加坡、日本、南非、大陸、澳洲、俄羅斯等17個國家獲得專利。
癌症治療新曙光 國衛院與泰緯生技攜手抗癌 資料來源:國家衛生研究院建檔日期:105-08-19國家衛生研究院生技與藥物研究所(以下稱國衛院生技藥研所)與泰緯生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稱泰緯生技)攜手合作開發全新(First-in-Class)的抗癌新藥-DBPR115,其特色為新一代小分子「標靶式」抗腫瘤藥物,可將抗癌藥物準確傳送至腫瘤組織,增加腫瘤中的藥物濃度提昇抗癌藥效,並大幅減少藥物副作用。相較於市售標靶藥物利用抗體或奈米顆粒作為傳輸系統,其穩定度高且生產成本低。目前實驗結果顯示,DBPR115針對大腸直腸癌與胰臟癌有顯著反應,其用藥量為原上市抗癌藥物的1/5時,即有高達數倍的腫瘤生長抑制效果。DBPR115預計於2018年底進入人體臨床實驗。由於大腸直腸癌近8年來已蟬聯國人常見癌症罹患人數之首,DBPR115的研發,將為國內大腸直腸癌患者的治療帶來新的希望。
DBPR115是國衛院生技藥研所自2012年起於「經濟部法人科專計畫」支持下產出的研發成果。國衛院經美國Molecular Targeting Technologies公司授權運用其專利,引進可辨識腫瘤之Zn-DPA獨特藥物傳輸系統,應用於開發抗癌新藥。生技藥研所團隊研發出可有效將傳輸系統與藥物連結之技術(linker technologies),並衍生新專利。為促進該技術能由國內廠商承接運用與發展,2014年7月國衛院於台灣生技月發表生醫創新技術並徵求合作廠商,於隔年12月與泰緯生技締結產學合作,共同執行研發工作,甫榮獲經濟部2016年法人科專成果表揚獎之「技術成就獎」。今(8/18)正式將DBPR115技術移轉予泰緯生技。泰緯生技為配合政府推動台灣「亞太生技醫藥研發產業中心」計畫,於今(8/18)與國衛院生技藥研所產學合作技轉開發新型抗癌新藥DBPR115。此技術合作模式為國衛院結合國際及國內產學合作的成功首例。
泰緯生技為2010年2月由中石化(1314)與美國泰緯公司(Taivex, LLC)共同成立之新藥開發公司,於2011年與財團法人生技中心共同研發之抗癌新藥,榮獲第一屆國家產業「年度創新突破獎」。泰緯表示公司營運模式為承續「產學研合作開發」,協助整合推動潛力新藥,縮短開發時程以期將潛力新藥早日推入市場,嘉惠更多病患。今技轉此一深具市場潛力之抗癌新藥,接手進行後續臨床前試驗開發,期於完成人體試驗後,使癌症病患受益。國衛院生技藥研所以品質、速度及價值為核心,強化新藥研發國際競爭力,以打造成為「亞洲創新藥物卓越中心」(Center of Excellence for Innovative Drug Discovery in Asia, CEIDDA)為願景,共同協助政府達成建構「亞太生技醫藥研發產業中心」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