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y 6, 2021

生泰 接手 生達原料藥 部門….. >2億元營收/中化生 魚油原料藥 EPA 產能300 公噸

台原料藥廠轉型利基型藥品 海外布局效益顯 鉅亨網記者沈筱禎 台北2021/04/25台灣原料藥廠為避免陷入中國、印度價格競爭,近年轉型利基型藥品,中化生 (1762-TW)、生泰 (1777-TW)、松瑞藥 (4167-TW)、神隆 (1789-TW) 海外布局效益顯現,並陸續啟動擴產計畫,不僅有助增加營收與獲利,國際市占更是往上提升。全球原料藥供應國分別為中國與印度,價格也掌握在賣方市場,尤其疫情期間,兩國限制原料藥境外數量,導致原料藥陷入嚴重短缺,藥價平均調漲 1 成,台廠為避免價格競爭,考量長期營運成本,轉攻利基型藥品並已見成效。生達總經理范滋庭指出,過去多角化營運策略難以在國際上立足,需改變營運策略走向,聚焦公司產品線優勢,因此集團規劃資源整合,將旗下原料藥合成部門業務改由生泰承接。生泰旗下原料藥外銷營收比重達9成,承接生達原料藥部門後,將可新增特殊賦形劑與動物用原料藥等新事業,有利原料藥到製劑的垂直整合,估每年可帶來逾 2 億元營收。 松瑞藥自轉型投入培南類抗生素原料藥後營運大爆發,其中厄他培南抗生素屬於特殊技術,全球僅 3 家供應商,目前第二條生產線已開始投產,推升美國市占率達雙位數,預期今年市占率有機會倍增,朝向美國市占率第一目標邁進。中化生備受關注的魚油原料藥 EPA,主要銷售給美國學名藥廠,由於EPA供應商有限,幾乎拿下過半市場訂單量,並與客戶洽談未來3年訂單,並擴建新廠預計下半年試產,年產能將攀升至300公噸。業界分析,原料藥廠經過多年轉型後,藥品已在國際佔有一席之地,台廠今年營運進入高速成長期,同時擴大出貨量,再迎來更大商機。

工研院 攜手 醫院 開發AI+ICT臨床治療

工研院研發願景 有溫度的AI醫療 莊旻靜/竹縣報導 2021425 週日 隨著科技進步,AI人工智慧逐漸應用於醫療與長照,甚至可透過非接觸量測,得知高齡者的生理數據,工業技術研究院致力於應用AI人工智慧技術,生醫與醫材研究所所長林啟萬指出,這會是未來趨勢,而工研院也依據診斷、治療、照護等方面研發。林啟萬指出,目前應用方向多著眼於診斷、治療、照護,包含硬體及軟體的開發,像是高速通訊5G雲端也會是人工智慧的一部分,可提升醫療照護的品質與效率,透過技術導入,會有減少健保支出、協助解決社會需求。

微創導航 手術後免取出 以工研院目前研發產品舉例,林啟萬說,像是所內發展植入式的醫療器材,透過導入方式,在微創手術後不須取出,植入的過程也具有智慧導航系統,能精準的導向病兆,並由醫師現場判斷,完成治療程序。另外還包含智慧影像診斷,也有助於醫師及時獲得病人狀況。林啟萬也說,目前工研院也與國內醫院合作,導入人工智慧及行動平台等資訊與通信科技(簡稱ICT)應用,例如肝臟腫瘤射頻熱消融技術,效果顯著且對正常組織傷害小,臨床也證實治癒率與手術相當。另外也包含3D列印的植體,未來可用於骨頭的重建及嵌入。

數據匯整 預知未來風險 林啟萬認為,AI人工智慧應用於醫療,並非是為智慧化而智慧化,而要更提供有溫度的服務,透過智能化與個人數據的匯整,也能提供更適切的服務,「這是我們的願景」。此外,AI應用於照護方面,林啟萬也指,工研院也研發動態行為評估分析,因高齡化社會憂心年長者跌倒,透過評估步態及分析,判斷跌倒的風險,也與榮民之家分析了500多位年長者的步態,發現具有跌倒的風險也可及早因應。甚至可應用於遠端醫療,林啟萬說,透過手持式的眼底鏡,讓偏鄉醫師為患者檢查,透過雲端回傳數據,使眼科醫師判斷是否需要進一步治療,也可減省來回奔波時間。

跨域整合 優化長照服務 林啟萬表示,工研院目前也成立跨域共創模式「TIBIC生醫產業跨域整合實驗場域」及「銀髮聚寶盆」,前者融合生醫、電光、資通訊、AI人工智慧、機械等不同領域,打造產業升級與符合市場需求的整體解決方案與服務模式,串接產業上中下游。後者則驗證、測試及整合長照服務。

北榮AI 洗腎機 即時運算 每人每年 300萬筆 巨量生理數值

趨勢觀察/AI即時生命監測 智慧醫療新利器 2021-04-21 00:13經濟日報 王皓正物聯網 近年人工智慧(AI)在醫療領域的發展愈發蓬勃,除常見的醫療影像腫瘤偵測、物聯網(IoT)整合穿戴裝置量測身體數據,以及用藥安全偵測外。前一波疫情推波助瀾下,歐美國家在利用AI預測患者人數、所須防護設備,以及院內感染預測等新型應用也逐漸成為顯學。

技術突破 提高病患存活率 對此,全球人工智慧領導廠商SAS,其台灣區總經理陳愷新觀察,隨著5G、物聯網環境逐漸成熟,以及晶片與儲存功能提升,AI已可更高效、極致地發揮運算能力,在醫療場域中未來將會有兩大發展趨勢──「即時生命監測」及「個人化照護」。過往大家多著眼在,利用AI協助醫生判讀大量病歷報告、用藥資訊及影像資料,AI成為智慧書僮,來分擔醫護人員龐大的工作量,輔助做出更好的診療處置。但即使AI做到預測,多是基於回溯性的資料,或是僅做到即時接收,卻無法即時「運算」,更遑論提供即時「預測」的能力。而近日臺北榮民總醫院,已創新地發表「即時血液透析」人工智慧(AI)預判系統。其可即時接收與運算「血液透析儀」──即俗稱「洗腎機」內龐大的連續性生理數值,為腎友找出「個人化」的併發症成因。進而做到幫每個人預判高死亡率的心臟衰竭風險,以提升病患存活率;同時找出病患最理想的洗腎後體重,降低病人得反覆住院、反覆洗腎所造成身心俱疲,真正提高洗腎效率。過往礙於技術限制,只能保留人工抄寫與儀器上回溯型的資料來進行分析,掌握影響併發症的潛在因子資料量有限,每人每年僅約1,500筆。現在,北榮利用AI技術,突破限制,即時運算每位病患高達200組不斷動態變化的生理數值,加上納入北榮大數據中心病歷、檢驗結果、用藥資訊等多元資料,讓每人每年可達近300萬筆的巨量資料進行分析,因而得以有效找出針對「個人量身監測」的異常模式及較適切的脫水後體重值。目前該系統預判透析病患心臟衰竭準確度達90%。得以即時於病患發生心衰竭危機前,搶先發出警報做預先處置;也成功降低80%的理想體重預估誤差率,減少因脫水速度太多或太快,容易造成的血壓下降或休克死亡機率。

數據整合 打造個人化照護 陳愷新補充,像這樣利用AI技術,達到「即時運算、即時預測」,在「毫秒」內就能取得每個人不同特徵與跡象的分析結果,才可發揮生命監測最大的價值。「即刻救援」,甚至因「預知風險」讓狀況未發生前就介入處置,才可杜絕遺憾發生。第二個趨勢,即所謂利用整合多元數據,打造360度個人化健康照護。多元數據涵蓋如臨床醫療數據及真實世界數據,包括IoT裝置身體量測數據、生活足跡、社群媒體資料、購物記錄等等。建立這樣的醫療數據庫後,即可利用AI機器學習分析,從多面向完整了解一個人的身心健康狀況,主動預測個人未來可能發生的疾病,進而做到精準診斷、精準療法及精準監控等目標。陳愷新表示,這樣的概念其實已不遙遠,國外已有公部門用多元數據來預防青少年自殺,例如蒐集人口統計、所在區域、Twitter社交媒體貼文等資料。以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判斷青少年發言的內容偏向正面或負面,得出青少年的情緒分數,也整合用藥資訊,有助於提前預警哪些青少年為自殺高危險群。陳愷新進一步舉例美國「內華達州人口健康計畫」。該計畫執行單位打造龐大的數據庫,蒐集包括基因遺傳數據、環境保護局數據、去識別化的臨床醫療數據及社會數據。例如藉此預診出受環境影響易引發嚴重呼吸問題的群眾,在空氣品質變差之前,就進行事前通知,預警他們待在室內等。陳愷新強調,未來醫學是化被動為主動。累積即時、多元數據,透過物聯網環境的建構,加上AI這個重要引擎,不僅可為單一醫療體系加速實踐個人化疾病風險預測,未來也可為群體健康建立「相似病患(Patients Like You)」的珍貴資料庫。國內醫療與公衛產業如能持續緊抓AI的脈動,打造如臺北榮總這樣前瞻的典範案例,台灣的醫療產業在國際地位上,勢必可保持領先優勢。

alveice Team. Powered by Blogger.