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y 2, 2019
原料藥廠 人事吹最大: 神隆 & 展旺
雲象科技: 疾病細胞AI辨識 (鼻咽癌/骨髓抹片/肺癌/腎臟病)
(達文西A健保) 涉案金額最多 北醫 已退1.2億/ 劉偉民主任 >2000例破世界紀錄
科學園區 核准投資: 鈦隼/ 大創健康/ 豐源生生技
科技部通過9件投資案 生醫與機械續熱 【CTIMES/SmartAuto 籃貫銘 報導】 2019年04月29日科技部科學園區審議會第52次會議於今日於科技部召開,會中通過9件投資案,投資總額計新臺幣34.05億元,其中有3案與生醫相關,4案屬智慧機械領域。此次通過的案件包括精密機械產業之盟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台灣麗偉電腦機械股份有限公司、武漢機械股份有限公司、歐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物技術產業之鈦隼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大創健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豐源生生技股份有限公司、電腦及周邊產業之希華晶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威華分公司及其他產業之億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另有優美特創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中科分公司設立案、3件廢止案、6件增資案、4件增加產品及營業項目案,合計增資33.21億元。
鈦隼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本案投資金額2億元,主要研發腦部手術導航系統。以腦部導航系統結合手臂精準定位,透過術前醫學影像資料與機器視覺定位技術,再利用機器手臂依據醫師預先規劃的手術路徑置入器械,藉由提供即時影像導引及異常監控警示,可協助醫師即時獲取手術部位的直接影像定位引導,讓腦部外科手術進行能夠更有效率且可靠安全,降低手術出血及神經損傷風險。本案公司長期投入腦部手術導航系統技術研發,產品整合醫學與工程等相關不同專業領域,有助於培育國內醫材跨領域產品研發人才,且可帶動國內高階醫材自主關鍵技術研發能力,降低高階醫療器材市場長期為國外大廠壟斷之情形。
大創健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本案投資金額0.1億元,主要投入萃取生物技術創新及開發。以自行研發之超音波萃取技術為基礎,透過產學合作模式,自行研發包括花旗參等9項產品萃取技術,以低溫萃取方式提供比傳統高溫高壓技術高出2倍的萃取效率,同時降低對萃取物有效活性及香氣之破壞,主要客戶涵蓋國內外各食品大廠等,產品極具潛力。本案超音波低溫萃取技術標榜綠色環保萃取製程,無農藥及溶劑殘留。
豐源生生技股份有限公司本案投資金額0.1億元,生產產品為Platelet-Rich Plasma,(血小板濃縮血漿)採血管。以PRP採血管的特殊技術為單一包裝及操作簡單,可減少感染風險,且不需特殊離心設備,成本較業界相關產品低,具市場競爭力,離心取得的血漿富含濃縮血小板與生長因子,可用於治療關節疾病、肌腱韌帶受損及醫美領域,注射於身體受傷部位,可加速受損組織修復,未來可應用於細胞治療領域作為細胞培養基,增加細胞培養成效。
台微體 葉志鴻總經理: : TLC590羅派卡因止痛藥 四週完成收案與投藥
台微體 發言日期 108/04/22 發言時間 10:33:20 發言人 曾雲龍 發言人職稱 副總經理 發言人電話 26557377#136 主旨澄清媒體報導 - TLC590 符合條款 第53款 事實發生日 108/04/22 說明 1.事實發生日: 108/04/22 2.公司名稱: 台灣微脂體股份有限公司 3.與公司關係(請輸入本公司或子公司): 本公司 4.相互持股比例: 不適用 5.傳播媒體名稱: 經濟日報 第C05版 6.報導內容: TLC590為台微體獨家「BioSeizer」配方之羅派卡因止痛藥物,可快速且 持續緩解術後疼痛長達96小時。台微體總經理葉志鴻表示,該產品僅花費四週即完成收案與投藥,待下個月所有受試者完成試驗後,數據資料庫會即刻被鎖定並啟動解盲分析,結果計畫在今年中揭曉。7.發生緣由: 即時說明 8.因應措施: (1)本公司新劑型藥物TLC590二期臨床試驗相關資訊可於https://clinicaltrials.gov資料登入說明網站查詢。(2)本公司於4月8日公佈,完成TLC590二期臨床試驗兩個試驗階段中第一階段的收案及投藥。每位受試者在投藥後須持續觀察42天方代表完成試驗。所有受試者完成試驗後,即可進行資料分析,其正常作業時間為期約1-3個月。9.其他應敘明事項: 新藥開發時程長、投入經費高且並未保證一定能成功,此等可能使投資面臨風險,投資人應審慎判斷謹慎投資。
適用病主法? 漸凍人/小腦萎縮症/表皮分解水泡症……
12種罕重病是否適用病主法 衛福部6月底公告 2019-04-26 12:47聯合報 記者羅真╱即時報導病人自主權利法今年初上路,民眾可在健康時就預立醫療決定,自主選擇當生命走到末期、不可逆轉昏迷、極重度失智、變成永久植物人之時,要如何善終。衛福部目前正討論新納入12項疾病,預計6月30日正式公告。衛福部長陳時中今早出席醫療品質策進會舉辦的20週年國際論壇,談及我國病主法的執行成果。他說,病主法自今年1月6日上路至今,共有2513人依法預立醫療決定,相對於預立安寧緩和醫療暨維生醫療的人數還差很遠。陳時中表示,衛福部將檢討如何系統性地提升效率,像是如何讓醫院更順利、更有效率地協助民眾預立醫療決定。另外,或許有民眾擔心,病主法上路了,但預立的醫療決定能否真正被執行、能否被安全執行、能否不被濫用執行?這部分醫界還需要更多討論。病主法適用情形不只末期病人、不可逆轉昏迷、極重度失智、變成永久植物人,法規也為重病、罕病患者開一扇窗,若符合政府公告的疾病患者也適用。衛福部醫事司長石崇良表示,目前共有漸凍人、小腦萎縮症、表皮分解水泡症、肢帶型肌肉萎縮症、原發性肺動脈高壓等12種疾病被提出申請,衛福部已經邀集各專業醫學會表示意見,將再召開專家會議和諮議會討論是否適用,預計6月30日正式公告。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AI輔助大PK: Google AI研究團隊 & 工研院 (10萬多張眼底圖)
【AI浪潮席捲醫療業】醫療影像AI開發流程大公開 文/王若樸 | 2019-04-17一套醫療影像AI輔助診斷系統從開發到上市,至少要1年以上的時間。這個過程大致可分為3大階段,包括前期處理、模型建置與試驗、醫材登記與上市。以工研院糖尿病視網膜病變AI輔助診斷系統為例,工研院2年前開始研發這套系統,目的是要輔助非眼科醫生(如內分泌科、新陳代謝科等負責糖尿病科別的醫生),來判斷視網膜病變程度,以及早發現來進行後續治療。這套國產AI目前能偵測和標示出4種肉眼難見的初期病徵,包括微細血管瘤、出血、軟滲出物、硬滲出物(Microaneurysms、Hemorrhages、Soft Exudates、Hard Exudates)等,還能區分出病變程度的等級,並依病變程度提供病患轉診建議。工研院表示,這是世界上第一套能標示出4種病徵的糖尿病視網膜病變AI系統。開發這套系統時,工研院在第1階段的前期處理流程中,執行了IRB審核、影像預處理、影像標註、產生標註結果等作業。工研院巨資中心智慧應用技術組技術副理李雅文進一步解釋,工研院這項專案,首先要通過醫療倫理委員會(Institutional Review Board,簡稱IRB)審核,確保這項研究和臨床試驗都能保障病患隱私,而且取得的資料符合資安規範。通常,IRB每周會和計畫提出單位來回討論數次,視案件而定,平均一件要花1至2個月來完成審核。通過IRB核准後,研發團隊便向國內3家醫學中心取得31萬張眼底圖,著手進行資料預處理,像是檢查影像品質、挑選要標註的影像,以及篩選出其中較合適進行標註的10萬多張眼底圖,再分派給50位眼科醫生來標註。影像標註是建立機器學習模型基準(Ground Truth)的重要過程,深深影響模型的準確率。工研院安排由3位醫生來標註同一張影像。除了給予標註指南,工研院也進行流程管控,來確保醫生影像標註的一致性。完成影像標註後,就進入了第2大階段:模型建置與試驗。這個流程,要先訂定效能指標,再來建置模型,最後才進行場域試驗等步驟。為方便衡量目標與成效,工研院訂定了糖尿病視網膜病變AI的效能指標,再開始訓練模型。在訓練模型的過程中,必須一邊參考效能指標、一邊調整模型,完成這個步驟之後,才部署至試驗場域。但李雅文指出,在實際操作中,難免發生實作結果與醫院報告仍有落差的狀況,因此還得重新訓練模型,再調整、評估。符合指標又通過場域試驗的要求後,就正式進入第3大階段。這個部分得完成的步驟,包括了醫材臨床試驗、衛福部食藥署(TFDA)醫材查驗登記,之後才是上市。在此階段,工研院必須先完成衛福部規定的醫材臨床試驗,再將試驗報告連同系統開發過程的文件,送至TFDA來進行醫材查驗和登記,沒有問題後,才能進入到市場上。工研院目前正準備送件查驗,一方面也在尋找醫療器材行,以便日後商轉上市。以上的模式,不只適用於工研院,常見的醫療影像AI開發流程,也有類似的3階段,只是一些歷程可能稍有不同。比如在資料取得部份,醫學中心本身即擁有大量資料,因此在收集資料時,並不會像工研院這般費力。
醫療影像AI提高準確率的關鍵挑戰 對醫療影像AI來說,參考基準是一批經醫生標註的影像,也就是用來訓練AI模型的標準樣本。訓練好的模型,可以判斷未經標註的影像、預測疾病嚴重程度,若參考基準(那批標註影像)的一致性越高,訓練出來的模型預測準確度也會越高。因此,在標註醫療影像時,必須取得醫生共識,也是各家面臨的挑戰。
醫學影像標註容易出現分歧 Google AI研究團隊產品經理彭浩怡指出:「任何領域的機器學習,都需要準確的事實,但意見分歧在醫學中卻很常見。」因此,如何建立參考基準,沒有標準作法,得各憑本事找出適合自家AI應用的作法。2016年,Google首次揭露糖尿病視網膜病變AI輔助診斷系統,2年後則發表了一篇強化模型表現的論文,從中可以看到,為取得專家判斷病徵嚴重程度的共識,Google採用了2個方法:將病變程度的評分量表改為5級評分量表,並整合視網膜專科醫生對病徵的最終辨識結果,也就是請專科醫生針對有爭議的眼底圖不斷討論,直到每個人都對病變程度達成最終共識。彭浩怡表示,與多數決相比,Google解決歧異的做法更精準,而且還能進一步發現微小病徵,比如微動脈瘤。2年前,工研院也同樣鎖定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開發了一套國產的AI輔助診斷系統,不過,建立參考基準的方式就與Google有些許不同。首先,工研院自國內3家醫院取得了30萬張視網膜病變眼底圖,並將資料清洗過後的10多萬張眼底圖分派給50名眼科醫生來標註。在標註過程中,工研院安排3位醫生共同標註1張眼底圖,當2位醫生對病徵或病變嚴重程度持不同意見時,就由第3位醫生來仲裁,或採多數決,或協調2位醫生的看法,來取得一致結果。
臺北榮總找來跨科別醫生共同決定影像標註 同樣在去年,臺北榮總與臺灣人工智慧實驗室開發一套AI工具DeepMets,能夠從數百張腦部MR影像中,揪出腦轉移瘤。臺北榮總放射線部主任郭萬祐指出,這些用來訓練DeepMets的腦轉移瘤影像,是自1993年引進加馬刀手術之後累積下來的。因加馬刀手術需精準定位腦部腫瘤位置,臺北榮總醫生群從當時起便在MR影像上標註每個病灶位置,而且每個病灶的標註,都是由神經放射科、神經外科和放射腫瘤科醫生開會討論而決定,至今依然如此。在處理影像標註的分歧意見上,臺北榮總採取同中存異的做法。不過郭萬祐點出,經驗多寡也是影響影像標註意見的原因。比如,同專科10年以上經驗的醫生,與20年經驗的醫生相比,在判斷同張醫療影像時,一致性較高。
也可靠單一資深醫生獨立標記影像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自去年開始進行肺結節深度影像標註,為建立準確、標準化的參考基準,北醫附醫除了按照國際標準來標註影像,也限制標註肺結節影像的醫生資格,必須是具備2年經驗以上的主治醫生,由每位醫生來負責一個病例的影像標註。不過,不管是哪一家醫院或業界,各方皆認為,醫生經驗越資深,影像標註的品質就越高。像是中國附醫開發骨齡AI診斷系統所用的上萬張影像資料,全由20年以上臨床經驗的中國附醫兒童遺傳科主治醫生蔡輔仁親自來一一標註,並沒有採取多人重複標註相同影像再比對的作法,而是由單一位醫生來決定。而專注數位病理的雲象科技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葉肇元也認為,要靠經驗豐富的專科醫生來判斷病灶、標註影像中的特定細胞,比如他們與林口長庚醫院合作的鼻咽癌AI就由6名專科醫生協助標註,而與臺大醫院正在打造的骨髓抹片分類AI更費工,找來了12名醫生。中國醫藥大學附屬醫院人工智慧醫學診斷中心主任黃宗祺更直言,醫生經驗影響了影像標註的一致性,因此,醫療影像AI成敗關鍵就是「專科醫生多年的經驗。」
C肝新藥給付 診所85家 (80%認列成本約20萬元可能 虧本)
C肝新藥健保全面給付 明年出現4000名空額用不完 19:572019/04/23 中時魏怡嘉 健保今年開始全面給付C肝新藥,預計未來7年全台至少約21萬名C肝病人受惠。健保署官員表示,今年規劃額度為4萬人,目前已給付約2.5萬人。專家表示,今年治療狀況不錯,剩餘1.5萬人應會在7、8月用完,明年同樣規劃4萬人額度,但可能出現10%、約4000人缺口,也就是明年可能會有4000人的空額會用不完,後年C肝病患不足的壓力更大,趕快篩檢找出C肝病患為當前要務。衛生福利部響應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宣示,提出西元2025年提前消除C肝的願景,健保署自今年起全面放寬C肝口服新藥給付條件,不再限制病人需符合肝纖維化(F3)以上的程度,病人只要確認感染慢性C肝,不論有無肝纖維化,均可成為給藥對象。基隆長庚醫院副院長簡榮南表示,目前國內已知有C肝但尚未治療的病患約有7萬人,若以每年治療4萬名C肝病患來看,明年就會出現C肝病人不足的情況,依照估計,國內尚有20萬C肝病患不知自己已經罹患C肝,這些病患要趕快找出來接受治療。簡榮南指出,目前C肝病患最多的彰化及雲林衛生局已利用公家系統去篩檢出C肝病,肝病防治基金會也在基隆及高雄做巡迴C肝篩檢,長庚醫院體系也將近40年曾驗出C肝的病患,請助理一個個去call回來治療,國健署也整合成人健檢找出C肝病患,還有C肝辦公室推動﹁C肝原鄉全治計畫﹂,都希望能找出更多的C肝病患。值得一提的是,原本健保署規定,C肝病患需感染超過6個月才符合慢性C肝病患給付條件,簡榮南表示,日前共擬會議己通過,取消6個月的規定,自6月起,只要C肝病患一診斷出來,即可接受新藥治療。雖然健保自今年起,全面開放給付C肝新藥,但目前全台參與C肝新藥給付的診所僅有85家,主要因為C肝新藥僅80%認列為成本費用、約20萬元,導致診所醫師可能因而虧本,健保署副署長蔡淑鈴表示,健保署已與財政部賦稅署研商達成共識,基層診所報稅時C肝口服新藥成本計算的認定將從80%調整為96%,大幅減輕基層診所醫師的稅額負擔,以提高診所參與C肝新藥給付計畫意願,去年開立C肝新藥的診所醫師,在今年報稅將可以適用新規定。(中時 )
抗龜殼花&赤尾鮐蛇毒 血清使用人數最多: 每年為998人
臺北、臺中榮總增為疾管署鎖鏈蛇毒血清配置點 軍聞社 2019年4月30日(軍聞社記者陳映竹臺北30日電)考量中、北部民眾因旅遊等因素被毒蛇咬傷有跨區就醫的緊急需求,衛福部疾病管制署今日表示,新增臺中榮民總醫院及臺北榮民總醫院為抗鎖鏈蛇毒血清配置點,至目前全國共計20家醫療院所配置抗鎖鏈蛇毒血清。疾管署表示,臺灣氣候溫暖多濕,每年有1000名以上的民眾遭毒蛇咬傷,據健保資料顯示,使用抗龜殼花及赤尾鮐蛇毒血清的人數最多,平均每年為998人,疾管署說明,目前被毒蛇咬傷的治療,以注射抗蛇毒血清為主,經與北部及中部縣市政府衛生局協商後,將臺中榮民總醫院及臺北榮民總醫院新增為抗鎖鏈蛇毒血清配置點,並各配置2劑抗鎖鏈蛇毒血清,目前全國有200多家醫療院所備有抗蛇毒血清供民眾救急,民眾可透過「抗蛇毒血清儲備點查詢系統」,瞭解抗蛇毒血清的就醫資訊。臺北榮民總醫院則提醒,被蛇類咬傷牢記「五要五不」,要視為毒蛇咬傷處理、要記毒蛇外觀特徵、要脫飾品,避免肢體腫脹、要包傷口上緣,減緩毒液擴散、要保持冷靜並儘速就醫﹔不割開傷口,避免感染、不用嘴吸出毒液,避免感染、不冰敷,避免組織壞死、不飲酒或刺激性飲料,避免加速毒液作用、不延誤就醫,耽誤治療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